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
王德威,职业:学者,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任台湾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86年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助理教授;199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2004年出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著作有:《现代抒情传统四论》、《台湾:从文学看历史》、《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等。
悬崖边的树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3%
《悬崖边的树》是王德威教授关于现当代华语作家、批评家的创作实践的精选集。作者纵横华语文学世界,连接“古典”与“今典”,感恩追忆前辈学者治学与创作的人生,在海外华语文学与中国主体文学的平等对话中,探索中文书写的可能性发展。
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
2人今日阅读
《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旨在回顾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在五四一百周年之际,《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邀请将近五十位学者,从文学、思想、文体、人物等角度来回顾五四及其影响。每一位撰稿人都根据一个话题(包括五四时期提出的问题、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文体、五四时期有影响的人物等)写两千到三千字的文章。文章标准在于文字精简,言之有物,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历史、思想有所回顾和反省。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论、比较文学等。主要著作包括《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小说》《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等。宋明炜,韦斯利学院东亚文化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科幻小说。著有《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少年中国:青春话语与成长小说》等,编辑有英文版《转生的巨人:二十一世纪华语科幻选集》(与胡志德合编)。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全面呈现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精神与追求。所选文章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搜寻有关古城开封的历史记忆,探寻关于开封的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
该论文集是2012年12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哈佛大学东亚系和《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成果的汇编,论文作者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如严家炎、、杨义、陈平原、王德威等,全是该领域的著名学者,论题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建构的前沿课题,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批判性反思、当前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热点、域外文学史书写的理论与方法等,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坛综述分别发表于《文学评论》、《武汉大学学报》、《长江学术》以及哈佛大学东亚系的网站,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
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 (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执拗的低音》,《皇帝、儒生与孔庙》,《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1627)、友人艾儒略(1582—1649)等的“文学”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 在这“漫长的现代”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这是一部在“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被压抑的现代性
