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马克
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年6月22日-1970年9月25日),德国小说家。 其一生写了十一部长篇小说和一个剧本,代表著作《西线无战事》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洛迦诺逝世。
雷马克作品系列:里斯本之夜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5%
1942年,葡萄牙里斯本聚集了许多等待前往美国的流亡者。一天深夜,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码头相遇。一人因没有船票而徘徊,另一人愿意送出自己的两张船票,条件是对方要听他倾诉至天明,故事就此展开。送出船票的是德国人约瑟夫·施瓦茨,他因反对纳粹政权,被他做盖世太保的妻弟告密,关进集中营,后逃出德国,却冒险回国探望妻子海伦。海伦决定和约瑟夫一同离开德国。他们辗转瑞士、法国、西班牙,经过数次分离与重聚,逃过种种追捕与监禁,终于到达了里斯本,却在最后关头不能登船去往“应许之地”了……约瑟夫和海伦的逃亡之路是一首“由恐怖、喜剧、逃跑、官僚政治、绝望和爱情组成的史诗”。
西线无战事(译文经典)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4.4%
一战期间,在爱国教师的劝导和同伴的榜样感召下,十八岁的保罗·博伊默尔与同班同学志愿参军,不久就被派往前线。这些本该处于生活的中心的年轻人,却要被迫面对持续不断的死亡的威胁。保罗历经了战争的残酷与盲目的英雄主义理想的幻灭,眼看着他的战友们在饥饿、痛苦和恐惧中逐一阵亡。当他在休假期间回到故乡,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与过往生活的联系。战争夺走了他们曾经坚信的一切,后方的人们无法理解他们的遭遇,炮火炸碎了他们的血肉,也粉碎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更预示着人类文明的一次整体失败。就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保罗作为班里的最后一员,倒在寂静的前线上,而那天的战报仅有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雷马克作品系列:西线无战事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九岁的保罗·博伊默尔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跟同学们一起志愿参军,但战争与军队生活的残酷完全超出想象。在新兵训练营里,他们被迫抛弃从前对知识和自由的信仰,接受彻底的改造。短暂的训练后,新兵们被派往前线作战,所见所闻尽是残酷:战壕内都是老鼠、虱子;烈性传染病威胁着每个士兵的生命;战友们一个个阵亡,或受伤被送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药品缺乏,伤患的死亡率极高。保罗休假回家,发现德国国内仍沉浸在对于战争的英雄主义幻想中,普通人无法想象士兵们在前线所受的灾难,他和从前的生活已完全脱节,他的感受无人能懂。保罗重回前线,此时战争愈发惨烈,未来一片迷茫……
邻人之爱
2人今日阅读
《邻人之爱》创作于1938—1939年雷马克辗转流亡于瑞士和法国期间,直到1953年才首次在德国出版。作者雷马克动情书写“二战”前普通人的困厄与挣扎,再现纳粹阴影下欧洲大陆风雨飘摇的社会图景。小说借克恩、露特、施泰纳三位主要人物颠沛流离的命运,串联起“二战”前夕一系列被纳粹迫害的无家可归者的故事。 因为没有合法的身份证件,我们这帮流来荡去的人已经习惯随时与一切告别。数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我相信,自私、无情、惯于撒谎的人总能活得更容易些。但我也仍旧相信仁慈、友谊、爱情,相信人会冲破自我保护本能去帮助毫不相关的人,我甚至比生活安宁的人更常经历这样的故事。
生命的火花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雷马克创作巅峰期的泣血之作,照亮被残酷时代吞没的所有无名者。绝版40年后全新面市。本书出版于1952年,是雷马克唯一一部以纳粹集中营生活为主题的小说。1946年6月,雷马克得知自己最小的妹妹埃弗丽德在1943年因诋毁国家的罪名被处死,于是决定创作一部献给妹妹的作品。 509,他用号码称呼自己,也让别人这样称呼他。在纳粹集中营里待了十余年,他早已不再是人,也不再想做一个人,那样只会压垮他的精神。这年春天,随着炮火声越来越近,离铁丝网颓然倒下的时刻似乎已经不远,也许就在明天,在竭尽全力躲避会传染的死亡才能抵达的明天。
西线无战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保罗和同学们怀着英雄主义的理想,志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暂的训练后,他们被送往前线,战场的残酷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到处是老鼠和虱子的战壕、可怕的传染病、食品和药物的匮乏、简陋的医疗设备……在战场上经历过血肉横飞、残肢断臂、炸弹毒气的摧残之后,这群年轻人不得不抛弃从前的信仰,变成一个个行尸走肉。保罗绝望地看着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未来一片迷茫。他阵亡的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战报上的记录只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雷马克以一种电报式的极简文风,记录了战争的恐怖;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诉说了一代人经受过的苦难。正如他在小说开头写道的那样:“它只是试图简单地记叙一代人,尽管他们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摧毁了。”
