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网络流行体研究:语言的狂欢与孤独
2人今日阅读
本研究将批评性话语理论、集体记忆理论与社会功能理论相结合,通过“概念界定”“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阐释分析”以期揭示网络流行体意义生产机制与社会功能。研究发现,网络流行体是话语实践者的“生存镜像”,它风格化、狂欢化的特征彰显了一种“噪音美学”,体现出当今社会的语言审美趋向。在流行体话语实践的过程中,主体建构了多元的意义,生产出个性化的“知识”,在记忆书写的过程中,流行体话语具有显豁的民间特色,反映了互联网时代记忆言说的逻辑转向,体现了话语民主的可能性。
艺术与审美(大家美育课)
1人今日阅读
从审美的角度讲艺术,全面涵盖绘画、建筑、雕塑、书法、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门类。同时,对艺术的理解处处指向人生,探讨美育应该如何渗透进人生的方方面面。最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提炼中华美学精神,提倡对人生神圣价值的追求。叶朗、陈旭光、楼庆西等数十位学者解读艺术价值与内涵,走进艺术的世界,领略人生的趣味,感受中华美学的精髓。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5~2016)
本书是对2015年度中国内地艺术学门类各学科发展状况的一次年度扫描。书中概要介绍了艺术学门类下属五个一级学科在2015年度的发展概况,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主要聚焦于学科动态、问题聚焦和专题研究三方面:学科动态部分对各学科年度发展概况做了全景式扫描;问题聚焦部分就各学科引发关注的年度重点问题展开全面梳理和分析;专题研究选取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做纵深研讨。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6~2017)
本书是对2016年度中国内地艺术学门类各学科发展状况的一次年度扫描。书中概要介绍了艺术学门类下属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在2016年度的发展概况,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主要围绕学科动态、问题聚焦和专题研究三方面展开:学科动态部分对各学科年度发展概况做了全景式扫描;问题聚焦部分就各学科引发关注的年度重点问题展开全面梳理和分析;专题研究选取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做纵深研讨。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3~2014)
本书是对2013年度中国内地艺术学门类各学科发展状况的一次年度扫描,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主要集中于学科动态、问题聚焦和专题研究三方面。书中学科动态部分对各学科年度发展概况做了全景式扫描;问题聚焦部分就各学科引发关注的年度重点问题展开全面梳理和分析;专题研究选取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做纵深研讨。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7~2018)
本书概要介绍了艺术学门类下属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在2017年度的发展概况,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该书在具体描述上述五个一级学科的年度概况时,主要围绕学科动态、问题聚焦和专题研究三方面展开:学科动态部分对各学科年度发展概况做了全景式扫描;问题聚焦部分就各学科引发关注的年度重点问题展开全面梳理和分析;专题研究选取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做纵深研讨。
致终将被颠覆的年华
本书属于当代大学生古体诗文作品集,共分律诗、词、对联和古体散文四个部分,作者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2014级中文基地班、创新实验班等班的学生和少数研究生,内容多表现的是校园生活,兼具山水游记、思乡怀友、咏物言志、感时论事之作。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历来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和传承,“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课均把创作古体诗文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本书就是部分教学成果的反映,经过授课教师的润色修改。作品虽然难免青涩稚嫩,写作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思想健康,内容丰富,感情充沛,不乏佳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热爱传统优秀文化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新世纪、新力量、新美学: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研究
本书为电影研究类书籍,分为十一章,包括新力量导演的历史脉络与群体图谱、新力量导演的生态与生存、当前中国文化症候与新力量导演创作等内容,主要分析新力量导演的现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新力量导演的发展前途无量。
艺术的本体与维度
本书立足于艺术和艺术学理论在新语境下的新发展,吸收国内外艺术实践和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本源、功能和价值意义,探讨了艺术活动、艺术起源、艺术的创造与生产、艺术作品、艺术传达、艺术的接受与传播、艺术的批评与阐释等理论,初步建构起一个艺术学本体论研究的体系性构架。
影视鉴赏
《影视鉴赏》旨在指导普通大学生如何欣赏、鉴别当代比较普及的艺术形式——电影和电视,系统论述影视艺术的鉴赏知识,通晓易懂,语言生动。
美国电影经典
