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第2版)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6%
《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第2版)》讲述了:20世纪中叶,司徒雷登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同时代在华的其他外国人……他的一生是复杂而多面的。他既是一位传教士、神学教师,又是第一位见过孙中山并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独立战争”系统介绍到美国的人……他既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张学良、李宗仁等国民党高层人物关系甚笃,又曾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座上客……抗战时期,他因支持燕大师生的抗日活动而被日本宪兵关押了三年零八个月,其声望如日中天……年逾古稀之际,他在中美两国舆论的一片赞誉声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但由于执行了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而受到毛泽东的谴责……1949年,他拒绝随国民党政府南撤广州,并敦促美国政府率先承认其产党政权;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秘密邀请他北上,但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对,使中美国之间的高层接触稍纵即逝,他不得不带着遗憾无奈地离开生活了五十年的中国……之后,他严词批驳.“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的旨在分裂中国的言论……当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之时,他留下遗嘱.希望死后能够把骨灰葬回中国,与早逝的妻子相依相伴……
燕园文物(北大120周年校庆献礼)
1人今日阅读
《燕园文物》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燕园文物、古建。燕园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明朝米氏的勺园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众多皇家、贵族和私人园林、府邸先后兴废于此。20世纪以来,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又先后在此处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和建设。所以燕园的文物、古建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修订版)
《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修订版)》是为纪念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所著。作者以大量史实详细论证了北京大学的创办是晚清维新派与保守派多年斗争的结果,并回答了该大学创办初期引引深思的几个问题:慈禧太后在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后,为什么废除了几乎所有的变法措施,却单单保留了最具改革精神的京师大学堂?为什么该学堂有三个不同的建校章程,且均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有关?为什么说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牧爱堂编
《牧爱堂编》是清代赵吉士治理交城五年的历史记录。《牧爱堂编》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史文献,收入了甚为丰富的法制史文献,是赵吉士作为山西基层地方官员居官生活的真实写照。文中不仅记载了赵氏治理地方、审判案件、剿除山寇、兴修水利等方面的事功,还收入了赵氏任知县期间与各级官吏、当地士绅的诗文交往以及书信,对于今人了解当时的官场生态以及基层官员的内心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史、法制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亦足见其有进一步整理以广流传之必要。
丁戊奇荒
发生于光绪初年华北地区特大旱灾,波及地区广,持续时间久,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国历史上特大灾荒之一。对中国历史上这次重大灾害进行细致的研究,梳理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不同层面的救济行为和举措,而且有助于揭示灾荒救治的传统与近代变迁的历史脉络。同时,对当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本书研究既重视第一手的史料收集和数据分析,又强调宏观的社会史视野,展示了地方官员、乡村民众、士绅文人、富户商人、西方传教士等社会角色在灾荒中的各种表现。
超越信仰:明清高平关帝庙现象与晋东南乡村社会
关帝庙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具有历时性、共时性等各方面的丰富内涵。 本书以关帝庙集中而典型的高平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与民间文献的系统整理,从社会、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全面考察关帝庙问题。突破了以往将庙宇停留在信仰研究的层面,研究重点从“神灵中心”转向“庙宇中心”,将抽象的关公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庙宇、村庄和区域社会之中,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揭示出乡村庙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复杂而多样的作用。
孙中山革命与美国
Why was the Xing Zhong Hui, the important anti-Qing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in Honolulu? Why did the revolution in its early stages rely primarily on the resources of overseas Chinese? What influence did the important American figures,such as George Washington, Thomas Jefferson,Abraham Lincoln, and Henry George, ha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n Yat-sen's Three Prinaples of the People and Five Power Constitution? This monograph attempts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Sun's many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The nine chapters deal with the periods that Sun spent in the U.S., and the unique issues that faced the revolutionary leader while living abroad. By making use of heretofore rarely known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author provides a unified and coherent account of the American influence on Sun Yat-sen.
