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红楼梦》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3%
《红楼梦》是当之无愧的经典。然而,当代青年十大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红楼梦》名列榜首。如何消弭这一悖论? 作者贴近青年读者,以丰富的学识、精妙的分析、细节的描摹,讲述《红楼梦》的思想与艺术、版本与价值、作者家族、续写与再创造、跨文化传播、“红学”队伍,揭示出《红楼梦》通过小说方式回应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危机:当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日渐虚假时,怎样通过真情的充实或者重构,把适宜的人际关系重新建立起来。《红楼梦》展现了包罗万象的传统生活,那里有社会规训、情礼冲突、性灵之爱、自我焦虑等永恒主题,每个现代人都可以在其中共情。
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精选语文必修或选修教材中的文本,从特定的视角予以解读,在吸纳他人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个人的一得之见。既关注文本的整体结构,也深入探究细节蕴含的特殊意蕴。力求把语言的字斟句酌与文化的背景理解有机统一起来,不少文章以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红楼梦学刊》、《语文学习》等刊物。以探讨的文本文体为编排栏目,并适当纳入一些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的案例探讨。
统编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初中卷)
本书针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其中的新篇目和经典篇目进行解读,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参考,有直接的意义。尤其是面对新收入教材的一些陌生文本,教师因缺少教学参考资料而感到困惑,本书可以为消解这些困惑提供帮助。詹老师的解读抽丝剥茧,鞭辟入里,为读者理解和语文教师教学这些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在导读中对文本解读的一些误区做了澄清。本书可作为一线教师的备课参考书,适用于全国初中语文教师。
重读《红楼梦》
本书是解读《红楼梦》文章的集合,作者作为红学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研究《红楼梦》的心得,将全书分为全书总论、人物点评、情节解析、风物品鉴、接受研究等五章。作者立足于《红楼梦》文本阅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或者从读者阅读过程中忽略的问题,乃至红学界引起争鸣的问题出发,通过文本的深入分析,严谨的论证,得出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结论。每篇文章,在有限的篇幅中,追求趣味性、实证性和思辨性的统一,以重读名著的方式,达成“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本书系《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的续集。詹丹老师围绕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篇目重新解读,抽丝剥茧,独辟蹊径,在文本解读方面提出深刻的见解。此外,针对当前语文界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状况,以解读的《红楼梦》为例,为整本书阅读提供多个专业角度。
婺源(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被越来越多人提及的字眼,有人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地处偏僻山乡的婺源很幸运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气韵。 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整个儿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画,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处处都散落着可以谋杀胶卷的美。 婺源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这里以山川灵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贤俊广众而著称。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鼎盛。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相得益彰,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部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部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物产丰富,有闻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红楼情榜
红楼世界是一个情的世界,红楼文化是一种情的文化,情不但充溢在红楼人物的心田里,凝聚在他们互相的交往中,使他们为情而爱、而恨、而喜、而怒、而手舞欢跃、而捶胸落泪。情也辐射在一个至广大至悠远的时空里,在曹雪芹的笔下,它打通了人与自然的隔绝,仙界与俗界的差异,往古与当下的分离。因为情,他们走到一起;因为情,女蜗补天;因为情,石头通灵;因为情,神瑛浇灌;因为情,双真入世;因为情,大观园里的众姐妹或痴或迷或进或退,也让一直为情所困扰的贾宝玉或惊或叹或钟情或遗情。 在情榜中,作者排开一个强大的有情者的阵容,赋予情一种永恒的神性,同时,他也不掩饰其对情的这种永恒性的怀疑,在太虚幻境的世界里,情成了一个令人多少有些迷惑的元素,它吸引人又躲避人,它既是质实的,又是空灵的,是遥看有而近看无的烟霭,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是一个道不清说不明的难缠命题。 谈红楼文化,无法回避红楼的情文化,也无法回避《红楼梦》中“警幻情榜”,明知情是说不清的,我们还是说了,就这样说了不能说的话,其矛盾大概也是由情本身的矛盾引发的吧?
