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库切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磨铁经典第7辑:波兰人
5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8%
《波兰人》是库切近半个世纪漫长创作生涯以来的小说新作,以简朴隽永的笔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 年老的波兰人在巴塞罗那邂逅了女人,她惊讶于这个时代竟然还存在神圣爱情的信徒。他像是来自过去的幽灵,是一个逝去时代的遗痕。他爱上了她,她只觉得他可怜。
耻(同名电影原著)
3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5%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约翰·库切的代表作之一。《耻》是一本极具可读性,且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小说。五十二岁的戴维·卢里教授离了婚;他充满欲望,却缺乏激情。一段和学生之间的情事使他失业后,他遭到朋友的回避,遭到前妻的嘲笑,只好退居于女儿露西的小庄园。卢里教授的短暂访演变成一次长期的逗留——他试图在这一仅存的与他人的关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然而,一场难以想象的暴力事件迫使父女俩不得不面对他们之间的矛盾,以及新南非社会中复杂的种族状况。小说反映了南非的社会矛盾和往日的种族冲突,触及了当代对浪漫激情与伦理道德的态度。
道德故事集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0%
《道德故事集》是库切的短篇小说集,中文版初次引进,包括《狗》《故事》《虚荣》《女人渐老时》《老妇人与猫》《谎言》《玻璃屠宰场》,共七篇。 小说以母与子、爱与欲、青春与衰老、人与动物的关系等为切入口,以思辨性对话和心理刻画,塑造了内心丰富、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故事简明但意味深长,呈现出库切对人类道德本质和生命处境的深沉思考。 Goodreads上有读者评论:“七个故事都言浅意深,有些段落需要反复读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留着这本书20年后还能常看常新。” “第一次听说库切这个诺奖得主时,以为他的小说艰深晦涩;读了这些故事,发现他的风格其实明晰、深刻、又轻巧。”
等待野蛮人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0%
几十年来,治安官一直是帝国的忠实仆人,管理着一个小小的边境要塞的事务,对即将到来的与野蛮人的战争视而不见。然而,当审讯专家到来时,他目睹了帝国对战俘的残酷和不公正待遇。他对受害者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反叛行为,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使他成为国家的敌人,并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等待野蛮人》是库切代表作之一,被改编为电影、舞台剧甚至歌剧。本书被企鹅图书选入“20世纪文学佳作”书系。
慢人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2%
本书是库切获诺奖后首部长篇小说。 六十岁的雷蒙特,离婚多年,无儿无女,和亲人失联,一直离群索居,默默无闻,这个世界有他不多,没他不少。 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右腿,“我是没有家人照顾的。”但他拒绝安装假肢,也拒绝联系朋友。 他觉得自己作为人的生活结束了,而成为一只狗。 只是,他爱上了一个人,同时,另一个陌生的女性闯入了他的生活。 生活将新的考验压在了他残损衰老的躯体之上,他最终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关于拒绝安装假肢,他说,“我不要看上去自然,”“我要感觉上自然。” 对于爱情和孤独,他的态度依然如此。
福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3%
《福》是对英国传统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大胆反拨与颠覆,与《鲁滨逊漂流记》有很强的互文性。有人把它看作是“南非状况”的寓言。小说以苏珊作为个体对事件的亲身经历,以一种小历史去反拨那个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宏大历史。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本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一条解构历史的路径。
内陆深处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1%
本书是诺奖得主J.M.库切的早期小说作品。一个与父亲在南非共同生活的白人老姑娘发现了令她憎恶的事实——她父亲和一个有色人种年轻女子有着不正当关系。她不停地在脑中构建幻想,其中包括把他们两人都除掉,而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透露出,这个老姑娘自己也想跟家中的男仆发生苟合的关系。本书采用意识流的写法,其讲述的故事并无明确的结局,读者唯有从女主人公的笔记中去找寻线索。女性内心独白与非洲大地的自然环境极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令人纠结万分却又欲罢不能。
此时此地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5.9%
