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编著
《存在与时间》读本
6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1%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列菲伏尔空间批判理论研究
本书主要研究列菲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的空间批判理论。作者通过分析空间批判的理论视域与研究范式,阐释作为具体的总体的空间概念,解读空间的政治性和空间生产的微观机制,揭示空间的矛盾性和空间革命思想,并在节奏分析视域中重新审视列菲伏尔对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的研究,力求全方位、贯通式地展示列菲伏尔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空间分析和作为其润笔的节奏分析的叙事谱系和思想脉络。
想明白
1人今日阅读
韩少功是当今文坛一流的作家,在文坛有很大影响。近年他的作品出版得不是很多,此次我社将推出韩少功回归乡野,寻根扎根期间的最新力作——韩少功最新思想随笔《韩少功汉语实验读本:想明白》。
熟悉的陌生人(韩少功文集)
本书是随笔集。所涉及的话题是针对中国现实的,读者能感受到韩少功直视大地的冷峻目光。与曾经风行的文化散文和学者散文脱不了的书卷气不同,韩少功的思想性随笔往往直指内核,显出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刚烈。他喜欢把笔端一下子伸向人的灵魂深处,站在全球的角度回望某些国人的狭隘。韩少功的随笔以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
感觉跟着什么走
本书是韩少功的一本随笔集。书中篇章由作者自己精选编排,展示了作者三十年来的思想和感悟。这本思想随笔集与作者的其他小说集不同,韩少功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将哲学散文化,散文学者化,用或恣意潇洒,或理性冷静的笔法,表达了自己独到之见地,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另一种风采。
陈嘉映经典著作集(套装共7册)
9人今日阅读
本套装包括4部学术随笔,2部专著,1部游记。《无法还原的象》:陈嘉映经典学术随笔。我们这代人有过什么呢?我们这代人还有什么呢?我们只有精神。于是我们在这里相会了。《从感觉开始》:陈嘉映经典学术随笔。世界在感觉里,感觉又在哪里?真正的理解里也总有不曾完全明了的东西,清明的理解连到更深的暧昧处。《旅行人信札》:哲学家陈嘉映的中国游记。1981年29岁的陈嘉映从春天启程历时两个月,壮游半个中国,以25封家信写出行旅中的见闻与思考。《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本书呈现了作者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最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明晰论述。《走出唯一真理观》: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说理》: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说理并非只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了事,说理需要与向之说者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价值的理由》:陈嘉映先生的思想随笔集,包括名篇《救黑熊重要吗?》《哲人不王》等。
单读16:新北京人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0.0%
北京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没有人能够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这一辑《单读》试图成为万千答案中的一种。我们邀请汉语写作者同题写作,提供一个切片、一些意见,试图捕捉到这座奇异之都里某些微妙、神秘、不为人知的氛围。一座城市的故事,说到底都是人的故事。其中既包括那些左右时代的英雄豪杰,也包括那些生活在迁徙与沉默之中的大多数人,哪一种都不应该被忽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北京潜藏着世界历史转向、中国社会变迁全部的秘密。
价值的理由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6%
《价值的理由》是陈嘉映先生的思想随笔集,分三辑:第一辑为2010年夏应徐晓之邀为《财新·新世纪》所写的十二篇专栏文章,包括名篇《救黑熊重要吗?》《哲人不王》等,此次有所修订;第二辑是围绕当时研究题目所写的一些文章,部分后曾并入《何为良好生活》;第三辑演讲、序与访谈
一只革命的手
本书收录作者最近几年的思想随笔,也包括部分演讲稿,内容主要涉及作者多年重点研究的尼采和海德格尔哲学、当代汉语哲学和学界的人与事,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事件和感受。书名“一只革命的手”传达出作者的一个基本信念:无论哲思还是生活,都需要有一种革命性的理想和精神,而所谓“革命”,乃是在“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意义上讲的实存哲学的开创精神。
西方哲学普遍性的沦落
