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 崔瑞德等
剑桥中国史(全集)
27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4%
“剑桥中国史”丛书共16卷,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已出版11卷。包括:《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上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
国家征购农民粮食主要方式研究
1人今日阅读
农业是万业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保证。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粮食征购对保证国家政局稳定、粮食安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当征购政策设计初衷与粮食执行过程出现偏差时,粮食征购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从适度走向过度征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在古代社会中还会因此产生政权更替现象。本文以国家征购农民粮食主要方式为主题,研究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国家是如何从农民手中征购粮食,不同的征购方式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影响粮食征购的土地制度、税收情况、户籍制度、人口规模、城乡关系、城市化率、工业化等因素。对中国历史上主要粮食征购方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分类阅读
本书借助《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非常成熟的“分类阅读”理念,从“读物滋润人的心灵”的阅读文化学心理角度,具体叙述了如何依据图书分类的原理,根据不同读者群体,务实精准地进行读物家庭推广、读物社区推广、读物校园推广等具体实践的方法和建议。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合集)
3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5%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12卷的中译本。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J内森、詹姆斯?E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6%
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本丛书的第4卷(即《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卷)将在以后出版。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全集)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7%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合集)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0%
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主要魔术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2%
本书作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卷共16章,涉及秦、西汉、东汉帝国的兴衰、制度、法律、对外关系、经济和社会史以及思想文化史,其中思想文化史的内容占全书篇幅的1/3左右,对佛教的传入、民间宗教、佛道二教的关系等方面论述尤详。本书征引文献广泛,并重视文献的辨伪和考订,充分利用了中国、日本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秦汉史研究的成果和水平。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卷:907-1279年
14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之第五卷的上册,按照宋代皇帝在位时间,分章叙述了两宋的历史。这两卷书,连同《剑桥中国史》第6卷,即《剑桥辽金西夏史》将对10-14世纪中原王朝及其周边国家的历史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之第五卷的上册,按照宋代皇帝在位时间,分章叙述了两宋的历史。这两卷书,连同《剑桥中国史》第6卷,即《剑桥辽金西夏史》将对10-14世纪中原王朝及其周边国家的历史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之第五卷的上册,按照宋代皇帝在位时间,分章叙述了两宋的历史。这两卷书,连同《剑桥中国史》第6卷,即《剑桥辽金西夏史》将对10-14世纪中原王朝及其周边国家的历史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考察。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0%
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主要魔术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4%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12卷的中译本。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J内森、詹姆斯·E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3%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1644-1800年(上卷)
7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丛书第九卷,叙述自1616―1800年的清代历史,包括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该著作分10章,涵盖了约200年的历史,从16世纪末女真的形成一直到1799年乾隆帝的驾崩。该卷显示了作者对材料的全部把握以及对最新材料的娴熟掌握的功底,立体地解读了帝国社会全盛时期的面貌,展现给读者的是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平衡性混。第一章讲了1644年以前的清朝开国的历程;第二章顺治朝;第三章康熙朝;第四章雍正朝;第五章乾隆朝。时间界限是1644到1800。前面五章纵向讲了清朝重大的事件,包括对各个皇帝的评价,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后面五章从横的方面,比如艾尔曼先生讲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另外各章讲女性、性别、家庭、婚姻,有的讲清代社会的稳定与变迁,最后一章讲清代的经济发展。这部书纵横两个方面用将近百万字的篇幅,把清代做了立体式的勾画。
21世纪全球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1人今日阅读
本书稿是历史教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历史教育,与每个国家国民素养的培植、认同意识的加深有密切的关系。本书从世界各国的历史教育中寻求经验、汲取智慧,汇集了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内地从事历史教育的专家学者、中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历史教育的功能、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建构”、“历史教科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几乎涵盖了历史教育的各个领域,集中反映了当前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现状。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4%