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里,晚清小说一向不受重视。但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小说所显现的尖力及复杂面向,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尤其对治现代文学者而言,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是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 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与域辩难,呈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本书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对被阻碍的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
《想象中国的方法》是哈佛大学学者王德威颇具代表性和开拓性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论文集。他从狎邪、科幻、公案、谴责、翻译等晚清小说谈起,探讨晚清文学的开创性,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著名论断;通过合观鲁迅、沈从文的作品以展现中国写实文学的美学与道德尺度之间的对话,通过《骆驼祥子》颠覆性的闹剧手法来展示“人道主义写实作家”老舍对现实主义的对抗,借此研究现代小说名家与现实主义的关联;同时以张爱玲为引,呈现了女作家以写实为基础却又独创一“鬼蜮世界”的独特想象。二十世纪以来,小说记录并反映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现象。小说中的涕泪飘零、嬉笑怒骂,看似与中国命运无甚攸关,却往往反映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少为人注意的真切现实。本书将叙事理论与历史议题相连接,希望借此扩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以小说为重点,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面向;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由“除魅”到“招魂”,《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借这一论式叩问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学间复杂的对话关系,如国家神话的生成、文类秩序与象征体系的重组、“史学正义”与“诗学正义”的辩证、群众与个人主体的还乡团动,还有更重要的,时间、书写、欲望、记忆所构成的叙事网络。
台湾
◆閱讀臺灣文學的最佳入門導引,中文系、歷史系、台文系所師生必讀! ◆2005《誠品好讀》年度之最「重量出版」! ◆嘉惠學子回饋價460元(原精裝定價600元)! 臺灣的地貌在六千六百萬年前隱約浮現,漢族大規模移入的歷史只有四百年──然而這四百年卻帶來空前的文明變化。殖民、移民、遺民的勢力你來我往,以各種名目表述想當然耳的歷史。國族的、地域的、族群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力量擠壓衝撞,狂野之處,豈竟是像地表之下,那千百年來不得稍息的板塊運動? 這本選集介紹十七世紀中葉以來到當代的文學作品,並由此重新呈現臺灣歷史的凝聚與解散,應然與偶然。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不僅止於政治擾攘、世代興替而已。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包涵了日常生活的點滴,情緒與欲望的軌跡,眾聲喧嘩──文言白話、鄉音國語──的網絡;也包涵了教養形成或敗壞的見證,生態墾殖與摧毀的敘述,圖騰和禁忌的重複搬演,以及個人與政教機器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藉著文學「看」歷史,本書強調兩者之間的主從辯證關係。「從文學看歷史」並不意味文學只是歷史的視窗或鏡像,也意味文學是欲望、形塑、詮釋,乃至解構歷史的動力。「從文學看歷史」不是虛構的文字遊戲,而是以虛擊實,不斷尋求與自我、與他者對話的嘗試。 本書按照時序或主題,分為三十三章。文類包括古典與現代詩歌、散文、小說。從晚明的鄭成功到當代的駱以軍;從十九世紀末的丘逢甲到二十世紀末的朱天心;從在上海、北平大放異彩的臺裔子弟劉吶鷗、江文也,到曾落籍臺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坂口零子,到海外的白先勇、郭松棻;從原住民夏曼.藍波安到e世代許正平,分別以專題呈現。作家筆下的臺灣經驗是如此繁複多樣,也應該激盪出更多想像臺灣歷史的方法。
当代小说二十家〔增订本〕