西方哲学的普遍性是指西方哲学家所阐述的作为世界本质的普遍性。本书认为西方哲学的普遍性作为本体论的对象通过决定人性乃至人的普遍价值观构成了人类之根,因而也决定着人应该如何活着(人是什么、人从哪儿来和人应该到哪儿去)。本书通过传统形而上学、康德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哲学和德里达哲学四个节点来探讨西方哲学的寻根之路,认为此一寻根之路从哲学之内看表现为西方哲学普遍性沦落的过程,而从哲学之外看则决定着西方社会价值观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其中,前一过程构成了后一过程的形而上学根据。西方社会价值观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程是一个不可逆的社会进步历程,但它也导致了西方社会在精神家园方面之无家可归的消极后果。本书认为,基于形而上学的根据理清这一历程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是正确评价这一历程并正确探求人类(西方)价值观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
什么是道德?——李泽厚伦理学讨论班实录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8.8%
2014年5月,李泽厚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伦理学讨论班,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青年学生探讨道德和伦理问题,并与陈嘉映、杨国荣、童世骏和郁振华等教授围绕“何为哲学”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度交谈。这一事件成为2014上海学界一大盛事。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李泽厚上海之行的讲课和对话录。
从感觉开始
3人今日阅读
陈嘉映经典学术随笔。世界在感觉里,感觉又在哪里?真正的理解里也总有不曾完全明了的东西,清明的理解连到更深的暧昧处。一方面哲学外在于我的职业,另一方面则内在于我的生命,是我立身于世的眼光,甚至血肉。哲学一半是精神一半是世故,中国人从来不缺世故,等精神重新来到我们中间,这个没有哲学的民族也许会成为哲学的明天。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人今日阅读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体性”观念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居功至伟。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今天重新阐释“主体性”思想有什么价值?本书正是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维特根斯坦论事实与价值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是一部研究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学术思想的专著,本书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较为新颖的角度出发,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给出系统的阐释,从而为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二是以维特根斯坦哲学为基础,考察他对“事实与价值”这一问题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澄清概念,深化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解。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主要是从“此”的角度关注伽达默尔的理解问题。通过对“同时性”与“你”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认为,伽达默尔在关注理解问题之可能时采取了一个特有的视角——“空间性”视角,它显示的是一种现实性的要求。由这一视角,伽达默尔哲学中的理解问题之可能落实为境域融合,理解获得了自身的经验。
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
本书是70后鲁迅研究学者崔云伟的一部著作。不同于以往的鲁迅研究著作,作者换一种眼光看鲁迅,从美术爱好者的角度研读鲁迅其人其文,别有新意。全书从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的关系入手,分析了鲁迅与梵高等人的精神联系,以及其作品的木刻感、油画感、漫画感等。作者多年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鲁研界已小有名气,是年青一代鲁迅研究者中的佼佼者。
人论:迷误与救赎
本书在指出人的的常、迷、悟这三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生命形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个体生命由迷返常并进而转迷入悟的觉醒、行动的路径、契机和方法,尤其对生命之悟这一人生的最高境界的具体样态及其在人生的方方面面的体现做了更为深入细致的观照、透析。本书稿的风格特点是力图吸纳、涵容不同时空先哲的智慧、哲思、诗意,打通不同学科、领域的间隔,将其相渗互融,勾连交织,但又不是进行简单地混搭、杂拼和碎片组合,而是创造一个生气灌注的、让生命、灵魂浴火重生的有机整体。尽力摆脱学院式的机械呆板的理论构架、枯燥乏味的学术规范和千人一面的新八股式的文风的窠臼,植根于民间、现实的大地沃土,发源于现代人生、时代潮流的源头活水,将哲思的睿智和诗意的灵动结合起来,究风俗与制度,察人性与人心,启生命之感悟,发个人之感慨,成一家之言说。
从分裂到融合的个体道德与公共伦理
本书是一本哲学方面的研究论著。作为有关个体道德与公共伦理在个体身上如何从分裂走向相对融合,进而为个体描绘出一幅相对完整和统一的道德生活图景的一项尝试性研究,本文最终选取了个体自我与社会角色这两个层面来论证这一研究的可行性。
伦理学新说
1人今日阅读
