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楚
项楚四川大学杰出教授。1940年7月出生,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他的研究领域以敦煌学为核心,涵盖了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和佛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对于敦煌俗文学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版《敦煌文学丛考》、《敦煌变文选注》、《王梵志诗校注》、《敦煌诗歌导论》、《敦煌歌辞总编匡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选集.项楚卷》、《柱马屋存稿》等专著多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敦煌变文字义析疑》等系列论文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一等奖,《敦煌文学丛考》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王梵志诗校注》获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寒山诗注》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具有深厚的国学根柢,熟读佛藏和四部典籍,精于校勘考据,擅长融会贯通,在研究中熔语言、文学、宗教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的治学特色,他对敦煌学的研究折服了自诩"敦煌学在外国"的外国学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项楚学术文集: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
6人今日阅读
《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上下)》选入敦煌变文二十七篇,包括了变文中思想和艺术比较杰出的名篇,如郭在贻对敦煌变文中《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地狱变文》、《搜神记》等的校议。同时也兼顾了不同体裁和不同题材的各类作品。
项楚学术文集: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5%
《寒山诗注》是项楚先生继《王梵志诗注》之后,关于唐代白话通俗诗歌校注、阐释的又一力作。《寒山诗注》以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日藏宫内省本、正中本、高丽本及四库本等传世善本,堪称寒山诗最完整的定本,具有注释详明丰赡的特点。
项楚学术文集:王梵志诗校注(修订本)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在通观敦煌文献以及各种笔记小说中现存的王梵志诗的基础上,考定王诗绝非一人一时之作,在缜密详博的词义注释之后,又在按语以及前言、附录中对各个王诗可能产生时代段的诗作进行了细致的厘定,分析出了一些王诗背后存在的可能的隐身作者,为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方向,奠定了基调。
项楚学术文集:敦煌歌辞总编匡补
本书系为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所作之补正,《敦煌歌辞总编》收辞多达一千三百多首,但在文字校订和内容阐释上仍有不足之处,本书即针对此,对诸如“宫怨春”、“思越人”、“渔歌子”、“浣溪沙”、“菩萨蛮”、“望江南”、“皇帝感”等歌辞提出匡补意见。
项楚学术文集:敦煌诗歌导论
《敦煌诗歌导论》以敦煌诗歌的文献校录、文字考订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评述了敦煌诗歌的全貌,将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唐五代诗歌,分为文人诗歌、释道诗歌、民间诗歌、乡土诗歌、王梵志诗这五个类别,按诗歌性质、撰写时间、作者或研究情况等方面加以介绍。
项楚学术文集:敦煌文学丛考
本书选收作者近年来写作的论文二十四篇,主要内容是敦煌俗文学作品的文字校勘、俗语训释和资料考证,解决了敦煌卷子释读中,有关文字校勘的一批疑难问题,善于利用佛典考释俗语词,有关王梵志诗的校勘创获尤多,基本恢复了原诗面貌。
项楚学术文集:柱马屋存稿
本书收录论文十八篇,主要探讨有关寒山诗、苏轼诗、《五灯会元》等的种种问题,目录如下:《〈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王梵志诗中的他人作品》、《令章大师李稍云》、《敦煌变文新校》、《〈庐山远公话〉新校》、《寒山诗籀读札记》、《流浪者的悲歌——寒山“弟兄同五郡”诗诠解》、《寒山拾得佚诗考》、《卢仝诗论》、《游侠诗人刘叉》、《读〈纪评苏诗〉》、《说东坡柯丘海棠诗》、《苏轼诗中的行业语》、《〈文心雕龙札记〉的审美倾向》、《读〈管锥编〉札记》、《〈老子化胡经·玄歌〉考校》、《〈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
项楚学术文集:柱马屋存稿二编
本书接续《柱马屋存稿》而来,收录作者自2003年以来的若干篇论文,“柱马屋”并非斋名雅号,而是取寒山诗:“天生百尺树,剪作长条木。可惜栋梁材,抛之在幽谷。年多心尚劲,日久皮渐突。识者取将来,犹堪柱马屋。”可见作者自称不堪栋梁之用的情怀。
中国俗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本书为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十余篇,论题集中于中国古代俗文化研究领域,具体包括俗文学及文献研究、俗语言研究、俗文化田野考察、域外俗文化研究介绍等内容,体现了当前国内及世界俗文化研究的前沿和高水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显学中的敦煌说:项楚敦煌学论集
