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唯止一心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1%
本书打通心理学、哲学和人生观的边界,与佛法融合,剖析了从“有”到“无”再到“真空生妙有”的佛学发展概况,并解读了三部真常系经典《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两部禅宗经典《金刚经》《坛经》,以及具体修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道法天然
原名《走向原本真实之路》,1997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首次出版,本书为修订再版。原本的真实,作者指人生和宇宙的本质,佛道都包含对这一本质的探索和认知。这本书主要通过对老子、吕祖及其著作的介绍,带领读者理解道教关于“返朴归真”的认识,从而“悟道而树德”,做一个有德的人。全书约250千字,对自然和真实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
大道与优游
《大道与优游》从悟道的角度演绎了庄子三十三篇著作。庄子是心灵的塑造大师,他的文学作品“穷而后工”。“穷”是人生的契机,“工”则通过作品中对生命的至深体认,用生命最终的真实来支撑和说服自己。重读庄子,清点传统文明,寻根民族文化,感悟人生价值。
历史艺术与禅韵
本书以历史为骨架,从哲学观念、文学作品以及禅学中去揣摩祖先们思想与感情的发展历程,这其实也是人性在情与理两方面发展与制约的过程。从这种揣摩和回顾中,作者试图找到些有用的东西,希望有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有助于习禅悟道的人。
理性之梦
当我们从上卷《享受哲学》进入到下卷《理性之梦》时,一下子就感受到色彩变了、气氛变了……我们不得不正襟危坐地研究哲学了。 因为我们早已知道了哲学的命运和结果…… 可我们就是不明白这个人类最高的智慧为什么会被解构…… 一想到此,谁还有享受的心情和轻松的感觉呢?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认真研究一回! 俗话说:学东西不学史,那是白学。 比如:学美术的不懂美术史,学音乐的不懂音乐史,学建筑的不懂建筑史……那能学出个什么东西来?更何况哲学本来就是“以时间为本”的学科啊! 所以,让我们用最少的篇幅把哲学史粗线条地勾勒一下,使大家先在心中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理性地去学。心灵不是感性与理性这二者相合之魂么? 用时间作为一条线,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串起来,这显然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法子。这既便于让大家看清哲学发展的脉络,也便于理解和记忆。我喜欢这种学习方法,但愿诸位不反感。 同时,让咱们都换个心态,咱们不是来学什么哲学的,那可是件苦差事;咱们是来享受哲学家们的思维盛宴的,是来领略人类思维发展轨迹的,是来看看在前人几近把哲学“说”绝、实在没得“说”了之后,后人们是如何寻出一个缝隙来继续“说”下去的,是来看看咱们的先人们是怎么想着法子慰藉自己的心灵的……这不是件美妙之极的事情吗?还有什么意甲、英超能比这个玩儿更有趣、更有味儿、更剌激呢?
