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
围城
333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5%
钱钟书先生最经典的作品,也是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讽刺经典,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横贯常销、畅销小说之首。小说塑造了抗战初期以方鸿渐为主的一类知识分子群像,记叙了他们所面临的教育、婚姻和事业困境。虽然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但这部小说揭示的人群的弱点,在今天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
钱锺书选唐诗(上下)
3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5%
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一书是古代诗歌选本的经典之作,而他对于唐诗的研究兴趣其实更在宋诗之上。本书是钱锺书先生于1985年至1991年选录《全唐诗》中若干作品的唐诗作品集,体现了钱锺书先生对于唐诗的个人评价,到目前为止从未发表或出版。本书原稿由杨绛先生亲笔抄录,此次拟先出版排印本,以向大众介绍钱先生对于唐诗的独到心得,同时该书收录了作者305位,诗作1863首,也是一本比较全面的唐代诗歌读本。此次排印本除了校订原抄诗歌正文,还约请相关领域学者增补了诗人小传和注释,以方便大众读者更深入地阅读研习这部具有特色的唐诗选本。
宋诗选注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5%
本书是宋诗选本的经典。选诗极有特色,注释翔实。书前有序言,每一诗人前有小传。作者高屋建瓴地对宋代诗人的个性以及宋诗的渊源发展、成败得失,乃至古典诗歌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梳理。全书旁征博引,语妙天下。
写在人生边上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 ia。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作那些事呢?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宋诗选注
3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6.6%
本书是宋诗选本的经典。选诗极有特色,注释翔实。书前有序言,每一诗人前有小传。作者高屋建瓴地对宋代诗人的个性以及宋诗的渊源发展、成败得失,乃至古典诗歌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梳理。全书旁征博引,语妙天下。
书信里的逝水年华:钱锺书与我
2人今日阅读
“值得回忆的事是生活中的诗。”许渊冲先生也曾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这本“大家小书”讲述的就是了一代鸿儒钱锺书与译界泰斗许渊冲这两位中国学界人物之间许多值得回忆的交往轶事,关于翻译他们深入交流、书信不断,关于生活他们亦师亦友。他们20余年往来书信在此书中集结出版,原汁原味,弥足珍贵。
我认识的钱锺书(增订本)
作者吴泰昌由于工作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与钱鍾书、杨绛夫妇交往,历时二十多年。作者根据交往中的感性材料,和书信、题赠、签名书籍、合影等实物资料,写成此书。在书中,大师生活点滴、文坛前辈掌故,皆以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并配以几十幅从未公开的珍贵照片及钱锺书亲笔书信、题词手迹、滋味醇正浓厚,使读者走近一代国学大师的晚年生活。
世间始终你好:杨绛与钱锺书
她是温婉从容的一代才女,他是学贯中西的博学鸿儒;他们的才情卓然于世,他们的爱情珠联璧合,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杨绛和钱锺书两位先生,从清华初遇的一见钟情,到新婚前往巴黎留学,之后回国工作……两人始终相伴,面对岁月颠簸,他们的爱情从未变质,彼此成为了对方的支撑和力量。他们的一生满身风雨,几多沉浮,却始终乐观豁达;从青丝到白发,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在他们心中,彼此永远是zuihao的归处。
钱锺书交游考
钱锺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在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世所公认的。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作品已成为公认的现代学术和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他的学术成就代表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文学术的高水平。在钱锺书逝世20周年之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站在一个“钱学”爱好者的角度,将自己近年来对钱锺书的传记研究、生平史料以及学术趣味的研究、解读文章结集成此《钱锺书交游考》。在本书中谈钱锺书的学术态度,谈他作品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索隐,谈他与其他学者之间的交往和思想比较,谈新旧交替时期人心的嬗变……展现了钱锺书在治学、为人方面的风采,彰显出一代大师的精神品格。许多钱钟书的观点、言论在书中属首次披露。使我们更透彻的了解钱锺书的学术领域和他的精神世界。
杨绛传:生活不易,保持优雅
24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8%