本书力图通过对美国电影史上若干具有经典意义的代表性作品(某一部或以某一部为代表的某一类型电影,大致按史的线索排列)的细读和分析,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甚至揭露如“好莱坞”制造的巨大而虚假的美国神话)。通过电影,我们也能认识到美国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以点带面,呈现美国“心灵史”的历程。
电影课·下:经典外国片导读
《电影课·下:经典外国片导读》遵循世界电影史的发展脉络,遴选了50余部在世界电影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优秀影片,并以一部影片文本为单位,以导读的形式对每部影片进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厘清世界电影史的发展线索和入门导引。所选片目涵盖了美国欧洲(法国、德国、西班牙、瑞典等国)、亚洲(日本、伊朗)的影片;既有早期的默片,也有近年来产生较大影响的新作;同时,兼顾不同的影片类型,既有文艺片,也有喜剧片、黑帮片、动作片等。
电影文化之维
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百年中国艰难曲折的跋涉求索,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直在迂回曲折地前行。处于这一巨变期的中国新时期/后新时期的影视艺术与文化,既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作为一种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更是这一转型期的历史见证。 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型不但意味着包含了众多艺术门类的整体艺术思潮和审美文化的转型,也指包含社会、经济、体制、价值观念体系、文化、习俗等全方位的变化转型。 本书从现代性的维度考察中国电影史上作为特定文化现象,分为三章:影像的激流;文化的症候;精神的独语或“众声喧哗”。本书对于我们保持现代性话语的内在张力与态势平衡,维持社会与人的多元健康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艺术为什么
这是一本有特色、有新意,并非常适合于初学艺术者阅读的艺术入门书。 本书弘扬艺术的人文精神,开掘艺术的人文意蕴,致力于探讨艺术与人互为依存、提升的本体价值和艺术之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独特意义。 本书立足于人文精神建设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力图扣问并深入到艺术世界的堂奥,讨论了艺术及艺术学科的界定、规范、历史,艺术的独特功能、价值和人文意义等重要问题,并探究了艺术的本原、艺术创造、艺术传达、艺术的接受与欣赏的种种奥秘和规律。本书还对日新月异的现代艺术实践提出了独到的阐释。 本书语言生动活泼,文风晓畅通脱,举例丰富详实,论述深入浅出,值得一读。
教你如何“混饭吃”
一本浸淫了中国五千年智慧的俗世哲学,教你走出“越累越不得志”的怪圈,掌握轻松获得提升的秘诀。
我在北大的“创意写作”
本书分为四辑,以校园生活主题和写作体裁相结合的方式编排,第一辑《北大半载》为北京大学校园生活之主题,包括非虚构、散文、诗歌、戏剧等形式。第二辑《寻常人家》为非虚构写作形式,为北大学生所观察的家乡与社会生活。第三辑为《秦俑复活》,虽是同题小说,但写法和表现内容各不相同,亦较为广泛,可表现大学生之所思所想及文体探索。第四辑为艺术批评,包含当代艺术、戏剧、影视等批评形式,反映了大学生眼中的“艺术”,以及批评写作的实践。
影视受众心理研究
《影视受众心理研究》写作的过程,也是我与同学们研析学理、探寻方法、体会规范,实践学术研究之道的最好方式(我亦深觉得,师生合作共同写作是指导研究生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我们先是分配章节,给定写作范围,然后是查找资料、读书、讨论、修订提纲细则、写作、修改、定稿,经过这样的学术训练,通过我与同学们之间反复来回的切磋、交流、修改、磨合,我觉得,对于他们良好学术素养、科学研究方法的养成,对于以后圆满完成毕业论文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全书由我设计框架并进行全书的统筹、定稿工作。
跨越三国
最早想到要把《三国演义》中的计谋运用到商业中的是日本人。日本在学术上有一种倾向,就是喜欢把很多东西推倒极致。所以中国的禅宗,茶艺都在日本达到极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在现实中,日本人也把《三国演义》的谋略往商业推向极致,他们根据《三国演义》推导出不可胜数的商业谋略。但不久后他们就发现,战争谋略用于商业竞争后,结果并没有理论上预期的那么好。 1992年,日本和美国的两个商业考察团来中国访问。当年郑州的亚细亚以“逐鹿中原、拿下华北、进军华南、逐个歼灭”的军事化战术方式进行商业扩张,于是日本人选择去郑州的亚细亚考察,因为他们想从亚细亚找出点依据来;美国人则选择去义乌,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三国演义》的那一套,他们认为,战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商业经营是共生共存,让对方也有机会。在许多方面,军事理论和商业理论有根本性的差别。 郑州的亚细亚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谁更有生命力,这早已有了分晓;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商业领域,美国与日本,孰高孰下,明眼人一看便知。 煮三国、品三国,娱乐可以,但要真正用在事业上,还是要心中明白,现代科学才是正道。
在北大读艺术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论文精选(影视学卷)
《在北大读艺术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论文精选(影视学卷)》主要内容:收录在这本论文选中的九篇硕士学位论文,是从艺术学院影视系电影学专业历年五十多篇硕士学位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北京大学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最早始于1999年,迄今已历时十载,已有七届毕业生。如今,这些同学或还在海内外继续求学深造,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广布于全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影视企事业单位,其中有的已经独当一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令人欣慰。