本书是关于介绍“当代小说二十家”的文学评论集,内中具体收录了:《海派作家,又见传人》、《老灵魂前世今生》、《以爱欲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千言万语,何若莫言》、《拾骨者舞鸡》、《在群象与猴党的家乡》等文章。
当代小说二十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学相继绽放新意,而且互动频仍,其中尤以小说的变化,最为多彩多姿。或由于革命文体或话语的衰竭,或由于解严精神的亢扬,新一代的作者反思家国历史的变化,观察欲望意识的流转,深刻动人处,较前辈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说世纪的繁华看似方才降临,却又要忽焉散尽。以时间的观念而言,当代意味浮光掠影的刹那,但放大眼光,(文学)历史正是无数当代光影的投射。《当代小说二十家》的写作,即是基于这样的自觉。以往全集、大系的编辑讲究回顾总结、成其大统。这套系列即名为当代,注定首尾开放,而且与时俱变。所介绍的作者都是以其精炼的风格或实验精神,在近年广被看好。世纪之交,夹处新旧,这群当代小说家也许只能捕捉一时光芒——他(她)们甚至可能是群末代的小说家。但只要说故事是我们文化中重要的象征表义活动,21世纪的中文小说风景,应由他(她)们首开其端。
一九四九以后
《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讲述了当代文学六十年的风流云变。现代中文文学到了一九四九年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和分流。中国大陆出现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学”,文人身份与干部体制、作家协会与国家机器关系复杂,此消彼长。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矛盾主线。台湾在日据五十年后建设了“国语的文学”,由“反共文学”到乡土文学、现代主义,再到“世纪末的华丽”,不少佳作树立了当代中文文学的标准。而香港文学从“左右战场”到“本土性”自觉,再到“九七”“后殖民”书写,同样自成一派风景。转眼六十年过去,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当代中文文学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与成就,此其时也。
历史与怪兽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名叫「檮杌」。這種怪獸外表怪誕,好鬥不懈,且有預知吉凶的能力。隨著時間流變,檮杌的形象逐漸由怪獸轉為有魔性的惡人。更耐人尋思的是,檮杌也被視為歷史的代稱,擔負「紀惡以為戒」的功能。到了晚明,檮杌又被援引為小說,以其幻魅多變的特質,評述古今、敷衍正邪。檮杌由怪獸、到魔頭、惡人、史書到小說的轉變,足以說明中國文明對歷史、暴力、敘事想像的一端。 . 有鑑於歷史中的暴力層出不窮,我們必須尋思:歷史是對怪獸也似的暴力的記錄,或者竟是其體現?我們對歷史與怪獸的關聯,是戒慎恐懼,還是視而不見?這些問題到了二十世紀變得更為迫切。因為在一個嚮往啟蒙革命的世紀裡,暴力的怪獸早以更細膩的方式,深入我們生活的肌理間,而我們卻可能居之不疑。環顧此時此地,我們有可能已經成為一種龐大的,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怪獸的一部分了麼?藉著這一論式,本書觸及歷史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如國家神話的生成,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重組,「史學正義」與「詩學正義」的糾結,群體與個體的互動,還有更重要的,現代性(modernity)和怪獸性(monstrosity)的辯證,歷史和「再現歷史」的兩難。 . 本書以「檮杌」的怪獸意象串連全書,透過對近現代中國文學作品的剖析,隱喻歷史中無所不在的暴力與創傷,如何有形無形地侵犯宰制我們;人生儘管槁木死灰,在歷史與文學中,暴力與惡卻成為主調,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否已淪為怪獸的一環而不自知?! . . 獲獎紀錄 . 2004聯合報最佳書獎文學類 . 文學的記憶,歷史的迷魅── . 華文文學權威研究第一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 . 華文世界探討「文學.歷史與暴力」最完整、最權威的第一手論述──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20世纪的文学与文化史,基本被“启蒙”与“革命”两大现代性范式所主导。本书另辟蹊径,一方面通过抒情话语对此两大范式重做检讨;另一方面则对“抒情”做系谱学阐释,认为西方美学话语和中国传统诗学,共同铸就了抒情现代性从古典过度到现代的艰难途径。 作者细致分疏沈从文、林风眠、台静农、费穆、梅兰芳、何其芳、冯至等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如何在20世纪中叶那个革命的“史诗时代”,以自己的才情和思想乃至挫败和苦难,与时代相撞相生,共同谱就了令人嗟叹回味的“抒情声音”。
抒情之现代性