杨绛生于乱世,却一生淡然,保持优雅。在写作上,她的《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受万人追捧;在翻译上,她的《唐·吉诃德》译本卓然于世;在婚姻上,她遇到了懂她的钱锺书,演绎了一场世人皆羡的完美爱情。本书用诗意的语言,将杨绛105年的优雅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参透她不妥协、不慌张、不迷茫的生活态度,传递平静面对岁月打磨的温柔力量,让读者变成更好的自己。
杨绛传:岁月流转,我心依然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7%
历经百年时光,杨绛先生不疾不徐地走完人生的旅程。这一路,她历经风雨,尝遍世间百味,却从始至终坚守自己的本心。这一生,她潜心创作,勤恳治学,认真生活。她不争也不抢,不冒进也不逃避,在喧哗世事中守住了自己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4%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是知名畅销书作家王臣为追述杨绛先生而创作的文学随笔。本书是在详实考证杨绛经历、研读先生作品的基础上,潜心写作而成。更独家收录《钱锺书传》和《钱瑗传》,完整展现了“我们仨”的动人世界。恰逢先生逝世一周年,谨以此书向杨绛先生致敬。只有读过杨绛,你才会明白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民国女子各个不同,唯独她“不想攀高也不怕下跌”,以“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态度走过百年,虽困顿有时,却收获了事业、爱情、家庭皆圆满的人生。功成名就后,她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甘做“万人如海一身藏”的隐士,淡定安然,做想做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
不负流年,不诉离伤:杨绛传
2人今日阅读
《不负流年,不诉离伤:杨绛传》是一部有关杨绛先生的人物传记。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令整个世界感动的平民情怀。她的名字早已如星光闪耀,她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经历人生风雨的洗礼后愈加珍贵。她的作品深得中西文化精髓,渊博深刻,其品性之淡然真淳,理性坚韧更显露出智者的光芒。夏衍先生有言:“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这无疑是对杨绛先生的莫大肯定。 该书的作者运用干净、婉约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带您徜徉至杨绛先生充盈而丰沛的此生此世,回眸那颗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主要内容涉及: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的历程,以及她同钱锺书相濡以沫,携手走过66年的爱情传奇。这里既有一个温馨家庭的渐渐组建与不得已的失散,还有一个饱经风霜、年逾百岁的学者,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坚韧态度。翻开本书,你将接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5%
本书叙写了杨绛的人生历程,从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经历,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我们仨的温馨生活,尽现其客观、豁达、睿智、宽容、韧性的人生态度。
闪耀时刻·成功女性传记文选(全16册)
4人今日阅读
套装共16册,分别为《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一个女人的自传》《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王映霞自传》《宋美龄自述》《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我的故事》《逆流而上:刘媛媛的成长课》《创造你想要的世界》《武则天正传》《成都姑娘》《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寻寻觅觅 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传》《你是我今生最美的修行》《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传》。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
1人今日阅读
作家、翻译家、钱锺书夫人杨绛,是跨越了105年漫长岁月的一位才女。杨绛先生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忍、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她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也不曾改变过一分一毫。她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她的才情卓然于世,她的爱情珠联璧合,她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她的家庭幸福完满,常常令人感叹,世上竟有这样一位美好的女子。然而,她在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始终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她被钱锺书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她被周国平如此评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这是一本富于人生启示的杨绛传记,温情追思杨绛百年人生的珍藏读本。参透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智慧,做一个明媚从容、淡定优雅的女子。 附录《钱锺书小传》,以桑妮独有的隽永文字,展现了作为文化昆仑、文学大师的钱锺书,一生的治学成就和性格风采,更描绘出他与杨绛六十三载的完美爱情。摆脱了俗世“围城”,他们“乍见之欢,久处不厌”的婚姻,给我们很多宝贵启示。