三国志译注(精编本)
《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三国志译注(精编本)》2个知识要点: 它用简洁的语言,刻画出了传神的人物。如,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时,曹操对袁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一个志向远大、满怀谋略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又如,诸葛亮上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简短的表述,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一位清廉、尽责的忠臣贤相形象。 全书以东汉末年三国角逐为主线,既曲折多变,又前后连贯,学习借鉴这种组织文章结构的写作手法。要知道,写作文章的一大标准便是:能根据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安排情节的详略,善用文字穿针引线,打造完整、严谨的结构。 《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三国志译注(精编本)》1个成长要点: 风起云涌的历史,血溅山河的英雄豪杰,带给我们一段令人心潮澎湃、心驰神往的精彩历史,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各路英豪的成败荣辱,更让我们从他们身上寻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精神力量。责任感不单单他们有,我们也应有担当意识,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让我们懂得了“理想不会抛弃苦心追求的人”这一道理;诸葛亮的忠诚、无私净化了我们纯洁的思想;荀彧、荀攸等人的智慧谋略激发了我们学习与积累知识的决心……追寻着这些历史殿堂里的文化真谛,我们将稳步前进!
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
暂无简介
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
《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所选取的资料主要有:山西省地震局编著的《山西省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收录了散落于历代正史、类书、地方志、山水志、奏议、游记、小说、笔记、日记、诗文集、碑刻题记等处的历史地震信息。①其次,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录的《清代地震档案史料》,②以及中国地震局、中国历史档案馆、北京市地震局联合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整理出版的《明清官藏地震档案》(上、下卷)四册。③这两项档案资料汇编从朱批奏折档、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上谕档、内阁题本及起居注等档案中,选取了大量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的地震档案,其中有不少是涉及山西地震的档案。
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
精选2019年全国各大学校长、院长、教师代表、校友、学生代表开学致辞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32篇汇编而成。内容涉及大学的意义、认识自己、人生路上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等,旨在探索教育真谛,为更多的青年学子指明人生方向,启迪他们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之人。
清代山西民间契约文书选编(套装共13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传说时代的尧舜禹都曾在此地留下过足迹,目前还有大量的古代建筑遗存,素有“地上博物馆”之称。明清的晋商、民国的阎锡山政权至今仍是烙印在人们内心深处共同而深刻的历史记忆,与此相关的文献尤其是契约文书也储量丰富。在以往的契约文书研究中,山西地区的民间契约多次被引用,但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始终没有展开。 有鉴于此,作者毕近十年之功,在山西由南而北的地域内广泛搜集民间契约文书,数量已近万件,纵跨清代、民国、革命根据地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等各个时段。本书精选了以清代为主的五千余件契约文书。从区域分布来看,分晋南、晋北、晋中、晋东南、晋西,此外还有家族契。从时间跨度来看,涉及清代、民国所有时段。从契约类型来看,包括了卖契、典契、借约、当约、兑约、换约、推约、让约、脱约、租约、佃约、分产文书、合同、执照、诉状、判决书、布告、拍卖文书、退股份文书、酌粮约、推粮约、移转证书约、纠纷合约、担保书、归并地约、承粮退地约、申告文书、公议文约、吊遥约、拦约、凭据、收帖、找帖、 开粮银约、质业文书、卖身契、截头文约、委托书、遗嘱、过继文约、赡养文书、过割契据等,近四十种不同的类型。
盆景制作与欣赏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层面。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理念不断出新,理实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等课程建设思路极大地推动了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改革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组织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为主体,集七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十几位教师及盆景工作者的智慧和经验,编写了《盆景制作与欣赏》教材。
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 山西卷
山西作为华北抗战的主战场,组织了抗战初期英勇的抵抗,孕育了中共的三大抗日根据地,是不折不扣的抗战中流砥柱。三晋儿女在抗日战争中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阅读《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 山西卷》有助于我们回望历史、反思当下、寄望未来。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战争往事 沁河流域的动荡岁月
从长平之战时的屯城而驻到助岳飞抗金时的太行忠义,从明末清初的“流寇”过境到清末乱世的太平军、捻军纷扰,从军阀混战的动荡不安到全民抗日的太岳战场,“一村一堡寨”,处处皆历史。沁河以其宽厚广博的胸襟传承了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书写着一部部传颂千秋的中华历史。
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纪念马礼逊来华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纪念马礼逊来华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系纪念马礼逊来华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文化、语言、宗教、社会等方面探讨了马礼逊来华和事迹、功业、影响等及与此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是一部综合性较强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著作。
黄河·长城·太行文旅融合研究
黄河·长城·太行是省政府新提出的山西旅游三大板块,为了响应省政府的号召,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召开了新年论坛,汇聚国内外文旅、历史等专业的大量学者,试图为这三大板块提供智力支持,《黄河·长城·太行文旅融合研究》就是提交此次论坛的优秀论文合集。《黄河·长城·太行文旅融合研究》内容包括山西文旅三大板块崛起:形势与展望、打造核心吸引力是撬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的重要抓手、整体启动山西境内黄河、长城与太行山旅游深度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黄河·长城·太行文化旅游的国际化发展思考等。