本书是库切与当红作家保罗·奥斯特于2008年至2011年间的通信集,两人探讨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从友情谈起,谈世事,聊人生,议文学,论艺术,话题涵盖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生活中的小故事,经济危机,现代战争,体育运动以及个人经历等等,可谓无所不谈,包罗万象。
耶稣的童年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1%
这是一个奇特而神秘的故事。一名寂寞男子,一个天才儿童,远渡重洋来到陌生国度。他们被抹除记忆,篡改身份,同另一位不相干的女子组成“偶合家庭”,开始全新生活。小说带有喜剧性的惊奇和震动,叙事织体仍是库切式的稠密,包含“新生活”所指涉的形而上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母题。
幽暗之地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0%
本书是库切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小说描写了越南战争期间一个为美国政府服务的人物,挖空心思要发明一套攻无不克的心理战系统,与此同时,他的个人生活却糟糕透顶。此人的奇思异想与一份十八世纪布尔人在非洲腹地的探险报告并列而述,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遁世方式——一者是智力的夸张和心理上的妄自尊大,另一者则是充满活力、富于荒蛮气息的生命进程,两者互为映照,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充满冷峻诗意的想象力和寓言的盛宴。
内心活动
1人今日阅读
《内心活动》精选了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写于2000至2005年间的20篇文学评论。库切在此深入讨论了塞缪尔·贝克特、君特·格拉斯、加西亚·马尔克斯、菲利普·罗斯等多位20世纪文学大师。他的每一篇文章乃至每一个词都富于深刻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本书看似颇具挑战实则文风亲和,平实而精准的写作为读者打开一扇得以欣赏那些不朽著作的文学之窗。书中评论的作家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和出版人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意义,相信如今仍是如此。
异乡人的国度
1人今日阅读
《异乡人的国度》精选了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写于1986至1999年间的26篇文学评论,是作者的首部文学评论集。库切开篇便提出“何为经典?”之问,并在艾略特、巴赫和赫伯特的作品与观点中寻找答案。他接下去就笛福、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18、19世纪文学大师,以及里尔克、卡夫卡、穆齐尔等现代主义德语作家进行深入讨论。同时,还剖析了博尔赫斯、布罗茨基、戈迪默、奥兹、拉什迪、莱辛等20世纪文学巨匠。库切的文学评论相较其他评论更具历史感。
凶年纪事
1人今日阅读
本书由三本线索构成:一位声名卓著的老作家应出版社约请撰写一本书名为《危言》的言论著作,这是一个可用来表达社会关怀的机会;在社区洗衣房里,他遇见一位迷人的年轻女子安雅,他给了她一份替他的书稿打字的工作;安雅的男友艾伦是一个投资顾问,对于安娜在楼下的老古董那儿浪费时间,他颇为反感。然而作家的某些个人事务却惹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开始构想一个阴谋……本书在文体上具有实验性质,写于作者从南非移民至澳大利亚后。
耶稣的学生时代
本书是库切《耶稣的童年》的续集,大卫是个爱问问题的小男孩,西蒙和伊涅斯把他带到一个新的小镇去抚养。大卫学了新的语言,交了新的朋友,同时他要开始上学了。他加入了舞蹈学院,他在这里学会了从天上将数字召唤下来,也懂得了成长的含义。库切在本书中探讨了成长的意义、作为家长的意义、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以及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耶稣之死(库切文集)
推荐值 82.5%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库切的最新小说,是“耶稣三部曲”系列的完结篇。《耶稣之死》的主角仍是少年大卫,本书中大卫已经十岁了,每周和他的朋友一起踢足球。他们没有设备或者规则:有时球场上有三十个人,有时只有五个。邻近孤儿院的院长邀请他们组队,和寄宿学校球队比赛。他们可能喜欢与真正的团队一起测量自己。尽最大努力,让一切都取胜。大卫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与球队一起生活。然而很快,他成为一种神秘疾病的牺牲品。而围绕在大卫身边的种种人在他死后都开始了各个不同的纪念方式,每个人都对大卫有着自己的了解,自己的说法……
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库切文集)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5%
《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是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获奖小说。在战火纷飞的南非,迈克尔·K踏上旅程,带生病的母亲回乡下的家。在半路上,母亲死了,留下迈克尔·K一个人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身边是残暴而四处游走的军队。迈克尔·K遭到了关押,然而他无法接受禁锢,决心要有尊严地活下去,于是逃了出来。这部肯定生命的小说直指人类经验的中心:人需要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的生活,需要与我们所在的世界找到联结,需要保持纯洁的眼光。
夏日
