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荣禄与晚清政局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4%
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到1904年立宪呼声高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十年间内忧外患频仍,导致清廷朝局波动,政潮迭起,这个时期深受慈禧宠信的满洲权贵荣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书通过研究和剖析这个时期荣禄的复杂表现,对了解清末政治的变迁和走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荣禄与晚清政局(典藏版)(鸣沙)
1人今日阅读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到1904年立宪呼声高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十年间内忧外患频仍,导致清廷朝局波动,政潮迭起,这个时期深受慈禧宠信的满洲权贵荣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书是《荣禄与晚清政局》的修订本,作者做了很多修订,并添加了一些图片。书中通过研究和剖析这个时期荣禄的复杂表现,对了解清末政治的变迁和走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晚清人物与史事
百日维新过了近120年,戊戌变法史研究是否已经题无剩义?康有为是如何从籍籍无名迅速赢得光绪皇帝的信任的?晚清重臣张荫桓、翁同龢戊戌变法前后为啥一蹶不振?“戊戌六君子”被捕节点,政变后逃亡者王照是如何偷生又如何自首的?晚清一脉,上承秦汉以降王朝政治的余绪,下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 谓国史之关键转折。作者从爬梳档案、日记、函札、报刊入手,从关注张荫桓而介入戊戌变法史事考订,涉及康有为周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铎、汪康年、“军机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动,进而对李鸿章、张荫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贿和康有为在政治谋划中的行贿策略等最为隐秘的部分也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兼及慈禧与光绪之死,袁世凯、于右任诸人辛亥前后的行迹。文字灵动,考证精密,无疑会颠覆许多过去的成见,为戊戌变法史乃至晚清史辟一新境。
郭则沄自订年谱
《龙顾山人年谱》,近人郭则沄晚年自撰之年谱,不分卷,起于其盛年1882年,止于1941年,是研究郭则沄生平事迹的重要史料。这份珍贵的年谱稿本历经劫难,现由郭则沄之孙郭久祺先生保存,本书据此稿本整理而成,易名为《郭则沄自订年谱》。
晚清日记书信考释
本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档案馆所藏的丰富稿本文献为基础,通过仔细研究,以所藏日记、书信为核心史料撰写的14篇论文的集结,如《张荫桓与英德续借款》《陆宝忠未刊日记的史料价值》《李鸿章致李瀚章家书二通释读》《王国维致缪荃孙、劳乃宣未刊书札笺释》《叶德辉致易培基十六封未刊书信释读》,等等,所选都是极其珍贵(多数未刊)且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史料,给出全新的关照,作出科学的论断。作者精研近代史多年,成果卓著,本书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助力。
张荫桓日记(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年(1876)权山东登莱青道。七年(1881),授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翌年,迁按察使。赏三品京堂,命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十年(1884年),除太常寺少卿。十二(1886)年,除太常寺卿,转通政司副使。复值总署。累迁户部左侍郎。中日甲午战争中曾与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1898年3月,协助李鸿章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戊戌变法时,调任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倾向变法。戊戌政变后遭弹劾充军新疆。1900年被杀。本书由《三洲日记》、《戊戌日记》、《甲午日记》三种组成。
同光之际的地方社会与政治:张荫桓致赵新、刘传桢书札释读
1.在晚清人物中,若以才识之卓越、仕途之坎坷、死事之壮烈而言,当推张荫桓。他并非科举出身,却能以捐班入幕府,并最终成为清末内政外交的重要参与者,“于一代废兴之故,实暗操其关键”,颇具传奇色彩。 2.张荫桓“才大心细、治事精密”的处事风格,“娴熟洋务,长于外交”的业务能力,“恃才傲物、揽权招怨”的心理基调,均形成于早年在山东、湖北、安徽等地的宦游生涯。 3.张荫桓诗词“雅似义山”,骈文“简古有法”,“余力作画,亦超逸绝群”,均“不愧名家”。他平生周旋于中外之间、新旧之间,故尤其看重书札的沟通作用。”这批书札不仅反映了张荫桓“虑事精审”的一面,也有较高的文学水准。 4.著名版本学家王贵忱先生、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沈津等进行了底本鉴定,对信札的文献价值和史学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同光之际的地方社会与政治》首次披露了张荫桓在同治及光绪年间寄给赵新、赵世曾和刘传桢的书札共52封,计二百多开。这批信札写于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元年(1875),披露了张荫桓早年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串联起诸多人物(阎敬铭、丁宝桢、李翰章、裕禄、曾国荃等)与事件(捻军起义、筹办海防、济南教案、山东机器局、安徽赈灾等),对于研究张氏早期经历,分析人物性格和业务能力的形成,探索晚清地方政府的运作及其与中央政府、外来势力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出版时,采用四色彩印的形式,完整呈现信札的原貌,整理者除对信札进行点校外,还结合张荫桓生平、交游及时事,详细考订出信件的写作时间,并为信件中出现的人物做了详细的注释,提高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刘大年往来书札墨迹选
刘大年先生(1915-1999)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终生不渝,是中国近代史学科的拓荒者;他在近代史园地筚路蓝缕,开拓耕耘,孜孜不倦,老而弥笃,成就斐然。刘大年先生长期主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是近代史所的开创者之一;还参与组织并主导了诸多全国性的史学活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史 学发展历程中居于关键位置,发挥出重要作用。 刘大年先生史料意识很强,精心保存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近千件信函手迹,这批书信涉及不少学界和思想文化界的著名人物,也反映出1949年后史学界重要学术活动的历史踪迹。时值近代史研究所建所70周年之际,在大年先生亲属的热心支持下,我们精心挑选部分信函,编辑《刘大年往来书札墨迹选》一书,作为*有意义的纪念。
近代史所藏李景铭档案
本书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李景铭档案的集中整理,主体为李景铭之《太平洋日记》和《嗛斋日记》,时间跨度为1921—1945年,前后连续达24年,记录了中国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之始末、北洋政府及伪政权财政金融状况等重要史料。其他还包括文稿及试卷、家书、家谱、师友书札等。这批第一手资料的刊行,将有助于推动北洋政府时期历史以及抗战时期伪政权统治下华北地区历史状况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