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
陈平原,男,汉族,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讲座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集体,1999)、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2001)、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大学十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
《新青年》文选
3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1%
本书是由陈平原教授编选的《新青年》文章的合集,本书的特色在于:一,将思想史视野与文学史意义重叠起来,确立新的阅读及阐释标准;二,坚信“议政”“述学”之文,同样也可以是“具有文学性”的好文章;三,作为一项共同参与的事业,《新青年》同人的整体形象,必须得到完整的呈现;四,既按文体分类,以便读者欣赏,又隐含着“史”的线索及编者的价值判断;五,尽量尊重那代人的选择,不做无谓的变更,尤其在标点符号及个别词汇的使用上,反对以今人标准妄加添改。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图文全版)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3%
算上北大版,这已经是第六个版本了。这册小书,199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刊,1995年由台北的麦田出版社推出繁体字本,199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刊行三卷本《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时将其收录,此乃本书的“基本型”。十年后,也就是2002年9月,新世界出版社发行装帧精美的“插图珍藏本”,算是“改进版”。到了去年春夏间,几乎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分别找上门来,希望重刊此书。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百花”刊行插图本,只收初版本文,取其赏心悦目;“北大”兼收各种附录,增加索引,突出学术性。我之谈论“武侠”,除了这册小书,只有《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的《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当代中国人文观察》中的《武侠小说与功夫电影》,还有就是《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中的《“通俗小说”在中国》。二十年间,如此成绩,实在寒碜。说白了,不够忠诚,也有欠专精,那是因为,我并不希望以此为“主业”。至于为何以及如何借“武侠”谈小说类型,而又兼及思想文化,当初以《我与武侠小说》作为人文版的“代序”,以及撰写《我与武侠小说研究》作为新世界版的“后记”,再加上《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等七则附录,该说的都说了,再往下絮叨,就讨人嫌了。问我的研究体会,就一句话:观赏通俗小说(武侠或言情)及类型电影(侦探或惊悚),可能很愉悦;作为研究对象,却不怎么好玩。既怕缺乏理论自觉,一味复述迷人的故事;又怕沉湎其中,走火入魔,立说时“过度阐释”。如此古今对话、文史沟通,分寸感很重要,如何拿捏,端看学者的志趣与功力。以我的能力,也就到此为止,因此,只好暂时告别那些“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游侠了。
阅读·大学·中文系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7%
本书是《京西答客问》的“续编”,是著名学者陈平原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答记者问和口述,加以修订结集成书。本书收录五十多篇答问,所收各文,作者略有修饰,并修改了大多数的标题,但已在文后注明刊出时标题,以便检索。本书以“阅读”“大学”“中文系”,这三个关键词为重点,作者通过答问的形式,对当前社会以及学界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学何为
5人今日阅读
陈平原教授对百年中国大学(尤其是北大)有过深入的研究,已经刊行的《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北大精神及其他》《中国大学十讲》都引起文化界的强烈反响。而本书延续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叩问与思考,其"学术思路"在于从历史记忆、文化阐释、精神构建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在纵深的人文视野中思考大学问题使本书对我国目前的高教实践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0%
本书合刊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和《漫说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两册"有趣的小书",是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三位学者1985年到1990年切磋学问、品谈文章的记录。"三人谈"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打通了近、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扩大了研究领域,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漫说文化》收录各自的回忆文章及各集的序言,阐明了编者对"散文"的独特理解,注重突出文化意味。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6%
