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常宝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被评为北师大本科教学十佳教师。曾在香港教育学院、韩国高丽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任教。著有《楚辞与原始宗教》、《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先秦散文研究——上古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柳永》等多种学术著作。作者在北师大讲解古典诗词,课堂场场爆满,校园粉丝无数,被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亲切地称为“宝宝”。
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
1人今日阅读
《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过常宝撰,凡八章,将先秦文献分为四种类型:一,宗教文献。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图画文献等是其中的代表,其叙述方式是虔敬而不容置疑的,不包含任何现实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叙事,体现了信仰文化中禁忌思维的特点。二,政教文献。这类文献的代表是《尚书》、《春秋》等。《尚书》中的早期文献都体现了神道设教的文化策略,它或是周公以祖灵的名义颁行的训诰之辞,或是据前代祭仪所改编的典谟文献,总之,是要借神灵的名义为新的朝代立法。而《春秋》则可以看做是法例文献。史官利用文献的神圣性特征,将灾异现象作为神意展示给人间,同时也将人间非礼现象呈告给神灵,具有明显的现实审判的意味,虽然审判方式是隐讳的,但足以使被载录者产生畏惧之心。由于政教文献仍然具有宗教特征,所以,它的话语方式同样是不容置疑的。三,史职文献。即《左传》、《国语》等。此类文献追究事件的因果关系,审判虽然仍在“礼”的标准下进行,但审判的权力已落在“君子”手里,审判的依据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因此,它们是一些有着强烈世俗精神的话语方式,反映了春秋中后期形成的“君子”文化的特征。四,诸子文献。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丧失,文献魅力的下降,引起了众声喧哗的局面。士人各依门派,各倡己见。但诸子们仍然有着如何获取话语权力的焦虑。
柳永词选
柳永是一个用生命填词的人。在柳词中,你看不到才学、机智、优雅,在所有这些缤纷的装饰抖落之后,柳词呈现出最为本真的人生姿态:只有欢聚和离别,在相互缠绕、相互撕扯中延续着脆弱而孤独的生命。每一份温情,每一处山水,都被柳永抹上了忧郁的色彩。这忧郁令人震撼,让人沉醉;它是生命缺憾处生长出的美艳的花。本书所着重揭示的,是其生命体验的深邃真挚,是其情感意蕴的浓郁深沉,是其艺术境界的澄澈隽永。读者或能从词人身上或多或少地读出自己,能从遥远的悲伤中品味出纯真、挚诚、挣扎、感动,并最终收获一份当下的宁静。
写给孩子的三国演义:曹操称雄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也被指定为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书中所蕴含的历史意识、道义思想、政治和人生智慧,十分典型、突出,此外,跌宕起伏的情节,戏剧性的人物命运,极富韵味的语言,对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可以说,《三国演义》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叙事文学最好的入门读物。其实,在小学阶段就读过《三国演义》的大有人在。书店中有不少《三国演义》的儿童白话译本,但是节选、注音版的居多,配图大多不够精彩,改写或演绎的度也难以令人满意,这一状况,引起了本丛书几位编者的兴趣,她们都是儿童文学出版的专业人员,素有研究,也有培育孩子的激情和责任,便直接动手尝试,期望在不太损伤原著韵味的前提下,改编为适宜6~12岁儿童阅读的版本。
写给孩子的三国演义:群雄逐鹿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也被指定为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书中所蕴含的历史意识、道义思想、政治和人生智慧,十分典型、突出,此外,跌宕起伏的情节,戏剧性的人物命运,极富韵味的语言,对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可以说,《三国演义》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叙事文学最好的入门读物。其实,在小学阶段就读过《三国演义》的大有人在。书店中有不少《三国演义》的儿童白话译本,但是节选、注音版的居多,配图大多不够精彩,改写或演绎的度也难以令人满意,这一状况,引起了本丛书几位编者的兴趣,她们都是儿童文学出版的专业人员,素有研究,也有培育孩子的激情和责任,便直接动手尝试,期望在不太损伤原著韵味的前提下,改编为适宜6~13岁儿童阅读的版本。
写给孩子的三国演义:三分天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也被指定为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书中所蕴含的历史意识、道义思想、政治和人生智慧,十分典型、突出,此外,跌宕起伏的情节,戏剧性的人物命运,极富韵味的语言,对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可以说,《三国演义》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叙事文学最好的入门读物。其实,在小学阶段就读过《三国演义》的大有人在。书店中有不少《三国演义》的儿童白话译本,但是节选、注音版的居多,配图大多不够精彩,改写或演绎的度也难以令人满意,这一状况,引起了本丛书几位编者的兴趣,她们都是儿童文学出版的专业人员,素有研究,也有培育孩子的激情和责任,便直接动手尝试,期望在不太损伤原著韵味的前提下,改编为适宜6~14岁儿童阅读的版本。
