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
郭齐勇,男,汉族,湖北武汉人,1947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专长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专家、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中国哲学史
3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4%
本书凝聚了郭齐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心得,反映了中国哲学学科创设百多年来数代学者的共业与积累。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尤其注重阐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经典和哲学家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中国哲学智慧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本书对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去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抓大放小,准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观地评述各家各派的贡献与局限,讲一个问题就力求讲透,不东抓一个问题西抓一个问题,以致都谈不清楚;集中加强了对最有代表性的原著经典与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与相应的诠释,努力分析中国哲学自身的内涵与特点,特别是与西方哲字的差别,避免了穿靴戴帽、削足适履。
中国哲学通史(全十册)
11人今日阅读
十五年切磋打磨,关于中国哲学通史的精专之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一套全面阐述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学术巨著。 全书共10卷,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古代科学哲学卷。 丛书增加了近百年来各种《中国哲学史》未曾写过而实际上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并真正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哲学与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深度建构、阐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较为完备的哲学思维发展史,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超越境界、身心修炼、言说论辩的特色及其与欧洲、印度等哲学智慧的不同。
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人重要的智库,诸子百家、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是中国主要的思想传统。本书即以此为中心,展开对“中国人的智慧”的探讨,涉及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孟子、庄子、惠施、公孙龙、荀子、商鞅、韩非、王弼、嵇康、慧能、马祖、朱熹、王阳明等。从理解经典出发,对思想个案进行探讨,体会先贤的问题意识、提问与思考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理论与实际困境难题的应对方法。从中发掘丰富的人生、伦理、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智慧,进而走近古代大哲的心灵世界。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本书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国哲学的特点、何谓国学等问题,对于文化自觉、文明比较与文明对话有着积极意义。在广泛参考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作者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这些归纳,揭示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根脉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治世传统中形成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现实批判的精神武器与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根基和发展的源泉。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四书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是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源泉。然而关于四书内容以及四书形成的缘由,为什么朱熹以后四书能享受如此尊荣,甚至于地位不亚于五经,这些问题非深入其中、精研有得者,不足以解答。郭齐勇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儒学研究专家。本书是他多年来讲解和研究四书的结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四书的合适门径。 本书从“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讲起,阐述四书的意义、四书形成的缘由、朱熹诠释的特点以及四书的学问性质。正文按照朱熹倡导的阅读步骤,依次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进行导读。结语部分讨论了四书与“四书学”的沿革及其现代意义。