这是一本研究以武行侠的故事的书。全书共分九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梳理侠之观念的形成,探讨唐宋以迄于20世纪武侠小说的发展;二是横向探讨武侠小说中行侠的手段、主题、背景及过程。全书将小说形态学的研究与文化发生学的探讨相结合,是一部视野广阔、研究扎实的武侠小说研究著作。本书1992年初版,从初版到现在,中文版已是第6个版本。这本书是陈平原学术著作中的畅销书。英文版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白俄罗斯文版入选“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
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增订版)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8%
本书是陈平原教授写给大学生及研究生的读书治学指南。书中展示的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在这“风景”里既有学识,又有趣味;既有“关键问题”,又有各种“八卦”,更有作者的治学经验。对学生而言,书中暗含治学门径;对“普通读者”而言,书中描述的人与事都是一种“风景”。至于诸君瞥过一眼之后,是否愿意深入堂奥,那得看各人的机缘。选择“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话题,有作者兴趣及能力的限制,但更主要的是, 此乃当下中国大学的“关键问题”。
国故论衡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0%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重要的国学著作,分小学、文学、诸子学三卷,系统论述文字音韵学、文学、文献学、周秦诸子学、经学及佛道之学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3人今日阅读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以1898到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某些现代西方的文学研究方法,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五四"两代作家是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抓住中国文学史上关键的蜕变期--"晚清"与"五四",在两代作家共同努力的差异比较上做文章,指出两代作家所作出的不同贡献。本书以史家的眼光、独特的视角,不仅填补了文体研究的空白,而且推进了文学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中国散文小史
2人今日阅读
本书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着重于散文文类演进过程和轨迹的描述阐发,凸现了中国散文历史发展历程和特点,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颇具特色的专题史著作。本书一方面概述秦汉的史传之文与诸子之文、两汉辞赋与六朝骈俪之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文及近代散文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次次论争,如六朝的文笔之争、唐宋的古今之争、清人的骈散之争、近代的文白之争,行文虽高度浓缩,却也多角度地体现了散文兼及文与学、骈与散、审美与实用的特征,反映了作者独到的眼光与见识,是一部适宜大众阅读的学术普及著作。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
2人今日阅读
"文学"除了作为科系、作为专业、作为课程,还有作为修养、作为趣味、作为精神的一面。"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是在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下,在19到20世纪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纪获得了全面发展,本书着力探讨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史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中国散文小说史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6%
《中国散文小说史》是一部阐述中国散文和小说发展历史的专题著作。全书分“绪论”和上下两编。上编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下编则以类型的演进,阐述中国小说发展的轨迹。
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8%
陳平原先生從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入手,談論大學的功用、校史的力量、教授的職責、校長的眼光、課程的魅力、博士的培養、學科的建設、學生的志氣、排名的困惑、改革的代價……兼及大視野與小感觸,短論隨筆暢所欲言,不拐彎、不加註、不粉飾,直來直去,三言兩語道破天機、直指人心。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5.9%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作者专论“五四”的一本书,收录十二篇文章,文章长短及体例不一,有论文,有随笔,也有答问。只是在将“五四”作为思想的磨刀石这一点上,取共同立场。答问部分夹杂个人阅历与感受,明显带有主观性。可即便是专业论文,也都是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相互缠绕。“五四”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之“五四记忆”》与《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解读“五四”言说史》二文,尤为用力,不无新意,有心人能读出那些压在纸背的心情。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1人今日阅读
