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
1人今日阅读
本书通过对3个留守儿童大省河南、安徽、湖南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现状与问题、媒介素养的测量与评估、媒介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总结了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经验,提出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与实践建议,并对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命运与未来进行了展望和反思。本书探索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与方法,可为我国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参照价值的操作框架。
信息贫困、信息减贫与数字乡村建设
本书立足于信息传播技术(ICTs)向乡村社会渗透和扩散的现实,聚焦贫困治理中的信息贫困与信息减贫议题,深入剖析信息贫困对减贫绩效的影响机制,并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呈现信息贫困的空间地理分布特征、信息贫困者的信息行为特征,为精准识别信息贫困提供学理上的借鉴。还通过梳理世界各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为我国正在推进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提供借鉴。
媒介化社会中的农民工:利益表达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化社会中的农民工:利益表达与媒介素养教育》共分为六章。首先,作者强调大众传媒作为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与社会舆情的建构工具,理应成为弱势群体诉求合法权益的平台和载体,这既是大众传媒履行其作为社会公器职能的必然要求,亦是大众传媒提升自身公信力、塑造和维护媒介品牌的有效途径;其次作者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利益表达现状进行了经验性的考察,并在借鉴西方国家底层阶级利益表达的媒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民工利益表达的媒介运作实践模式。最后作者就如何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利用媒介实现话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网络时代的社会资本
《网络时代的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与经验考察》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在“上篇”,作者郑素侠对网络社会的构成、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指出,尽管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多以符号等虚拟形态存在,但“网上社会”与“网下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第二现实世界”。作者还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考察了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以及网络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功能及影响,并对互联网使用对以交往、信任、参与等为核心的社会资本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下篇”,作者通过一项基于武汉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经验层面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了对社会资本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并对这些变量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
新闻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网络与新媒体实务
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特设专业”列入目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设置,不仅是教育部门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影响做出的应对与调适,更为高等学校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正是在这样时代背景之下,为适应网络传播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发的变革,以及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调整,《新闻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网络与新媒体实务》力求将最新、最全面的网络编辑技术与信息加工处理技术呈献给读者,为读者适应未来的新媒体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郑州大学新传学子新闻评论作品集(第一辑)
本书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在公开媒体上发表的新闻评论作品,内容主要分为政治经济评论、科技教育评论、社会文化评论等。作品综合反映了郑州大学新传学子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也反映他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率地表达观点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也应该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部分。该作品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教学实践中的正确运用,是新传学子践行“勿忘人民”院训的生动体现,在激励学生学好新闻、正确运用新闻手段引导舆论方面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