文艺学与古典文学论稿
本书分上、中、下编,上编为哲艺会通,分别探讨经、子、集之“心史”本质与经学、哲学著述之文学价值,《史记》笔法之哲学性与文学性,“易之三名”所彰显之修辞学现象及其哲学依据,海德格尔诗学命题“诗意地栖居”与庄子哲学命题“逍遥游”之相通性。中编为跨文化文论研究,分别以钱锺书所谓“二西之书”通中土之艺,细究“诗味”、“通感”、“速度”、“距离”诸诗学范畴,末篇详论诗话体之范式意义。下编为古典文学新论,首篇辨析两首《鹊踏枝》词,其后分论李煜词,陆游诗、郑观应诗,明四大奇书之《三国演义》,古典戏曲双璧之《牡丹亭》,或评辞章,或究人品,或考词义。总体而言,本书兼重理论研究与文本解读,并尝试打通文史、交汇中西,借以审视中国审美文化与文论文学。
杨绛传
1人今日阅读
无论风雨沉浮,杨绛先生从未辜负命运和岁月的馈赠,活得潇洒,活得透彻。谈起杨绛先生,我们都会由衷地感叹,她的一生竟活得如此完美,有让人温暖的家庭,让人望其项背的学识,令人羡慕的爱情……但她也说过: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作者以细腻客观的笔触,用大量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带领读者徜徉于杨绛先生百年过往,共同回眸那颗与世无争,却自有万种风情的优雅灵魂。这个穿越世纪、用水一般的个性流淌于人世长河的女子,活成了无数人心中完美的模样。
国内风云人物传记精选集(全19册)
3人今日阅读
国内风云人物精选集,共19册,包括: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顾维钧家族,国士无双:蒋廷黻回忆录,将将之将:蒋百里评传,联大八年,梁启超妙语录,少年中国之少年:梁启超传,舍我其谁,陶希圣的前半生,汪曾祺的味道,危险地活着,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西潮·新潮:蒋梦麟回忆录,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煊赫旧家声:张爱玲家族,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杨言,张伯苓家族。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
14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8%
这是一本富于人生启示的杨绛传记,温情追思杨绛百年人生的珍藏读本,向杨绛先生致敬!参透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智慧,做一个明媚从容、淡定优雅的女子。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韧、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她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不曾改变过一分一毫。她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2%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系我社新近编选的“杨绛纪念文集”,全书选收文章46篇,近30万字。这当中既有社科院前两任院长李铁映和陈奎元的文章,也有文化界名人、普通读者和先生的亲朋好友对她的追思和怀念。文章从各个不同角度记述了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书中所附数十幅图片,大多为首次发表。
杨绛传
这是一本讲述杨绛生平故事的人物传记。杨绛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影响所及包括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她一生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可谓生命正能量;她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依然保持着平静、淡然、知足,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楷模。作者在阅览了大量杨绛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后,对杨绛先生的一生进行了叙述并配以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悟。主要包括她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她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淡定、坚强的才女贤妻风范。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但是这样一位低调朴实而人格才华闪闪发光的老人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品读,用心珍藏。
杨绛著译七种(套装)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2%
本书是杨绛先生的作品集,收录了作者的7本书,分别是《我们仨》《干校六记》《“隐身”的串门儿》《将饮茶》《斐多》《杂忆与杂写:一九三三-一九九一》《杂忆与杂写:一九九二-二〇一三》。
杨绛,走在小说边上
本书以文献钩稽、版本对比、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研究、问卷调查研究等方法为基本手段,紧扣杨绛的学院派或学者型小说家兼小说译作家这一双重身份,在文本(小说写译文本与文论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杨绛的小说写作、小说译作以及小说写译的理念与理论展开细致探究。譬如,在本着杨绛自己的“艺术是克服困难”11这一理念对杨绛纠结和挣扎于“写作”与“写作的困难”这一两难境地的矛盾与复杂心态进行剖析与探究的过程中,既依托杨绛本人的知识修养与人文素养,联系她的学术与语文造诣,也考虑她的高级知识分子身份与学者心态。