“文学”除了作为科系、作为专业、作为课程,还有作为修养、作为趣味、作为精神的一面。“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是在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下,在19到20世纪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纪获得了全面发展,《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着力探讨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史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王瑶与现代中国学术
1人今日阅读
王瑶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的杰出学者,其代表作《中国新文学史稿》和《中古文学史论》至今都是各自领域值得传续的经典;王瑶先生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和王瑶先生一起塑造了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面貌。因此,可以说王瑶先生的为学、从教都与现代中国学术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书由王瑶先生弟子陈平原编集而成,汇集了王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前后诸多研究论文和回忆文章,触摸种种历史的细节,梳理了一个学者与一个学科、与现代中国学术的关联和互动,对于我们理清现代中国学术史有很大帮助。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全面呈现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精神与追求。所选文章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搜寻有关古城开封的历史记忆,探寻关于开封的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学者的人间情怀》最初发表于1993年第三期的《读书》杂志,日后被收入各种选本。如此“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必定“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正是从这一角度,谈论诸如《学者的人间情怀》这样的“学者散文”。除了是“另外一种散文”,还牵涉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家偶尔论及时,褒贬不一。本书新旧杂陈,按篇幅计算,大约是对半开。第一辑全属旧文,选自《学者的人间情怀》;其余三辑,也有些录自《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掬水集》和《文学的周边》。除第一辑按写作时间编排外,其余三辑的划分,兼及论述主旨与文章体式。选择集中二文,凑成正副标题,不完全是偷懒,也自有深意在——前者指向学术精神,后者关涉论述策略。所谓“学者的人间情怀”,就是我文章中再三表述的,“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至于谈论当下的“文化选择”,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喜欢“跨世纪”,回到我所熟悉的清末民初,则带有明显的专业印记。集中各文的长处与短处,均与此学术思路相关。
想象都市
本书是陈平原关于自己“都市研究”的文章结集。虽然他自谦“创造无力”,但其对将城市作为学术话题,却是“提倡有心”。他围绕北京、西安、开封、香港等充满历史纠葛和文化积淀的城市,或追问鲁迅的西安之行为什么没有写出《杨贵妃》,或探究张长弓父子的开封书写,或揭示叶灵凤、李欧梵两代香港文化人士的悠扬记忆……总之,在论文衡史中纵论古今,在都市现状中建言献策,宏观中,颇见他奉行的“人间情怀”。
记忆北京
《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作者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二十五篇。作者身为岭南人,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主持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北京读本”,指导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游走于书斋与社会关怀之间,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借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现代中国·第十五辑
《现代中国》的编刊宗旨乃在专业的学术刊物之外,兼具强烈的现实及文化关怀,以20世纪中国为讨论对象,保持一种延续着传统而又关注着当下的目光。已列入CSSCI来源期刊。本辑为“告别演出”,设有“论文”、“座谈”两个板块,收入全部编委每人一篇代表论文,并附有李欧梵在北大中文系的座谈会整理稿,各文均学理精到、逻辑明晰、表述晓畅。
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
