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
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通州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其他主要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1994年起);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位委员会委员(199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系学位评定委员(1994年起);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主要研究方向是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舆论学。 2017年12月,凭借《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荣获“第五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9%
恩格斯说:“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不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读书对于弥补新闻从业人员的缺陷都是必要的。为鼓励读书,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青年记者》主持“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形式为陈力丹导读按语+3篇学生的读书笔记,组织学生读了53本书,共发表读书笔记162篇。经过进一步筛选,《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将书目压缩至41部,新组织了2组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不熟悉的传播学格拉斯哥学派的两个系列书(共5本)的读书笔记(共5篇)。这样,本书共涉及关于46本书的128篇读书笔记,这些书的选择和关于这些书的读书笔记,对于在读的和未来的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研究生,在读书方面会有一定引导意义。本书所列,大部分是与新闻传播专业有关的书,按大的主题分为9个专题,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到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涉及新闻生产与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现象、电视批判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6.2%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书中以词条形式,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方面重要的理论思想、观点术语、人物活动、论著文件、媒体组织、历史事件。全书收录词条近500条,长词条每条文字约2000字,大多数词条配有插图;短词条三五百字,客观全面地阐述了从马恩列斯到毛邓等关于新闻的理论思想、观点术语,完整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4%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系统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开放的思想体系。全书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详尽地阐述了他们所谈到的几乎所有涉及人类传播的各种现象和形态,诸如思维、语言、文字、印刷术、宗教、文艺、宣传、新闻、报刊等等。还论证了他们关于传播与法、传播心理、工人政党内部的精神交往、人类传播历经的三个发展形态等等观点。第2段作者写作此书历时十年,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做了名目索引约1万条、卡片3000张和一本提要笔记。书中介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传播观点,是人们所不熟悉的,对于开阔思想很有教益。第3段本次修订,除订正个别讹误,新增两篇书评及作者的获奖感言。第4段一些大学新闻传播院系将该书列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础理论书目。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8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1%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是《国际新闻界》前任主编陈力丹老师创建的品牌,自2006年开始出第一本,至今已出12本,深受考研学子和年轻教师的认可。书名中的数字为出版年份,书名冠以出版当年的年号,每年1月定稿,约20万字,梳理前一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点问题。前10本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自《解析2016》开始,在我社出版。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2016
1人今日阅读
自《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6》出版以来,此书每年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一本,已出10本,形成品牌,受到考研学子和年轻教师的极大关注。书名冠以出版当年的年号,每年1月定稿,4月出书,约20万字。每年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以下简称《解析》)都是对前一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点问题的回顾,从作者本人一年所写文字中选取与当前关系较为紧密的篇章,根据内容划分为章。《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6》对201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和广播电视研究方面做了概述,“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帮助本学科研究者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新闻传播工作的思路;“2015年新闻界事件分析”对前一年发生的各种新闻传播界事件做了分析,帮助新入门的研究者学习如何在有限的时效内分析问题。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这是马克思多次引征的一句古罗马名言,指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弱点和痛苦。马克思当时已经是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但是他对自己的认识,就是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的不完美。此书是目前可见的唯一一本通读马恩全集后摘选出的语录。 语录展现的是作为青年、学生、丈夫、家长、朋友、居民、学者、长辈、思想家,总之作为普通人的马恩。 本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生观各个方面的名言和极为精粹的哲理性论述,分“认识自己”“人与社会”两大部分,集纳自我认识、人性与发展、人与家庭、友谊与信任、社会大观、经济生活、科学教育七个专题,其中大部分语录对一般人来说是陌生的。编著者对每一专题做了简要导读,对一些人物、术语做了注释,插入了一些珍贵图片。 本书采取平视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马恩。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特别是马克思)的形象长期被光圈环绕,需要仰视。对于新一代人来说,马恩似乎已经相当遥远;而老一代人,则感到对他们似乎已经十分熟悉。生活中的这两位伟人的思想,会使新一代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理性之光,使老一代人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所景仰的人。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7
