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诗学
1人今日阅读
随着图像文化时代特征的明确以及消费社会的到来,影像同时作为一种媒介形态、艺术形式和文化消费对象,在社会文化话语中日益占据中心地位,以影像为对象的研究随之兴起。其中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国内为数不多关于摄影创作的批评文章中,研究者从诗学批评领域获取灵感,创造出一个新的术语——“影像诗学”,来讨论摄影创作中一些具体问题。但这里使用的“影像诗学”概念,所指含混不清,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也并未涵盖诗学研究所应有的学术内容、未形成相应的学理逻辑和研究范式。“影像诗学”作为学术话语,尚停留在一个空泛的概念上。此外,这一概念从命名上应该包含了电影、电视、数字等多种影像,但现有研究也并没有扩展至电影、电视、数字影像等相关影像形式。诗学与影像研究之间素有学术上的关联与承袭。基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的深刻影响,百余年来,电影叙事与表意的研究往往被置于诗学的框架,电影的诗意被电影理论家充分关注到,电影的诗性本质被纳入诗学研究视野,“电影诗学”的概念顺理成章出现。近二十年以来,国内的研究者也陆续出版了一些从诗学角度探讨电影创作和理论陈述的专著,“电影诗学”“艺术诗学”“文化诗学”等都被引入电影研究,从不同维度丰富了电影诗学的内涵。诗学不仅可与电影艺术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认识路径,诗学的视域同样可以观照摄影、电视、多媒体等影像形式的研究。因此,由“电影诗学”发端的多种影像形式的诗学研究应当不断拓展,在涵盖现有各类影像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为“影像诗学”。传统的诗学理论需要不断革新,当下的影像研究也期待着诗学带来更加宏阔的视野和更加完备的体系。“影像的诗学表达”和“诗学的影像研究”已经赢得了普遍的重视,形成了学术的自觉。换言之,影像在走向诗学的同时,诗学也走向了影像。
联合国重大决议内幕揭秘
暂无简介
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
《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主要针对中国当代广播影视发展的具体实际,根据文化传播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从广播影视行业的体制机构、播映文本、文化系统、传播事件等宏观形态和具体现象入手,考察中国广播影视与意识形态、国际政治、经济变革、本土化思潮、社会阶层分化和文化转型等方面的复杂关系和交互影响,用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分专题介绍其性质、内容和特点。《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既可作为影视爱好者和管理者的学习参考。
新文学开拓者的诗歌艺术
《新文学开拓者的诗歌艺术》是黎风先生晚年的一部遗稿,重点展示了作者对中国新文学中诗歌艺术的研究成果。全书由上编、下编和附编三部分组成。 上编是新诗专题研究,收录了作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诗人和诗歌的研究论文;下编是新诗鉴赏文章,涉及胡适、郭沫若、冯雪峰、沈尹默、刘半农等大家的诗作;附编选编了作者诗歌研究以外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文,显示了作者广泛的学术旨趣。此外,还附录了部分相关资料及怀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