本书叙述了10-14世纪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的变迁。深入研究了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讨论了各族统治者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其政治制度、物质文化的变化和形成;重点揭示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人在各王朝历史中的作用;凸显了如耶律阿保机、嵬名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重要历史人物形象。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第13卷的中译本,叙述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共产主义运动、国民党政权、中日战争、国共冲突,以及该时期的文化、教育等等。全书由西方知名学者撰写,借鉴了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当时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谓是一部代表西方学术观点、研究水平和趋势的历史专著。
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第二版)
从晚清的涉外人物谈起,重新梳理了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并由此对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外关系进行论述,希望中国能真正地“走出晚清,走向全球化”。《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第二版)》史料翔实,论说犀利,无论是对这段历史有独特情怀的读者,抑或研究此领域的学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认识。此次修订的幅度大约在30%。
宋代西北民族文献与研究
本书对宋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理论性强,资料丰富的一部学术专著。
抗战时期文艺政策研究
本书为“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谈及选题背景、意义及课题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抗战文艺政策体系的建构。第三部分为抗战文艺政策的传播。第四部分为抗战文艺政策与文化场域。第五部分为文艺政策与抗战文艺。第六部分为余论,从国民党抗战文艺政策与迁台后的文学倾向、中共抗战文艺政策六十余年来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抗战文艺政策的传承与变异。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精装版)
3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8%
书是作者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2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4%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百年来,1902—1916,总被忽略的“晚清时期”;1917—1941,总被说起的“五四时期”;1942—1976,总被留白的“革命时期”;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80年代至今”……许子东的“20世纪小说课”,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士农工商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神预言”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上下册
本书对中国古代王朝外交史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作为一部中国外交通史著作,从时段上纵贯了整个古代王朝的外交内容;在方法论上融合了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等学科理论,在中国外交史学科的专业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资料的运用上,既使用传统的文献材料,也注重最新的考古、实物材料;在研究体例方面,首次从外交格局、外交思想、外交制度和外交政策四个纬度,对中国每代王朝的外交进行全方位剖析;在语言叙事上,文字简练有力,议论提纲挈领。书中既有整体、宏观的理论分析,也有对具体史实的精细、绵密的考证。在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本书内容既提供了当代中国外交的背景资料,也可作为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镜鉴。
历史的主角: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6%
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读者往往在面对大师博大精深的著作时而望洋兴叹。本书是以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为依据,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帮助广大读者更好、更深刻地理解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及其他相关作品。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7%
黄仁宇先生可谓是近世纪以来史学界的一大异数,他的“大历史观”“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在史学界影响深远。
世界汉学(第15卷)
《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视阈”、“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文献钩沉”、“汉语研究”、“学者访谈”等版块。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
2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的第8卷。不同于此前已出版的《剑桥中国明代史》(重版后已标为“上卷”),侧重于政治史的研究,本卷内容涉及明代政府机构、财政管理、法律交通、商业、官方宗教、佛教、道教以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朝贡关系,与欧洲沿海国家的关系等;还有对明代经学思想的研究,基督教及其他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等专题史,各章执笔者分别为享誉世界的著名历史专家崔瑞德、牟复礼、黄仁宇、彼得森等著名学者。
地北天南叙古今(精装版)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7%
本书收录了作者从一九四四年至今,在各处发表过的26篇文章,包括《拉班追击战》、《8月14日》、《新腊戍之役》、《忆田汉》、《阙汉骞和他的部下》、《摩天楼下的刍议》、《怎样读历史》、《从绿眼睛的女人说起》、《重游剑桥》、《沙卡洛夫》、《萨达姆》等。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合集:古代篇二(十一卷本)