《伦理学新说》是著名美学家、哲学家李泽厚有关伦理学的著作合集。全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伦理学新说述要(2019)》、《伦理学纲要(2010、2019)》、《回应桑德尔及其他(2014)》、《什么是道德?——李泽厚伦理学研讨班实录(2015)》。共五十万字。《伦理学新说述要》讲的是,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能替代或作为情感性的宗教信仰吗?知识(启蒙)与信仰(宗教)在西方现代难解,人“如何活”和“活的意义”。有“情本体”(情理结构)特色的中国哲学可以登场。《伦理学纲要》讲的是,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又外作传统宗教性与现代社会性二分,内作能力(意志)、情感、观念二分。《回应桑德尔及其他》,不仅有对桑德尔哲学的批判性讨论,也有李泽厚近年来新思考的集中呈现。《什么是道德?》,2014年李泽厚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什么是道德”为主题的伦理学讨论班的内容整理。
曾繁仁文集(第二卷)
曾繁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是当代生态美学的奠基人。他在生态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等研究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造诣。生态美学作为我国新时期美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收获之一,曾繁仁教授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成果。曾繁仁文集共五卷,将曾繁仁先生几十年来对生态美学的研究成果系统收录。分别为第一卷:生态美学导论;第二卷:西方美学范畴研究;第三卷:西方美学论纲;第四卷:美育十五讲;第五卷: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曾繁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美学方面的建树。
用通俗方式解释复杂概念(套装共14册)
1人今日阅读
《用通俗方式解释复杂概念(全14册)》包括《<存在与时间>读本》《古画新品录》《黑洞之心》《每个人的经济学》《碰巧的杰作》《神经的逻辑》《圣经与利剑:英国和巴勒斯坦》《万古江河》《物质的秘密》《现代艺术150年》《一切皆契约》《余下只有噪音》《哲学小史:西方哲学四十讲》《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转化之路:生存论续探
本书系其2005年出版的《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之后的一部新作。书稿包含八个方面相互高度关联的内容,从总体上清理和辨析生存论研究的意义,探讨深化生存论研究的若干具体课题。
刑法解释的语言论研究
刑法学研究应该实现语言论转向,刑法解释本来采取着并且应该采取客观解释的立场。对刑法的客观解释是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结合,是语义解释和语用解释的结合。语义解释划定了刑法文本意义的大致范围,是客观解释的基础;语用解释补充、完善了刑法文本对当下案件的具体意义并使其明确化,保证了客观解释的实现。语义解释应遵循语篇原则,解释者须往返穿梭于刑法文本的部分和整体之间,在字、词、句、段、篇之间循环,以求得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的基本意义;语用解释是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刑法文本的具体意义,解释者须在认知图式和刑法文本、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判决结论和大众期待之间进行语篇外循环,使刑法文本的具体意义得以产生。
分析哲学家的智慧
本书主要介绍了语言分析哲人中的代表人物如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智慧,解析了语言分析哲学的含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等常识性知识。鉴于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大、成果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因此本书对于我们了解该学派,及如何通过分析日常语言解决哲学问题具有普及和启发意义,并从中汲取智慧养分。
教育现象学:观念与方法
发轫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构成了各门科学的“根”,这种“根”体现在它为各门科学提供了一般性的思维原理与方法论指导。以现象学思想为基础建构的教育学我们称为教育现象学。本书主要针对“如何认识教育”这一基本问题展开,从理论上认识教育,主要包括教育直观、教育体验、教育意义和教育发生;从实践上认识教育,则是通过教育相关者的研究实践,以获得对教育的某种洞察。教育现象学虽然要借鉴现象学的理论思想,但它仍立足于教育学自身的立场,而不是变成现象学概念或理论的简单移植。在现有的教育现象学研究中,本书试图以一种相对完整、系统和新颖的理论建构形式,为教育现象学以至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一股新鲜活力。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修订本)
2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6%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影像》(修订本)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国精神分析学与思想大师拉康哲学思想。作者张一兵以拉康著名的《文选》(Écrits)中最重要的文本为基本解读对象,深入解析了拉康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并以他独有的颠覆式的历时性关联,分别说明了拉康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潜在的承袭关系,尤其是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背叛与激情高扬。在张一兵笔下,拉康哲学中的伪个人主体理论被曝光于西方现代思想史广阔的逻辑平台上:在镜像映射中,人类个人自我的本质不过是小他者影像构成的想象性操作而已;在象征性逻辑中,传统哲学的主体被指证为大写他者的无意识自居,个人主体因而沦为一具腹内空空的语言稻草人;所以,个人存在之真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现实中的不可能性。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
