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
陈晓华,重庆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库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客座教授(2013年8月-2014年1月)。曾在维也纳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学。主要从事四库学教学科研工作,承担过国家级课题多项,著有《“四库总目学”史研究》《<四库全书>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十八世纪中西互动:学术交流与传承》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
四库学(第3辑)
1人今日阅读
《四库学》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连续性出版物。本书系第三辑,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四库阁本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四库全书》的整理与传播、《四库全书》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内容涉及南三阁的社会作用、《四库全书》与清代前期政治、《四库全书》文化传播的途径、毛泽东与《四库全书》的史学智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学术参考价值。
四库学(第5辑)
1人今日阅读
《四库学》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连续性出版物。本书系第五辑,具体内容涉及《四库全书》的民族历史记忆与世界记忆遗产、《四库全书》的世界记忆遗产特质、四库分类的知识谱系、《四库全书总目·诗类提要》与当代诗经研究、日本的四库学研究、四库提要辨证、四库著录陈师道著作杂议、《四库全书》风水学价值、书画修复常识、文澜阁《四库全书》研究文献目录等方面,为四库学增添了新内容,是研究四库学的重要参考。
四库学(第1辑)
《四库学》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连续性出版物。本书系第一辑,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四库学探析、《四库全书》与世界记忆遗产、全球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及其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整理,具体内容涉及《四库全书总目》与中华学术体系的构建、“四库学”研究的当代价值、《四库全书》与世界记忆遗产、《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四库学(第2辑)
《四库学》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连续性出版物。本书系第二辑,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四库学探析、《四库全书》与世界记忆遗产、《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整理,具体内容涉及四库学的开展机制、四部分类法在近代的流变、《四库全书》的戏曲记忆、《四库全书》及其申遗的可能性、《四库全书总目》的经世取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大明风云录
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明代经历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集权高峰,感受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昙花一现,见证了风起云涌的改革,风雨欲来的飘摇与震荡,走过了强盛与衰落,品尝了易代的艰难历程,以及西学的震撼;有帝王将相的功德与声色,也有市井小民的风情与愉悦;有胜利者的骄矜,也有英雄的末路;有盛世的高歌,也有衰世的无奈与振作,最后是内忧与外患击垮了这个遥遥领先西方的王朝。 本书分为崛起与巩固、辉煌与落寞、军政外交3大主题,通过对每一主题下关键性人物的深度分析,来还原明朝治乱兴衰的根源。 陈晓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客座教授(2013.8.22—2014.1.22 ),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屈原学会四库文化研究分会会长。曾在维也纳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学。主要从事四库学、明清史、中西文化交流教学科研工作。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专著四部,发表论文80多篇。主编《四库学》集刊,担任《中国四库学》集刊编委,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
清代目录学研究
本书立足原始文献,把文献学与学术思想文化史结合研究,整体与个案研究并重,注重目录学与思想文化政治的紧密联系,注重西学对清代目录学的影响,并广泛吸收已有成果,辩证认知历史上遗留的学术纷争,首次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目录学及其发展史作了较全面梳理和总结,填补了学术空白。
十八世纪中西互动:学术交流与传承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从来都存在互动与共生的关系。本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全球史观整合文献学、学术史、思想文化史研究,揭示中西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互动,突出在这种碰撞与互动中达致的共生与和谐,为当今“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提供历史与文化依据。其出版具有重要历史理论和学术研究价值。
四库学(第6辑)
《四库学》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连续性出版物。本书系第六辑,内容涉及四库学所涵示的民族国家文化观、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学术价值、四库文化在中小学课程建设中的新探索、四库小学书与历史地理研究、《四库未收书提要·春秋集传提要》补说、董众汇编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考、乾隆帝题书诗文与《四库全书荟要提要》的撰写、李商隐文学史地位确立与《四库全书总目》评述、南三阁本封面考、日本馆藏《黄氏日抄》版本考等方面。
《四库全书》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
《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为背景,研究其纂修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的表现和特征。全书从文献学史、学术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首次以《四库全书》为基础考察了中国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对其代表及代表性成果进行了专门研究,在学术史上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库总目学”史研究
《四库全书》及其《四库全书总目》是个巨大的宝库,《四库全书》的研究已经形成“四库学”,而研究《四库全书》的所有问题,无论是《四库全书》修纂的过程,还是《四库全书》收录的情况、抽毁的情况等等,皆与《四库全书总目》相关,《四库全书总目》具体记录了《四库全书》的面貌,如收录图书的种数、卷数、各书的内容、作者、版本等等。《四库全书总目》反映了《四库全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文化内涵,《四库全书总目》反映了编纂者的评价标准和时代的思想文化烙印等。 总的来说,许多在《四库全书》上未能具体反映出来的问题都可以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得到答案。因此,《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独立成学实为必要,亦为必然。而“四库总目学”研究和“四库学”研究是并行不悖的,甚至可以说,要搞好“四库学”的研究。
四库学第四辑
本书系首都师范大学四库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连续性出版物,每年出版2-3期。该书系第四辑,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四库文化价值研究”、“《四库全书》的世界意义”、“四库整理研究”、“《四库全书总目录》研究”、“四库考辨研究”、“四库比较研究”、“四库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