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与美术考古。著有《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1992)、《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2002)、《中国表情》(2004)。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2007)、《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2007)、《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2008)。合译有《礼仪中的美术》(两卷,2005)等书。
铁袈裟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2%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残碑何在: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五
1人今日阅读
本卷收录巫先生2005-2011年的14篇论文与讲稿,从时间性、空间性和物质性等多个角度探讨古代视觉文化中“复古”“废墟”观念的体现、中国古代墓葬艺术对主体的表现、“生器”与“明器”的理论和实践等,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兼具学术思辨和可读性。
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
本书是一本高水准的美术史研究专著,以汉唐时期非常重要的美术史资料墓葬图像为研究对象,借鉴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汉唐艺术、推动汉唐美术史研究的发展十分有益。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拼镶砖壁画等以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年方六千 文物的故事
本书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郑岩父女默契合作的极简中国美术史。 一页手绘水彩文物,一页镜头般优美的文字,描绘近一百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直观、准确地表现***文物的气韵之美与细部之美,勾勒出六千年来中国文明发展的迷人图景。 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术考古著作,重点不在对古物面面俱到的研究与欣赏,而是通过带有个人温度的文字,以使用者和创作者的视角,细腻还原一件器物背后的人和故事。历史是一出大戏,一件小小的道具也令人荡气回肠。
从考古学到美术史
本书以众多考古发现中的壁画为研究对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副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民间生活画卷。 这本集子中的文章大致可以反映我过去二十多年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这段经历并不是依据既定脚本按部就班展开的演出,而是一个在或明或暗的道路中不断摸索的过程,我所思考的问题虽然未在很大的范围内展开,却也常常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转移,前后还有一些交叉和反复,因此选入集子的文章未能集中于某一专题,而是比较散漫,行文风格也不够统一。这些文章基本按照内容排列,以便于阅读,至于原来发表的时间,则可以在文末查到。(郑岩自序)
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性重点教材·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美术考古学为特殊考古学之一,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性重点教材·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分六章:首章阐明什么是中国美术考古学,指明美术考古的对象和目的、美术考古的基本方法与相邻学科的联系与互动,以及中国美术考古发现简史;其后五章按历史发展顺序,分述中国史前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宋元时期的美术考古。第一章首先说明该时期美术考古的时代特征,并讲述该时期的城市与建筑艺术、宗教美术和丧葬美术,并附有必读的参考书目。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二辑)
2011年,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召开了“第二届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由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与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三家主办,由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与湖南美术出版社协办。作为一系列“双年会议”中的第二场,这次会议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中外学者建构一个学术平台,围绕着“墓葬美术”这一主题进行持续的交流和讨论。这次会议对“墓葬美术”的概念也做了广义的界定,不仅包括墓葬出土的艺术品,而且涵盖了墓葬的整体设计、墓葬中不同视觉和物质形式的配置、墓葬所反映的礼仪、宗教和文化因素以及墓葬的发现和研究史。而本书正是这次会议一个总结和成果。
庵上坊
《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以山东安丘一座清代石坊“庵上坊”为考察对象,从追溯它的建造缘由入手,讲解它的建筑式样和装饰题材;由欣赏它的艺术之美,既而分析它的表面与实际功能;以这座牌坊为例,揭示了清代流行起来的建筑样式“贞节牌坊”的隐匿意义:虽然建造的名义是为纪念那些籍籍无名的妇女,但这些牌坊并没有提供表彰对象的真实生平,其真实功用乃是作为地方富豪彰显和增强一己势力的载体。在富贵吉祥的装饰图像和庄正醒目的匾额题词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旨和不曾言说的故事……作者对这一典型题材进行过多年的深入探查,亦参考和援引了多方的研究成果,在历史语境下清晰勾画出石坊所衍生的各种形式的话语及其彼此间复杂的关系;在精心铺叙的种种故事之间,巧妙地穿插着对于许多理论问题新颖的思考。其精到的述说呈现了丰富灵动的历史文化景观,堪称见微知著。作为艺术史、建筑史的个案分析,本书将历史、建筑、雕刻、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融于一炉,篇幅精短然而颇见功力;配有插图106帧,以亲自测绘和访查拍摄为主,使其成为一本具有亲切感的图文艺术书。
马的中国历史
馬──中華民族的寵兒。 馬,哺乳動物,面長,耳直立,頸上長鬃毛,尾上有長毛,四肢強健,善於奔跑。馬從古至今一直是人類的良伴,牠的賽跑是大部分香港人每周全神貫注的對象,亦因今年香港主辦奧運馬術項目,馬匹受注目的程度一時無兩。其實馬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寵兒,而人與馬的淵源,可能比任何動物還要深。 說到馬,我們都可能會聯想到這些問題:為甚麼公主的丈夫叫駙馬?伯樂相的是甚麼馬?馬車是西方傳入的嗎?中國古代也有馬球?「舞馬」與馬術有甚麼分別? 對於這些迷團,也許我們都不能一一解答。 一本書,揭開寵兒之迷。 馬是人類早期開始飼養的家畜之一,與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關係。馬曾經是社會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及不可缺少的軍事力量,與馬相關的學術研究、歷史文獻、文學作品、藝術品、考古發現等等層出不窮,數之不盡。《馬與中國歷史》匯集國內多位知名學者、專家通過文史、藝術領域專家的文章,輔之以精美的圖像,從歷史、藝術、文化、文字等多個角度,闡述馬與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繫,使讀者了解馬匹這一人類重要夥伴,是知識與趣味的完美結合。 揭開書本,認識駿馬,讓自己在全國歡騰慶祝奧運時,在全港鬧哄哄地迎接馬術比賽盛事時,知識過人,趣味倍增!
