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汤因比
阿诺德·汤因比(Amold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形态学派代表。1911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随后在牛津大学任教。1915年起在英国外交部任职。1919年出席巴黎和会,后任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1925年任伦敦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历史研究教授。1943—1946年任英国外交部研究司司长。汤因比在学术界地位显赫,被誉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智者”。1921年,汤因比开始酝酿他的巨著《历史研究》,至1961年完成,共12卷。《历史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分析各种文明循环兴衰为基础的历史哲学,在史学界影响颇大。汤因比的另一项主要工程就是主持编纂《国际事务概览》。他的其他著作有:《世界和西方》、《考验中的文明》、《人类与大地母亲》等。
历史研究(上、下)
2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8%
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汤因比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历史研究》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套装共11册)
2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7%
本套丛书为大规模现代国际关系史丛书《国际事务概览》的战时编(1939-1946),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主编,按专题编写,共11卷。全书不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的情况,还详细教述了战争期间、战前和战后一段时同内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当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堪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书内引用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档案材料和有关国家首脑、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个人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以及许多有代表性的专著,是了解、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必备参考书。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2%
在汤因比的历史观中,宗教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认为宗教对于认识人类本性、纠正人类的自我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是汤因比论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可以说集中囊括了他全部的宗教思想。全书分两部分,分别是“高级宗教的萌芽”和“宗教在西方化的世界”,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宗教在世界历史及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及其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同时着重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反思,认为可以用“高级宗教”的振兴来解决西方社会的危机。
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2%
960年,71岁的阿诺德·汤因比,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进行了五个月的旅行。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巨著《历史研究》的作者,被这片亚洲高原的魅力激发起智慧火花,以宏大的视野、生动的文字,描绘着多元灿烂的亚洲文明、错综复杂的地缘格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现实总是难以区分。自二战后分道扬镳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处于内忧外患但一直没有放弃现代化努力的阿富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幕后大国……这一幕与历史何其相似:从犍陀罗到贵霜,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文明的兴亡与角逐,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相信所有关注这片土地的人都会认同汤因比的感受:不论何时,这里一直是上演人类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永远值得关注。
汤因比著作集(套装全七册)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4%
汤因比著作集(套装全7册)含《历史研究(上、下)》《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文明经受考验》《习俗与变革:我们时代的挑战》《从东方到西方:环球游记》。 《人类与大地母亲》写于1973年,为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是一部从全球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全景式考察、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编年体史学著作。汤因比以抒情诗般的优美笔调,展示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过程,系统介绍了上自50万年前下迄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时期、各区域的文明类型。 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汤因比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历史研究》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1956年2月至1957年8月,汤因比夫妇在退休后进行了为期17个月,针对三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旅行,《从东方到西方:汤因比环球游记》即是他这次旅行的游记。