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泳
靠不住的历史:杂书过眼录二集
杂书过眼,出入历史,故纸堆里有新问题。作者以一贯的平实,透着温和的笔触,细读晚近中国的第一手辑佚材料,其中思想的疑点一个个浮现出来。关于陈宝箴奉行新政的一段回忆,介绍美籍北大教授的一则胡适佚文,陈师曾自谓短篇小册的《中国绘画史》,储安平较少为人注意的《给弟弟们的信》,殷海光早年的逻辑实证主义译作,“李约瑟难题”的初期解释文献,毛泽东与厦门大学关系的传言,孙越生研究官僚政治的遗作,钱锺书回避周氏兄弟的掌故,陈寅恪诗在中大教授间的传抄本,范文澜的一封辩诬信,影响费孝通后半生的几个批示……
钱锺书交游考
钱锺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在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世所公认的。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作品已成为公认的现代学术和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他的学术成就代表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文学术的高水平。在钱锺书逝世20周年之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站在一个“钱学”爱好者的角度,将自己近年来对钱锺书的传记研究、生平史料以及学术趣味的研究、解读文章结集成此《钱锺书交游考》。在本书中谈钱锺书的学术态度,谈他作品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索隐,谈他与其他学者之间的交往和思想比较,谈新旧交替时期人心的嬗变……展现了钱锺书在治学、为人方面的风采,彰显出一代大师的精神品格。许多钱钟书的观点、言论在书中属首次披露。使我们更透彻的了解钱锺书的学术领域和他的精神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是由作者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一课所用的讲义稿整理而成的。在书中,作者提示了史料与研究之间的种种关系,叙述平实,不卖关子。分别讲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念、范围、类型、成型的与不成型的现代文学史料及掌故之学,并针对搜集史料的所应具有的意识和应掌握的方法作了细致的梳理.在阐述现代文学史料的整体观中,尤其强调开放兼容的史料研究态度;而对史料研究与使用的具体指导,则体现在作者就扩展史料的先行规则、基本方向,以及应用史料的规范所作的系统阐述之上。 作者提出,不论研究对象有什么变化,养成史料先行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作者努力把自己研究的感想和基本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给出具体的史料类型和可能存在的寻找方法,又力图诱导出可能存在的史料方向和学术灵感,后一点尤其重要。
间歇性无氧游泳训练大鼠血睾酮降低的Leydig细胞胆固醇代谢机制研究
本文介绍了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出以下关于间歇性无氧游泳训练的一些结论:1.间歇性无氧游泳训练1周能导致大鼠血睾酮降低,但心、肝、肾、睾丸组织的形态学不会发生改变;训练5周引起血清T持续降低并伴有心、肝、肾重要脏器的病理性变化,此时睾丸组织未发生病理性变化;训练5周后停训1周、血清T恢复过程中,重要脏器病理变化亦有所缓解;对运动性低血清T大鼠强化训练,重要脏器病理变化加剧,睾丸的组织形态也发生了病理性变化。显然,伴随有重要脏器的病理性变化的运动性血清T降低,应属病理性的变化。2.1周间歇性无氧游泳训练,Leydig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关键步骤不受影响;5周间歇性游泳训练,Leydig细胞首先通过加强LDL-R介导的内吞作用来加强自身摄取胞外胆固醇的能力;停训1周后,SR-BI介导的胆固醇选择性摄取途径加强;对运动性低血清T大鼠强化训练,将引起Leydig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摄取与转运等关键步骤的抑制。3.Leydig细胞内胆固醇代谢关键环节的障碍不一定是导致运动性血睾酮降低的起始原因,但细胞内HMG-CoA还原酶、LDL-R、SR-BI、StARmRNA表达量的降低会加速运动引起的血睾酮降低。4.在运动性血睾酮降低发生、发展过程中,LDL-RmRNA在Leydig细胞与白细胞的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上有相似之处,能否利用白细胞的LDL-R、SR-BImRNA表达量间接反映Leydig细胞摄取外源性胆固醇的功能状态,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代中国学术史论
本书分为三部分:“专题论文”是著者根据“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路”,对当代重要学术现象、重要学术争鸣、重要学术成果等所进行的多种专题研究;“学术评论”主要是著者对近些年学术界出现的不正之风、不端行为乃至学术腐败等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也有对学术界正面现象的肯定和评论;“学人访谈”是著者对当代著名学人陈平原、温儒敏、叶朗、王一川、王岳川、熊元义等的专题访谈,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上述著名学人近些年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贡献。
从艺术的忠臣到人民的忠臣:闻一多论稿
