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川
马国川,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在地方高校做过教师,后到北京政法大学攻读研究生,现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工作。 马国川,《财经》杂志主笔。1971出生,河北威县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现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先后供职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经济观察报。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著名社会学家金耀基先生评价说:“马国川有媒体的专业修养,对时代性的课题有敏锐的触悟与捕捉。”(见《没有皇帝的中国》序言,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0%
从1853年美国“黑船”叩响紧闭的,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日本用60年时间从一个落后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就了近代世界史上大国崛起的一个独特模式,也成为许多追赶型国家羡慕和模仿的对象。此书通过描写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录了60年间日本奋起追赶、建设现代国家的艰难历程,也分析了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内在原因。对于追求“大国崛起”的国家而言,日本所走过的道路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看中国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6%
中国经济正在崛起,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难题。只有站在世界看中国,才能清晰地看到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有以世界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转型,才能准确认识到中国未来的道路。 本书是《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2009年以来对国际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人士的采访。其中既有基辛格、李光耀、斯考克罗夫特、莫德罗等世界知名政治家,也有科斯、科尔奈、青木昌彦等大师级经济学家,还有福山、尤努斯等著名思想家。这些人士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中国的现状,对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民生、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包括如何消除贫困和腐败、中国经济新阶段的第一特点、政府自我改革、人口政策与政治制度变革、中国未来的挑战、中国与美国和世界的关系等涉及每一个中国人命运的重大问题,力图从严峻的现实问题中思考和探索出未来中国当走的路。对中国的改革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很值得正在为实现大转型而努力的国人从中汲取营养。
国家的歧路:日本帝国毁灭之谜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2%
1912年,随着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登基,日本开始出现宽松的社会环境,民主主义运动高涨,实现了普选制和政党内阁制。另一方面,军部和右翼势力暗流涌动,最终在1936年酿成了“二二六事件”。从那时起,日本迅速滑向法西斯主义,先是侵略中国,而后向英美宣战,结果不但给世界造成灾难,日本自身也几乎被战争毁灭。本书通过描写1912—1945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勾画了一个曾经充满希望的新兴国家如何走向战争的历程,也分析了日本走上自我毁灭的内在原因。 本书是《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的续集,这两本书完整地呈现了近代日本帝国开国—追赶—崛起—歧路—毁灭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故事。日本走向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这段历史,对于认识日本、认识后发国家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今天的中国也仍然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国家的重生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7%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几乎全国都沦为废墟,民生凋敝,生产能力退回到了1931年的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日本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创造了被许多追赶型国家羡慕和模仿的“日本奇迹”。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日本的政治、企业、教育、文化等各方面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一个与旧日本帝国完全不同的新国家。本书描写了从1945—1973年期间日本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录了28年间日本国家重生的艰难历程。本书是“日本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它和《国家的启蒙》《国家的歧路》一起,组成了日本近代史长卷,反映了1853—1973年日本120年的历史,以生动、客观和理性的笔触描写了日本现代化的完整进程:开国-追赶-崛起-歧路-毁灭-重生,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
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第三版)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1%
中国为什么能够在过去的30年里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国怎样才能实现顺利转型,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这些问题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福祉,本书将与读者朋友一同思考,共同为重启改革议程、创造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我与八十年代
《我与八十年代》是马国川自二○○七年底开始进行、持续到二○○八年岁末的系列访谈结集。访谈对象为影响深远的十二位八十年代的风云人物——王元化、汤一介、李泽厚、刘道玉、张贤亮、刘再复、温元凯、金观涛、李银河、韩少功、麦天枢、梁治平,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小说家、教育家、人文学者、社会学者、新闻记者等。他们的对话,于八十年代有歌唱,也有批判;有追忆,也有反思;有深情眷恋,也有决然告别。那是一个激情燃烧、浪漫热诚的年代,是全球化时代和商业化大潮逼近前,社会理想主义和思想启蒙运动的黄金岁月,那也是一个贫乏、肤浅、简单、“很傻很天真”的年代。回望或反思八十年代,同时也是对当下时世的审视和逼问。
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
