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陈思和学术教育年谱
1人今日阅读
《陈思和学术教育年谱》主要依据时间脉络呈现陈思和教授的学术思想、成果与教育理念、实践,兼及行踪、交游等事项。陈思和教授是我国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教育家,这本年谱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信而有据的史料积累,也能由此管窥学术风气的迁变。
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0%
《以文学为志业》是三位“80后”学人的文学对话录。该对话录从自我的阅读经验、文学趣味、知识型构谈起,追问在当下语境中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蕴藉和担当使命。在此基础上,对话录由近及远,分别论述了“新世纪历史写作”“八十年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传统”“未来文学备忘录”等系列话题。
风中结缘:论小说六家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好的文学研究者当是这样一位“听风者”,以作家作品为媒介,而时代的黄钟大吕,人心的浅吟低唱,皆能声声入耳。 作家论是金理个人极为钟爱的写作方式,“仿佛与友人促膝长谈,但又并非刻意寻觅与经营,好比各种不期而至的风自行运送而来”,他以求在通读、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研讨叶弥、鲁敏、田耳、葛亮、张忌、郑小驴六位活跃于中国当代文坛的作家,品味作家文字间的趣味,探寻他们对社会与人心的洞察。
述而批评丛书:写在文学史边上
当代文学史的本质,是对话具体生活、建立传统与现代的联系。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青年评论家的一次集体亮相。既探讨语言中的现代精神和实感经验,又发掘契合当代的思想资源。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门积累、考订史料的学问吗?眼下的文学史著作层出不穷,但以我私心而论,比较偏爱的是那些通过对文学史的阅读而能激发起与当下文学现状甚至切身生活对话的著作,在传统与当代的不断沟通、互释和重新梳理中,可以建立起文学史叙述的途径。《写在文学史边上》第一辑探讨语言中的现代精神和实感经验;第二辑是一组中国现代文学的史论文章,第三辑则向前辈学者和经典著作致敬。
同时代的见证(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小说艺术,其实就在虚与实、隐与显之间。而所谓文学的“减法”,就是辩证地对待这一探索,文学的减法,最后呈现的是这样的世界:在远离都市喧嚣的乡间,一批简单的人,求证简单的人生道理。
新民说·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
“名教”本特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本书的论述依据和起点是“名教”概念的历史流变,尤其是现代人在具体表述中赋予“名教”的新内涵:首先是指名实不符等“名”脱离、扭曲、侵吞实际的现象,人陷溺在空幻的符号中,丧失对于实在与生活的真切感受;其次,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一种“崇名”“名词拜物教”的消极思维方式;“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又往往演变为对于“jue对真理”与“终极教条”的迷信,而拒绝在历史与社会的行进中向实践开放。本书由此提出“现代名教批判”这一课题:揭示名教成因、危害;重点依据章太炎、鲁迅与胡风的思想和实践来探析其对现代名教的洞察、警示与反抗。
写在文学史边上(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门积累、考订史料的学问吗?眼下的文学史著作层出不穷,但以我私心而论,比较偏爱的是那些通过对文学史的阅读而能激发起与当下文学现状甚至切身生活对话的著作,在传统与当代的不断沟通、互释和重新梳理中,可以建立起文学史叙述的途径。
从兰社到《现代》
创刊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堪称中国现代主义的主要策源地和30年代的文学重镇。围绕这一杂志,形成了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及刘呐鸣为核心的文人社团,他们对新感觉派的创作和现代诗派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本书采取社团与人事互为参证的方式,研究从“兰社”而“璎珞社”而“文学工场”而“水沫社”、直至《现代》杂志的演变,探讨这一社团的聚结、发避孕药、离散过程;并细致梳理了该社团与30年代其他重要文学社团、文人群体,以及文学思潮、文学动动的关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将《现代》杂志纳入“兰社”——“璎珞社”——“文学工场”——“水沫社”——《现代》这一动态过程,并从文学社团而非创作流派的角度探讨施蛰存周围的文化围体,并不多见。本书对此将有所尝试。
成功艺术(拿破仑希尔成功艺术)
拿破仑·希尔以十七项成功法则,训练了3000多名毫无经验的推销员,不到六个月,他们每人赚进100万美元,并以3万元对希尔进行酬谢。 希尔基金会已成为美国政商两界顶尖人物的进修学院。希尔则被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
历史中诞生