关于闻一多的评论,在其初涉文坛不久的1922年底就已经开始。随后,著名作家或学者如朱湘、沈从文、苏雪林、朱自清等对其人其文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闻一多当年的学生如季镇淮、王瑶、王康以及李广田、郭道晖、孙敦恒和其他学者等均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带头人。
蠹鱼文丛系列(套装10册)
2人今日阅读
“蠹(dù)鱼文丛”10册,包括:陈子善的《浙江籍》、徐重庆的《文苑拾遗》、叶瑜荪的《漫话丰子恺》、扬之水的《问道录》、孙郁的《苦路人影》、徐雁的《越踪集》、王稼句的《剪烛小集》、子张的《入浙随缘录》、朱航满的《立春随笔》、李辉的《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高峰人物”,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施蛰存、陈梦家、赵萝蕤……都是浙江人,“蠹鱼文丛”的作者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资深研究者,甚至与有些大家有过很深的交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要去见这些大家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一封书信约定,便可欣然前往。
人生的容量
10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北师大教授赵勇的一本散文集,由“私人生活”和“秋叶静美”两编组成。上编主要记述一个“60后”学者求学路上的磕磕绊绊,青春往事中的沟沟坎坎,以及记忆中的故乡、故乡中的亲人。怀旧中充满温情,反思中不失幽默与冷峻。下编为怀人,主要写作者的师友、同学等,有追思,有感念,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喟,也有对自己学术成长过程的勾勒与描摹。作者文风朴实,文笔舒展,追求的是“绝假纯真”“情信而辞巧”的境界。
赵树理的幽灵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一部专题论集,由两辑内容组成,主要涉及赵树理研究和对山西当下作家的评论。 赵树理研究并非显学,但世纪之交以来却持续升温。而对他的重新关注和种种评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映现了学界的“阐释焦虑”。本书第一辑聚焦于赵树理的三重身份问题、可说性文本问题、文艺传播观、文学语言观等,并引入西方学者本雅明的视角和中国作家汪曾祺的维度,试图对赵树理其人其作进行重新解读。该组论文写得扎实饱满,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二辑涉及郑义、李锐、赵瑜、聂尔、鲁顺民、葛水平、浦歌、张暄、白琳、悦芳、弱水等十余位山西作家。虽然他们使用的文体不一,创作风格有别,但都个性鲜明,特色明显,且不同程度地继承了赵树理的写作传统。本辑内容聚焦于他们的重点作品,并在公共性、文学性与在地性之间进入问题,展开评析,既呈现了当下“晋军新方阵”创作实力的一个面向,也展示了作者以“论笔”行文的写作风格。
民国大学中文学科讲义研究
本书以“中文”(即“中国语言文学”,旧称“中国文学”和“语言学”、“国文”等)学科为中心,研究民国大学的课程讲义。全书包含两大部分:前三章为讲义本体和“讲义现象”的基础性研究,包括梳理讲义线索、整理讲义文本、探究讲义生成和运行机制,解析其教育文化背景等;后三章以讲义为途径,钩沉中文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事件遗存,考察民国大学中文学科教育及学术发展状况。论述中,两部分内容时有交叉,互为印证。本书既是对民国时期一类独特教育现象--课程讲义的集中考察,也是对一种重要的学科史、教育史资料的系统整理。以中文学科讲义的搜集整理和“讲义现象”的解析为基本内容,以考察中文学科史、学科教育为研究为总体方向,是本书的基本思路和努力实现的学术目标。此外,本书还希望借此研究实践一种沉潜向下的历史眼光和述史方式:摆脱既有学科体系构成的预设,通过梳理原始文本和事件细节接近历史本来面目;以具体的要素的关联为切入点,构筑生动、鲜活的场景,让历史进程的或一片段在切当的历史语境和氛围中饱满呈现。
2016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本书为“2016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集,内容参见该研讨会的学术综述和书稿。2016年,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殉难七十周年。来自中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八十余位学者与会,提交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议题集中在古今文化转换中的闻一多、闻一多的学术思想与学术研究、闻一多的诗学思想与新诗创作、海外闻一多研究等,将闻一多研究推向了传统话题翻出新意、前沿问题集中凸显、跨学科研究成果显著的新阶段。
杨绛,走在小说边上
本书以文献钩稽、版本对比、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研究、问卷调查研究等方法为基本手段,紧扣杨绛的学院派或学者型小说家兼小说译作家这一双重身份,在文本(小说写译文本与文论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杨绛的小说写作、小说译作以及小说写译的理念与理论展开细致探究。譬如,在本着杨绛自己的“艺术是克服困难”11这一理念对杨绛纠结和挣扎于“写作”与“写作的困难”这一两难境地的矛盾与复杂心态进行剖析与探究的过程中,既依托杨绛本人的知识修养与人文素养,联系她的学术与语文造诣,也考虑她的高级知识分子身份与学者心态。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1辑)