自《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6》出版以来,《解析》每年出版一本,形成品牌,受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者的关注。书名冠以出版当年的年号,每年的《解析》都是对前一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点问题的回顾,从作者本人一年所写文字中选取与当前关系较为紧密的篇章,根据内容划分为章。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7》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对201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做了概述。书中收录了多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文章,一个基本理念是:不能在原有的传播学理论体系里思考互联网的各种传播现象了,目前应重点研究互联网对社会各方面的重构,就此向人们发出忠告、警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文献研究(新闻传播学文库)
这是一项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深化研究的项目,采用历史-哲学-人文的传统方法,选取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传播、新闻、宣传、文化等方面论述的经典文献,进行历史考证性质的研究,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本来的写作背景,真实再现经典作家论述的原本意思,以及这些观点得以产生的思想渊源。 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到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著都是中译文,这对于深刻而直观地理解他们的思想是一种无形的障碍。本书收入的多数文章,对照原著文字与中译文进行了对比研究,厘清了一些由于翻译而造成的误读。 除去努力还原经典作家本来的观点和写作背景外,本书也做了一些对以往研究中问题的拨乱反正工作。同时,根据近年新发现的资料(包括对这些资料的研究成果),努力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原著的现代理论意义,给予科学的阐释。
新闻理论十讲 (新闻传播通用系列)
暂无简介
传播学是什么
推荐值 83.4%
《传播学是什么》作者陈力丹,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它的形成、形态、传播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传播学理论、美学接受理论、舆论引导的若干问题。《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初版后受到社会的好评,被不少高校新闻传播学作为舆论学课程的教材使用。鉴于当前的新形势,本版增补了导言一和导言二,在论述舆论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着重叙说了数字化时代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特点。全书分为九章,深入浅出,适合高校社会学、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学生和研究者,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社会读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第二版)(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基础课程系列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党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等等的论述。在中国从事新闻、宣传和其他社会信息传播工作,需要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和其他信息传播的论述,了解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以及此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新闻和其他信息传播的论述,以便能够在宏观上把握政治大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第二版)(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基础课程系列》的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个与时共进的体系来展现,强调由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个人特点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宣传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侧重面。
贞操带
貞操帶,西方發明的一件奇技淫巧器物。這個名詞對中國人來說是陌生而古怪的。它曾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帶有濃重的男權色彩,成為男性控制女性的象徵性器具。然而在當代,貞操帶成為性虐戀的普通玩具,而且七八成是女性通過貞操帶控制男性。 顯然,人們的性觀念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本書全面介紹了貞操帶的歷史變遷,著重分析了當代貞操帶有限流行的各種心理原因。最後分析了它在東方,特別在中國的悄然出現,以及人們對它所持的觀念。本書精選了300多張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現貞操帶歷史演變的軌跡、各種不同品牌的男女貞操帶的結構、使用狀況等等。 這個話題在中國,僅1932年周作人寫過一篇介紹性文章。本書在中國性社會學著作中,選題首創。世界上關於這個話題的專著很少,均只涉及到19世紀以前。本書的寫作歷經五年,搜集了英、德、法、日、俄、西等各種文字的網上材料,材料截至2008年。通過眾多實例,對貞操帶使用的各種心理原因加以詳盡分析,當事人的描述十分真切。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论新闻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是本社1987年《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的当前版,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展收录视野,并进一步精选,收入三位革命导师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和其他社会性传播的论著和论著摘要共179篇,全面展现了他们的新闻观和传播观。本书大多数篇目的字数在千字以内,但很注意保留主要观点论证的前后文字,以便再现论证的背景。译文尽可能采用了新版本。考虑到19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和20世纪初的列宁距离现在较为久远,本书为每篇写了题注,增加了注释,为81篇论著配了历史照片。
陈力丹自选集
学科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服务于国家的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的,但在观念上要明白,学科并不是为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而存在的,它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一种思维方面的把握,没有功利目的。黑格尔在谈到美学时说过一段话:“科学,作为服从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这个道理,恐怕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
1949年以后的中国新闻史
陈力丹教授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出发,以报业为中心,讲述了中国新闻业的前世今生:性质上,我党执政后新闻媒体由民营到全部演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再到新时期的松动和变革;地理区域上,省报如何由大行政区的机关报演变而来;政策上,对新闻媒体的有力管理始终保持,延续至今;还具体介绍了某些大报(如《人民日报》、《大公报》)和重大新闻事件,以及广播、电视等传媒的发展历史。揭示了现行中国新闻制度形成并固化的历史原因,是对中国新闻史难得的客观总结,亦可视为寻求中国新闻业改革的“火力突破口”。
硕士论文写作
