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高年
韩高年,男,汉族,197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金昌人,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 现任西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正处级)、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先秦文学与文献论考
书稿系作者有关先秦文学与文献考论的结集出版,共二十九篇论文,分为三组。第一组探讨上古时期的神话、宗教、礼制及相关文献。第二组立足先秦文学文献形态、文章文体的多样性,探讨中华多元一体文学传统的形成,以及先秦时期多种文化形态向域外的传播交流情况。第三组围绕《春秋》《左传》《诗经》《论语》《楚辞》等,考察具体文献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某地域特定时期内的文化特征、社会风貌。
《山海经》注译
本书是“国民阅读经典”(平装)中的一种。《山海经》全书现存十八篇,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本书是《山海经》全文注译,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山海经》的上佳读本。
论语注评
在全面复兴中国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全社会对国学经典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读者急需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入手,整体阐发国学经典的经典性与当代价值的著作。《论语注评》兼采古今注疏择善而从,通过注和译两种方式阐发其文本精义;并立足当下,揭示其启示及意义。该著是作者近十年来研读《论语》的成果,所有内容都曾以讲座形式呈现且在听者中产生比较强烈的反响。
山海经注译--国民阅读经典(典藏版)
《山海经》是我国一部古代地理名著,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囊括了各地山川、道里、民族、物产、祭祀、巫医等内容,记录了大量异物和神灵鬼怪,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本书对《山海经》进行通俗的注释和翻译。
中国人应知的文学常识
推荐值 78.4%
中国文学史漫长而辉煌,其中折射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兴衰荣辱,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瑰宝。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是很有必要的。本书将中国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词曲五卷来讲述。每卷之中又分列若干小题,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讲解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其中既有对各时代各体文学的概括讲述,也有对具体作家、作品、流派的分析。在时间跨度上,基本是上起远古,下迄近代。
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学史
本书的基本知识框架和学术观点大体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保持一致,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目前通行的几种文学史,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则参考中华书局版《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所收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其他相关成果后,再进行取舍。本书虽是为非专业的阅读者所写,但其中的观点却都是在全面地综合吸收了专业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专深的研究和常识的推介是学术的两大必要课题,中华书局推出的一系列学术研究典籍已功在学林,有目共睹。近几年也致力于中国文学基本知识的推介,也初见成效。就这套“一本书读懂”系列来说,其用意也在于此。 本书的体例是由中华书局大众图书分社的社长及几位编辑同志拟定的,在确定每一段写作提纲、具体撰写的过程中,责任编辑聂丽娟女士不辞辛苦,多次提出富于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时时督促,保证书稿按期完成。初稿完成后,又经她通篇审读,使文风更趋平易,体例更加统一。同时聂女士还承担了为本书配图的任务,费时不少。可以说,没有她细致而富于专业精神的工作,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
本书从仪式文化角度研究先秦诗歌的形态、产生、演变等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涉及先秦诗歌研究文献、出土文献及传统研究视野之外的诗学材料,体现了大文学研究理念,揭示了先秦时期诗的内涵。主要观点有:《尚书·禹贡》是流传于先秦的歌颂大禹治水之功的仪式颂辞;《夏小正》是由敬授民时仪式产生的安排农时的仪式韵文,影响了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事诗的形成;《商颂》的商诗,其五首诗歌即《大濩》在不同时期的颂诗文本;《楚辞·九歌》为屈原所订之楚国颂诗等。
《诗经》分类辨体
《<诗经>分类辨体》对《诗经》进行了分类分体研究,蠡测《诗经》四言体的成因,阐释《诗经》农事诗的诗体来源、功能与诗学意义,解析《诗经》作为史诗的诗体源流及演述方式,论述《诗经》宴饮诗的起源、演变及诗学意义,探究周代民族关系与《诗经》战争诗的演变,评论《诗经》哲理伦常诗及其意义,发掘《诗经》风俗诗与周代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关系。全书对《诗经》进行分类辨体,立足分类,重在辨体。以科学的文体研究方法,严谨的治学作风,对《诗经》在分类基础上兼顾文体构成诸要素,作了全面整体性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列子》品读(绘图本)