读此一书,便可对四书的内容体系有完整而有机的认知,从而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在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维、新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传统训诂和现代诠释等方法,以文献史料为主,兼顾考古发掘史料,尽力摆脱和打破以往哲学史简单分类、教条化及西方模式,凸显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围绕中国哲学史每一历史时期各哲学学派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来展开有重点性的梳理、阐发、探讨、分析,力求准确地诠释和通俗地表达传统哲学思想的意蕴,并充分注意传统哲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全面展示其哲学本体论、价值论、人生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各个侧面,从而建构和撰写出一部耳目一新的中国哲学史教材。《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由冯达文、郭齐勇两教授主编。全书约70万字,时间跨度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共分为先秦时期的哲学、汉唐时期的哲学、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等五编。
大家小书:儒者的智慧(精)
本书是当代儒学大家郭齐勇先生的一部“叩其两端”之作。一方面系统解读了传世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庸》、《礼运》、《王制》诸篇以及出土儒家文献《五行》;并博采中西,探讨了《论语》中“亲亲相隐”的伦理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介绍了明代大儒王阳明对儒学的发展及出色的事功;对近“现代三圣“”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的学术、交游及成就影响也作了系统梳理。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大传统中生长出来的、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应运而生的、20世纪中国具有根源性的思想文化的流派,是在现代中国反思与批判片面的现代性(包括全盘西化或俄化)的思想流派,也是在现代中国积极吸纳西学、与西学对话,又重建传统并与传统对话的有建设性与前瞻性的思想流派。 本书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全面、系统地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内在理路、学术内涵、主要论域与问题意识做出了深入探讨,着重对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张君劢、冯友兰、贺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个案与比较研究,创造性地讨论了儒学的宗教性,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政治哲学,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对话,儒家价值的现代意蕴及创造转化,儒学与各文明的对话,全球伦理、环境伦理和“文化中国”,现代新儒学的易学观,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等议题,并探讨了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信念、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的重建问题,是一部逻辑清晰、内容厚重、具有理论创新性论著。。
诸子学通论
本书记述了先秦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与著作,以及后人对它(他)们的研究。首先从总体上论述了诸子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诸子之“九流十家”及最初的子学史观,诸子之发展脉络与综合统一;然后分别论列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与杂家。本书涉及到的主要思想家、学者、学说或著作有:孔子、孔门弟子、孟子、荀子、晏子;老子、文子、列子、杨朱、庄子、管子与稷下学派、《黄老帛书》;墨子及其学派;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韩非;邓析、尹文、惠施、公孙龙;孙武、吴起、孙膑、尉缭;邹衍与阴阳五行学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等。书中分章列有历代子学研究者关于某家子书的主要整理与研究书目。 全书重点介绍了作为人格典范的先秦诸子的生平行迹、学术思想及其历史影响。通过本书,可以把握子学的概貌,体悟诸子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睿智,并提供进一步探讨的门径与线索。
道不远人:郭齐勇说儒
《道不远人:郭齐勇说儒》一书,是当代儒学名家、武汉大学教授、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郭齐勇先生,以关怀现实、深造自得、通俗易懂为标准,围绕民间儒学与国学教育、亲情伦理与社会正义、儒学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儒学历史与思想人物等八个主题,从本人历年所著百余万文字中遴选精要编纂而成。该书旨在向大众解释儒学重大理论问题、传递儒学价值、介绍儒学知识,增进大众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大众学习儒学、实践儒学的兴趣。 本书共包含八个专题,并两两相关地编纂为四篇,具体是:民间儒学与国学教育、亲情伦理与社会正义、儒学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儒学历史与思想人物。力争向大众解释重大理论问题、传递儒学价值、介绍儒学知识,增进大众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大众学习儒学、实践儒学的兴趣。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由三部分组成: 上编《中国哲学简史》,由郭齐勇先生主编,欧阳祯人副主编,从中国哲学的起源,先秦两汉的发展,直到近现代的转型,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概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中编《国学智慧与中华复兴》,郭齐勇先生阐述了传统文化复兴与中国复兴的关系,传统儒释道智慧对中国人立身处世、自我调适、应对工作与生活的价值。 下编《哲学经典选读》,由郭齐勇先生主编,选取从《周易》《老子》《论语》直到朱熹、王阳明等重要哲学家的经典文献,有详细注释和解读,读者通读本编可以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哲学智慧。