本书着重向硕士毕业生讲述了如何进行论文写作,全书共分八章,首先介绍了硕士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规范,然后以大量的范文为例系统地讲述了论文的选题,理论依据,以及一些应注意的问题。 本书内容全面,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可供硕士毕业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参考。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不同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传播思想、新闻思想、宣传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学术性研究,系统地阐述了他们这方面的思想。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指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列宁以及他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斯大林,和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还有前任党的主要领导人江泽民等。作者注重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性格方面考察每位导师或领导人的新闻和宣传思想的特征,以客观的态度分析各种新闻和宣传思想得以提出的背景和条件,对以往研究中注重字面意思、忽略具体背景而形成的某些评价,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再评价,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列宁和斯大林。对毛泽东的评价,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精神。该书依据他们的原著进行论证,中译文采用最新的版本,书后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 作者指出,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闻、宣传思想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系来研究。革命导师和党的领导人的思想在这里是研究对象,不同于围绕某位领导人的讲话或文章进行的“学习”和宣传。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体例清晰完备,论述客观准确,富有学术价值。本书既是研究生教材,同时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和新闻从业者提高新闻理论水平大有裨益。 目 录 绪 章 第一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观察的“世界”眼光 第二节 新教伦理的影响:“天职”意识 第三节 欧洲“党”的组织特征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工作实践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特有的“交往”概念 第二节 “世界交往”的观察视角 第三节 从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 第四节 以“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共产主义设想 第五节 “交往革命”与未来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六节 “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 第七节 世界交往背景下媒体的作用和其构成的“观念世界” 第三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人类交往的三种形态 第一节 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 第二节 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 第三节 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 第四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新闻”的认识 第二节 报刊与各种社会关系 第三节 “一般的公正”——客观报道的原则 第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新闻出版政策 第一节 书报检查政策 第二节 知识税政策 第三节 新闻出版自由政策 第六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思想 第一节 从狭隘的早期工人交往到现代企业化经营的工人政党报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党报工作原则 第三节 总结巴黎公社报刊工作的经验 第七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宣传思想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宣传 第二节 宣传与事实和社会的变动 第三节 宣传手段和宣传艺术 第八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党报思想 第一节 从领导人的报纸转变到全党的报纸 第二节 党内自由交换意见的惯例——原则和界限 第九章 列宁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特征 第一节 影响列宁的两个参照系:沙皇俄国和西方国家 第二节 俄国工人政党的活动特点和作为职业革命家的列宁 第三节 列宁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 第十章 列宁独特的党报思想:通过党报建党 第一节 列宁提出的创办党的全俄机关报计划 第二节 如何理解《火星报》的马克思主义办报方针 第三节 如何理解《火星报》的组织作用 第四节 《火星报》时期列宁论宣传、鼓动及“灌输”理论 第十一章 列宁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报体制的变化 第一节 作为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机关报 第二节 一个还是两个中央领导机构 第三节 俄国的环境与机关报体制 第十二章 列宁论党报的党性 第一节 列宁在何种情况下提出党报的党性 第二节 衡量报纸党性的标准:党纲、党章和党的策略决议 第三节 党报的党性原则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三章 列宁论党内“行动一致,批评自由”的原则 第一节 用党章确认党内少数意见流通的合法权利 第二节 列宁关于“行动一致,批评自由”的原则和实践 第三节 党报讨论问题的传统和“争论专刊”制度 第十四章 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 第一节 列宁十月革命前为什么赞扬西方国家的政治自由 第二节 列宁十月革命后为什么激烈批判西方的出版自由 第三节 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的基本思想——摆脱资本 第四节 列宁实现出版自由理想的实践 第五节 列宁十月革命后出版自由思想的重点——保障人民的实际自由 第十五章 罗莎·卢森堡与列宁关于党内和国家交往政策的论战 第一节 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组织问题的论战 第二节 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后交往政策的论战 第十六章 列宁论苏维埃报刊和广播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 三次报刊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第二节 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任务的几个基本观念 第三节 列宁论广播的性质和任务 第十七章 斯大林的党报思想及传播思想 第一节 斯大林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特征 第二节 斯大林党报思想的几个主要观点 第三节 斯大林直接干预报刊工作而体现的思想 第四节 斯大林论语言与交流 第五节 关于“斯大林新闻模式” 第十八章 毛泽东的党报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的新闻实践和新闻观 第二节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与毛泽东的党报思想 第三节 建国以后毛泽东党报思想的发展和失误 第十九章 毛泽东的新闻观、宣传观和舆论观 第一节 毛泽东的新闻观 第二节 毛泽东的宣传观 第三节 毛泽东的舆论观 第二十章 刘少奇的新闻和宣传思想 第一节 媒体的“桥梁”作用和记者考察党的政策的任务 第二节 党的媒体如何正确把握党的政策 第三节 关于新闻的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和立场 第四节 刘少奇关于改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系统思考 第五节 刘少奇新闻和宣传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二十一章 邓小平的党报思想和宣传思想 第一节 邓小平早期的党报思想和宣传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的党报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的宣传思想 第二十二章 江泽民论新闻宣传工作 第一节 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新闻和宣传思想 第二节 江泽民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参考文献 引证说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一篇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概述。第二至第七篇,以洲或大区域为范围,首先用少量文字概述这个洲或区域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然后从中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较为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艰难的新闻自律