《清华社会学评论》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通过热门主题的选取、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掀起了学术界对“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新生代农民工”等问题的讨论热潮,为社会学学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本期是总第11辑,分为3个专题。其中为纪念潘光旦先生诞辰120周年而特设的“潘光旦诞辰120周年”专题,对潘光旦先生的学术人生及其时代、其所从事的优生学研究、其所提出的社会生物学说和新人文思想进行了评介。
文化拯救: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
《文化拯救》分别讲述了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中叶十六位先贤(张之洞、严复、张元济、蔡元培、杜亚泉、沈心工、刘师培、陆费逵、陈独秀、胡适、任鸿隽、陈衡哲、林语堂、朱家骅、陈立夫、叶圣陶)编写教科书的往事。他们社会身份不同,政治倾向各异,都在教科书编写方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教科书是传播中国近现代文明的主要媒介,将中国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集中研究是一个崭新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值得学界和大众关注。本书资料扎实,语言平实,叙事翔实,从中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侧影。
立春随笔(蠹鱼文丛)
本书是专栏作家朱航满谈书业和个人藏书经历的散文的结集。作者结合书业的历史和现状,对个人的访书经验和读书心得进行梳理总结,穿插讲述现代文坛掌故,趣味盎然,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民信仰建构
国民信仰的重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走向纵深、现代化转型成功与否的一个基本的保障,也是当前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复兴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杆。《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民信仰建构》通过对鲁迅信仰力形成过程的分析、鲁迅关于信仰的思想的阐释,以及在新时期初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和世纪末人文精神重构等重大精神事件中鲁迅资源利用情况的考察与分析,树立起一个信仰力的精神品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力,展示国民精神主体信仰力培养的珍贵资源。
长袍与牢骚
民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本书聚焦普通教科书上看不到的人与事,被遮蔽与被掩盖的历史真相。本书分三编。上编“社会思想”介绍了林森、张澜、张君劢、胡适等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致力于推动现代中国的转型,其情切切,其心拳拳。中编“文化传奇”讲述了成舍我、夏衍、柳亚子、张伯驹等人的风骨铮铮,蕴藉风流。下编“时代变迁”讨论了物理学家饶毓泰、新闻人杨刚、地方绅士牛友兰等人的坎坷命运,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政法往事:你可能不知道的人与事
1人今日阅读
《政法往事:你可能不知道的人与事》内容简介:近世以来,西风东斩,冲突碰撞,法治徘徊,中国是个茶几,上面摆满杯具,每个法律人的精神家园都在政治博弈的角斗中飘摇《政法往事:你可能不知道的人与事》试图拂去遮蔽历史真相的尘埃。以史学之眼光、文学之笔法、法学之思维,研究、访谈、阅读等多般器械轮番上阵。在政法舞台上钩沉往事,呈现一部可思可叹的政法史。
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
乡土还能重建吗?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未来吗? 听费孝通讲中国故事,探寻“中国方案”。费孝通说,自己一辈子只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农村”,一篇“民族”。本书以闲适的书话体重述费先生心路、学路、思路与书路,游刃有余,亲切可读,既发挥出书话体“真性情、真见识、真故事”的自由精神,也呈现出重回历史现场之亲闻、亲历、亲见的独有魅力。
海边的巴别塔:厦大深呼吸
作者毕业于厦大后,始终不敢相忘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在一个最美的大学,过了一段最婉约的时光,遇了一生最亲爱的女人,开始了,一生最浪漫的邂逅,故有此书,以资纪念绝版的青存。全书内容分七个部分:凌云三、在厦大听讲座、那时厦大、大学之道、公共税收与公共经济学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幸福终点站。
民国风度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6%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编年研究·1919-1949
