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知向谁边——法律与政策之间的劳动关系
阎天(中国)著:阎天,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院长助理。在本社出版的著作有:专著《美国劳动法学的诞生》(2018年)、《川上行舟:中国反就业歧视法引论》(2021年即出),主编《法意文心:法学写作思维六讲》(2021年)。
反就业歧视法国际前沿读本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业歧视的法律界定;第二部分,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第三部分,就业歧视的法律视野。共选入十篇文章,基本涉及了国外反就业歧视法研究的各个领域。
法意文心:法学写作思维六讲
这本书是关于法学论文写作思维的书,是六位青年法律人从事法学研究和写作的心得分享。这些心得分享是在北大法学院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的,用特别的场景设定使本书的内容和文字形式有特别的真切感和亲和力。章永乐强调了问题界定和由此而生的好奇心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田雷分享了写作过程中的苦与乐,关键是提供了如何苦中作乐的秘诀;刘晗对法学论文写作中议论和论证的核心技术娓娓道来,倾囊相授;左亦鲁讨论了厚积与薄发的关系,他所说的写作“冰山定律”,就是多读才能多写;丁晓东分享了法学写作如何跟随热点但又不偏离主线;阎天从比较研究视角,分享了如何处理好海外与本土的研究视野切换。
美国劳动法学的诞生
本书讲述美国劳动法学的诞生历程。全书将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的历史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对应诗法上的起、承、转、合。就每一阶段,分述其时代背景、制度发展和学术思潮,描绘重要立法、大案要案和思想交锋,刻画为劳动法律思想做出贡献的学者、法官和政治家。通过研究证明:劳动法学的诞生,既是工人运动、进步运动和新政运动等宏大社会运动的产物,又是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和法律过程学派等学术思想流派相互激荡的结果。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总结美国劳动法学诞生的经验,为中国法治发展提供借鉴.
国家治理透明度报告(2015)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国家机构,特别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专业化、信息化、透明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深入了解我国国家治理透明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动行政透明度和司法透明度的建设,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于2014年5月发起了中国行政透明度观察和司法公开观察两个项目,开展《中国行政透明度观察指标体系》的第三次修订以及《中国司法公开观察指标体系》的研发,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17个政府机构和90个法院的信息公开制度实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评估,得到了大量观察数据和研究结论,有助于机关、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更加全面、具体、深入地了解中国行政透明度和司法透明度的发展状况。
川上行舟——中国平等就业法引论
21世纪以来,我国开展广泛的社会改革,促进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平等权利。本书主要探讨了平等改革与法治变迁的互动关系,从分合、新旧、土洋、虚实及官民五个角度,为中国平等就业法的研究提供引论。 本书帮助读者打破平权问题上的许多“天经地义”:平权法治的进退利钝,看似万国通法的艰难落地,实则源于不同平等观念的冲突消长;平权规范的异军突起,看似舶来理念的国家承认,实则根植于劳动体制改革的本土逻辑;平权运动的变法议程,看似公民社会的民主诉求,实则关涉国家政治与法治的矛盾平衡;平权观念的地位上升,看似普世价值的举国体认,实则有赖于“平等”意涵的空洞属性;平权制度的移植受挫,看似后发国家的拒斥先进,实则反映了制度存活的复杂条件。总之,以平权导向的法律改革,并非抽象价值的纸面推演,而是立足国情的实践抉择。
如山如河—中国劳动宪法
本书以历史为经线、规范为纬线,展示宪法与劳动在中国大地互动互构的壮阔图景,探讨宪法在平等就业、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劳动纪律和破产保护诸方面的意涵和演进,凝练“中国劳动宪法”的主题,在宪法学与劳动法学之间建立新的连结。 本书刚柔并济、博古通今、中西合璧,展开了中国劳动宪法的壮丽图景,延展了劳动法治的生命脉络,体现了作者对于劳动法学细腻而深刻的热爱,处处可见关怀与温情。 作者首次完整阐发了“劳动宪法”这一兼具理论创新意义和学术发展价值的概念,以劳动法诠释宪法所展望的美好生活,重新发现了劳动的宪法意义,特别是推动法治发展的代际对话与传承。这无疑将劳动法学科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叶静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