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书并非有关这次旅行的连续记述,而是以汤因比独特的见解和他对世界历史、地理和宗教生活的深刻理解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系列值得重视的扫描式记述。对汤因比其他一系列著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引人入胜的补充,不仅处处体现出汤氏独特的历史智慧,而且是对20世纪50年代当时一部分世界的珍贵记述。 在汤因比的历史观中,宗教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认为宗教对于认识人类本性、纠正人类的自我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是汤因比论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可以说集中囊括了他全部的宗教思想。全书分两部分,分别是“高级宗教的萌芽”和“宗教在西方化的世界”,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宗教在世界历史及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及其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同时着重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反思,认为可以用“高级宗教”的振兴来解决西方社会的危机。 《变革与习俗:我们时代面临的挑战》是汤因比一部极富使命感的著作,写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当时世界存在的问题,如军备竞赛造成的人类毁灭威胁、全球人口激增、宗教纷争以及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等,汤因比从人类的习惯是否能改变入手,通过以往历史的分析和研究,他指出,与天性不同,人类的习惯在面临无法逃避的选择时是可以改变的。本书的分析虽然面对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但所提到的问题今天大多仍然存在甚至更紧迫。 《文明经受考验》是汤因比在20世纪中期一系列有关文明与现实间关系的文章结集,表现出了他对人类命运一如既往的强烈关怀。如果说汤因比认为在时空间中不可逆转的运动——人类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在某个限度内可以被理解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实世界成为他此刻文明史观的言说背景。在本书中,汤因比的这种现实关怀与历史哲学在二战后的相遇,挑战与应对的结果,就是他一再强调的“世界政府”与“高级宗教”,他寄希望于人类不同文明能够借此握手,觉悟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必须找到合适的和平相处的方式,保持活力,继续发展,悲天悯人的情怀跃然纸上。
从东方到西方:汤因比环球游记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9%
1956年2月至1957年8月,汤因比夫妇在退休后进行了为期17个月,针对三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旅行,《从东方到西方:汤因比环球游记》即是他这次旅行的游记。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书并非有关这次旅行的连续记述,而是以汤因比独特的见解和他对世界历史、地理和宗教生活的深刻理解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系列值得重视的扫描式记述。对汤因比其他一系列著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引人入胜的补充,不仅处处体现出汤氏独特的历史智慧,而且是对20世纪50年代当时一部分世界的珍贵记述。
人类与大地母亲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4%
《人类与大地母亲》写于1973年,为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是一部从全球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全景式考察、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编年体史学著作。汤因比以抒情诗般的优美笔调,展示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过程,系统介绍了上自50万年前下迄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时期、各区域的文明类型。
变革与习俗:我们时代面临的挑战
2人今日阅读
《变革与习俗:我们时代面临的挑战》》是汤因比一部极富使命感的著作,写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当时世界存在的问题,如军备竞赛造成的人类毁灭威胁、全球人口激增、宗教纷争以及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等,汤因比从人类的习惯是否能改变入手,通过以往历史的分析和研究,他指出,与天性不同,人类的习惯在面临无法逃避的选择时是可以改变的。本书的分析虽然面对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但所提到的问题今天大多仍然存在甚至更紧迫。
变动的城市
1人今日阅读
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人类世界进入超大规模城市、大都市群的时代,在此背景之下,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开始关注城市化进程问题。他提出“变动的城市”理念,关注城市形成、发展、演变、爆炸性扩张的悠久历史。在汤因比看来,城市是文明之外又一个研究历史的重要单位。如同文明有许多类型,城市可以分为城邦、都城、圣城、机械化城市、世界城市五个种类。他认为,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吞噬地球的陆地表面,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任重道远,而回顾城市形态的演变历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在大都市生存。
文明经受考验
《文明经受考验》是汤因比在20世纪中期一系列有关文明与现实间关系的文章结集,表现出了他对人类命运一如既往的强烈关怀。如果说汤因比认为在时空间中不可逆转的运动——人类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在某个限度内可以被理解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实世界成为他此刻文明史观的言说背景。在本书中,汤因比的这种现实关怀与历史哲学在二战后的相遇,挑战与应对的结果,就是他一再强调的“世界政府”与“高级宗教”,他寄希望于人类不同文明能够借此握手,觉悟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必须找到合适的和平相处的方式,保持活力,继续发展,悲天悯人的情怀跃然纸上。