秩序的生长
暂无简介
艺术的意蕴
《艺术的意蕴》在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广阔坐标上,从世界客体、创造主体、作品本体、接受主体等多种维度入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艺术及艺术学的有关问题:诸如艺术学的历史、对象构成、学科定位、人文价值、艺术在现代面临的问题等,并在论述中穿插进大量生动的例子和精美的图片,引导读者进入到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作一次心灵的巡礼,从而提高读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艺术的意蕴》可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人文修养读物。
中西诗学的会通
暂无简介
影像当代中国
该书论述了世纪之交的广阔文化语境和当下现实背景之下深入论述了中国风云变幻的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现象。论著对于时代文化转型的背景、趋势与表征,对于第四、第五、第六代(新生代)、“后五代”导演的成败得失,新纪录运动,DV运动、"艺术电影"、喜剧电影、电影大片等重要的影视现象,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现代性"问题、"全球化"语境以及策略与应对等学术前沿和热点话题均作了较为充分深入的论述。
艺术理论与欣赏
這是一本有特色,有新意,適合於初學藝術者閱讀的藝術入門書,尤其適合作於藝術素質教育通識課程的教材。 本書立足於藝術素質教育的理念,力圖叩問並深入到藝術世界的堂奧,探討藝術與藝術學科的界定、規範、歷史,藝術的獨特功能、價值、人文意義等重要問題,探究了藝術的本源、藝術的創造與傳達、藝術的接受和欣賞、藝術的種類等規律和原理。 本書語言生動活潑,文風曉暢通脫,舉例豐富詳實,論證深入淺出,並且對中外電影史上若干重要的經典電影進行了較為深入細緻的鑑賞與分析。
电影艺术讲稿
本书内容包括:电影艺术总论、综合性――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电影――从文化角度看、电影艺术的创造、独特的电影艺术语言、电影艺术的接受心理、中外经典电影赏析与读解等内容。
最伟大的商战教父
千百年来,无论是在戏台上还是在小说中,曹操都被看成是一个白脸奸臣,但历史终究是历史,不容任何人随意篡改,这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做注的大军事家、谋略家,将厚黑学中的黑字运用到极致的三国兵法大家,中国最早、最伟大的商战教父,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智慧的光辉。 三国史便是一部谋略大全,而这部谋略大全中最闪光的一页便是狂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大汉丞相曹操写成的。这些谋略历经了近两千年的岁月打磨,对现代商战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文化的踪迹 影像的激流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文化的踪迹 影像的激流》视野开阔,立论鲜明而语体活泼,意在为这个变动不居的多元时代“立此存照”,为读者提供了一份意味深长的中国“影像地理志”和当代“文化地形图”。
新中国新闻典型形象的生产与社会价值/中华新闻传播学者文丛
本书将新中国新闻典型形象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视野,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等媒介样本为基础,以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张海迪、南京路上好八连,王进喜、中国女排、袁隆平、郭,郭明义、信义兄弟为个案,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典新闻典型的媒介生产、历史变迁及时代价值,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传播效果层面窥探了形象建构的建议,在当下媒介生态环境中,为典型形象助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参考。
破解三国-赤壁之战
在古往今來的關鍵戰爭中,沒有哪一場戰爭像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那樣著名、那樣複雜多變、那樣扣人心弦,世人只知道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玩味這場大戰,卻不知在本書中還存在著另外一個赤壁之戰,人物、事件、背景、發展與正史截然不同,此版本的赤壁之戰笑料百出,人物形象鮮活可愛,以三國演義中間四十回的故事作?主要架構,針對赤壁之戰前前後後的精彩歷史瞬間詳細加以戲說,破解赤壁之戰的另類真相。作者簡介 陳旭光 哲學碩士,對消費社會、全球化、現代性等問題有深入研究。主要著作有《消費社會與自我認同》、《微利時代的盈利法則》、《Adversity and Success》等,譯作有《黑澤明的電影》、《維特根斯坦講演錄》等。
华语电影大片
近年来,华语电影大片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引人瞩目的现象,本书试图整合工业、美学、文化等角度,对华语大片进行深入研究。在导论部分,作者界定了华语大片的内涵,简要回顾华语电影大片的发展历程,并从类型的角度对大片的特点进行概述。
西班牙、波兰、瑞典电影经典
中国常用简易钢琴作品选,ISBN:9787104026211,作者:熊旭、何虑
来得及说的故事:北京大学“创意写作”课程作品选2016
本书分为六辑,主题以家族史与校园文化及生活为主,并结合了各种题材、体裁的写作与实验。第一辑为非虚构写作,第二辑为随笔,以“五月的北京”为题。第三辑为新诗,以“无题”之题及图像诗的形式进行了实验。第四辑为小说,主题是“水”,但写法各各不同。第五辑为剧本,可与前之非虚构写作与小说相对照(因是从这两种类型里改编)。第六辑为艺术批评,包含了对部分热点影视、美术展览的批评,亦可名之大学生眼中的“艺术为何”。
艺术概论