享受哲学
作为一种休闲读者不谈风月而谈哲学,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种因果关系是否能改变一下?总要有人试试吧?也许咱们能试出享受哲学来?也说不定……当然,面对理性主义我们能感觉到什么?那就是理性之梦了。于是我把整个哲学史分为享受哲学与理性之梦两部分,前者从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及文艺复兴到近代哲学,凡三章;后者从德国古典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凡两章;上下卷脉络贯通又相对相映而成为姐妹书。前者需要轻松地享受、后者需要认真地研究……因为梦归解构,实在令人琢磨不透。有人说哲学非常难懂,有人说哲学很容易;有人说哲学是人类智慧的顶峰,有人说哲学什么都不是。康德说:天上的星星和心中的道德是他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主题;加缪说:在毫无意义的现实生活中能一声不吭地生活下去,真是一种本领啊;苏格拉底说:德性即知识;福柯说:人生就是一场戏……
原本的真实
暂无简介
直觉的困惑
《直觉的困惑:遭遇生命》主要内容:反过来说,作为生物,它可以简单到没有理性或是没有情感,更谈不到思维基础但它就是不能没有直觉。一粒种子一发芽就知道向下生根去吸收水分与营养,向上长出茎叶去吸收阳光;小鸡一生下来就知道吃米而不去吃沙子;孩子一出娘胎就知道吃奶而不是去做数学运算;你一站到悬崖边腿肚子马上发软而不是感慨山川壮丽这里,不论是种子发芽、小鸡吃米、小孩吃奶、腿肚子发软 都是生命最基本的直觉反映,都是真实存在的证明。因此,我们说生命的特征在于直觉、存在的标准在于直觉,应该一点儿都不过分。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加入直觉,一点儿都不过分。
兵无常势
《兵无常势:我读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在个人情怀上,是想从一个中国人、从一个军事观察者的角度对今后我国军事的建设与发展提些建议与希望。全书对孙子元典的解读,叙述明晰,白话通俗,所谓文无定法,兵无常势,《兵无常势:我读孙子兵法》在写作特色上亦别具一格。 结合兵法名著《孙子兵法》,作者娓娓而谈,逐次递进,行文夹叙夹议,取材古今中外,附加的“联想”篇幅,体现了作者自创发明的若干论点。比如:战争是一个结构形态、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系统;所有的军事原则是其节点,所有的军事理论都使一些节点联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功能片”;军事网络分为四大“功能片”:物质的、智慧的、精神的与地缘的等等。
走上原本真实之路
暂无简介
鹿苑夜话
《鹿苑夜话》内容简介:讲说话的艺术,不是无的放矢,不是在那里瞎抖机灵,而是在引导和规劝他人时,保持他人的尊严,尤其是在施舍时,更要保持他人的尊严。道理不应该是唯一性的,不应该是排他性的,正是各种不同的道理依某种结构撮合起来,才可能组成“和而不同”的一个东西——真理。 艺术是用来欣赏的,满足好奇心只是工具和手段;艺术家直指的是观众的心灵,观众的眼球只是台阶和门槛;艺术品需要票房、收视率和商业运作,但票房、收视率、商业运作并不是艺术品。 在生活面前永远别当聪明的老师,永远学着做个傻而老实的学生。
理性的困惑
因喜欢简单而惧怕复杂,咱们人类从老祖宗那儿就喜欢二而怕三。三个脚趾头还是数得过来的,但要对付的不是脚趾头,而是三元,这一回人类束手无策了。于是世间传遍了对三的恐惧与敬畏:“事不过三”、“只可一而再、不可再而三”、三碗不过岗、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三炷香、三叩首、三鞠躬…三人为众、众怒难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么说吧,凡事只要大子二,一到三这儿,那性质就变了,它代表的已经是无穷大,既然是无穷大,那岂是三下五除二能对付得了的? 本书对四大困惑和三大情愿、多元论与“在场”体系、存在的第一种真实三方面,对思维的多元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心灵密码
人类是有心灵的,这毋庸置疑。但心灵到底是什么,我看谁都难以说清。要想解开心灵这个密码,直接从“心灵”二字下手怕是不成,我们必须学会迂回,先弄明白“人类”是什么,再从中寻找“心灵’’的真相与定义。 人类人类,人是以“类”的方式存在着的。马克思如是说,事实也千真万确。让我们越过生物生理层面,从心理人性层面来看,之所以某些生物能归为“一类”,那是因为它们必须符合这样两个条件:其一,“类”必须是不同个性的集合;其二,“类”必须有一个共性的“通解性”。反过来说,“个性的不同”与“共性的通解”是使某些生物成为一“类”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人性含有善恶,那心灵就是祛恶存善的人性,也就是——正性;如果说人类有许多欲望,那心灵就是祛邪存正的欲望——正欲;如果说人类有许多感觉感受,那心灵的感觉感受就是舍低取高、去假存真的——正觉。反过来说,正性、正欲、正觉,就是心灵。 “生命三部曲”,即:热爱生命、享受工作、快乐运动;“做人三件宝”,即:追求、兴趣、品位。“人生三部曲”,即:《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 如何培养出一个美好的心灵?请你认真做好不同的事情,并对你感兴趣的事情深入地领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