4人今日阅读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对战国两汉文献做了细致解读,考察古代中国关于动物的文化观念,分析动物观与人类自我认识的联系,探讨动物世界在圣贤概念和社会政治权力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指出古代中国对人在诸多物种乃至天地间地位的认识深受动物观的影响,并就这种影响展开具体阐述。作者认为,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并未执意为动物、人类和鬼神等其他生灵勾画清晰的类别界线或本体界线,而是把动物界安放在有机整体和诸多物种的相互关系中。整体中的生灵万类,既有自然的一面,又有文化的一面;彼此关系的特点,在于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浑然一体。《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罗马与中国:比较视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国》是一本关于早期中国与古罗马帝国比较研究的论集,收录了七位不同作者撰写的专论,其中的五篇为提交给斯坦福大学2005年名为“帝国研究:比较视野下的古代中国与地中海文明史”国际会议的论文。各论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个向度,提供了重新观察、审视和反思中西方中古历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缀珍录》有关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在中国境外各地让刚刚起步,山中国女性的作品汇聚而成的宝库也还在等待着各国学者的开掘。本书仅仅粗浅地叙述了在一段短暂的历史时期中,这些女性的感受、信仰,以及实际所做的一切。作者利用的最重要的史料均来自于女性作家的作品,主要是诗作。作者也使用了一些习见的、出自男性之手的史料:纪传碑铭、地方史志和官方文献。这些涉及到妇女及社会性别关系的文字既出现在男性的经世致用文章——官员们为管理地方事务拟就的一些有关政策的建议——之中,也见于男性以礼仪、艺术和文学为对象撰成的学术文章之中。将这些习见的、由男性书写的史料与妇女自身的作品相参照,便推开了一扇通向中国女性世界的崭新的窗口。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史料中,以传记表文为最丰富。有关中国女性的传记,已经被刊刻的就不下数千种。我们可以在地方志中、在学者刊刻的文集中所收录的碑传铭殊、或是短篇打述中发现它们——文集的作者总会写到他热爱和钦佩的女性。在这些作品中备受推崇的女性大多数是作者本人的或者亲朋好友的祖母、母亲、诸姨姑婶和继母,还包括那些在西方或可以称之为圣徒的有德之人(女道土或女尼),还有一些以勇敢著称的女英雄(为父申冤、虎口救母等等)。到了帝国晚期,亦即…以宽泛地定义为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两朝的这个时期,所谓的列女传,事实上记述的已经全都是(因力拒强暴而死或自杀以拒辱的)烈女或拒不再婚守节终生的寡妇的事迹。《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是由信奉千年末世思想的白莲教不断发动的起义中的一次。《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详细探讨了白莲教的信仰、其内部组织和教派活动。作者描绘了这些通常只是关注日常宗教事务的孤立小教派是如何转变为一场宣称千年王国到来的反叛运动的,以及他们如何竭力挑战现存的政府,宣布一个“无穷富贵”时代的降临,而最终归于失败。韩书瑞之所以能对这次起义一幕幕地再现,靠的是她利用了四百多被俘反叛者的供词。这些材料以难得的详尽揭示了具体人的个性、宗教信仰以及清朝时期的日常生活。此外,靠这些材料才能首次从参加者的视角描绘出一次中国的反叛。作者使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叙事技巧给了我们一个社会史的优秀成果,还第一次全面研究了尚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的千年末世思想。在这第一本以明清时期欲文化为研究重点的学术书中,作者认为只有全面探索那个时期有关欲望的种种新观念的情况下,才能就明清小说作为一个特殊叙事文体作出深入地探讨。《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将这一重要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与那一时期有关欲望日益复杂的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书的前三章是有关欲望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背景性历史和理论的勾略。后七章则是一系列明清小说具体作品的细读,试图描绘出“欲”到“情”这在明清小说中极其复杂的发展轨迹。《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1774年秋,山东西南地区数千名男女跟着一个名叫王伦的宗教首领,发动了一场起义。依仗着据说可以护身、躲避枪炮的咒语,这些白莲教叛乱者杀了三个县的地方官员,并占领了大运河畔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临清,最后,起义者被清政府彻底镇压。《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作者韩书瑞运用了目击者的叙述、叛乱者的口供及官方奏报来探究王伦组织的背景和叛乱的过程,精辟分析了白莲教在清代社会中的作用,并说明了其分支教派――清水教是如何为住在各处的信徒提供成就感和群体感的。在研究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状况之后,作者提出,起义的原因更多地是源自教派组织和千禧年信仰的动力,而不是社会本身的危机。《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这部引人注目的、可读性很强的著作,对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领域作了新的阐释:白莲教信仰、组织和活动的特性,清代与精英阶层相对的民众社会史以及宗教运动与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那个复杂的社会和时代的理解。《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中国近三百年的历史,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更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另外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期。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另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是部概览性的史学著作,作者以史学的分析论说为主要著述方法,同时吸纳了社会学重视结构变化和人类学关注文明片段的研究手段,使得《十八世纪中国社会》读来既有得知历史事实的畅然,又有洞悉深层奥秘的明快。《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又深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接受了年鉴派学者“长时段”的概念,故而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研究扩展到1680—1820年间,向前追溯至清朝的建立,往后延伸到18世纪对后一世纪的影响,以此见出历史发展的渐进延续。《修仙:古代中国的修行与社会记忆》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如何获取、评估以及最终如何表述这些知识,同时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并从中得出结论: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唐人如何吟诗:带你走进汉语音韵学》在日本,喜欢唐诗的人不少,那么在诗歌最鼎盛的唐朝,人们是如何吟咏李白杜甫等的诗歌的呢?