所谓艺术创造的主体性。是说艺术创造的过程始终都是艺术家主体发扬其主观能动性,将其“内在的尺度”运用到作为体验和精神生产之对象的客体世界和作为人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的艺术作品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决不是如镜子和照相机那样机械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对浩瀚芜杂的客观表象进行能动的提炼、加工和改造……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也唯如此,方才能“吹尽狂沙始到金”,最后创造出成功的艺术作品。
失乐园/复乐园:北京大学“创意写作”课程作品选:2017
本书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创意写作”课程 2017 年的作品选集,包括非虚构作品、虚构(小说与剧本)以及艺术批评三类领域。其中关于“家族史”的非虚构作品,可以折射出大一学生眼中的“中国社会”。而同题小说,则是在限制中寻找自由,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学生脑海中的“异想世界”,创意写作之于学生是一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惊人的解放,之于读者是跟着作者做了一场有序的梦。
中国电影蓝皮书2019
《中国电影蓝皮书2019》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中心与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共同组织,陈旭光、范志忠两位教授共同主编,邀请国内知名电影学者共五十人评选出年度十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电影,并由北大和浙大的电影学者、博士生共同撰写每部电影的相关年度报告,内容涉及电影艺术、技术、工业、产业等诸多方面。以十个个案为起点,全面分析、总结中国当代电影所取得的成绩、所经历的教训,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与建议。本书是电影从业者、电影学研究者了解当代中国电影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电影的目光: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研究
正值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本书以案例和数据为基础,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方法与路径做了多面审慎的总结。
最佳微影评.2018
本书是北京大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影视鉴赏”课程微影评作品精选。课程的学生主要来自艺术学院、艺术学双学位和其他文科院系,学生们用一学期的时间观影、写微影评,并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写作,和老师、助教进行网络互动,老师通过阅读、评论、转发同学们的微影评,围绕着这两门课形成一种“众生喧哗、民主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空间。
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9
《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9》由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影视戏剧中心共同组织,范志忠、陈旭光两位教授共同主编,邀请国内知名影视学者共五十人评选出年度十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电视剧,并由浙大和北大的影视学者、博士生共同撰写每部电视剧的相关年度报告,内容涉及电视剧艺术、技术、工业、产业等诸多方面。以十个个案为起点,全面分析、总结中国当代电视剧所取得的成绩、所经历的教训,并对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与建议。本书是电视剧从业者、影视学研究者了解当代中国电视剧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国电影蓝皮书2018
《中国电影蓝皮书》(2018)将以名家学术文章领衔,以2017年的十部电影作品为个案,深入剖析年度中国电影业十大重要现象。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十篇个案分析文章,每篇的篇幅在2-2.5万字左右,作者团队由国内知名影视研究学者以及研究生组成,并有学界与业界的专家团队担任顾问。报告将由北京大学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以及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院共同编写、出版,并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以及北京大学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的执行院长范志忠的合作带领下完成。
在北大发声:“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实录(第一辑)
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开始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由北大中文系谢冕教授创办并主持。沙龙以“我是学者,我要发声”为宗旨,体现出北大的学术批评传统。2014 年“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重新启动,至今已举办三十余次以电影、文艺学界各种前沿话题为讨论主题的沙龙,从影视美学、视觉文化、媒介与产业等多重维度进行探讨,吸引了业界学者的眼光,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在北大发声》为沙龙重新启动以来举办的三十余场活动讨论实录的精选,每一场活动由青年学者或知名专家“主讲”、嘉宾“对话”、师生讨论组成,完整、深入地对热点文艺现象和学术焦点进行批评交流。全书一共分为“美学争鸣”“媒介深思”“文化热点”“国际视域”四部分,全面呈现了“批评家周末”始终秉承的“自由表达、自主表达、独立思考”的批评信念,以原创的批评活动,针对当下文艺现象,发出北大青年学者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