“五四”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核心精神就是抒情,而抒情传统恰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个很好的概括。近年来,在一批海外重要学者的推动下,抒情传统理论焕发生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台港等海外华文研究等许多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具有引导意义的理论话题。有鉴于此,两位海外知名学者王德威和陈国球通力合作,编成此书,意在对抒情传统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抒情传统的系统总结。全书共分抒情中国、内向美典、歌诗言志、大道多歧、宇宙诗心、远方声音、仿佛有光、境界再生、理论演出、颠覆传统、今之视昔凡十一辑,从大量文献中精心辑录了著名学者鲁迅、闻一多、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方东美、宗白华、陈世骧、高友工、普实克、宇文所安、叶嘉莹、柯庆明、张淑香、蔡英俊、吕正惠、萧驰、龚鹏程、郑毓瑜、黄锦树、陈国球、王德威等人的文章共23篇论文,时间上涵盖“五四”到当下,地域上涵盖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美国、欧洲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他们中间既有抒情传统理论的建立者,也有积极推动和发扬光大者,更有极力辩驳抒情传统理论的反对者。经由此书,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抒情传统这一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 然而,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理论性的反思了各家学说的长短优劣。陈国球为每篇论文都撰写了详尽的导读,指出每篇论文的写作背景、核心观点,分析每篇论文在整个抒情传统理论建构中作用、价值和地位。所有导读近10万字,是非常细密的学术史梳理。导读及王德威所撰总结性论文《“有情”的历史》,将方便读者更为深入地理解抒情传统的脉络。
晚明与晚清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ISBN:9787535131546,作者: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在北大的八堂课
2006年秋,作者应邀到北京大学短期授课,本书即根据那八堂课整理而成。八堂课,有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作者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作者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宇宙观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课堂提问做出比较有体系的回答。作者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想像中国的方法
目录: 序:小说中国 辑一 被压抑的现代性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寓教于恶 三部晚清狎邪小说 贾宝玉坐潜水艇 晚清科幻小说新论 《老残游记》与公案小说 “谴责”以外的喧嚣 试探晚清小说的闹剧意义 “说话”与中国白话小说叙事模式的关系 翻译“现代性” 论晚清小说的翻译 辑二 从“头”谈起 鲁迅、沈从文与砍头 “母亲”,你在何方? 论巴金的一篇奇情小说 荒谬的喜剧? 《骆驼祥子》的颠覆性 做了女人真倒楣? 丁玲的“霞村”经验 半生缘,一世情 张爱玲与海派小说传统 辑三 从老舍到王祯和 现代中国小说的笑谑倾向 女作家的现代“鬼”话 从张爱玲到苏伟贞 原乡神话的追逐者 沈从文、宋泽莱、莫言、李永平 落地的麦子不死 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 潘金莲、赛金花、尹雪艳 中国小说世界中“祸水”造型的演变 华丽的世纪末 台湾·女作家·边缘诗学 辑四 历史·小说·虚构 现代文学史理论的文、史之争 以近代中国政治小说的研究为例 现代中国小说研究在西方 想像中国的方法 海外学者看现、当代中国小说与电影 世纪末的中文小说 预言四则
众声喧哗
暂无简介
墨痕深处
我們現在處於一片後現代全球化浪潮影響之下,人們早已失去了歷史和記憶,甚至有人認為歷史已經終結,記憶更是毫無意義。在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術領域中,歷史和記憶是一個大題目,用目前時髦的理論說:如果歷史都是「大敍述」,那麼文學則應該屬於反對或顛覆這種「大敍述」的反抗形式,它最關心的應是「記憶」。 ── 李歐梵 歷史與記憶是人文及社會科學界深感興趣的課題,從文學角度討論歷史和記憶,最順理成章當是窺探文本裏的歷史、虛構、記憶、遺忘等問題,本書的論文既遠溯民國肇祚以前,也逼視社會主義體制和全球資本主義浪潮相遇的當下,以至特定的地域,而結穴於現代文學史的新面目。百年來中國文學的途程,甚至整個民族國家的步跡,都可以納入現代化進展的框架裏討論,但通過文本所表現的認同焦慮、身份探索等,檢驗個體在進程裏承受的歷史創傷,卻未嘗不可揭示現代化的另一重意蘊。此外,研究文學的歷史和記憶,固可取材於公認的文學作品,以及自傳、回憶錄等,一些邊緣性的資料,如畫報、通俗小報、消閒雜誌,以往研究者不多,卻可以提供嶄新的視野,這在本書的論文中也有所反映。 本書的論文研究範圍上起晚清,下至當代,對象文本也不必局限於狹義的中國文學,希望對近百年來中文文學裏的歷史與記憶書寫,以及種種相關現象與論述,兼包並蓄,不同切入點的討論可以互相激發。