本书调查了2023年中国各类家庭的养育环境,对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数据收集,基于数据深度分析了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品质及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 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基于全国各地34万家长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家长为孩子提供了相对良好的养育环境,尤其是在成长支持、创造温暖的情感环境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在育儿时存在过于焦虑的现象。分报告基于家长、孩子及教师视角,针对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不同影响进行了深度探讨。专题报告由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多位专家撰写,对如何改善家庭养育环境给出了具体建议。 本书为深度了解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提供了参考,并为加强积极养育环境的建设、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具体建议。
告别皇帝的中国
《告别皇帝的中国》由马国川先生围绕“辛亥百年”的主题,对海内外十二位著名学者进行访谈的采访稿组成,书中十二篇访谈对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进行了政治、历史、军事、法律、文化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反思了辛亥革命后一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未来历史走向。在采访者的叩问下,书中十二位学者基于各自的学问背景与独思创见,表述了对辛亥百年之间大事件不同的解读与评价,形成一场在认知与价值观层面上的精彩论辩。读者通过阅读这场论辩,必能对辛亥百年的整体认识大有增益,同时享受一道丰厚的思想盛宴。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是一部关系中国命运、关系国民福祉的良知之书,一部凝聚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界共识的改革建言书。《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由资深媒体人马国川对吴敬琏、厉以宁、江平、茅于轼、资中筠、高尚全、余英时、李泽厚、许倬云、袁伟时等当代10位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学者的采访对谈整理而成;围绕中国改革的主题,涉及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社会转型、经济变革、司法改革、民生保障、文化重建、道德塑造等关系每一个中国人命运的重大命题。
中国改革纪事:大碰撞
吴敬琏先生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而马国川在这本书的开头说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大幕早已拉开,争论从未间断。只能说,“科龙事件”的极端例子把国企改革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从而把改革争论推向了大众,推向了网络,使得这场爆发已久的争论最终“落地”了。 从这个意义上,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叫“第三次大争论”也可以成立。 本书作者以起年轻人的大胆和敏感,从新闻视角和大众视角评述在这场 “第三次大争论”中的一些政治、经济现象,反思改革成果。该书写得很热闹,很好看,具有一定的政治深度,值得一读。
大学名校长访谈录
《大学名校长访谈录》内容简介:伴随着教育供求关系的日益宽松、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的外部环境正在明显改善。今天我们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至少这一理想是清晰的:重建作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现代大学制度,实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和学者自律,重新将大学还原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从而重新焕发出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教育大国的学术活力和创造性才智。令人欣慰的是,这不仅是一种祈愿,而且新的实践正在悄悄地产生,正在筹办中的南方科技大学从一开始就是制度创新的产物,采用国际通行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产生了朱清时校长。南方科大的办学理念十分清晰:将克服中国教育的“癌症”一一大学行政化作为重要目标,“把学校重新恢复成为学术机构,让学者们都去追求学术卓越,而不是追求行政晋升,崇尚真理而不是崇尚权力!”
看教育:名家答问录 名家答疑 探问教育制度的灵魂
本书是《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与多位著名人士就中国教育问题展开的访谈录。访谈对象包括周有光、杨东平、郭位、朱永新、钱颖一、梁锦松、金耀基、朱清时、章开沅、刘道玉、罗征启、杨福家等。全书就教育的内涵与本性、高考制度改革、教育与创新的关系、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教育与海外教育的比较等 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视野宏阔,见解独到,对廓清中国教育改革方向、误区与经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共和国部长访谈录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当我们回首共和国六十年历史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反映这个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既需要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也需要个人的娓娓述说,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不只是若干概念的静态勾勒,更应是一个个鲜活的公民个人记忆的汇集。
争锋
关于本书 改革的30年中国变富变强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而未来中国真正的复兴出路在哪里?我们百姓和谐、平等、舒适的生活又如何保证? 基于这样的思考,作者就中国自2006年以来各种现实社会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的论争、房地产的狂涨、《物权法》的不同解答等,以及由此引起的思想碰撞和社会事件,以理性、中立的视角,客观地描述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全景式反映近年来激荡的社会思潮。理性地告诉读者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未来的远景,适应改革环境,经营好我们自己的生活。 不可不读本书的理由 1、 把握中国改革政策,社会思潮的起伏; 2、 了解专家对中国问题的解读; 3、 思想的碰撞激越你的心声; 4、 可以改善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5、 启迪你对自己前途的正确
风雨兼程
《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采访了我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他们对推进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曾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听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谈改革30年中他们的思想转变过程,听他们叙述我们改革的历程,对我们反思和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走出维稳年代