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
本书是汤因比于1929—1930年横穿亚欧大陆的游记。汤因比从伦敦出发,自西向东穿过欧洲、西亚、南亚、东南亚多地,到达东方的中国和日本,随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横穿苏联回到英国。他先后使用了私家汽车、客车、蒸汽船、火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游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新式建筑,他尤其重视亚洲各国的“西方化”问题,以生动的文字、深刻的思考,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欧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面貌进行了描绘和洞察。尤为重要的是,汤因比将中国称为“新世界”,将欧洲大陆称为“旧世界”,这次从旧世界前往新世界的深度旅行,使得汤因比目睹了一个历史悠久、拥有新的发展活力、暗藏危机的中国,更对他加深对亚洲各文明的理解带来了重要帮助。
大战和中立国
暂无简介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汤因比回思录
本书是20世纪史学巨擘阿诺德·汤因比的回忆录,包括他对求学、工作、学术研究等重要经历的回忆,对战争、科技、教育等人类重大议题的反思,收录他用希腊文、拉丁文、英文三语种创作的32首诗歌。本书不仅再现汤因比从寄宿学童、牛津“学霸”成长为史学巨匠的人生历程,刻画这位世界名人平凡的一面,还间接体现20世纪世界大战、冷战等巨变对智识活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传递给我们在回顾历史后仍追问明天的勇气。
英国工业革命演讲稿
《英国工业革命讲稿》于作者去世后第二年出版,真正使“工业革命”这个词流行并普及的,是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这位19世纪的学者被称为老汤因比,他对工业革命一锤定音。事实上确立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他之后,尽管讨论与争议仍在继续,但工业革命,却成为18到19世纪在英国发生的百年变革不可更改的固定标签。
希腊精神
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它是英国知名史学家汤因比在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对西方文明的根源和发展趋势所做的全景式梳理和诊断。汤因比对“希腊精神”的描述无疑带有某种斯宾格勒式的“文化形态论”,但他的历史叙述渗透着强烈的个人问题关切甚至“文明忧虑”。汤因比不仅以希腊文明观察者的身份描述了它从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7世纪的曲折历程,还以旅行家的身份对历史事件与自己的亲身游历见闻进行了生动的穿插记述。他将“希腊精神”视为一种融合了多个地理区域、文化要素、种族特性和宗教精神的文明综合体,并从地理风貌、工商业、科技、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战争、殖民、人性等角度,以其精深的历史洞察力和汪洋恣肆的笔法,为每一位有心于希腊文明及其现代形态变迁的人提供了指南。
交游录
本书是汤因比的交游录,是其晚年时期的回忆录姐妹篇之一。汤因比在本书中书写了对多位长辈师友的回忆,包括对他的成长具有深刻影响的长辈,如哈利叔公、夏丽婶婶、伦德尔老师,诸多英国以及英联邦的名流,如莱昂内尔·柯蒂斯、布赖斯勋爵、史末资、阿拉伯的劳伦斯、尼赫鲁,在各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如马戈柳思、齐默恩、内米尔、托尼、哈蒙德,来自东欧、德国、美国的学者,如卢托斯瓦夫斯基、韦斯特曼、克兰、德国波恩大学诸学者,甚至包括希特勒、贝尔贝等纳粹成员。本书对多位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进行细致的描写,文字真切风趣,对有关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也进行了阐述与评价,对20世纪上半叶欧洲知识分子群体及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及学术氛围进行了回顾。书写、评论这些人物的过程也间接反映了汤因比自身的经历、思想、价值观,比如她对秉持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的肯定、对纳粹的反对。
文明的接触:希腊与土耳其的西方问题
本书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早年的一部著作,围绕第二次希土战争进行报道和分析。1921年,汤因比以记者身份亲临第二次希土战争的现场,在希腊和土耳其进行游历和调查,对战争的真相进行了揭露和报道,对战争带来的暴行和流血事件进行控诉,对欧洲政治局势进行了分析,对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追溯。在本书中,汤因比将希腊、土耳其看作近东文明、中东文明的代表,并提出了“西方问题”的概念,认为近东和中东文明的冲突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在背后影响的结果,汤因比不仅以深刻和犀利的文字展示了其文明史观的雏形,也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强烈的情怀。
产业革命
本书是在汤因比去世后,由他在牛津大学的朋友和学生,根据他生前留下的笔记和所做的演讲,整理出版的。在这本书里,汤因比以1760年为起点,从人口、农业、制造业、商业、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等各个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汤因比特别强调应将历史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
历史研究(上下卷)
在本书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本书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英国工业革命讲稿
《英国工业革命讲稿》深刻诠释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内涵——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财富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制度,阐述了所有权制度的创新对工业革命中农业进步的影响,并结合工业革命中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对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李嘉图的工资理论进行了批评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