《夏日》是南非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小说,“外省生活场景三部曲”的第三部,同《男孩》《青春》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自传三部曲。在《夏日》中,库切将那种虚实相间、微妙迷离的回忆录风格更推进一步:著名作家库切已死;一位年轻的英国作家为了给这位已故作家撰写传记,像个侦探一样寻找着库切幽灵般的中年,与库切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一一对话。这是一部奇特的作品,一部从他人视角出发的“自传”,也是作家极为辛辣和深刻的自我探知、自我表达。
青春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3%
《青春》是库切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一位叫约翰的年轻人,从南非到伦敦之后的生活境遇。这位年轻人“他”先后在IBM和国际计算机公司从事程序员的工作,物质上的他过着相对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精神上的他却陷入了异常苦闷的状态。他渴望摆脱南非对他带来的影响,真正过上伦敦人的生活,却又无法实实在在地融入当地,亦无法彻底割舍与母亲的关联;他渴望获得情感上的抚慰,却无法与其他女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他生性内敛、缺少热情,却又向往诗人般轰轰烈烈的生活。库切在这部小说中,从“他”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青春之途。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以虚构的澳大利亚作家、老年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为主人公,以“八堂课”的形式记述了她在世界各地演讲、参会、接受采访、探亲访友时发表的演讲及与他人的对话、论争。书中不仅讨论了现实主义、人文学科、动物权利等严肃问题,也穿插了科斯特洛的生平回忆及与他人的交往,生动地描绘出了这样一位性格孤僻、言辞刻薄、主张鲜明的作家形象。这部小说采取了实验性的写法,面对这样形式新颖的文本,读者不妨跟着库切的人物去体验那种悲凉心境——当主人公与世人周旋之际,你差不多也能发现当下生活的精神陷阱。
黑铁时代
独自生活在南非的柯伦太太,被确诊为癌症,生命进入倒计时。 她给远在美国的女儿写信,告知女儿她正经历的生活和内心的一切,是倾诉也像喃喃自语。 作为白人知识女性,她被政体保护,却亲眼目睹着身边人因为种族隔离制度遭受的惨剧,在自己临近的死亡和制度的罪恶导致的他者的死亡面前,她陷入了深深的无力、愤怒、悲伤和耻辱中…… 在对女儿的诉说中,她揭开了另一个自己,也毫无保留地宣泄了她对自我和对这个时代的质问、鞭策与反思。 有读者评价说:“《黑铁时代》是一本极其黑暗的书,甚至比库切的其他作品还要黑暗。不过,这里需要浓重的黑暗。一个人还能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和人类同胞的严重退化呢?” “我想象,就像我现在所做的那样,库切坐在种族隔离的南非的床上,试图想象一个白人可以做什么,真正可以做什么,以帮助结束白人至上主义暴力政权。我认为他所想到的所有困难、矛盾和常常无力的想法都融入到了这本书中。太多的话无法写下,太多的场景无法讲述。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衰败与反抗、罪恶与救赎的时代。” 南非开普敦300周年基金会将1995年的奖颁给库切,“不局限于单一的时间或国家。仔细地观察压迫、残酷和不公正,并教会读者如何看待自由以及试图表达自由的困难。”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沉重”的库切呈现。
他和他的人
本书收录了库切未曾被整理成书的单独发表的短篇小说《女人渐老》《老妇人与猫》《他和他的人》,可以说本书在任何地方都是首次出版。小说探讨了家庭、历史、言语、自我认识等关乎人生和世界的重大概念,体现了库切思想的精华。
男孩
《男孩》是库切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叙写主人公十岁至十三岁时在南非的孩童生活。所有的情节都带有天真而阴郁的色彩,且充满十几岁男孩特有的奇奇怪怪的幻想,然而这一切细琐的讲述背后却能看出更为宏大的叙事意图。通过一个小男孩,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读者可见证殖民者的文化帝国主义给南非社会播下不同民族、种族冲突的祸根——库切借此铺衍本书的悲剧性语境,透过主人公内心的困惑,世事艰难的老生常谈出人意料地演绎出一套全新话语。
彼得堡的大师
《彼得堡的大师》是南非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主角。小说中,1869年10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继子巴维尔之死,来到彼得堡秣市,从而与一系列人物相遇,与他们的命运交织,而所有这些体验都在一场煎熬和受难中转变为写作中的元素,成为他创作《群魔》的契机和养分。通过重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故事,通过真假莫辨的诠释,库切向读者展示了书房斗室中深不可测的想象世界。
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讲述现实的罪愆一再激发陷入死亡阴影的卡伦太太内心的救赎意识,而他者的厄运又使她不断坠入耻辱的深渊。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她最终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像铁一样冷酷,坚硬,不动声色。与其说这是出于天性,不如说更是出于需要,出于一种抵抗这个世界的需要。
夏日/“外省生活场景”三部曲
《夏日/“外省生活场景”三部曲》主旨是讲述作家成长的故事,对于如何成为一个作家却讲得不多。开篇描述南非种族隔离的悲剧,寥寥几笔,传达出那个时期近乎凝固的政治气氛,但书中对种族隔离的描写未作主题性展开。此书的主题是指向作家隐秘的私生活,也就是中心人物体内的“性”,确切地说,是他体内的“中性”、“去性”或“无性”。