国士与国风:阅读“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士与国风》跟着萧萐父教授亲传弟子、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郭齐勇走进国士的世界,了解他们的不朽人生,追寻魅力国风。
《国士与国风》一书从属于“博约文丛”,是郭齐勇“国学三书”之一。该书记录了作者与梁漱溟、冯友兰等国士的交往经历。这些国士,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心,朴直狷介,令人景仰。其虽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仍“以有涯随无涯”,不知疲倦。该书字里行间满含温情,引领读者走进国士的世界,与作者一起聆听其教诲,由此动心忍性,曾益己所不能。
熊十力-大家精要
《熊十力》的主人公湖北黄冈熊十力先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怪杰。他特立独行,无所依傍,是现代新儒学的大师,世界著名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全国政办委员。他一生捍卫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弘大孔子之道,主张思想、学术与精神独立,自本自根,自信自立。他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消化佛学,回应西方的挑战,建构了以儒释道为基础的新的本体——宇宙论与本体——方法论的哲学体系。
天地间一个读书人
暂无简介
国学读本(初中)
暂无简介
儒家文化研究 第五辑
暂无简介
熊十力传论
《熊十力传论》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无所依傍的怪杰。他从未接受过旧式或新式的系统的正规化教育,由贫瘠的鄂东乡间,自学成才,参加辛亥革命,又弃政向学,终而执教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是现代新儒学的大师,世界著名哲学家。在熊十力的苦闷求索中,以传统批导现代,以现代批导传统,出入佛教,归宗大《易》,与梁漱溟、马一浮、欧阳竞无、蔡元培、董必武、陈毅等社会贤达、学界名流及国共两党政要相过从,有不少轶闻趣事。
存斋论学集
《存斋论学集》中所选熊十力本人的讲辞、书札,都是较为平易、浅显的文字,方便读者走近熊十力,了解他的孤冷精神和独特的学术个性。另有前辈学者对熊十力的评论与回忆,作者均是与熊十力过从多年的师友和弟子,从中可见他的为人与为学。
《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
内容提要:本书是对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的回应,共收录24位作者的43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的评价;第二部分涉及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在亲情、家庭观上的共同性以及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理解;第三部分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容隐观念与制度及其现代意义;第四部分主要阐发牟宗三的康德哲学研究,并且辨析牟宗三是否“误读”了康德。这些文章对于正确理解儒家传统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价值,正确把握中西哲学与文化的特点和共性,乃至在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既具包容性、又具根源性的文化观念,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全书共661千字。
场与有
暂无简介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汇集了作者郭齐勇十多年来的一部分学术随笔,略可反映作者的现实关怀与信念。全书按内容大约可归为四类:“文化守望篇”反映作者对当下社会文化包括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建设性的意见;“教育反思篇”搜集了作者对大中小学教育和文科科研之体制与现状的检讨、省察与建议的部分文章;“人生拾贝篇”是作者读书、生活经历、实践的感悟、体验;“没齿难忘篇”则记录了作者对亲人、师长的缅怀。
梁漱溟哲学思想
暂无简介
熊十力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熊十力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主要从熊十力先生民国时期的著述中,选取其代表作汇编而成,以展示其主要的哲学慧识。全书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选录其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阅读《新唯识论》的核心章节“明宗”、“转变”、“功能”、“成物”、“明心”等,理解其哲学体系建构及其要旨。第二部分选录作者有关哲学范畴与命题的论述,如心体与性体、本心与习心、体与用、心与境、性智与量智等。第三部分选录作者的中西文化观、哲学观与儒学思想的相关讨论。第四部分选录作者有关治学与做人的范文。最后附有年谱。透过此书,可领略熊十力大师其人其学的神髓。
儒家文化研究:明清儒学专辑