青年形象的创造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主题。“青年构形”这一课题,其主旨是处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议题:青年小说的文本分析、讨论小说提供的青年形象、考察这一形象塑造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互动。本书以1980年代以来的若干当代小说为据,讨论青年构形在文学史脉络中的来路与去向;在文学经验与历史经验的互动中,探询小说如何反映、介入青年的主体建设。
青春梦与文学记忆
《青春梦与文学记忆》收录的文章分为四辑:第一辑主要分析青年形象在文学史上的流变,涉及从何其芳、卞之琳到当下的80后青春小说作家,讨论青年人在通过文学来自我塑造、自我想象的过程中遭逢的生机与困境;第二辑是对文学史现象的解读,从写作者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角度解析文学场域;第三辑关注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尝试,从作家/批评家视角、文学资源的影响、文本内外的叙事策略等视角探讨文学史写作;第四辑为对一组文学作品的细读与评论。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二辑·火苗的遐想者:致我的同代人
这是青年文学批评家金理近年来文学批评的结集,收入文章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同时代”。 在对象上,近年来作者在从事文学批评写作时,关注的大多是同代人,“70后”、“80后”,或文学新人,在这意义上,“同时代性”的批评之旅,等同于先锋探索。 在方法上,这种文学批评试图在创作“可能性的萌芽状态”中预期未来“更好的途程”。 本书讨论的对象——作者的同代人及其作品,尚未被文学史坐标所捕获、锚定,也有可能就此在文学长河中一闪而过。然而,正如加斯东?巴什拉笔下的“孤独烛火”:遐想者凝视孤独烛火,这是知与诗、理性与想象的结合。跃动的火苗,恰是萌芽的绽放、动态的现场、迎向未知的姿态。 不管是创作还是批评,其实都是对生活发言,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相同的境遇”。说到底,探讨同时代人的创作,既是追踪文学可能出现的“新变”因素,也是理解这代人的生命经验。
更好或更坏的未来:80后批评家年选(2015年)
本书系统展现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80后青年批评家们在2015年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整部作品分别由《视野》《问题》《现场》《我们》4部分组成。在具体的篇什中,既有80后评论家对当代文学史的宏观解读,也有他们对当下的文学现场、文学现象细致、独特的阐释。透过书稿,可以让读者很好地了解到2015年的当代中国文学。
有风自南/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
本书共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建立以来包括王安忆、张新颖、张业松、王宏图、陈思和、李振声、梁永安、郜元宝、栾梅健、倪伟、严锋、刘志荣、金理、周斌、杨新宇、梁艳丽等在内的本系教师关于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代表性论文总计二十九篇,内容上较倾向于以新世纪中国的文学现象、新涌现的作家作品为论题。根据论文内容,分为思潮与现象、作家与作品、新变与青春、媒介与生态四辑。 丛书简介:《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是一套为庆祝“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百年”所出版的丛书。该丛书是一套反映了复旦中文百年学术传统、源流,旨在突出复旦中文学科特色、学术贡献的学术论文编选集。
2020中国中篇小说精选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23年,其间经受了图书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2021年1月出版的中篇小说精选,共4篇选文。中篇小说的选本,较多地关注了反映普通人生存状态、心理冲突的作品。
牛仔与诗圣
暂无简介
2021中国中篇小说精选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24年,其间经受了图书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2021年1月出版的中篇小说精选,共4篇选文。中篇小说的选本,较多地关注了反映普通人生存状态、心理冲突的作品。
文学双城记:文学与公共生活
《文学双城记:文学与公共生活》是一部当代文学前沿对话录,也是一部了解中国非虚构写作的专业读本。数十位小说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跨界写作者,对文学如何介入社会生活实际,进行了一场直击本质的时代对话。本书收录梁鸿、黄灯、淡豹、陈年喜、王梆、袁凌等中国近十年非虚构代表作,生动呈现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发轫、盛兴和相关的经济文化背景,以及非虚构文学本身独特的力量与质感。
一眼集
金理编著的《一眼集》共有5辑组成。由作者观察、理解和感受身边亲近师友撰写的包括《“到处去跑”的贾先生》在内的6篇文稿作为书稿的第一辑出现在读者眼前。在接下来的四辑书稿中,作者分别以现代文学研习心得,当代小说批评,文学史、思潮与现象的探索,读书札记为主题进行撰写。作者试图以全面且客观的视角还原现当代文学现场,就纯文学的社会担当问题、青春梦与文学记忆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文学呈现及其意义等文学话题进行了探讨。在那些辩证与睿智的文字背后,是金理这位严肃文学工作者对文学批评事业的热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