杨绛研究资料
《杨绛研究资料》是《中国新时期作家研究资料汇编》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图书主编为中国最权威文学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从1976年至今对作家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成果中,遴选出能够代表各个阶段研究水准的论文近四十篇,从不同角度解读杨绛及其文学创作活动。
杂忆与杂写:1992-2013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6%
《杂忆与杂写》初版选收了杨绛怀人忆旧的文章三十余篇,作者为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所写的序文、前言,以及作者的讲演、发言和有感而发的小品文等共二十余篇,这些文章读来亲切感人而又发人深省。这本增订本比初版新增二十余篇文章,多为作者九十高龄以后所写,长或方余,短则数百,无不体现了一个历经世事的老人的宽厚睿智,而情感的蕴藉有致,文笔的自然天成更是已臻化境。
靠不住的历史:杂书过眼录二集
杂书过眼,出入历史,故纸堆里有新问题。作者以一贯的平实,透着温和的笔触,细读晚近中国的第一手辑佚材料,其中思想的疑点一个个浮现出来。关于陈宝箴奉行新政的一段回忆,介绍美籍北大教授的一则胡适佚文,陈师曾自谓短篇小册的《中国绘画史》,储安平较少为人注意的《给弟弟们的信》,殷海光早年的逻辑实证主义译作,“李约瑟难题”的初期解释文献,毛泽东与厦门大学关系的传言,孙越生研究官僚政治的遗作,钱锺书回避周氏兄弟的掌故,陈寅恪诗在中大教授间的传抄本,范文澜的一封辩诬信,影响费孝通后半生的几个批示……
寄堂丛谈:新文学论说集
《寄堂丛谈——新文学论说集》是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题研究论集,对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春蚕》和《子夜》、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格非的《望春风》等小说有别开生面的解读;对冯至、刘梦苇、老舍、废名、何其芳、钱锺书、卞之琳、吴兴华及朱英诞等人的诗文及相关文献,也有独到的发掘和精细的解析。
走向比较诗学
本书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是对"比较诗学"的概括性综述,主要内容包括:1)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及现状;2)比较诗学的理论与方法;3)比较诗学的重点与难点;4)比较诗学的特点与评价;5)对比较诗学的研究建议。第二部分是对比较诗学的理论论述的选目及导读,如钱钟书《谈艺录》,乐黛云等《世界诗学大辞典》,维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等。第三部分是对比较诗学的具体实践的选目及导读。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曾艳兵教授。
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研究(1942-1945)
本书通过对上海沦陷时期(1942-1945)相关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特殊现象的考察,试图重构这一时期日伪文艺统制下的复杂文学景观,解读异族奴役下中国现代文人的精神症候以及他们“蚌病成珠”的意义。主要内容包括汪伪政要的散文写作、《中华副刊》对鲁迅形象的改写、周作人对上海沦陷时期散文创作的影响、路易士的“纯诗”理论与文学创作、张爱玲的战争记忆及其书写、钱锺书的蛰居心态及旧体诗词创作、郑振铎的蛰居记忆及其书写等。本书有别于其他的沦陷区文学史著作,写法上,侧重于分析作家创作心态与文学影响;文本选择上,新旧文学兼容,且不限于此时此地,主要视写作内容是否与上海沦陷时期有密切关联。本书适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和高校学生群体,有助于拓展其文学史视野。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
5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3%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感知。符号用来传达意义,传达意义必用符号,意义就是一个符号被另一个符号所解释的潜力。因此,符号学就是意义学。赵毅衡编写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分成上下两编:原理编——扩展了一百年来符号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方符号学理论,建立一个可用于分析人类意义活动的符号学体系。推演编——具体讨论了符号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复杂作用,让读者理论与应用兼得。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在本书中得到条分缕析的清晰贬义。在这基础上,本书形成了突破原有理论的新体系,全面推进了符号学运动。
中国美学研究(第六辑)
2人今日阅读
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内外学术界日益重视。《中国美学研究》旨在立足学术前沿,以现代眼光和方法探讨中国美学的各种问题,拓展和丰富美学研究的内容,开展学术讨论。《中国美学研究》第六辑主要栏目有“艺术美学”“生活美学”“古典美学”“现代美学”“西方美学”“美学译文”等。
我把喜欢你,写进春风里