《儒家文化研究》辑刊是探讨儒家学术、思想、文化的高水平学术刊物,本书是其第九辑:“明清儒学专辑”。本辑收录中青年学者关于明清儒学研究的论文十六篇,时间范围从晚明到清代前中期,研究对象涉及王阳明、王廷相、李贽、王船山、顾亭林、黄宗羲、钱大昕、黄以周等人物以及理气论、政治哲学、女性观、道治合一论、四书学等问题。这些论文一方面在很多具体问题上有细节的深化,另一方面也有整体精神的提炼,对目前明清儒学的研究有突破与推进之功。
湘水(第五辑)
《湘水》杂志创刊于2013年,是原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的内刊,以“发掘湖南人文历史、阐扬湖南人文精神”为宗旨,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鉴赏性。从第三辑起,公开出版发行,现为第五辑。今年是王船山诞辰四百周年,《湘水》特邀请陈来、王兴国、朱汉民、王泽应等学者撰文,展现船山先生高迈精深的思想、耿介不移的志节,以及其思想和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王船山的思想特质》(作者陈来)条分缕析船山思想的渊源、定位和取向,评价船山先生思想脉络多元,学术洞见深刻,精神气质独特。《船山哲学的历史影响和时代价值》(作者王兴国),从道器观、体用观、理势观、动静观、知行观五个方面阐释船山哲学的历史影响和时代价值。《王船山理想人格的影响》(作者朱汉民)分析王船山圣贤兼豪杰理想人格对曾国藩、魏源、黄兴、蔡锷、杨昌济、青年毛泽东等湖湘精英人物的影响。《道莫盛于趋时》(作者王泽应)阐释王船山革故鼎新、日生日成和新故相推的日新史观。
中国哲学史十讲(名家专题精讲)
本书集中了作者有关中国哲学史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及由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色,如中国哲学的非实体论式,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智慧、生命体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予以相对深入地探讨。对于经学诠释、出土简帛、政治哲学、道家范畴、佛禅义理、理学心性、现代哲学等,作者的解读与点评,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陈出新,别具一格,让读者领略古代不同的哲学流派与风格,启发读者进一步走近中国经典,做创造性的转化。 本书各讲,以散点透视的方法,窥探究竟,然合而观之,亦可把握全局。
生命的涵养
《生命的涵养》收录陈来等五位国学家自荐的随笔,共计35篇。诸如《默然而观冯友兰》、《国学与国魂》、《漫谈国文与国学教育》、《张岱年先生教我“学”史料》、《天佑中华有中医》、《国学就是人生的哲学》、《国学与养生》、《谈八卦》、《答友人书——中国人缺少的是什么》、《心灵安放处》等篇,文丰意约,十分妙造,涵养人性。陈来、景海峰叙写从学的经历,再现国学前辈的学术领域及其为人为学的风采。郭齐勇、张其成抒写国学与社会、人生、国家的见解;后者还细致与微观地着墨于中医文化、养生学,开大生面。邹牧仑用笔既冷凝也激昂,不仅要接孔子回家,又要听老子讲道,还要向释尊问佛……各家文笔不一,弘扬国学精神一也!
儒家文化研究(第2辑):儒家政法思想与现代经学研究专号
《儒家文化研究》丛书,是探讨儒家学术、思想和文化诸问题的专门的言论空间。通过发表国内外方家硕学的高文谠论,将经过创造性转化的儒家传统呈献给中国和世界。 “五四”以降,学术界对儒家基本的思想范畴及其与政治、法律制度之关系的理解,存在着很多偏差,需要切实而深入地重新研究。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几乎成为众口一词的定论,然而这却正是需要我们重新检讨与拨乱反正的对象。 本辑第一部分的五篇论文,重在讨论儒家的公私观,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际,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天理、人情与法律的关系,“亲亲互隐”观的制度化及其在《唐律》与六法体系中的展开等诸多问题。 本辑第二部分的八篇论文,重在讨论皮鍚瑞、廖平、叶德辉、刘师培、蒙文通、刘咸忻等现代经学家的思想,由于这些经学家的思想非常博大,有的学者一生变化颇繁,故每文或从一个侧面进入,或略就总体上概说。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之中,现代经学家并非发思古之幽情,他们有的“明经致用”之方,有的作新制度的探讨,有的发掘经学的意义,有的深探学术的价值,各有精彩。现代经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今天重新讨论经学有启发新思的作用。
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
《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是一部中国哲学研究论文集,内容分作三部分:一是“新出竹简研究”,通过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相比照,讨论经学与先秦心性论、政治观问题;二是“儒释道精神重探”,讨论先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宋明理学、佛教哲学等中国四大思想传统问题;三是“现代学术发微”,讨论近现代中国哲学问题,反思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探讨中国哲学在当代的重建问题。
问道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2013年5月,中国哲学史学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规格之高,研究队伍之整齐,论文提交的数量之多、质量之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本书精选了与会学者的一批论文集结而成,主要围绕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问题、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与传统更新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宋明时期湖北的儒学研究