“胡溫十年”的後五年,在中國發生的震驚全國乃至世界的各類事件層出不窮,“盛世”的表像下面社會經濟危機趨於激烈。作者以時間為線索,條理清晰地梳理了這些重大事件,重點描述了新聞事件背後的思想交鋒,為讀者展現了2008—2013年——中國轉型關鍵期——的一幅真實的、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
共和国一代访谈录
中国是否能够在未来的岁月中续写辉煌,将取决于我们能否根据过去60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确应对新一轮的挑战。 最近,青年记者马国川采访了10位出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深厚学术修养的经济学家,结集为《共和国一代访谈录》一书出版。访谈围绕着这些经济学家的思想成长历程展开。从一代人成长的轨迹史,不但可以看到60年间国家走过的艰难历程,可以看到30年间改革走过的不平凡道路,而且也可以为今后的改革寻找到仍然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在改革处于非常复杂的局面下,这些思想资源是非常可贵的,它们是穿越历史的烛光;可以帮助人们认清未来的道路。好几代中国人为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的中国而努力奋斗过,然而屡屡遭遇挫折,未来的道路也不会平坦。推进改革防止倒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每个人的根本利益,在这样的问题上,容不得有半点犹疑,只有打破阻力,奋力过关,才熊走上坦途。
高考年轮-恢复高考三十年的民间观察
《高考年轮恢复高考三十年的民间观察》按照高考制度改革推进的程度层次,将高考30年分为四部分:解冻、嬗变、转轨、惶惑。在每一部分前,有一个对本部分内容言简意赅的概括总结,意在向读者介绍在高考恢复三十年的链条中本部分相对独立而又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全书图文并茂,在书中每一部分中,首先是对本年度高考制度改革的全面概述。通过政策的解读、人物的描绘,事件的还原,点面结合,尽可能生动地概述该年高考的全貌。其次是介绍年度人物,选登了这三十年来的代表人物,上至政策决策者,下至普通考生,都是著者站在民间立场,在众多人物中遴选出来的。著者力图通过年度话语诠释高考重大决策,再现当时围绕高考的社会氛围。经过高考洗礼的各行各业人士,通过该书可以全面了解高考制度三十年的变迁,寻找到自己在这段历史的坐标点,触摸历史的体温,感受时代的脉搏。
观察:26位热点人物解读中国话题
《观察:26位热点人物解读中国话题》是著名记者马国川对26位社会名人的专题访谈录。这些热点人物,既有政治家、法学家,也有社会学家、改革家还有文化名人,其中包括易中天、江平、周瑞金、丁学良、巩献田等轰动一时的人物,他们治学兼问疾,沉静而活跃,生动中不乏平实。对话发生在2007年,访谈录发表后都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所议所论,多与社会新闻热点如物权法争论、重庆钉子户、读书换帅等事件有关。马国川的访谈,第1层面,为我们披露了事件真相;第二层面,拉近了我们与名人的距离;第三层面,夹叙夹议,受访者与访问者之间富有穿透力的深入解读,使时事话题得以跨越当下,横贯沧桑,具有了非凡的历史感,凝重而悠远。
时代台词
作者从近期发生的各种新闻中,摘取富有特点的话语,分门别类,汇为一编,然后在每一条后面另上注释,或介绍背景,或批评时弊,或议论世道,要言不烦,点到为止。形式,形式新颖,立意深远。虽一鳞一爪,一技一叶,合起来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完整图像,堪称一部反映当下社会的独特之作。
改革40年经济学文选
《改革40年经济学文选》以改革为经纬,大体反映四十年来的改革历程、改革成就、改革方法、改革理论、改革共识及反思,具体内容涵盖计划与市场、多种所有制、国企国资、资本市场、“三农”问题、收入分配与民生、对外开放、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定位于专业文献集和研究性工具书。选文标准主要是以过去四十多年中对中国改革政策及决策的实际推动为原则,兼顾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问诊转型中国:知名人士访谈录
《问诊转型中国:知名人士访谈录》是资深媒体记者马国川对25位社会名人的访谈录。这些社会名人既有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也有经济学家、法学家,改革家,还有文化名人,虽然话题不同,但是所关注和讨论的内容都与转型中的中国有密切联系,都指向“转型中国转向何处”、“如何顺利转型”等重大问题,对于启发读者思考,推动中国社会顺利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民生中国:中国教育问题求解
《民生中国:中国教育问题求解》集中讨论了当前国人最关注的八大教育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目的是希望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凝聚社会共识,推进中国教育改革。《中国教育问题求解》中的两位作者热爱教育,掌握了大量的教育资料,对教育问题观察入微,条分缕析鞭挞入理,显示了很高的理论水平。
学习科学引领教育未来
本书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2018年在上海和深圳举办的两次论坛的演讲与论坛记录汇集。上海的论坛名为“脑科学与教育创新高峰论坛”,围绕脑科学和教育的关系各界人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并展开了讨论。在深圳的论坛名为“学习的革命:学习科学领教育未来”,论坛邀请了海内外和两岸学者,在学习科学方面著名的专家,来分享学习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介绍学习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丛书
《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丛书》系首届西部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其主题是用教育阻断代际贫困,先是几位教育专家将对西部教育的发展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后面的分论论坛将围绕“西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景”“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经验与反思”“西部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和“西部乡村教师培训的经验与挑战”等话题,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题展开切实的讨论。
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在十八大结束后的第一个年末,通过与《财经》主笔马国川的对话,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推出新著《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显得颇具深意。 书名看上去似乎四平八稳,但无论从逻辑还是情绪上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都是吴敬琏此前两本著作——《何处寻求大智慧》及《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的延续。对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吴敬琏一直有着自己清晰而连贯的思路,即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加速民主法治的进程,使中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