当我们回望星河璀璨的历史时,总有许多难忘的光亮映入眼帘。宋清如与朱生豪的一生一世,杨绛与钱钟书的势均力敌,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一别两宽,张兆和与沈从文的非你不可,江冬秀与胡适的媒妁之言……民国是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它的特殊在于既承载了历史,又融汇了对未来的向往;它既守旧,又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先河。这个时间节点有许多值得铭记的故事,在这段时光里有太多大师让这段历史丰满而鲜活。翻开民国的历史,这些才华横溢的人在满是纷争的时代脱颖而出,他们独树一帜,犹如灿烂的晨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抛开这些光环,当他们被情感的红线缠绕时,在提起笔尖的那一刻,蓬勃的热情竟是如此肆无忌惮地布满尺素之间。
许渊冲百岁自述
10人今日阅读
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许渊冲的成长经历,展示了许渊冲是如何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翻译大家。全书分“活水源头”“西南联大”“留学法国”“翻译人生”四个篇章分别讲述许渊冲在家乡江西南昌的读书生活、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求学岁月、在法国巴黎的留学往事以及回国之后的翻译工作情况,重点记录了作者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的学术与人生经历,追缅了冯友兰、陈寅恪、闻一多、吴宓、朱自清、叶公超、钱锺书、卞之琳等名师大家风采,书写了杨振宁、朱光亚、何兆武那一带联大人的家国理想与激扬青春。
岳南作品集:一代大师们的经典重现(共6册)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1%
本套书共6册,分别为《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陈寅恪与傅斯年(全新修订版)》《那时的先生》。
十九世纪西方演剧与晚清国人的接受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和晚清到民国初年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有着极为密切而直接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段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我们习惯性地把西方戏剧看作一个连续一致的整体,以易卜生式的戏剧作为现代戏剧唯一合法的存在形态,因而完全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清末出访欧洲的国人所观看和接受的实际是十九世纪西方的主流戏剧,它属于可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戏剧”的完全不同的剧场史范畴。本书的基本目标就是希望通过重新检阅晚清国人出访欧洲留下的观剧笔记材料,对中西戏剧交流史上这一被遗忘甚至可以说是有意无意被抹去的段落予以发覆。
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杨绛诞辰110周年纪念)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作为融贯中西的文学大家,杨绛先生以睿智、精纯、真诚、旷达的文字俘获了万千读者的心灵。本书深入浅出,详尽解读杨绛的全部戏剧、小说、散文作品,抉幽发微,引领读者体察杨绛作品独特的审美特征、精神意蕴与文化内涵,进入这位身披“隐身衣”的智者的内心世界,领略其幽默与悲悯交织、理性与感性并举的智慧魅力。作为海内外第一部系统化、总体性阐述杨绛八十余年文学创作的专著,本书亦力图通过个案分析把握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变迁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脉动。
钱钟书家族:嵚崎磊落的人生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8.7%
钱基博、钱锺书、杨绛、钱媛……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专于治学又擅创作者,也不只一人……但钱锺书是独特的,他从儿时起便“锺”情于书;沦陷孤岛的战乱岁月,他将平日里积攒的种种不屑不满化为“忧世伤生”的诗话集《谈艺录》与长篇小说《围城》;历经十年浩劫、走过一个花甲后,他那些“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的批注,对世相种种的感悟,渐渐汇成历史、现实、人生的大江大海,积淀为浩瀚深沉的扛鼎之作《管锥编》。最终汇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家族。
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
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到大陆走访的旅美作家,作者李黎女士和老一辈作家、学者的交往结缘的机会,乃是他人企望不及的。当年她在范用先生的引导下,一一拜访过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黄永玉、艾青、钱锺书、杨绛、李子云……宝岛台湾的殷海光、陈映真,也是作者的文学启蒙者和故友。因此,《半生书缘》以这十二位人物为中心,用题记和图片结构各个时期记述他们的文字。作者整理成书,发现“倏忽已过半生”、“人书俱将老去”,但犹盼这些关于人与书、情与缘的篇章,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和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个20世纪民族书写的侧影素描”。
中国群星闪耀时:时代风云中大文人的命运流转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6.7%