本书以编年体形式展现1919-1949年海内外的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的大致历程。一方面,对已经搜集到的文学史著与文学史论文依次编年展示,同时简介它们的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本、开本、页数、字数等,并对其重要的创新点进行提示性评述。另一方面,本书将这30年的中国新文学史写作分为三个时期,并以此编为三章。每章之前概论每一时段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的发展概貌、范型特点,最后一章则对中国新文学史写作进行历史规律总结。对于影响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本书也会适当提及,以求诠解中国新文学史写作嬗替更迭的内外部原因。
王蒙自传第三部:九命七羊(新版)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6%
《王蒙自传第三部:九命七羊》回忆了1989年至今王蒙的一些经历,其中包括推荐诺贝尔文学奖人选和推荐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等争议性的事件。王蒙是八九十年代中国作家中充满魅力的人物之一。他不像平民作家那么单一,也不似先锋派艺术家那么孤独、超然。他身上折射着太复杂的因素:政治的、文化的、艺术的……从五十年代的“右派”作家,到自我放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新时期文学的精神突起,到上任文化部长的要职;从自动退居到逍遥地以写作为生,四十年的岁月沧桑,使他成为共和国文化变迁史的一个标本。
新月派考论
1人今日阅读
《新月派考论》以尽可能丰富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具体的文学史事实出发,对新月派作家作品的基本文献、重要史实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考察辨析。该成果不仅在新月派具体事实方面和文献资料方面,有若干新的发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尤其文学流派史研究、巩固其文献基础,还通过对若干具体问题的考证和辨析,提供可信的文献和史实信息。
当代文坛点将录3
1人今日阅读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作为学科的文学理论: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问题研究
该书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学科反思这一学案为研究中心,梳理了文学理论学科反思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所涉及的文学理论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价值立场、身份认同、知识构型和未来走向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深人的讨论。作者认为,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反思以文学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此乃文学理论学科走向自觉的表征,有助于彰显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历史感。其所建构的反思性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甚至代表了文学理论的一种发展方向。 只是无论如何,我们不可遗忘对“好文学理论”的追问。这一“追问”恐怕既是文学理论学科反思将要持续下去的一个理由, 又是“作为学科的文学理论”题中应有之义。
书卷多情似故人
本书以所读古今中外书稿之读札随笔为写作宗旨,却又另开特色,不单纯于读后随笔,而渗透了许多人生哲理,从各个方面带给整个社会深度思考。认证读万卷书的好处和魅力。作者作品《虞美人·故宫》获2007年华夏国际文化中心诗赛二等奖。
作为政治的传播
《作为政治的传播:中国新闻传播解释史》以全新的视角书写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一部新闻传播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传播的历史,新闻传播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政治紧密相联。本书论从史出,将大历史观的视野和精细的史实相糅合,磨砺出一部传世新闻传播史核心价值的作品,史料扎实,别开生面。 本书俯览整个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长河,考察上起先秦时期的采风活动,下至当下社交媒体的风行现象。通过作者的挖掘和再现,一条“政治传播”的历史脉络脱颖而出:着先秦时期的传播活动具有显著的辅佑政事、延揽民意的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统治者娴熟应用传播之术,新闻媒介多数成为统治工具;近代以来中国门户被迫打开,新闻媒介又渐次扮演着新知与意识形态桥梁、启蒙与解放工具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媒介更是在政治生态之中跌宕沉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闻传播业又在政治和市场的双重规制中演进;当下的媒介革命中,新的传播模式也给既有政治秩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部历史深刻地阐释着“传播即政治”的命题。作者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历史脉络清晰,逻辑贯通,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学术专著。