田野逐梦:太行山传统村落调查研究(教师篇)
本书是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17JZD052)“中国传统村落价值体系与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的成果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了“社会调查运动”的风潮,留下大量宝贵的调查资料。1980年代开始,社会史研究兴起,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对话不断深入。本书基于这种研究范式,来自史学、社会学、旅游学等专业的学者通过田野调查,行走在太行山的传统村落之中,感触文化,思考现实,对当下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给出各自的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村落/田野新知丛书
本书是《田野·社会》丛书的一本,是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开展的传统村落调查的学术成果之一。传统村落本质上是村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共同体,是一种特殊的乡村聚落。这一特质决定了传统村落研究的多学科属性,各个学科的学者从自身出发研究传统村落,交叉性研究明显不足,中国本土的传统村落话语体系并未建立起来。本书是从历史学角度讲述传统村落的演变过程,希望能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村落话语体系的建立作出贡献。书中收录了十三篇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调查报告,分三晋遗珠和他山之石两个篇章,对读者了解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情况大有助益,有一定学术价值。
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
郝平,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灾害史、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 赵晓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基督宗教史、近代社会史、中西交流史。出版专著《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以中译本为中心》,译著4种,史料整理和工具书5种。在《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经济学动态》《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8月,由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和经济史研究室联合组成,2013年后以社会史研究室为依托。本中心是一个面向国内外学术界,开展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活动、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学术机构。中心聘请数名相关领域的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并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理事或特邀研究员。本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等。中心宗旨是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促进历史学创新。本中心自成立以来,举办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出版了数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集刊”,接待了国内外多名学者来访。
初心与追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印记
2023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5周年,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实施25周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北大自诞生之日起的初心和梦想,承载着兴学图强的家国使命。在不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上,北大作出许多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作用。本书旨在建校125周年之际,梳理总结北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与成果,呈现一代代北大人追求远大理想、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
无奈的结局
司徒雷登一生经历丰富且独特,从作为传教士之子于西湖边传教、任教南京金陵神学院,到执掌并建设燕京大学,再至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最终无奈地离开中国,他经历的恰是中国近代史那段时势变幻的年代。一个人物,关联起文化交流史、近现代教育史、中美外交史等多个重要方面,理解他的经历极具意义。本书试图真实地、历史地反映司徒雷登的一生,帮助读者对这样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第三版较前面两版参证了更多的司徒雷登日记、手稿、信件等一手文献,修订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引用材料;并插入了司徒雷登外交护照、手稿照片等影印资料,可读与可观性更强。
山西民间文献粹编·第一辑(全6册)
《山西民间文献粹编》系山西大学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组织整理、编著的大型文献书系。包括碑刻和文书两大类,其中碑刻部分包括《黎城碑刻辑录》《山西村社碑刻辑考》《沁河中游地区传统堡寨村落碑刻辑释》《山西关帝庙碑刻辑录》4种,文书部分包括《山西票号书信辑释》《山西布商文书辑释》2种。这些文献,都是山西特有的民间文献,为首次整理出版,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手文献。这套书系的出版,必将在历史学、文献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引起热烈反响。
民间文献研究(第一辑)
《民间文献研究》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主办的定期出版的学术辑刊,第一辑的主题是民间文献的理论与方法,拟设专题研究、研究综述、资料选编三个板块,主要反映民间文献相关理论探讨、研究方法、文献整理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力争成为民间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窗口与园地。该辑刊的宗旨在于持有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研究理念拓展民间文献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十九辑)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十九辑)》收入以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十余篇,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经学文献、敦煌文献、出土石经墓志、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及 版本目录研究等各个领域。各文章篇幅不一,但均能有新说新义,其观点能够给学界相关领域研究以启发。本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旨归,致力于传播海内外中国典籍与文化研 究的学术成果,探讨学界普遍关心的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问题,引导全社会全面认识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