写给孩子的三国演义:三国归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也被指定为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书中所蕴含的历史意识、道义思想、政治和人生智慧,十分典型、突出,此外,跌宕起伏的情节,戏剧性的人物命运,极富韵味的语言,对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可以说,《三国演义》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叙事文学最好的入门读物。其实,在小学阶段就读过《三国演义》的大有人在。书店中有不少《三国演义》的儿童白话译本,但是节选、注音版的居多,配图大多不够精彩,改写或演绎的度也难以令人满意,这一状况,引起了本丛书几位编者的兴趣,她们都是儿童文学出版的专业人员,素有研究,也有培育孩子的激情和责任,便直接动手尝试,期望在不太损伤原著韵味的前提下,改编为适宜6~15岁儿童阅读的版本。
写给孩子的三国演义:孙刘联盟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也被指定为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书中所蕴含的历史意识、道义思想、政治和人生智慧,十分典型、突出,此外,跌宕起伏的情节,戏剧性的人物命运,极富韵味的语言,对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可以说,《三国演义》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叙事文学最好的入门读物。其实,在小学阶段就读过《三国演义》的大有人在。书店中有不少《三国演义》的儿童白话译本,但是节选、注音版的居多,配图大多不够精彩,改写或演绎的度也难以令人满意,这一状况,引起了本丛书几位编者的兴趣,她们都是儿童文学出版的专业人员,素有研究,也有培育孩子的激情和责任,便直接动手尝试,期望在不太损伤原著韵味的前提下,改编为适宜6~16岁儿童阅读的版本。
楚辞与原始宗教
本书主要讨论了两方面的问题:楚辞的文体是如何生成的?楚辞的抒情方式和抒情效果是怎样的?本书通过对既有文献和考古材料的勾稽、比对、印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楚地宗教中的仪式、祭歌等,是楚辞诸文本的结构性根源;而宗教仪式、歌谣、意象中所包含的沉溺、倾诉、拯救等情感功能,也赋予楚辞以深厚而悠远的抒情性特征。楚辞是从原始宗教的泥土中盛开的文学之花,“香草美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原型意象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是教育部“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与文体分类意识”课题的研究成果,其特点是:1.明确地以文学自身审美风貌的转移作为文学史分期的基本依据。全书共分四卷十三编。这种文学史的分期打破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编撰按照历史朝代的更零替划分文学发展时期和阶段的传统,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该书第一编的第一章一方面纵向地描述该历史阶段文学风貌的演变过程,对该阶段的一些主要的文学现象做出相应的历史定位;另一方面横向地描述该历史阶段的社会风尚、精英意识、社会心理、文学活动等相互错综复杂的联系。2.在阐释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时,该书既阐释作品所包含的社会意品义,更注重作品的折学意义,更注重作所渗透的人生体验。
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
早期文献产生于宗教活动中,是天命神意的见证,史官凭着文献工作而逐渐取得了充分的话语权。自西周到西汉中期,史官、君子和儒士通过对文献的传递和阐释,构建了具有理性精神的礼乐文化制度,并形成了以道自任、裁决天下的精神品格。这就是原史传统。这一传统以《史记》为终结。在原史传统中,周公摄政和制礼作乐、春秋史官的微言大义、孔子设学和文献阐释、董仲舒的公羊学理论、司马迁的《史记》著述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依据周公和孔子的文化实践而虚拟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统系,构成了中国道统观念的源头。本书通过对原史文化中的撰述观念、载录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梳理了甲骨卜辞、刻绘图画、《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老子》、《论语》、《战国策》、《史记》等文献的生成过程、文体形态、叙述方法等方面的特征,并揭示出它们各自所承担的原史文化功能,为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和文献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