跨世纪风华
本書為「當代小說家」系列序論之結集,不僅推薦兩岸四地(中、陸、台、星馬)小說家的傑作,也將其納入文學史的脈絡裡作討論,展現出跨世紀華文文學的壯觀版圖,也同時宣示20世紀90年代中文小說的一大豐收。全書以深入淺出的論述作基礎,介紹20位小說家個別的特色,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生的美學關聯,允能提供中文小說研究一個嶄新的視角,尤其小說的影響力量,被視為一種精緻手工藝的再生。 本書為著者多年閱讀中文小說的心得,精確描繪各家小說精品的特色,對台灣文學,甚至於世界中文小說的閱讀及研究,具有非常豐富的參考價值。
原乡人
族群問題既然其來有自,我們就必須誠實面對。 族群問題既然不會輕易消失,我們就必須隨時反思,一再辯論。 讓作家們親身訴說半個世紀以來的族群經驗! 賴和、呂赫若、鍾理和、葉石濤、陳映真、李渝、林海音、朱天文、許銘義、田雅各、阿女烏、李永平、賀淑芳、黃錦樹 時過境遷,一百五十年後的新台灣人們似乎已經忘了來時之路。我們今天談族群問題,眼界所及,無非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傷痕。舊政權所刻意要掩蓋的,正是新政權所刻意要揭發的。然而歷史的瘡疤一旦揭開,我們就應該有勇氣直搗病根。原來在外來政權入侵、形成「敵我矛盾」之前,島上已經勇於發掘「內部矛盾」了。 這是難堪的弔詭,但我們無從規避。也只有如此,面對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的一頁族群史,我們才能叩問: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到心手相連、狂愛台灣,族群問題前帳未清,後帳又來,這到底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原鄉本能,還是為政者有心栽培的暴力種子?是地域和血緣的宿命,還是文化、國家政治建構的後果?是迎向大和解的前題,還是繼續鬥爭的資本?--王德威 特定族群的文學選對應的是特定族群被邊緣化,甚至被「代表」掉或被抹除掉的危機感。 這種眾所周知的危機感,它的基本指標是族群膨脹成了體積龐大首要的關鍵詞。隨著解嚴後十多年的「本土政權」的積極的(廉價)操作,愛台灣╱愛中國、本省╱外省、本土╱非本土、真台灣人╱假台灣人……這樣的二元對立的敵我劃分從總統到地下電台賣假藥的主持人都掛在嘴上藉以裁決他人以期讓本土政權永續持有時,族群幾已成了魔咒。 這部選集既名為《原鄉人:族群的故事》,當然不會是特定族群的選集,也不會是匯聚不同族群的文學標本選。一方面關切的是族群關係(各族間的族群互動),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藉由選文的範圍,擴大整個問題的思考架構,放寬歷史視野,簡言之,是把範圍擴大到從日據到馬華,後設的思考所謂族群。--黃錦樹
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纷呈,但以内容的繁复和影响的深远而言,首推写实主义。 本书对1930年代写实主义小说全盛时期的三位作家茅盾、老舍和沈从文做出了精辟研究。 茅盾和革命,对一代革命者的献身和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有着深刻体验; 老合从庶民生活里看出传统和现代价值的剧烈交错; 沈从文则刻意借着城邦与乡村的对比投射乌托邦式的心灵图景。
现代「抒情传统」四论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重要領軍人物、國際著名學者王德威,特別以《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為《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研究篇》揭開序幕。 ◆關心臺灣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者不可錯過的好書,中文系、歷史系、臺文系所師生必讀! ◆臺大出版中心年度「重量出版」! 江文也──留日背景的臺灣作曲家兼詩人,在抗日前後生涯不斷的轉折…… 臺靜農──五四一輩的知識分子文人,曾因政治因素三度入獄,遷台後任臺大中文系主任二十年…… 胡蘭成──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在於中日戰爭期間他與汪精衛政權的關係,以及與張愛玲和其他女性間的愛恨情仇…… 王德威以文學與歷史觀點為讀者反思文學敘事與意識形態的互動,提供不同的向度,同時探討現代的抒情傳統。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首論〈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縱論多年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王德威提出獨特的見解。另外三篇,〈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國家不幸書家幸〉、〈抒情與背叛〉則分別以三位現代文學史與文化史人物——江文也、臺靜農、胡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臺灣研究的關聯性。