青春/“外省生活场景”三部曲
《青春/“外省生活场景”三部曲》讲述了一个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以古怪的方式祈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从南非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工作,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被爱抚,却只有性爱在吞噬时间和精力。库切把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写得楚楚动人,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好故事(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畅聊人生、小说、心理学)
《好故事》是一场关于心理治疗与叙事艺术的精彩对谈。对话的一方是长期关注心理道德的诺奖作家J.M.库切;另一方则是相当有文学素养的心理治疗师阿拉贝拉·库尔茨。双方关注的核心是“故事”。作家常常独自写作,他们在写作中掌控整个故事;而心理治疗师则与患者合作,展开患者的真实生活和身份叙事。 在令人深省的思想碰撞中,两位作者讨论了个体及群体的心理:学校课堂、帮派组织,以及将祖先的残暴行为融入民族叙事的移民国家。库切和库尔茨借鉴了塞万提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塞巴尔德等伟大作家,以及弗洛伊德和克莱恩这样的心理学大师,深入探讨人类的自我审视能力、人们对于自我叙事的期待,以及我们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
J.M.库切文学评论集
这是一部融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无穷文学智慧的文学评论集。 库切在《异乡人的国度》开篇便提出“何为经典?”之问,并在艾略特、巴赫和赫伯特的作品与观点中寻找答案。他接下去就笛福、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18、19世纪文学大师,以及里尔克、卡夫卡、穆齐尔等现代主义德语作家进行深入讨论。同时,还剖析了博尔赫斯、布罗茨基、戈迪默、奥兹、拉什迪、莱辛等20世纪文学巨匠。 在《内心活动》中,库切继续探讨了塞缪尔·贝克特、君特·格拉斯、加西亚·马尔克斯、菲利普·罗斯等多位20世纪文学大师。这里的每一篇文章乃至每一个词都富于深刻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本书看似颇具挑战,实则文风亲和,平实精准、细腻优雅的写作为读者打开一扇得以欣赏那些不朽著作的文学之窗。
库切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男孩》 库切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叙写主人公十岁至十三岁时在南非的童年生活。小说同时展现了南非老派乡村生活的奇妙场景,以及布尔人和英格兰人之间、白人和黑人之间永无休止的冲突。世事艰难的老生常谈出人意料地演绎出一套全新话语。 《青春》 库切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二,一个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以古怪的方式祈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从南非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工作,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被爱抚,却只有性爱在吞噬时间和精力。库切把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写得楚楚动人,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夏日》 库切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三,一部从他人视角出发的“自传”。著名作家库切已死,一位年轻的英国作家为了给库切写传记,像侦探一样寻找着他幽灵般的中年。《夏日》用复杂的人称意识将那种虚实相间、微妙迷离的回忆录风格更推进一步。你无法说清这是虚构小说还是回忆录。只能说,这是一部非常“狡猾的”、超出一般文本意识的优秀作品。
天生异乡人
J.M.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年出生于南非,小说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1983、1999年两获布克奖,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投身写作之前,库切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摄影师。这一理想主要实践于库切十五六岁,也就是他自传三部曲中的《男孩》时代。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摄影上,是当时学校摄影协会的主要推动者,留下来约130张照片。这部书就是这些照片的合集,忠实记录了库切的少年时代,仿佛一部可以和《男孩》相对照的图像版自传。 这些照片大量涉及了库切的阅读和写作生活,而在他日后的文学作品中,摄影也经常占据重要位置;在库切的摄影手法中,也可以看到他日后的写作方式。库切说:“从一开始,摄影的痕迹就遍布于我的作品之中,直至所有作品。” 英语中,摄影的字面意思是“用光影写作”。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库切审美能力的发展过程,也看到年少的他是如何通过一张张照片或 “外省生活场景”来记录和解读周围的世界,就像他日后用写作所做的那样。“外省生活场景”正是库切自传三部曲的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