《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全面描述了周公制礼作乐的方式及意义,揭示了制礼作乐背景下西周文献意识和文献制度状况,对“书”、“诗”、“易”、“青铜铭文”等经典文献的生成、文化功能,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形成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全面突破了传统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文化-仪式制度-文献”的理论模型,使得上古文献的生成、特征、功能、影响等得到系统而深刻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先秦文化、文献、文学研究的进展。
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
暂无简介
先秦散文研究
《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对先秦散文文献作文体探源、文体功能及文体演变研究。《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认为,先秦时期正是文化、政治、官制、社会习俗等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不同交化层面的信仰、传播、组织方式,不同社会阶层的职事、行为方式等,都对文献本身产生着影响。在此背景下,不但甲骨卜辞、《尚书》、易卦爻辞、史传文献、诸子散文、纵横家说辞各有自己的交化渊源文化功用,而且,每一类文献内部的不同种类文本,如《尚书》中典、谟、誓、诰、训、命等不同文体,史传散文中的经和传、记事体和记言体,《易》中的卦、爻辞和大传、系辞等,都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其文体形态受文化功能制约。《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在宗教文化向理性文化过渡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不同层次文化的社会功能、表达方式、实现途径等作细致的研究,揭示它和文献之间的关系;二、对文献创造者的职事、言说范围和言说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三、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文体的文化功能,并对其文化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观念的影响等做出基本的判断;四、描述各种主要散文文体的形式特征、文学意义和相互间的继承影响关系。
古文素养培养研究
《古文素养培养研究》共分为历史与现状、借鉴与思考、古文素养的构成三部分,中学古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古文选篇的比较研究、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古文注释的比较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戏剧选篇研究等。
相思的滋味
《相思的滋味》内容简介:在中国古代,有关爱情的诗词曲数量众多,艺术成就非凡,它们如同璀璨夺目的珍珠,闪烁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从渭滨男子“关关雎鸠”的深情吟唱,到越地女子“心悦君兮君不知”的热情表白;从汉朝天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真情流露,到平民百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悲苦愁情;从唐诗“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迷离朦胧,到宋词“梦人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的哀婉凄恻,从元人“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的新奇活泼,到清人“昨夜梦中多少恨,细马香车,两两行相近”的沉郁哀伤……它们无不是歌唱爱情的杰作。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本书以文体和时代两条线索为基本结构,以古代诗文名作鉴赏为课文主体,将鉴赏理论和鉴赏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构上,本书主要以古代文学文体为线索,在文体审美特征的引导下,选择各个时代的代表性名篇,做示范性的鉴赏分析,既对作品做文学史价值的评判,也对作品进行精神和形式的分析,并通过辑评的方式,尽量提供古今有代表性的鉴赏,从而增强学生对古代诗文的认知和感受的广度和深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到生产方式、行业技艺、文学艺术等,无不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艰苦的求索,这些文化成果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层面,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品格。时过境迁,古代的某些文化形态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加以摈弃或改造,而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涵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是中华儿女自我认同的镜子。这些内容已经为几千年社会实践证明,可以超出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因此,自觉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崇高使命。