全书包括“当代哲学的思想成果与重大进展”、“哲学的自我理解与当代合理存在方式”、“形而上学问题的当代反思”、“辩证法理论的范式转换与合理形态”、“价值困境的哲学理解与价值规范基础的探寻”、“马克思哲学的观念变革”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虽然触及不同领域与课题,但有一个内在的精神旨趣支配着它们的运思轨迹与思想展开,那就是如何以一种哲学的方式,破除种种与人的尊严与幸福相悖的抽象教条与过时观念,确立与人的尊严和幸福相适应的现代哲学观念。
中西形而上学之比较研究
《中西形而上学之比较研究》内容:形而上学问题在中西哲学中都是一个重要而基本的问题。然而,由于中西哲学不同的语境,它又是一个在现代中西哲学比较中争议较大的问题。因此,梳理西方形而上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就是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为此,《中西形而上学之比较研究》的第一部分分别论述了西方形而上学和中国传统儒学和道家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基本思想。《中西形而上学之比较研究》的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现代中国哲学形而上学构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思想,并以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这三位建构过形而上学体系的哲学家为例,具体分析了他们这些建构时所受到的中国传统形而上学和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指出了他们在构建形而上学体系时所陷入理论困境的表现和原因。在《中西形而上学之比较研究》的第三部分说明了中西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因此,中国哲学今后的发展之路只要从西方哲学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才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地基。
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史论
本书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上半年卷)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本卷针对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等问题展开讨论,既对中国哲学与中国伦理文化所推崇的“中和”理念的源流和内涵等进行了深入思考,探究文质论与义利之辨,也深入探讨了维特根斯坦与人类学的关系、文艺复兴与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形成等西方价值与伦理。
西北哲学论丛(第二辑)
《西北哲学论丛》为西北大学哲学学院主编的系列论文集,收录西北大学哲学学科教师的年度学术论文,论文主题涵盖哲学一级学科的所有内容。本论文集每年出版一集,当年的论文专栏根据收到的论文加以编排。论文坚持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阐述有理有据,均未曾发表,字数在6000字以上,10000字以下,质量特别优秀者可不受字数限制。本书为第二辑。全书按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宗教学等部分。
德国哲学(2018年上半年卷)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人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在业内具有极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现象学美学史
6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撰写现象学美学史的初次尝试,评述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家的美学思想。现象学美学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现象学美学”(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它关注美学本身的问题,且较为注重美学系统性建构。第二阶段“存在主义美学”(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它更关注具体的艺术问题,并有着深刻的美学思想。第三阶段“诠释学和接受美学”(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扩大了美学的领域,不仅把历史问题置入美学,而且让美学通向文化问题。
“存在”之链上的美学:形而上美学的演进史