本书收入关于文学史写作与教学的对谈十篇,包括:1.人文学者的命运及选择(对话者:钱理群、吴福辉、赵园、陈平原);2.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对话者:木山英雄、王得后、钱理群、陈平原、孙歌、赵京华、董炳月、高远东、王风、姜涛、程凯);3.“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与日中文化交流(对话者:丸山昇、严家炎、孙玉石、乐黛云、钱理群、陈平原等);4.海外中国学的视野(对话者:王德威、刘东、吴晓东、陈平原);5.想象中国的方法: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对话者:王德威、许子东、陈平原);6.城市书写与学术声音(对话者:陈平原、陈国球、李欧梵);7.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对话者:宇文所安、陈平原、田晓菲、刘勇强、严家炎、乐黛云、段宝林、傅刚、潘建国、张鸣、杨铸、杜晓勤、夏晓虹、李鹏飞、柳春蕊、陈跃红等);8.“跨媒介对话”座谈会(对话者:李欧梵、乐黛云、陈平原、黄子平、王风等);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对话者:陈平原、藤井省三、王德威);10.“拼命写,直到写出我想写的一切”(钱理群新著《岁月沧桑》讨论会,对话者:赵园、孙郁、姚丹、高远东、贺桂梅、陈平原、钱理群等)。参与对谈的均为国内外文学研究名家,对相关问题都有切身体验和深入理解,对谈中展现了许多精彩的思考及判断,富有启发性;而“对话录”这一文体本身,也决定了文字整理稿虽不成体系,但多有随意挥洒、生气淋漓的闪光点,读起来有趣有味。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增订版)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是一部文传合辑,收录了自晚清至现代二十五位在文学、文化、教育领域有所建树之士的文传二十九篇(含四篇“附录”)。全书分为三辑,前两辑分别描摹晚清、“五四”两代学人,第三辑则是追忆引领作者走上学术道路的师长。各文排列顺序,依据为传主的生年。不同于出自文学家之手的文传注重故事性的特点,作者身为学者,所记所论,多为“侧影”,其中无不包含作者个人的感怀和学术发现,带有鲜明的“学术随笔”色彩。因此,虽然作者将拟想读者定为“大众”,但在此不妨(如作者所言)将“大众”的涵盖面精确为具备一定文化修养和文史底蕴的读者——若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铺陈方式做背景知识的补充,则无以体会传主的精神、气质和趣味,以及笔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文学色彩。本次增订,删去两篇怀念中山大学老师的文章,新增谈论苏曼殊、蒋梦麟、张竞生、钱穆、朱自清、金庸六人的八篇,后出转精,更显整齐。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本书初版于1998年,2003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0年再版,本次改为精装出版。 除了“新版序”外,其他内容未做改动。 本书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
书里书外(增订版)
陈平原书话、书趣文章的增订结集。在书中,他不谈高头讲章式的学问,而是杂谈买书、访书、读书、品书诸事,娓娓道来,亲切平实。陈平原是学者,书话写作非其本职工作,也不像黄裳、谢国桢、唐弢等前辈,有条件讲求版本;只是尽力搜寻阅读晚清小说、期刊,并将视野延伸至古今中西的相关书籍,一切都与自家研究思考有关。于此书,可见陈平原治学之境界,与读书人的本色。
大学有精神
《大学有精神》的特点,除了历史与现实对分,再就是论文及演讲各半。后者既指向“目光”,也牵涉“文体”。演讲诉诸听觉,需要大白话、新见解,引证不能太多,切忌满篇咬文嚼字、引经据典。这样一来,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彻底解决,多少总有些限制。演讲鼓励现场发挥,一旦说开去,常常“摇曳多姿”,这与史学论文之讲究准确、严谨,不免有些差距。还有一点,演讲时,不能假定听众熟悉你的以往著述,且一书在手随时翻查,为了辞能“达意”,往往自我引用。单篇看没问题,集中起来阅读,就会略嫌重复。如此“文体辨析”,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我辩解。《大学有精神》收文十一篇,另加三则附录。上编观历史,下编谈现实。至于“远行留‘背影”与“荷戟独‘彷徨一,除表明论述对象及作者心境,还隐含了两个书名,即1926年北新书局刊鲁迅小说集《彷徨》,以及1928年开明书店刊朱自清散文集《背影》。如此“拉大旗当虎皮”,主要指向二书的“卷首语”。《彷徨》无序,引《离骚》句为题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背影》序言提及当今散文大发展:“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一力主求索,一明辨文体,这也是《大学有精神》的特色与追求。
中国小说小史
本书叙述中国小说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概述秦汉古小说、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及近代小说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国小说史上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相对独立演进和互相影响的趋势,以及“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在中国小说艺术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行文虽高度浓缩,却也多角度地体现了小说注重世态人情、细节琐事、奇谈怪论以及娱乐色彩深厚的特征,反映了作者独到的眼光与见识,是一部适宜大众阅读的学术普及著作。
神神鬼鬼