我觉得自己更像个卑劣的小人
全书二十余篇散文,均为首次辑录成书。作家以质朴、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在人生各个时期遇见的人与事,父母兄弟,师长同学,同行同道……无不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印痕。既有可堪回首的岁月,也有感怀不已的现实。多为情谊的留恋,经历的喟叹,对所见所闻的真知灼见。作者的感怀、感念之心充溢在文字之中。同时,对自我的解剖,既真诚,又坦荡,不禁令人起敬……
两淮私盐与地方社会:1736-1861
清中叶,两淮私盐异常活跃。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各阶层——无论是灶丁、贫民,还是盐枭、会党,抑或是盐商、盐官,都无不以食盐为利薮,纷纷加入到了私盐贩卖的行列。面对日益严重的食盐走私现象,清政府想方设法予以防范和打击,然而受腐败官僚体制的影响,收效甚微。清中叶两淮私盐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地方社会各阶层迫于生计,或纯粹是为了高额盐利而铤而走险的一种冒险活动。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食盐走私可以说既是清中叶政治日益腐败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它又是当时政治日益腐败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寄堂丛谈:新文学论说集
《寄堂丛谈——新文学论说集》是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题研究论集,对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春蚕》和《子夜》、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格非的《望春风》等小说有别开生面的解读;对冯至、刘梦苇、老舍、废名、何其芳、钱锺书、卞之琳、吴兴华及朱英诞等人的诗文及相关文献,也有独到的发掘和精细的解析。
中国学
本卷的每个章节全面系统评介西方一个特定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动向、热点与争议、代表性学者及其著述等,既介绍了该领域研究的来龙去脉,特别是近一二十年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又突出了最前沿的内容。评介参考的研究资料都出自在西方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学者在西方出版的关于中国问题研究的学术专著以及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各章作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最新趋势、争论焦点、理论建构等方面作具体评析,发表各自的独到见解。
中国政治学(2020年第四辑·总第八辑)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从比较政治、中外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中国政治等相关领域,探讨新时代政治学的学科自觉与自主、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政治学科发展的未来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立足中国本位,放眼世界政治,倡议从比较文明的视野出发,贯通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引领和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本辑为2020年第四辑,分为五个部分:“复旦—人大”论坛专题,政治学理论、方法论专题、中国政治、书评。
旧刊有声:中国现代文学佚文辑校与版本考释
本书整理《国讯》《新新新闻旬刊》《学僧天地》等民国旧刊,发掘出一批关联重要作家佚文或重要作品版本问题的新史料,涉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夏衍、俞平伯、叶圣陶、穆旦、张爱玲等名家。辑佚的“非文学期刊”视野和从“非文学期刊”视角考察现代文学史,“确实为现代作家作品辑佚和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现代文学史打开了天地”。所谈史料多源于旧刊,源于旧刊保有之作家诗文与演讲的声音,故名曰“旧刊有声”。
传记文学(2021年第5期)
以人物传记透视大千世界。讲述人生甘苦,关注时代风云。钩沉文史珍轶。
改革开放以来胡先骕研究文选
本选辑特别选取了胡先骕“生平研究”“生态植物学”“教育思想”“文学与文化”四个主题的论文,以求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胡先骕。论文择取时,注意遵循三个原则,即完整的时间段、宽选题容量、论文作者的宽领域选择,以体现胡先骕研究的阶段性、综合性及学术风格的包容性。
纸短情长:十二位民国才子的深情往事
4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2.2%
在历史的罅隙间,有段旧梦,谓之民国。才子风流,星斗辈出,生逢乱世,身不由己。鲁迅,胡适,徐志摩,林语堂,李叔同,沈从文……十二位民国才子,痴者,忍者,傲骨者;十二段烟云往事,逸事,情事,家国事。在颠沛流离的历史底色中,勾勒存亡、进退、爱恨、取舍,或相离,或相守,皆是宿命。兵荒马乱的年代,信纸短,深情长。原来,那是我们回不去的黄金时代……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增订版)