天堂里的影子
本书是《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出版于1971年,道尽战争阴影中被迫流离失所者的恐惧与悲愁。 逃亡中的人必须依靠偶然事件活下去,偶然事件越不可信,就越使人觉得正常。罗斯在去世当天把他的护照送给了我,我暂时有了新名字,有了未来,成为不幸的逃亡者中“最幸运”的那一小撮人。但过往的记忆却始终如幽灵般紧紧追随,等待时机将我击毙。我知道,我需要为这野蛮的、鹰隼般的、让人上气不接下气的自由付出代价。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是世界反战小说的代表作,讲述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同学们受沙文主义教育的煽动,满怀“爱国热忱”投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里,他目睹了可怕的伤亡及战争对人类心灵的摧残,见证了战争的非人道性。起初的“爱国主义狂热”荡然无存,留下的仅仅是伤痛和对德国军国主义及参战目的的质疑。在残酷的炮火中,陈词滥调的口号被炸得烟消云散。青年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枪林弹雨和野蛮的搏杀。他们的幻想破灭了。他们的惟一动力就是活下去,他们的精神支柱就是在前线的共同命运中形成的友谊。小说反映了德国一代青年在战场上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本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邱袁炜老师根据德国经典版本翻译,译文忠实畅达,生动传神。
三个战友
本书主要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德国战争中三个战友为了爱情、友情而产生的故事。对战争,对法西斯德国对军国主义的谴责和抨击。
凯旋门
《凯旋门》由雷马克所著,雷马克(1898-1970),德国著名小说家。《凯旋门》是其重要作品之一。 外科医生拉维克因隐藏一名犹太作家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受尽折磨;后逃出集中营,流亡法国,过着朝不保夕、随时会被驱逐出境的不安定的生活。一天晚上他在塞纳河畔邂逅一位流离失所的女演员琼,两人因境遇相同而彼此相爱。不久拉维克在巴黎街头偶然遇到几年前刑讯他并折磨死他妻子的纳粹头目哈克,为报仇雪恨,他忍痛离开情人琼,想方设法追踪哈克,终于在一个夜晚将仇人诱骗到一个森林里,然后把他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拉维克和别的流亡者一起被法国警察逮捕,囚车载着他们穿过凯旋门,向捉摸不定的远方驶去。 小说一九四六年出版时声名大噪,立刻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当年在世界各地就被销售了近千万册,并由好莱坞于一九四八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轰动世界影坛。
流亡曲
本书主要讲述了犹太人寇恩在国外流亡的生活,其间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辛酸的旅程,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爱情故事。
三伙伴
《三伙伴》(1936)是雷马克的一部过渡性作品,他从描写被战争毁掉的一代人的经历转到后来描写流亡者的生活。这部长篇小说歌颂了三个伙伴的友谊,他们一道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苦难生活中挣扎,小说描写二十世纪初德国的一些历史事件,以及纳粹从上升到上台的过程。
生死存亡的时代
根据Denver Lindley的英译本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George J.Mcleod Ltd.Toronto,Canada,1954)转译
在纳粹铁丝网后面
一九四五年春天,梅沦集中营里禁锢着几千个正直善良的德国人、捷克人和波兰人。他们大多是由于宗教信仰或政治观点而陷身囹圄,也有一些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纳粹关押进来。他们在铁丝网围墙内蒙难多年,狼犬撕咬、悬吊毒打、拔指甲、剜眼睛,烧睾丸,受尽折磨,尝遍酷刑。然面他们凭藉着坚韧不屈的意志,同舟共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一九四五年春天,盟军飞机对德国本土的轰炸,给集中营里的囚犯带来了希望。摇曳欲熄的生命火星又在饿成骷髅般的人们身上复燃了起来。他们眺望山下,增添了活下去的信念,他们隔着铁丝网谈恋爱,寄希望于将来,他们千方百计通过集中营里的黑市搞食物,他们冒名顶替死人以逃避清洗;最后,他们和集中营里的地下抵抗组织取得联系,同心协力,挫败了法西斯分子溃逃前的大屠杀阴谋,终于获得了被剥夺多年的自由。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二十二号营房和纳粹军官纽鲍尔的家庭生活而展开。语言隽永而富于哲理。心理描写细腻深刻。确实是战后文学中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