《列子》一书中的寓言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过《伊索寓言》。 《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列子>品读(绘图本)》主要选取《列子》当中的神话、寓青故事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将道家淡泊名利、天人合一的境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列子>品读(绘图本)》让读者穿越时空的限制,与先秦时期的古圣先贤促膝长谈,品味先哲带给人们的灵魂的震撼,心灵的感动。
诗赋研究丛书:诗赋文体源流新探
《诗赋研究丛书:诗赋文体源流新探》运用文体学研究方法,探讨构成诗歌与辞赋的文体诸要素的来源、演变,以及赋与诗的相互关联等问题。其中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旨在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诗经》《楚辞》某些诗歌类型的文体来源,及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起源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赋对诗的影响问题。后一部分侧重在讨论汉魏六朝时期赋的文体起源、演变,以及赋与同时代的诗的关系。 书中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取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角度,既深入剖析了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学思潮、社会心理等因素对诗、赋文体形成的影响,又探索了诗歌和辞赋文体的起源、演变及其转化、兴替,描述文体演变中构成文体的“支配性语言规范”的转化所形成的各种特殊现象。相信这类成果的积累,可以深化文学史的研究。
二十世纪《诗经》学档案
《诗经》是我国很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古代诗歌的开端,其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等对我国民族性格的塑造、文艺的发展等具有深刻且持久的影响。两千多年来,我国社会上关于《诗经》的讨论从未停止。二十世纪是中国传统学术完成现代转型的世纪,西方学术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极大繁荣了我国学术研究。这一时期的《诗经》研究呈现出多远并举的繁荣局面。如闻一多运用民俗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观点和知识探讨《诗经》;吴厚炎以现代植物分类学为依据,考订《诗经》中草木面貌;刘师培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熏陶,其有关《诗经》的论述往往能跳出特定时代,立论高远,富于启发,等等。本书即选录了写于二十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有关《诗经》研究的著作,并对著者及其作品做出客观评介。其内容丰赡、资料翔实、评论客观,对《诗经》研究以及整个古典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当前文艺批评论文集
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建设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与当前社会现实、与文艺创作实际的紧密联系,促进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决定联合举办2017年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学术论坛,论坛题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当前文艺批评”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当前文艺现状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的重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论文集就是这次学术会议研讨成果的集中展示。
礼乐制度变迁与春秋文体演变研究
本书首次将春秋文体作为有时空特性的独立研究对象,并从礼乐制度及其转型角度对其作了全面深入研究;对春秋文体进行分类研究,深化了先秦文学与文体的研究;辑录出土文献中的春秋文章,并依先秦经、史、子类多为文集的通例,析出其中的春秋之文,拓展了春秋文章的材料范围,展示了春秋文章的创作实绩;通过对春秋文体源流的研究,分析了先秦文学主体由“官守”到“世族”再至“士”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揭示春秋文学、文体繁荣自觉的事实,确立了其中国文学传统奠基期的地位。
先秦文学与文化(第九辑)
《先秦文学与文化(第九辑)》收录21篇论文,涵盖关于以下几个主题的几组论文:“三皇”与夏代、老学思想研究、秦文化与秦人、诗学研究、楚辞研究、先秦名物训诂。其中对“三皇”概念的重新澄清,对秦文化与甘肃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辨析,对宋玉其人历史形象与地位的重估均为较有价值的论述。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春秋卷)
本书共分八章,从春秋天学的发展与中国早期编年体书写体例的形成、春秋地学观念及其相关文献的生成、春秋礼乐制度及其相关文献、春秋史官文化的转型与史传文献的生成、春秋“立言不朽”的文化观念与“语”类文献的生成、春秋崇古观念与经典文献的运用和传播、春秋军事知识的累积与兵学文献的编纂、春秋刑罚观念的普及与刑书的颁布等八个方面论述春秋时期文献的生成和发展与其时文化群体知识的增长、观念的发展的因果联系,以及文化群体知识的增长、观念的发展如何直接促成了相关文献的生成、发展以及传播,而文献生成、发展和传播以后,又是如何会反过来影响文化群体的思想和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