鬼与"神"在一般民众心目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书节录了现当代文学史上名家如鲁迅、茅盾、陈独秀、胡适、老舍等在鬼神观念上的看法和观点,在理论上介绍了鬼诗、鬼画、鬼戏的艺术特色,并对若干以鬼为表现对象的文艺作品进行了介绍分析,是一代文人对鬼神及"鬼神文艺"潜在而浓厚的兴趣所在。
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
书中展示的,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是经济实用的“指南”,只不过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至于诸君瞥过一眼之后,是否愿意深入堂奥,那得看各人的机缘。选择“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话题,有作者兴趣及能力的限制,但更主要的是,此乃当下中国大学的“关键问题”。所选都是演讲稿或演讲后成文,不同于专业论文之正襟危坐;甚至故意保留演讲后的答问。行文风格较为轻松。
“文学”如何“教育”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从学术史角度探究现代中国大学里的“文学教育”,着眼点往往在“学科建构”、“课程设计”与“专业著述”,陈平原教授则从师生共同建构起来的“文学课堂”谈起,二十世纪中国的“大历史”、此时此地的“小环境”,加上讲授者个人的学识与才情,共同酿就了诸多充满灵气、变化莫测、让后世读者追怀不已的“文学课堂”。陈平原教授从学科化之前的“文学”、课堂内外的“笑声”、“新文学”如何学院化、“创作”能不能教,以及师生怎样“对话”等片断,略加铺陈,在“重构”中隐含“阐释”,探讨何为“理想的文学教育”。
大英博物馆日记:外二种
伦敦一月,Z让我得意的是住处临近大英博物馆,因而得以从容观察这个已有二百五十年历史、最享誉全球的“知识的海洋”。走过不少国家,见识过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怦然心动、流连忘返的,非大英博物馆莫属。这一判断,牵涉到时间、金钱、个人心境以及知识储备等,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阅读日本(增订版)
本书是陈平原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走访日本的观察和记录,用作者的话说,这册谈论日本的小书,既非学术著作,也不是旅游指南,只是个好奇的读书人“行万里路”时的随笔札记。他抱持对“爱国的自大”的警惕,希望日渐富裕的中国人,自信之余,也需自省,方才能做到“不卑不亢”。这本旅行笔记,正可谓做到了这一点。此次增订,对两辑文章全部更新,更有“新鲜出炉”的四国之行。作者“越来越怀念那种个体的、可辨认的、有温度且有感情的学术交流,以及那种剑及履及的低调的学术合作与教诲”,也借此“向多年前启迪过我的日本文化或帮助过我的日本学者致意”。
晚明与晚清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ISBN:9787535131546,作者: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
筒子楼的故事(修订本)
《筒子楼的故事》汇集了北大中文系二十余位教师及家属回忆在北大筒子楼工作生活经历的文章。筒子楼是20世纪在中国高校中相当普遍的教工宿舍,营造出特定时期的文化生态,其居住条件构成了书中诸多学者感悟人生的重要对象,成为他们塑造文化风格的影响因素。书中几代学人记述了艰苦的求学治学经历,感人的师友交往,苦中取乐生活场景,读来令人叹息,又富有趣味,留下了对特殊时期的生动叙述。此次修订,除请各位作者修改各自的文章外,主编还特地写了《筒子楼的故事再版后记》。
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
暂无简介
陈平原:小说史学面面观
陈平原《小说史学面面观》讨论晚清以降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史。他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遴选鲁迅、胡适、阿英、普实克、夏志清、韩南、严家炎、范伯群、赵园、黄子平、王德威和他自己,共计十二家,进行评述、延伸与发挥。用他的话说,这些研究者不一定业绩最佳,但都别具特色,很能引发思考与讨论。陈平原一向关心小说理论与小说史著合一的可能性,甚至追求如何在小说史学的实际操作中,真正实现方法革新乃至理论创造。因此凭借突出的问题意识,在这本书中一再叩问“小说史学”的功能、方法及境界,以及小说史学到底能走多远等诸多问题。书中综合小说史的趣味、学术史的尺度、教育史的视野,既是灵光乍现,一挥而就,也是他长期积累,水到渠成的成果。 本书依据2020年春夏北大讲稿整理而成,兼及专业论文与学术随笔。有时长篇大论,有时点到为止,“大珠小珠落玉盘”,灵活多样,且讲究节奏,同时穿插闲话,兼及师友逸闻。“十二人十二书”,既可看做学坛点将,也可视为名著解析,是打通学界与大众壁垒的一次有效尝试。
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是陈平原“学术史研究三部曲”之一。晚清以降,著作体例与述学文体的巨大变更,使得现代中国的人文学者步履艰难。从当初的“拿来主义”,到今日的“与世界接轨”,在20世纪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声音是以“科学”取代“夸饰”。著述的不严谨乃至抄袭成风,确实是中国学界的痼疾,可这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另一面,即人文学本身带有很强的修辞意味。谈论人文学的修辞学,不妨先从述学文体说起,因这既牵涉到学术训练、表达能力,更根源于文化心态。不管是赓续传统,还是译述西学,如何弥合自身文体与论述对象之间的缝隙,都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难题。本书谈论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主要是谈在中外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学者如何建立“表达”的立场、方式与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