中华传统文化形态多样、构成复杂、彼此关联,如何能在篇幅有限的教材内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精华,这对于编写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同类教材一般都采取史论的思路,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为主,兼及制度、习俗和文化创造。这样的表述较为系统、清晰,便于传授。但我们认为,青少年既要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更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传统文化的体验者和践行者,所以,教材还应该更直观,更有感染力。为此,本教材主要采取单元主题下组合选文的方式。教材设定的八个单元涉及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从观念到器物,从制度到风俗,从自然到精神等,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价值、*有特点的内容。在每个主题下,我们选编了三篇课文,说理文章和叙述文章相结合,相互补充,共同体现单元主题。教材还通过“导语”“提示”“链接”等,对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作概括性的描述,或作知识补充。“思考”部分则设计了一些互动性或扩展性的练习。编写者期望通过以上方法,既能够保持教材的体系性、完整性,又能体现出文化形态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中国散文通史:先秦卷
《中国散文通史:先秦卷》的撰写者大都是中国古今散文研究的中坚者,长期从事高校教学研究工作,经验丰富,学有专长。我们出于全面展示中国古今散文的整体面貌、深入揭示中国古今散文的深厚内蕴的共同学术目的,精诚合作,问学切思,贡献出各自的智慧和心血。
聂石樵教授80寿辰纪念文集
《聂石樵教授80寿辰纪念文集》是为祝贺聂石樵先生八十寿辰而编写的。全书38万字,共收集聂先生的同仁、学生34人的47篇论文,全书最后附有聂石樵、邓魁英二位先生1956年至2004年发表的论文与专著目录。 全书所收论文从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术论文,共28篇,是各位学者就各方面问题的研究成果,多数没有发表过。这部分论文的学术水平是较高的。第二部分是对于聂先生的几部文学史专著:《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代文学史》的评论,对于这几部文学史的学术价值与地位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这部分内容此前已在书品等书刊发表过。 《聂石樵教授80寿辰纪念文集》是为祝贺聂石樵先生八十寿辰而编写的。全书38万字,共收集聂先生的同仁、学生34人的47篇论文,全书最后附有聂石樵、邓魁英二位先生1956年至2004年发表的论文与专著目录。 全书所收论文从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术论文,共28篇,是各位学者就各方面问题的研究成果,多数没有发表过。这部分论文的学术水平是较高的。第二部分是对于聂先生的几部文学史专著:《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代文学史》的评论,对于这几部文学史的学术价值与地位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这部分内容此前已在书品等书刊发表过。
名家品论语
《名家品论语》主要内容: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国学热”,确切说是“儒学热”悄然兴起,愈演愈烈,且有方兴未艾之势。引发各方人士对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到底是进步还是逆流产生激烈的论争,然其背后有个事实不容忽视:它起码表明国人不再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亦步亦趋,而是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希图通过文化上的“寻根”,使枯寂的生命变得更为丰盈,使躁动的心灵获得某种抚慰,使疲累的神经得到稍许舒缓。这就够了!而《论语》作为这股文化热潮的“重中之重”,确也起到了温暖人心的社会效应。我们编选的这本《名家品(论语)》,精选了近百年来海内外一批知名学者解读《论语》的美文,正是希望通过名家的视角,帮助我们悟得《论语》奥义,在最大程度上襄助我们了解《论语》,体味其中的思想精华。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春秋卷)
本书共分八章,从春秋天学的发展与中国早期编年体书写体例的形成、春秋地学观念及其相关文献的生成、春秋礼乐制度及其相关文献、春秋史官文化的转型与史传文献的生成、春秋“立言不朽”的文化观念与“语”类文献的生成、春秋崇古观念与经典文献的运用和传播、春秋军事知识的累积与兵学文献的编纂、春秋刑罚观念的普及与刑书的颁布等八个方面论述春秋时期文献的生成和发展与其时文化群体知识的增长、观念的发展的因果联系,以及文化群体知识的增长、观念的发展如何直接促成了相关文献的生成、发展以及传播,而文献生成、发展和传播以后,又是如何会反过来影响文化群体的思想和观念的。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死亡文化
《死亡文化》力求拓展视野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从时间与空间的十字维度,从主流与边缘的社会广角,为您挖掘早己深入骨髓却始终被忽视的死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