2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6%
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中国百年文化思潮
20世纪百年文化思潮是数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又一繁盛期。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文化繁盛局面得以形成,主要是19世纪以来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激烈碰撞的结果。一方是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渐渐变得盲目自大,而且社会内部潜在的危机日益凸显,思想文化领域也是春潮涌动。另一方是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西方世界。
文学与记忆: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记忆资源状况的考察
本书稿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共五章:“消费性记忆”生成语境考察“消费性记忆”美学特征的批判性分析“边缘”:当下文学记忆对象的主体多元化倾向从生存美学维度看“积淀性记忆”的理论建构“积淀性记忆”在危机中再造。以“生存美学”为内在逻辑思路,对理想中的“积淀性记忆”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消费性记忆”与“积淀性记忆”之间的博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消费性记忆”的影响日渐趋大,已预兆着“记忆危机”的出现。在解决“记忆危机”这个问题上,应从“生存美学”角度来探询“积淀性记忆”的再造之路。记忆主体作家应自觉地抑制消费欲望、含茹历史意识、追寻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以及模铸理想人格等,最终以深邃的“思想力量”来重现文学往日的辉煌。
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0%
一部有趣有料的书话集,作者中既有闻名海内的藏书大佬,也有深藏不露的民间高人,既有学者、编剧、媒体人,也有旧书店老板、公务员、自由职业者……39位爱书人围绕私人买书史此一主题展开“各自表述”,涉及线装、新文学、签名本、近代诗词、非正式出版物等各项专藏,从琉璃厂、潘家园、上海文庙,到海外淘书、旧书网站、拍卖场,既是相互独立的私人买书小史,又不经意间相互呼应、穿插,构成1978年以降两代爱书人的“集体回忆”,全景展现三十年来国人搜求古旧书之面貌。
岳南作品集:一代大师们的经典重现(共6册)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1%
本套书共6册,分别为《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陈寅恪与傅斯年(全新修订版)》《那时的先生》。
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5.0%
本书是一本专题论集,主要围绕法兰克福学派,以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为问题框架展开相关思考。全书主要由三辑内容组成:第一辑名为法兰克福学派再思考,是对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成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拓展性研究;第二辑名为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旅行到中国之后的影响研究;第三辑名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下,是对与法兰克福学派有关联的本雅明、萨特或无关联的毛泽东、伯明翰学派等方面的平行研究。本书中西结合,视野开阔,资料扎实,论述深入,是一本很见功力的学术著作。
我的阅读史(第二版)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1%
本书是洪子诚先生“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他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回想、叙述与反思。在这本书里,洪先生摆脱了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穿行于个人体验、情感流脉、理性思考和时代细节之间,展示了自己阅读积淀、审美品味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饱含个性的“个人精神史小叙事”是对“文学史大叙事”的鲜活补充和生动阐释,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具生命感的文学史叙述。此次新版,书中文章有所删,有所增,体现了作者近几年来的又一种思路或状态。正如作者所言:“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除此之外,我想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有一种平和的,放松的,不预设过多功利目标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候会带给你意料不到的发现和心境。”此次新版,书中文章有所增,有所删,体现了作者近几年来的又一种思路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