大家学术”第一辑将目光投向蜀学,选择了七位四川地区卓有建树的学人:徐中舒、冯汉骥、刘咸炘、项楚、汤炳正、卿希泰、杨明照。他们大多著作等身,非短时间所能通览。本次的选本择出他们某一研究方向的数篇论文,加以师友介绍其成就的前言,相信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他们的学术概要。 本书收录项楚教授有关敦煌学的论文十篇,从中可以领略其运用佛教文献对中古汉语词汇进行研究,对古文献的校勘和整理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修养。
中华经典研究(第二辑)
中华经典研究》以中国传统儒释道医经典研究为中心,以突出中华经典文化为特色,着力打造国内外首个以中华经典研究为主体内容的学术型期刊;该刊旨在深入挖掘和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拟收录研究儒释道医经典研究的学术文章、学术名家及学者访谈录等。
敦煌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敦煌文化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包括敦煌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特殊的地理位置、辉煌灿烂的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包罗万象的遗书等,叙述了敦煌学在近代遭受的劫难,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学者为复兴敦煌学所付出的辛勤努力等。
古典文献学
暂无简介
敦煌变文选注(全二册)
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四万余卷古代遗书,震动了世界学坛,从此产生了一门国际性的综合学术――敦煌学。在数量浩瀚的汉文卷子中,许多人们前所未闻的人文学作品――变文、曲子词、白话诗等等,又是其中最具特色、最引人入胜的研究材料之一。它使研究者大开眼界,改变了对中国文学史的认识。其中尤以“变文”最先引起中外研究者的癀泛注意。早在五十年前,邓振铎先生就曾说过:在敦煌所发现的许多重要的中国文书裹,最重要的要算“变文”了。在“变文”没有发现以前,我们简直不知道:“平话”怎幺会突然在宋代产生出来?“诸宫调”的来历是怎样的重要问题,都成为疑案而难以有确定的回答。但自从三十年前 斯坦因把敦煌宝库打开了而发现了变文一种文体之后,一切的疑问,我们才渐渐的要以得到解决了。我们才在古代文学与近代文学之间得到了一个连锁。我们才知识宋、元话本和六朝小说及唐代传奇之间并没有什幺因果关系。我们才明白许多千余年来支配着民间思想的宝卷、鼓词、弹词一类的读物,其来历原来是这样的。这个发现现使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史的探讨,面目为之一新。
唐代白话诗派研究
唐代诗坛上存在着一个游离在主流诗歌之外的白话诗派。这个诗派有着自己的渊源和形成发展的过程,有着共同的艺术和思想传统,并且拥有以王梵志和寒山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诗人。唐代白话诗派与文人诗歌迪异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诗歌艺术的宝库,并且直接为求新求变的宋诗提供了营养,形成了宋诗议论化和以俗为雅等等特色。全书介绍了诗派的渊源和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共同的艺术和思想传统,以及以王梵志和寒山为代表的众多诗人。从内容上看,慧能开创禅宗南宗之后,以通俗语言写说的禅宗诗偈成为白话诗派的主流;从思想上看,唐代白话诗派基本上是一个佛教诗派,与佛教的深刻联系形成了这个诗派的基本特征。白话诗派与文人诗歌分庭抗礼,共同描绘出唐代诗歌博大宏伟的辉煌全景。
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暂无简介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项楚卷
1993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在吕叔湘等先生的指导下编辑出版了《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这套丛书面世后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如今七年过去了,当年入选《自选集》的作者正逐渐步入老年,而新的一批功底扎实、卓有建树的中年语言学家又不断涌现出来。有鉴于此,安徽教育出版社征询了语言学界一些学者的意见,拟继续编辑出版《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这套丛书编辑工作始于1999年。是年3月,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有关编辑专程进京和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相关学者商谈《自选集》的编辑体例、运作规程以及有关细节,并商定由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吴福祥和安徽教育出版社万直纯、姚莉三位组成《自选集》编辑小组。为确保这套丛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编辑组特别聘请了郭锡良等16位资深著名语言学家做这套丛书的学术指导,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听取了语言学界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的建议和意见。 同年五月,编辑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自选集》入选对象的条件和依据: 1.主要从事汉语(包括汉字)研究或者与汉语相关的语言理论研究。 2.在特定的研究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并在语言学界具有一定影响。 3.年龄在45~60岁之间,工作单位限于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 4.适当兼顾学科、研究领域的代表性。 根据上述条件,经过反复酝酿、讨论,编辑组拟出一份仅供咨询、参考的候选名单,分别寄呈各位学术指导,请他们以在候选名单上画圈的方式推荐《自选集》的作者。