本书是以西方美学的历史进程为中心,研究形而上学的发展变化如何决定着存在论的变化,而存在论的变化又如何影响着美学的形态、方法与主要问题。本书的核心线索是描述“存在”范畴的历史变化如何改变着美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把形而上学史与美学史进行比较研究,从形而上学发展的角度研究美学的发展进程,进而分析一个时代的形而上学如何影响着时代的审美追求,是对美学之存在沦基础的探究,也是对审美的形而上学性的探索。本书所给出的是一种彻底哲学化的美学,是一种“形而上美学”。
双面缪斯:李贺诗学研究
3人今日阅读
本书从“身份与诗”这个视角出发,从意象、心灵、人物三个层面解析李贺诗歌独特的“二元性特质”,揭示李贺诗歌的审美价值恃论与其作为底层文人的生存困境之间的复杂关联;在“生存与诗”的扭结中揭示“李贺诗学”的属性与文化价值,展现屮国边缘文人的命运及其创作风貌。
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9%
由著名学者孙歌在系列讲演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几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进展与突破。全书包含三个内在互相关联的章节,第一章从认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普遍性问题”,认为新的普遍性所对应的知识实践方式,不是将讨论抽象化,而是通过深化对于具体性、特殊性讨论,进一步开放差异性,在具体的层次建立连结。第二章处理了日本战后知识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学者书写的《昭和史》一书展开的论战,触及了历史书写如何处理人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沟口对于“自然”“心”“公私”的讨论,指出沟口对于中国历史动力与众不同的把握能力。
语言、空间与艺术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作者对语言、空间与艺术问题进行集中探讨的成果,它由紧密相关而又呈递进关系的五大部分也即“五篇”内容构成。第一篇主要探讨“语言学转向”与当代诗学文化理论的建构;第二篇主要探讨中国古代语言哲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文化的生成;第三篇主要从语言观念变革的角度考察西方哲学文化领域中出现的空间化转向,并具体探讨了德里达、福柯与海德格尔的空间化转向及其革命性后果;第四篇主要从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多个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宇宙时空意识的空间化及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结构的影响,并对中国学界曾经流行的“重时轻空”说进行反思清理。第五篇从语言学诗学研究拓展到语言哲学的艺术理论与艺术符号学领域,结合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语言观,探讨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艺术对物的拯救问题,并通过对海德格尔与夏皮罗之争的考察,思考了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之间的对话,重思了海德格尔具有生态伦理精神的艺术哲学的整体理路及其对当代艺术理论建设的未来启示性意义。这一篇还结合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符号观提出对当今艺术符号学基础进行反思与重建的问题。本书致力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寻求进入艺术理论研究的新路径,探讨建构既能切中艺术本身的规律又具有生态人文精神的中国当代艺术理论。
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页】
3人今日阅读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法律方法的自我探知
德国著名法学家拉伦茨指出,“每种学科的方法论都是这个学科对本身进行的情况、思考方式、所利用的认识手段之反省。每个学科都会发展出一些思考方法,以及用以确定其素材及确证其陈述的程序。对程序的反省不能独立于程序的应用之外,反省或者与应用并肩偕行,或者随应用之后而来,总之,反省必须与学科本身紧密相关。”借鉴拉伦茨的主张,本书对法律方法不区分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而是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加以界定。
斯文:先秦儒家“文”义的源起与诠释
本书从“文”的字源出发,立足先秦原始文献与新出简帛,结合诠释学理论,对先秦儒家人文观的前史、成立、内涵进行了厘清和研究。西周灿烂的人文景观得以出现的枢组,在于“文”从自然意转为人文意,从而奠定了作为整体性文明所必需的价值与意义根基。周文通过礼乐教化达成审美陶冶和共通感的营造,使基于文化认同的礼仪共同体得以成型,周文疲散之后,孔子重订六经而立人极,本书重点释读《诗》《书》《礼》《易》《论语》的人文意涵,试图揭明其作为历史中逐渐生成的精神要素,是使中国文明得以成立与传承的根本原因。
英美法原论(上、下册)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5%
本书汇聚了国内在本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历时6年编写,篇幅过百万字,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对英美法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研究:考察它的历史与现实,提炼它的义理和精神,阐释它的理念与制度,分析它的程序与运作。本书包括一篇导论和六编:英美法的历史、渊源与特征;英美公法:宪法、行政法和刑法;英美私法:财产法、契约法、侵权法、商法和信托法;英美的司法组织、诉讼程序与法律教育;英美主要法学理论与法律思想;英美法律文化、移植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