王德威讓抒情的「傳統」不僅見諸文本和文論,也落實在人間煙火之中,惟有在歷史經驗的脈絡裏,抒情的隱與顯才更加耐人回味。 一九七一年,旅美的陳世驤先生發表〈中國抒情傳統〉,指出中國文學的精華無他,就是「抒情傳統」。陳先生論抒情「傳統」,理念與方法卻深深立足於現代語境。「抒情」一義來源很廣,而且和史傳的關係相衍相生,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現代主體的多重面貌。 第一章〈「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第一個部分描述陳世驤、沈從文、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ek)論「抒情傳統」的語境;第二部分從比較文學的脈絡討論普實克、陳世驤的貢獻,以及二者與世紀中期西方其他抒情學說的關係;第三部分檢討晚清、五四以來,傳統定義的「抒情」與西方浪漫主義影響下的抒情論述間的種種對話;第四部分回到陳、沈、普三人的論述,並思考「抒情傳統」所可以為中國現代文學開發出的新課題。 第二章〈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討論江文也在生涯的轉折點上,如何對「聲音」的現代性作出選擇,以及所必須承受的美學與政治後果。準此,本章以江文也的音樂作品、詩作和理論文章為例證,探問以下的議題: 江文也的現代感性如何凸顯了殖民性、民族性與國際都會性的混淆特質;江文也在戰爭時代對儒家音樂和樂論的鑽研如何為中國文化本體論與日本大東亞主義間,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對話;以及更重要的,歷史的機遇如何激發也局限了江文也的抒情視野。 第三章〈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論臺靜農在二十世紀四、五○年代的蛻變。面對家國動亂,臺在無所逃遁之際,寄情書寫。然而臺靜農不再追求文學的微言大義,轉而呈現文字的「表面文章」。臺靜農早年雖享有文名,但書法才真正顯現其人的性情。而臺靜農的書法更必須置於千百年來世變之際,文人「南渡」的歷史創傷和審美實踐上,才更見深意。王德威以下三項議題深入發揮。一:現代文學與書寫形式的辯證;二:現代書法與政治、文化「南渡」論述的對話;三:書法與「喪亂」詩學無聲勝有聲的關聯。 第四章〈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胡蘭成是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胡蘭成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與汪精衛政權的分和關係,和與張愛玲以及其他女性的浪漫情史,使其形象一直充滿負面色彩。另一方面,胡蘭成的文采見識,以及晚年對臺灣文學的影響,堪稱為傳奇人物。王德威以胡蘭成戰爭和戰後期間(1939-1959)的作品和行止為重點,探討胡的詩學和政治、歷史觀點如何形成複雜的戰爭與文學論述。
史料与阐释总第七期
本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集刊,通过相关板块对中国现代文学相关史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全书内容包含特辑、论述、文献、史料、年谱、目录等板块。“特辑”中包含对当代著名学者罗飞的纪念;"文献"收集了傅斯年的书信的资料;“论述”部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的作家作品,如刘师培、瞿秋白、梁漱溟等做了研究,并涉及海外汉学评论的相关内容。“史料”部分对苏雪林的英文论著《中国现代小说和戏剧》进行了翻译。其中所发掘的新资料对于作家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均具有一定意义。全书各文大多言之有物,材料翔实。一本较有价值的现代文学研究论集。
文学(2013春夏卷)
《文学(2013春夏卷)》主要内容包括:声音·新世纪小说面面观、新世纪科幻小说:中国科幻的新浪潮、新世纪武侠小说:悄然转身抑或与时俱进、新世纪青春小说:期待“逆袭”品格的重生、新世纪都市小说:杂色斑斓、诡秘阴晦的浮世绘、新世纪底层小说:当文学重返历史、新世纪乡土小说:流动、衍生的文学“乡土”等。
文学(2015年秋冬卷)
《文学(2015年秋冬卷)》“声音”的主题是“学院·学院派·学院批评”,这期的“评论”部分刘志荣主持的一组对朱岳、朱琺、李浩等青年小说家新创作的评论。 “对话”是范伯群与刘小源针对晚清通俗文学与当代网络小说的源流关系探讨。 “心路”部分收录了王安忆游历斯洛伐克、英国、荷兰与马六甲的游记三篇。 “谈艺录”收录了张文江先生对尤涅斯库剧作《椅子》的评述,以及现代文学馆傅光明先生的《〈李尔王〉:人性、人情之大悲剧》,此文系傅先生新译莎士比亚丛书导读。 “著述”是青年学者肖有志对柏拉图《米诺斯》中一段文字的疏解,讨论苏格拉底与悲剧诗人。“书评”两篇,分别是对郑晋培《中国现代文学新论——以传统读解现代》与张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两本著作的评论。
文学(2015年春夏卷)