史林札记
蔡美彪先生曾在中华书局出版《学林旧事》《辽金元史考索》两部著作。收入本书的,是蔡美彪先生没有编入已出著作的零散文稿,内容庞杂,涉及民族史、文化史、官制史等各个方面,以及少量序跋前言等,故题为《史林札记》。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时代抉择
本书汇聚了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文化发展战略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研究,许多都是作者潜心研究得出的真知灼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重要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探讨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及时把握国内外文化战略研究的学术动向,密切关注我国现实,围绕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形象建构、文化发展战略的国际视域、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文化发展战略与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等论题展开探讨。
中国著作权观念的历史解读
本书从社会结构出发,把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作为一个完整对象进行分析,结合中国著作权制度发展过程,考察中国著作权观念产生和发展历程,分析中国著作权观念依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系统研究政府、传播者、作者和使用者的著作权观念,提炼出著作权制度功效的发挥需要社会整体尤其是政府著作权观念的提升,并决定于社会结构变革的结论。
中国食物
1人今日阅读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食物的内容广泛且引人入胜的历史学和人种学著作。作者从上古史入手,展示了食物如何从一开始就在中国的官府政策、宗教仪式和身体营卫诸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然后顺着时间线索把笔触一直伸向当代中国,丰富、迷人而又发人深思地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多样性。
经济法的历史合理性研究:基于社会演化的考察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全国率先设置的几个经济法专业之一。本学科于199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开始向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招收博士研究生,2002年和2007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传承,本学科在经济法理论和实务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在经济法基础理论、农村经济法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研究优势,在法学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世界文明总量论:中国的文明崛起与国安法治原理
当中国崛起并审视西方学界书写的世界文明史时,可以发现其中缺失对中国文明的整体认知:黑格尔之谬,在于误判中国属于“历史儿童期”;汤因比之惑,在于未解中国和安文明的传承与禀赋;李约瑟之谜,不在于科技、而在于难悟中国满清无以动员全民的攘外悖论;约瑟夫•奈之问,在于尽量掩饰西方垄断的网络霸权;弗兰西斯•福山之反问,在于尚未参透那些支撑中国和平崛起的文明内核。本书提出文明总量和文明崛起的概念,旨在总体衡量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上述认知误区与大国兴衰必然性。
追寻现代中国
2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1%
一个“现代”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术、新观念。本书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怀着同情之心回顾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遭遇过的机遇与挫折,认清中国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景迁作品12册套装
3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5%
此次收录史景迁作品集有以下12部作品:《追寻现代中国》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中国纵横》收录的是史景迁最有代表性的论文《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史景迁巧妙地搭建起了两个伟大文明相互交汇的完整图景。《曹寅与康熙》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胡若望的疑问》本书再现了胡若望200多年前的奇遇。《改变中国》这本书写的是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大汗之国》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王氏之死》文学性的叙事,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太平天国》提供了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讲述了《大义觉迷录》这部奇书的形成、流传、禁毁的细腻过程。《康熙》透过康熙本人之口,述说康熙的内心世界,深入揣摩康熙的人格特质、心智意念。《前朝梦忆》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