20世纪初,一场知识界的新文化运动及之后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发端。新思潮不断涌现,大师成群而来。从本土饱学之士,到留学归来者,思想活跃、交相辉映。他们锐意革新,思想自由、才华横溢,每个人物恰似一颗耀眼的星辰,共同照亮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天空。本书选取了蔡元培、胡适、梁漱溟、沈从文、钱锺书等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大师级人物,重新回溯他们的生命历程,回望那个波澜壮阔、吐故纳新的大时代。他们倾其全部的生命能量,投入到对人生追索中,饱含着一种奋不顾身的孤勇和对生命极大的热情,在对于时代、家国的责任和关照中,完成了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他们的学识和思想,延续至今,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处世方式。阅读他们的人生,让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感知,对于人生边界的拓展,能够多一重理解、多一份开阔。
亲历文坛五十年
你可能知道钱锺书、陈忠实、臧克家的大名,但你不一定知道有一个人被钱锺书称为“才子”,被陈忠实唤作“老兄”,他还救过臧克家的命。他行迹文坛五十年,熟知百年来的文坛掌故,和他交好的文坛大匠多了去了,他因此无意中得了一个雅号——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宝级活化石,尽管他自己并不以为然。这本书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和茅盾、巴金、沈从文、钱锺书、杨绛、叶圣陶、朱光潜、冰心、朱自清等人的交往故事。回忆细致入微,这些文坛大匠在作者笔下鲜活自然,趣味性很强。读此一本,可以轻松知晓中国现当代文坛。
她们仨:在风华绝代的才女佳人中,最想遇见——张爱玲、林徽因、杨绛
6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7%
唯美的诗句,散文的抒情,文人的笔墨,刻画出三位女神的淡定人生。如你所愿、如你所想,不如停下来品读时光,一盏柔灯,一片昏黄,一杯淡茶,捧着《她们仨》悄然阅读,读到某一段,可能会哽咽,但心会入文入情……
“《春秋》笔法”的修辞学研究
本书将史实考述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以对“《春秋》笔法”的修辞学研究为核心,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运用历史考据、文本分析、语言修辞、属辞比事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考梳“《春秋》笔法”名称基础上,多维度探讨了它的多重丰富意蕴。从钱钟书的断语出发,围绕杜预所言“三体五例”,从字法、句法、段落、篇章等四个方面充分论述了其修辞的特点,认为其对后世的修辞学影响巨大,除了可将其视作吾国修辞学的开端缘起和发凡起例之外,其还影响了后世诸如婉曲格和讳饰格等修辞格的形成,其对“正名”、“惩恶而劝善”等功能的强调则加强了对修辞功能性目的强调(如立言、立诚、辨理、教化),这亦是钱钟书此一断语所展现的修辞学意义所在。本书打通文本分析、史学、文学与经学之间的阻碍,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勾勒,又有细致入微的具体问题追索,体现出资料翔实、文献丰富、考论细密、结构谨严、视野开阔的研究特色,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研究具有启发意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肖鹰文集初编·批评卷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肖鹰教授批评文章的选集。作为一位学院派教授批评家,肖鹰教授的批评活动坚持文化批评的独立性、学术性,并且以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的批评风格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在这个自选集中,肖鹰教授采用三个原则编选文章:其一,影响较大的批评文章;其二,自认为学术性较强的批评文章;其三,自认为较好地表现自我批评风格和语言的文章。这个文集的编选系统而完整地表现肖鹰教授的批评活动历程和批评风貌。
唐宋诗词艺术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主要是关于唐宋诗词综合性研究,就晋至唐诗人表现自然美的方法、唐代绝句秒回任务的艺术、宋代山水诗的会话意趣、宋诗的荒寒意境、唐宋词的戏剧性、宋词绘影绘声的艺术等进行了研究,如《传神肖貌诗画交融——论唐诗对唐代人物画的借鉴吸收》等。下篇就孟浩然、杜甫、李白、陆游等诗人词人的诗词艺术特色进行了专题研究,如《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苏轼山水诗的谐趣、奇趣和理趣》等。
演说经典之美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9%
本书以“思想·开放·个性·好读”为标签,所有内容均源自名家之讲谈实录,或源自名师课堂,或源自公共讲堂(坛),或源自开放非开放之各种讲演、谈话,所选内容我们秉持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或具有更为开放的思维与向度,或具有极其强烈之个性(表述及其他),而所有的作品,我们都注重“好读”,注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沟通。
走近约翰生
1人今日阅读
18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约翰生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善良之人格受世人敬仰。这位地道英国人,伴同鲍斯威尔记录其睿智谈话的《约翰生传》,成为世界文坛史上常议常新的永恒话题。本书汇集作者十余篇文论,分别介绍《约翰生传》和约翰生小说《幸福谷》、约翰生与启蒙运动、约翰生的诗学观及其政治、宗教、哲学和全球化思想。国外约翰生学研究概况,呈现英美澳的研究进展和学习活动常态。《钱锺书与约翰生》一文,对两位博学大家、智慧学者做了比较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