破碎与聚合
暂无简介
那些年 那些戏:那些国家京剧院偶像级的艺术家们
《那些年 那些戏:那些国家京剧院偶像级的艺术家们》由国家京剧院提供出版资助。书稿约10万字,黑白照片70余幅,记述了李少春、叶盛兰、叶盛章、杜近芳、裘盛戎、袁世海、李世济、谭元寿等中国国家京剧院前辈著名京剧演员的舞台艺术。作者系著名丑角演员,在中国国家京剧院工作多年,所记述的演员,或亲见其演出,或有交往,内容准确可信,艺术介绍角度专业,所配照片较为珍贵,为他们留下了一份可信的艺术资料。
文物中的鸟兽草木
出没于古代器物与画像中的鸟兽草木,题材广泛,映现着人们与自然界生物丰富密切的关联,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含义和艺术脉络。本书通过描述这些图案、纹样的风格,剖析其意涵,来推想古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改造与利用,复原彼时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活,追踪古族的征伐与迁徙,再现悠远的宗教礼仪与信仰,呈现出考古材料多方面的价值。 ................ [编辑推荐] 聚焦出土文物上的动物纹样,从艺术史角度进行多方面的解读,呈现中华古文明的丰富和深厚底蕴。 ·从出土器物上的动物图案、纹样入手,做类别的专题研究,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形态的分析,兼顾形式与意义两端·史料涵盖古今,分析贯通中外,多层次理解中国艺术。 ·介绍文物承载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覆盖古代神话与民俗、古文献、古代农业史科技史等诸多内容,生动地论证了古代文化的历史观、艺术观,帮助今人认识中华古文明的丰富性和文化脉络的传承。 ·刘敦愿先生是中国艺术史学的奠基人,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开阔的视野,这一系列的扎实研究,集中表现了中国考古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看见美好
本书不论是谈物、论人,还是对创作手法的解析,都是对美的追寻——艺术之美及其背后的人性之美。书中所涉及的古代艺术品,大都是考古发掘所得。作者试图用文字对艺术品进行再次发掘,即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来发现古代艺术品内在的价值。他们的美好,不经过再发掘,即使看了,也未必看见。
美术史的手铲
本书是文艺研究小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其中收入的《古代墓葬与中国美术史写作》《龙缸与乌盆——器物中的灵与肉》《机械之变——论秦始皇陵铜车马》是郑岩教授先后发表于《文艺研究》的三篇学术文章。第一篇是宏观的学科梳理,第二篇、第三篇为具体的个案研究,它们之间形成了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关系,集中展示出作者对“墓葬美术”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思考,以及他的具体研究的个性特征。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一辑)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主要内容简介:墓葬美术是传统中国历时最久、植根最深的一个礼仪美术传统,无论是时间的持续还是地域的伸延,都在世界美术史上无出其右。它也是考古信息最为丰富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系统,包涵了建筑、器物、绘画、雕塑、装饰、葬具、铭刻书法以及对身体的处理。《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所收论文从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入手,既有宏观观察,也有个案分析,展现出多元的解释方法,显示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广阔的研究前景。《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由巫鸿和郑岩主编。
画像铜器
本书收录了刘敦愿有关画像铜器的文章,刘敦愿先生为中文学界首次使用这一名称的学者,指的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各地发现的一种带有新型装饰图像的铜器。这类铜器的流行,与文献所载同时期的壁画、漆器上的绘画,以及南方墓葬所见的帛画,皆意味着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大变化的到来。先生认为,画像铜器可以看作汉代画像石的前身。这不是指这些贵族使用的铜器与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山西、四川、重庆等地汉代墓葬、祠堂和墓阙所见的画像石是一种简单的线性传承关系,而在于将这类材料放在长时段的历史中来理解。换言之,这些材料既可用以观察三代青铜艺术之“去脉”,又可借以思考汉代艺术之“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