《艰难的新闻自律: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田野观察、深度访谈、理论分析》内容简介:本课题主要研究“新闻职业规范”,作者动员了较多的专业人员做了三项调查工作:一项是新闻职业工作中的观察日记(田野观察);一项是与不同地区、不同传媒形态(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不同工作资历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一项是对某一地区的面上的新闻职业意识抽样调查。以质化研究为主,映证最近二十年来我国历次这方面调查的结果,发现可能的解决问题之路,《艰难的新闻自律: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田野观察、深度访谈、理论分析》即是这一规模化研究的概述和论证。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的特点具体如下:内容新,涵盖广、写法新、作者阵容强大。《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欧洲新闻传播史、美洲新闻传播史、亚洲(西亚除外)新闻传播史、西亚北非新闻传播史、黑非洲新闻传播史、大洋洲新闻传播史。
自由与责任
暂无简介
传播学入门
暂无简介
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传播学系列:传播学纲要(第2版)
暂无简介
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提供的相当多的条款,对我国的新闻从业者来说,会感觉异样:要求太高、太烦琐,而且不少要求与现在的所作所为大相径庭。是的,很多在国际同行看来理所当然的职业规范,在我国甚至还没有意识到,更不要说遵循了。所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的目的尚不是要求参照执行,而是告知,让我国的新闻从业者知道存在着哪些国际同行的职业规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明辨是非。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我们现在涉及职业伦理的诸问题,主要不是由自律来解决,而是被多得数不清的他律看管着。如果总是被他律监督着,新闻传播的自由空间就会越来越狭小,这是对不自律的惩罚。
我国新闻传播学过刊
《不能忘却的1978-198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过刊》内容简介: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全国的新闻传播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现在的80后、90后大学生,对上个世纪70-80年代新闻学、传播学研究完全不了解,他们重复了太多的那个时代已研究过的话题,还误以为是创新。《不能忘却的1978-198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过刊》作者陈力丹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的全过程,他以现在不再出版、当时影响力较大这两条作为标准,历时5年,遴选出11种新闻传播学过刊进行研究。每种过刊的研究都分为两部分,一是访问当时刊物的主编或编辑,二是对现存过刊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梳理出过刊的基本内容,以供现在的研究者借鉴和参考。《不能忘却的1978-198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过刊》具有较强的史料性、学术性和实用性,是新闻院校师生、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不能忘却的1978-198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过刊》。
通讯员习作点评
“实用新闻写作丛书”的读者对象设定为新闻从业人员、新闻院系师生和广大有志的投身于新闻事业的人士。丛书的作者系活跃在新闻工作的一线的记者和新闻研究、教学一线的专家学者。丛书的编写立足于实用,坚持学术品位和学理风格,力争在给读者具体的新闻写作指导的同时,带给他们一些新的启迪和感受。丛书的写作注重列举实例,用语准确生动、深入浅出,努力体现“专家写小册子”的特点。本书为其中一册。 许多通讯员读了各种关于新闻写作的教科书,很有收获,但是见报率却不见明显提高。这些书大都系统而完整地正面讲述如何写新闻,应予以充分肯定。但写作中的问题是具体而复杂的,有许多非写作技巧的因素影响到见报率,解决这类问题是新闻写作的教科书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许多通讯员确实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回答实际采访、写作、投稿时的具体问题。能不能有一种让通讯员多少感到可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书呢?我想,如果以挑毛病为主,以诸多通讯员的来稿作为实例,谈谈具体的对事实的把握和写作问题,可能对通讯员提高见报率有直接效用。本书在这方面想作一尝试,通过讲问题,给予通讯员最切实而有效的写作指导……
人文社会科学关键词:传播学关键词
我国新闻学理论缺少科学的概念体系,常用比喻和流行政治话语替代新闻理论自身。主要由新闻学者们引进的外国的传播学,在概念体系上是有学术渊源的,因而梳理传播学的概念体系,对于强化新闻学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会有无形的推动作用。 传播学本身学派较多,我国新闻传播学界自1978年引进传播学以来,就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多次展开讨论。1999年至今,我国持续翻译出版了数百种传播学译著。但是,短时间内仓促上马,大量翻译原著,出现较多的误读。有一部分原著,由十几个人突击翻译不同的章节,加上部分译者缺乏学术素养,望文生义,或不顾理论提出的背景扭曲翻译的情况较多。因而,通过本书对主要概念的梳理,还某些概念以本来内涵,在学术上是有意义的。 这本小册子从签约到现在四年了,还没有哪本书像这本书这样做起来如此艰难。确定关键概念花费了不少时间,经过反复掂量,决定以基础概念为主。具体的传播学理论,只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不再蔓延,不然,概念的数量太多而本书无法容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2003年由我国宣传领域的几个部门在三项教育学习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一向是党领导的新闻传播业,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党领导的文化产业在政治上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观念和行动指南,是我们极为熟悉的。这些原则和观念,既是一种政治原则和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 这项研究,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做了扩展:一,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人思想的研究,扩展为对与他们共同创建革命政党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领导集体的思想的研究,包括争论的话题。二,不仅局限于研究领导人的思想,也要研究党的各种会议和文件中关于新闻、宣传、文化的观点,这些会议和文件是时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英国新闻传播史