宋代湖北是理学交汇之地,以二程洛学、湖湘学、朱子学的碰撞为主。程门高弟谢良佐知应城,荆门朱震乃易学大家,长期居住湖北长阳的郭雍的易学思想丰富,陆九渊晚年出知湖北荆门,重启儒家修身与治国的根本。明代湖北儒学更为复杂,王阳明及其后学、陈白沙与湛甘泉学俱兴,会通三教成为趋势,这在嘉鱼李承箕两兄弟、黄安耿定向三兄弟身上都有体现。早期启蒙思想家何心隐、李赘来鄂,影响甚巨。明后期应城陈士元、京山郝敬二位是经学大家,天门胡承诺是政论家,他们重视经学诠释,主张重新“回到孔孟”,强调践行,注重心性实学与修养工夫,是其时代与地域性使然。
儒家文化研究(第十辑):两汉经学专辑(繁体横排)
《儒家文化研究》辑刊是探讨儒家学术、思想、文化的高水平学术刊物,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本书是其出版的第十辑:汉代经学专辑。 本书由著名学者郭齐勇教授主编,编委会成员多为国内外儒学研究的一流学者,同时,本书作者皆富于学养,所收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收录中青年学者关于汉代经学研究的论文24篇,论题广泛,既有对这一时期人物思想和具体问题的探索、深化,也有对汉代经学整体精神的提炼、总结,对目前汉代经学的研究有突破与推进之作用,可供相关的专业研究者阅读参考。
立本开用:熊十力说儒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学思潮的中心开启式人物,在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史上有一定的时代性贡献。他的思想构成了开辟时代风气和格局的体用不二、立体开用的现代新儒家哲学体系。内容基于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多年来对熊十力思想的研究成果。从熊十力的易学思想、内圣学与外王学思想以及熊十力先生的中西文化观和中华道统的担当等方面对先生的儒学思想进行全面阐述。
儒学新论 郭齐勇学术论集
个人学、教、研究儒家经典凡三十年,愈学愈知自己浅薄,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近些年兴趣在《礼记》,几乎每读一段,都有疑难,好在有不少古代注疏与前人研究成果足资参鉴。读古书,不能太快,还是要慢慢咀嚼,慢慢找相关文献。……尝读季刚先生的《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黄焯(耀先)先生的序文使某知道什么叫学问功夫。……过去数十年,流寓港台的文化巨人,如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坚持文化理想,自植灵根,把儒家价值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开辟了文化精神的新方向。他们的思想成果返回大陆,影响甚巨。近二十多年来,因缘聚会,中国文化终而返回本土,文化复兴已成燎原大势。但某等清醒得很,儒学仍在边缘,儒学仍受到形形色色的误解与歪曲。某等还要动心忍性,首先是自己要端正心胸,正读经典,虚怀理会,时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要努力在民间洒播火种。
传统氤氲与现代转型:中西文化三人谈
《传统氤氲与现代转型:中西文化三人谈》共有三轮对话,“中西文化的历史源流与主流形态的确立”,侧重于从先秦文化和“两希”文化的时代背景来说明儒学和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儒学和基督教对中西传统社会的影响”,旨在阐释儒学和基督教作为两种主流文化形态对中西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中西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致力于展现中西文化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精神变革和应战方式。三轮对话都自觉地遵循上述基本规范和历史顺序,从面使整部谈话呈现出一种广阔的视野、和谐的理性和宽厚的胸襟。
当代新儒家与当代中国和世界
本书为“当代新儒家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三十余篇论述当代新儒家的文章。
学人文存:郭齐勇自选集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日寸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
学术随笔·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
《学术随笔·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汇集的文字,按内容可归为四类:“文化守望篇”反映对当下社会文化包括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建设性的意见;“教育反思篇”搜集了对大中小学教育和文科科研之体制与现状的检讨、省察与建议的部分文章;“人生拾贝篇”是个人读书、生活经历、实践的感悟、体验;“没齿难忘篇”则记录了对亲人、师长的缅怀。随着年龄的增长,鄙人对于天、地、圣、亲、师的敬畏与感恩之心与日俱增。收入本书四个部分的各篇,围绕的一个中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再生与重建。为存真计,本次整理,尽量保留了文章原来写成或发表的状貌并尽可能在文末注出发表的出处,便于读者了解作者郭齐勇的背景。
正本清源论中西:对某种中国文化观的病理学剖析
邓晓芒教授基于对西方文化的偏爱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持续而严厉的批判。如同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一切文化系统都有其弊端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并非完美无缺,所以是可以加以分析批判的,不过这种批判必须是在理解前提下的内在批判。但邓教授的批判却往往存在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乃至歪曲,往往是隔膜而外在的批判。有鉴于此,《正本清源论中西——对某种中国文化观的病理学剖析》中15位哲学研究者撰写文章,集成《正本清源论中西:对某种中国文化观的病理学剖析》,以说理方式和充分论据,反驳邓教授的反传统观点,指出其学理上的谬误以及常识性错讹,相应地阐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和不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