漫说金瓶梅
《漫说金瓶梅》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把《金瓶梅》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作相对化的理解,既着眼于文学内部的传统与发展,也着眼于其外部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生活状态以及当时人们的趋同性心理,并在解读构成《金瓶梅》这样一种特殊的感觉结构时,把握到一种历史文化的整体脉动,并昂扬起真正配得上崇高称谓的精神姿态和立场。这既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也是普通读者阅读的最高境界。
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光启文库
《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为光启文库中光启随笔集之一,收录作者十多年来对文艺作品、历史、教育等领域的学术短评、访谈稿、序言及所感所忆,全书围绕着人与书,为读者打开了一片思绪飞扬的空间。作者詹丹为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授、中国红楼梦研究专家。全书文笔流畅,质量较高,可读性强。
红楼梦精读
本书结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采用文本细读方法,精选出约40个《红楼梦》原著片段,加以详细解读。力图从微观的深入中,挖掘小说情节中的内在肌理,通过前后的梳理,获得整体脉络贯通,最终达成整体把握和局部深入相结合的精读目标。全文分导读、选段和评析三部分。作品评析不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和要点,对人物、情节、主题等展开分析,行文通俗流畅。本书适合中学生阅读,帮助中学生进入《红楼梦》,读懂《红楼梦》。
唐诗宋词三百首(影画版)
当诗人让他们的歌声飘荡在时问的延续里,图像似乎曾经拥有过一个更深逮的耳朵在旁默默倾听,并努力把自已的倾听表达出来;当图像以光影和色彩把空间打扮起来;没有具象的文字如一片混巾的背景托起了这些耀眼的图画。 影画版《唐诗宋词三百首》既是读图时代的回响,也是传统的延续。本书选编者选取了唐诗、宋词中的名作各150首加以精心点评,以帮助读者对原作的理解,书后附有原作者的简介及名句索引。同时,特地配上精美的图画,摄影作品300幅,为本书增色不少。 全书采用特制蒙肯纸,大三十二开本,文字、图像、字体、着色等各细部的搭配疏密有致、典雅大方,其体现出的大家风范,已非“精致”二字所能涵括了。随手翻开一页,你似乎可以听得到千年之前古人生活的心跳声。 唐诗摄影版和宋词古画版的面世,既是读图时代的回响,也是传统的延续。 图像与诗歌的结缘,虽然可以引发我们从多种角度来探讨两者的关系,中外古今的类似研究,曾被钱钟书先生戏称为理论界的旧仇宿怨。 较之已有的一些版本,此书的特色更为一目了然。 在诗歌的选目上,编者在尊重经典版本所选篇目的前提下做了较大调整,基于配图的需要而更侧重于收录诗词中图画感较强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以现代的摄影图像来配唐代的名诗,在出版界还是首次。在唐诗摄影版中,我们还可以走向另一种对照式阅读思路。在图像与诗歌互为诠释时,所附的历代评点,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诠释方式,这样,在打开本书时,不但我们的感官世界有了一种几乎全息式的享受,而就听觉来说,在感性的诗歌与理性诠释的交织中,也形成了一种多声部的声响效果。 面对这样的声音与图像魅力,我们的感官将因此而变得异常敏锐。
情僧
《情僧:空门中的人性湿润》主要内容:情之一词,使人联想到青春,想到火焰,想到现实的欲求,尘世的温暖;而僧之一词,则让人想到暮年,想到坚冰,想到宗教人生的空无和虑幻。让我们一起进入历史的隧道,进入艺术的画廊进行一次漫游吧,去畅游情僧的天地。这是一次情感之旅,是一次思想之旅,也是一次想像之旅。
《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论著的上篇主要集中于《红楼梦》的文本研究。《红楼梦》作为古代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其特具的思想艺术魅力不但激起了读者持久的阅读热情,也吸引了一大批学者耗时耗力加以深入研究,并且导致了数量惊人的论文论著被排成铅字。对于这种现郑,却引发了一些学者的不安与忧眠。他们以“古代小说研究严重失衡”的口号来大声疾呼,希望导转学术界对名著研究的过于集中的状况。如果说,这种疾呼是针对了大量的并无创见的重复劳动,那么,理应引起学术界同仁的深深共鸣。《红楼梦》以外的天地有所拓展,所以才有了下篇的从文体角度的进一步延伸,其与《红楼梦》的关系有的贴近、有的疏离,但《但楼梦》的集大成性,使我们也总能找到它与其他作品乃至别类文体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结论是否有创意、是否予人以启发,只能有街于读者的检验的了。
现代语文读本(第1册)
暂无简介
阐释的力量
阐释的力量,ISBN:9787542636386,作者:詹丹 等编
语文教学的批评与反批评
詹丹,上海人,文学博士。先后执教于上海桃李园实验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著有多本文学评论著作,并与薛毅合编《现代语文读本》。
《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
《<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揭示了贾雨村、香菱、李十儿、王尔调等非主人公、“新人”及隐性任务的性格命运及角色意义,《红楼梦》中醉酒、送案、元宵、节庆及城乡风物等描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并从小说创作角度分析了《红楼梦》中照应的冲突与协调,小说中石头、手帕、诗歌这些“物”内涵及作用,才子佳人小说谱系、情僧传统在《红楼梦》中的继承与超越,并对《金瓶梅》中元宵节庆的描写意义,《平山冷燕》中题壁诗的作用,《崂山道士》中王生的心理和视角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