《文学》系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王德威教授联合主编的学术丛刊。一年分春夏与秋冬两期,每期30万字。《文学》是一本定位于前沿文学理论的刊物。谓之前沿,即不介绍一般的理论现象和文学现象,也不讨论具体的学术史料和文学事件,力求宏观、开阔、创新,具有前瞻性,指向在未来。刊选稿件包括能够联系现实处境而生发的重大问题并给以真诚探讨的文章、对中外理论体系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阐述并填补中国理论领域空白的文章、通过对中外作家的深刻阐述而推动当下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发展的文章。若有题涉中国古代文学者,如能以新的视角叩访古典传统,或关怀古今文学演变,也在刊选之列。谓之文学理论,即坚持讨论文学为宗旨,包括中西文学理论、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的研究文章。《文学》的作者来自于海内外理论工作者、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者,所选文章皆为其学术思想之代表作,力图达致打破陈说、传统偏见的颠覆性果效,即便未逮,亦可充学术争鸣,以扩展中国文学研究之视野。本期"声音"的主题为"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形态",作者为一批青年学者,这组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带给文学旧有形态的冲击与改变。比如严峰提到的"云批评",因为网络的形式,人人都可以褒贬作品,而不再仅限于过去专业的文学批评家。又如张永禄提到的微信给文学传播带来的影响。这几篇文章立足于当下新现象,对文学样态的把握十分及时。这期的"评论"部分是由陈绫琪教授组织哈佛大学一批青年学者对"文革"这一历史事件给文坛带来的震动所进行的探讨。主要是探讨"文革"的历史创伤如何在文学中再现的问题。"心路"部分收录了臧杰作为出版人的心路历程,他就自己最早先如何将头脑中的一些概念付诸实践,到后来创办良友书坊,又及不断推出的各大具有影响力的好书谈了心得体会。为读者以及同行呈现了一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里的私人记录。"谈艺录"收录了现代文学馆傅光明先生的《〈奥赛罗〉:邪恶人性是杀死忠贞爱情、美好生命的元凶》一文,此文与上一期《威尼斯商人》一文系同为傅先生新译莎士比亚丛书中的导读。不同于一般导读的是,这些文字的学术含量极高,研究方法也比较新,是非常好的莎士比亚研究文字。读来十分津津有味。"著述""书评"部分皆为社科院杨宏芹先生对德国著名诗人格奥尔格的研究和介绍,作者从文本出发,就字词细挖,具体分析了格奥尔格诗作的仪式化特征。
第凡内早餐
收录十几篇台北小说,包括“一天两个人”、“气息”、“复印”、“俄罗斯娃娃”等。
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
2003年11月北京大学召开了“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乃会议论文的结集。书中关于北京的论述,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讨论对象包括北京的文学(小说、诗歌、小品文)、艺术(绘画、戏剧、音乐)、教育、传媒、宗教、建筑、生活环境以及民族意识等,穿越诸多学科领域,多有创见。在对北京的“阅读”、“记忆”与“想象”中,兼及了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漫游者的好奇心,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相信其出版将为崛起中的“北京学”添加一块有分量的砖瓦。
王德威精选集
本書收錄王德威對文學與城市的觀察,依台北、香港、上海、北京不同城市區分為四輯,細膩描繪城市與文學的關連與脈動。
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
暂无简介
叙事诗の时代の抒情
暂无简介
文学·2017秋冬卷
《文学》系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王德威教授联合主编的学术丛刊,一年分春夏与秋冬两卷,是一本定位于前沿文学理论的刊物。谓之前沿,即不介绍一般的理论现象和文学现象,也不讨论具体的学术史料和文学事件,力求宏观、开阔、创新,具有前瞻性,指向在未来。
落地的麦子不死
本书是知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教授研究张爱玲及“张派”传人文学创作论文的精编本。作者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及其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的阐述,对海内外“张派”传人谱系的梳理,对“张派”传人各类创作得失的分析,在本书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全书高屋建瓴、论述精当,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是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张学”研究著作。
如此繁华
暂无简介
后遗民写作