英国的新闻传播业史,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以前的历史,代表着当时世界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潮流。它的当代史,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具有典型意义。英国创造了典型的渐进式商业性新闻传播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比较研究世界新闻传播体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英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建立在大量学术资料的基础上。资料的时间跨度500余年,从都铎王朝时期的印刷小册子一直到2014年出版的新媒体年报,其中大量英文资料首次以中译文引证的方式引入国内。这些资料还包括各类涉及英国历史的论文、英国各大媒体的行业报告,作者多为英国和美国学者。
传播学纲要(第2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传播学系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传播学纲要(第2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传播学系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历经八年的磨砺。基础是2005年的《传播学是什么》,随后改写为本书第一版的教材样式,鉴于变化急遽的传播科技形势,第二版进行了重新写作。 《传播学纲要(第2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传播学系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在结构上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传播学”各主要领域的内容,而不仅是“大众传播学”。前两章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的形成、学派,之后的各章分别阐述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文艺传播、跨文化传播、传播的控制、传媒批判,力求公平地展示传播学不同学派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 在总体结构不大动的前提下,新版对原来的各章做了改写,增加了较多的与目前网络传播新现象相关的内容;同时,加强对基础传播形态的阐释,新增“自我传播”一章;在具体阐述中,新版对原来的某些叙述做了校正;新版增加配图,并对原有图片做了较大调整,目前全书配图近两百张。 《传播学纲要(第2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传播学系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适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使用。
新闻理论教程/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
《新闻理论教程/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以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和新闻关系论为基本板块,以新闻精神论为内在红线,建构了比较完整的新闻理论体系,注重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保持第一版优点的前提下,精简了内容,增加了必要的图示说明,提供了方便的“复习指点”,列出了精要的参阅文献。《新闻理论教程/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不仅可以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以作为新闻业界人士,新闻学研究者、爱好者的有益参考。
人民日报传媒书系: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5)
《人民日报传媒书系: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5)》为新闻传播年度图书,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2013年新闻界事件分析、新闻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新媒体研究、新闻法治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采写研究、新闻编辑研究、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2009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9》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2008年新闻界事件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新闻学、新闻真实报道研究、新闻自由与法治研究、新媒体研究、新闻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传媒从业者职业素养、新闻业务研究、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赞扬与批评等。《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9》集中展现了2008年前后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的研究状况,从总体研究综述、新闻理论到新闻业务研究,是一本系统探讨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专著。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以来国际共运各党和主要领袖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思想,以及他们的新闻、宣传实践史的历史。本书以词条的形式,客观、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其他国际共运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新闻、宣传的理论思想、观点术语;介绍了众多国际共运中的著名新闻工作者和宣传家;扼要概述了国际共运现代和当代著名的新闻、宣传工作文献;回顾了一百多年来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办的主要媒体,以及媒体活动中发生的主要事件。编成词条阐述、共计530条,相当完整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本书可以作为各高校新闻院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以作为当前新闻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参考材料。
2012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2012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2011年新闻界事件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新媒体研究、新闻法治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采写研究、新闻编辑研究、新闻传播教育研究,展现了2011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的研究状况、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是一本系统探讨新闻传播学理论及实践的专著。
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
1842-1843年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系统研究过的课题。马克思当时对报刊的认识在德国进步报刊界曾被视为以后谈论报刊的基础和依据。本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说明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报刊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它的思想来源,述评这一时期马克思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证明他的整个报刊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分析《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报刊思想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