新国学(第8卷)
《新国学(第8卷)》主要内容包括:论《越娘记》和《太原意娘》中的改葬情、诗学与诗艺:读钱锺书先生的诗、唐宋诗词中人声的声情作用、宋代鳞介题咏中的自然观察与书写等内容。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兼顾学科传统及其最新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地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分为五单元十课:目录学、版本学为入门篇,校勘学、注释学为提高篇,编纂学、辑佚学为博览篇,考证学、辨伪学为深化篇,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为拓展篇。每单元都相对独立,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讲授。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明实用。本书简明扼要、图表生动、例证丰富,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将枯燥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讲解透彻,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于教学。本书在每一课开头提示教学重点、授课学时,课后有课外阅读书目和练习题,并配备有教学PPT,方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编者队伍年轻化。本书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使本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紧随学术潮流,如专科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即为其他教材所缺。
项楚论敦煌学
《项楚论敦煌学》主要内容:日前听到《大家论学》第一辑的编造整理已经完竣,很快即将付印问世,使我感到非常高兴。在这套丛书的策划过程中,四川师范大学段渝教授多次垂询我的意见,我也得以从他的讲述在获知这套书的设想,认识到这确实是很有学术意义的好书,值得向广大读者作一推荐。 《大学论学》是在所谓“国学热”日见升温的当口诞生的。这几年,由于参加《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的工作,必须更多查阅学术界的资料,才发现“国学热”在不长的期间,竟已发展到出人意料的局面。仔细想来,这本来是理所当然的,国学就是中学,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随着中国国势走向振兴,人们自然会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要求知识、继承和阐扬其中的精华,并将之推向世界。
中华经典研究(第四辑)
《中华经典研究》以中国传统儒释道医经典研究为中心,以突出中华经典文化为特色,着力打造国内外首个以中华经典研究为主体内容的学术型期刊;该刊旨在深入挖掘研究和集中宣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拟收录研究儒释道医经典研究的学术文章、学术名家及学者访谈录等。主要栏目包括:经典研究、学术论衡、名家访谈、学术信息、他山之石等。 本辑由专题研究和书评共11篇文章组成,包括詹石窗《论朱熹易学与道教文化之关系》,蔡方鹿、肖裕杰《儒家与道家自然观之比较》,孙亦平《论道家自然观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意义》,赵金刚《动静与阴阳一二——朱子著述中的气学思想》,欧阳祯人《禅让制的历史背景与思想研究》等,主要为关于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及传统文化的研究。
中华经典研究(第三辑)
《中华经典研究》以突出中华经典文化为特色,着力打造国内外首个以中华经典研究为主体内容的学术型期刊。本辑由“专题研究”“中华经典海外传播”“书评”共10篇文章组成,其中“专题研究”包括刘复生的《谯定易学:被转换了的角色》,黄海德的《中国古代民间道教与上层道教的历史轮回》,陈石军的《以理治经:王柏〈尚书〉学述论》,黄开国的《董仲舒对晚清今文公羊学的影响》,舒大刚的《孝为德本与〈孝经〉为“六经之宗”》,许宁、高贵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民胞物与”思想》,陈寒鸣的《〈四书说约〉与鹿善继的儒学思想》,“中华经典海外传播”包括唐明贵的《丁若镛〈论语古今注〉的诠释特色》、邓红的《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系列著作”与日本》,“书评”包含秦洁的《〈周易象数学史〉简介》。
新国学(第6卷)
《新国学研究》的创办,旨在重建中国学术的整体观念,并在这种新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更加主动积极地、更加有效地从事各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术研究。“新国学”并不排斥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不否认学术争鸣、学术讨论的必要性,并以刊发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为主。本书是第6辑,主要内容有《晚明学术思想的世俗倾向》《仙人王乔传说考》《北宋转踏题材研究》《李之儀的相思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