:::內容簡介::: 「後遺民寫作的「後」,原有自遺民論述的窠臼解放之義。但事實不然。「後」不僅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了,也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而不了。而「遺」是遺「失」──失去或棄絕;遺也是「殘」遺──缺憾和匱乏;遺同時又是遺「傳」」──傳衍留駐。 如果遺民意識總已暗示時空的消逝錯置,正統的替換遞嬗,後遺民則變本加厲,寧願更錯置那已錯置的時空,更追思那從來未必端正的正統。兩者都成為對任何新興的「想像的本邦」(imagined community)最激烈的嘲弄。由此產生的焦慮和欲望,妥協和抗爭,成為當代文學國族論述的焦點。 本書分為三個相互印證的主題:「驚夢與入夢」、「除魅與招魂」、「原鄉與異鄉」。驚夢與入夢涉及主體出入後遺民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機制;除魅與招魂凸現一個社會或一種文化面對歷史債務的儀式性工程;原鄉與他鄉則討論家國、離散想像所鑄造的時空情境。後遺民寫作的形式不同,但所觸及的命題無他,就是有關時間、有關記憶的政治學。 =========================================== :::目錄::: 〈序〉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 ◎驚夢與入夢: .後遺民寫作 .北京夢華錄──北京人到臺灣 .畫夢紀──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 .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小説的兩度「還魂」 .香港情與愛──香港「回歸」後的小說敘事與欲望 ◎除魅與招魂: .從除魅到招魂 .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美學 .蒼苔黃葉地,日暮多旋風──姜貴與《旋風》 .最後的馬克思──論陳映真 .附錄/命運的經濟,末世的清算 .臺灣末世本紀──論朱天心 .廢都裡的秦腔──論賈平凹 ◎原鄉與異鄉: .原鄉想像,浪子文學──李永平的小說 .原鄉人裡的異鄉人──舞鶴的小說 .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小說 .信仰與愛的回歸──阮慶岳與《林秀子一家》 .附錄/「蒼人當蒼狗,奔路當歡欣」──阮慶岳的《蒼人奔鹿》 .父親的病──駱以軍與《遠方》 .強悍的悲愴──蘇偉貞與《時光隊伍》 .歷史的憂鬱,小説的內爆──李銳與《銀城故事》 .「狼來了!」──賈平凹與《懷念狼》 .老去空餘渡海心──《最後的黃埔》 .同是浮萍傍海濱,此疆彼界辨何真?──《原鄉人》
文学·2016春夏卷
《文学》系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王德威教授联合主编的学术丛刊。一年分春夏与秋冬两期,每期30万字。 《文学》是一本定位于前沿文学理论的刊物。谓之前沿,即不介绍一般的理论现象和文学现象,也不讨论具体的学术史料和文学事件,力求宏观、开阔、创新,具有前瞻性,指向在未来。刊选稿件包括能够联系现实处境而生发的重大问题并给以真诚探讨的文章、对中外理论体系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阐述并填补中国理论领域空白的文章、通过对中外作家的深刻阐述而推动当下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发展的文章。若有题涉中国古代文学者,如能以新的视角叩访古典传统,或关怀古今文学演变,也在刊选之列。谓之文学理论,即坚持讨论文学为宗旨,包括中西文学理论、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的研究文章。 《文学》的作者来自于海内外理论工作者、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者,所选文章皆为其学术思想之代表作,力图达致打破陈说、传统偏见的颠覆性果效,即便未逮,亦可充学术争鸣,以扩展中国文学研究之视野。 本期“声音”主要登载了年轻一代学人对域外文学的研究和观察。“讲坛”一章由洪子诚担当,分析观察了大陆近年的诗歌情况。“评论”由王德威、关诗珮、段怀清三位老师担当,是“文学与思想:从晚清到民初”的上部内容。这几篇文字是较有水准的。蒋子丹老师是本期“心路”的担当者,讲述了《天涯》杂志如何从一本鸡肋杂志成为现在在学术圈如此有影响力的杂志。其中有很多资料性质的内容。傅光明继续在“谈艺录”栏目中谈莎士比亚,这次精读的内容是《麦克白》,一如前几篇的研究方法与认真态度。王宏志的《说“夷”:18至19世纪中英交往中的政治话语》负责著述栏目,该文论述清晰,能够将“夷”这个概念在18至19世纪中的演变讲论清楚。
小说中国
小說是現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一種文類,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小說記錄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種種可涕可笑的現象,而其本身的質變,也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表徵之一。本書討論晚清至當代的小說作品,涵蓋文類則包括了狎邪與政治、科幻與歷史、鄉土與怪誕等多種。藉此,作者不僅探勘現代中國小說的複雜脈絡,也強調「小說」虛構中國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