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0 条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5年第3期)
137人今日阅读
崭新的逻辑,未来的味道 DeepSeek(以下简称DS)带来的冲击波还在继续。各方目光集结,对其剖析和追问已是360度无死角:用户体验、技术、成本、商业模式、AI前景、中美竞争、监管与伦理。 而如若戴上“哈佛商业评论的眼镜”,我们看到这家中国公司展现出一些崭新的逻辑。 我曾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导逻辑归结:爆款逻辑、流量逻辑、资本逻辑。这个概括简单粗暴不严谨,但可以解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赢家,它们也确实带给中国人吃穿住行娱乐上的极大便利与愉悦。但是这三大逻辑也很暴烈,将大量资源用于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其本质是个整体社会成本高昂的零和、短期、豪赌大力出奇迹的游戏。 DS 的横空出世则完全在上述逻辑之外:硬核的前沿技术、低成本优势、开源、自有资金运营。它一举成为全球爆款 AI 应用,既未依赖任何流量入口,也并非团队初始目标。其目标是专注做底层模型。所以,DS 的逻辑是硬核创新、多赢的逻辑。它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突然成为AI 界的新战神,而是“忽如一夜春风来”,以一己之力吹动中国 AI 应用千树万树梨花待开。 这正是本刊定义的“良币时代”的逻辑:致力于创新与价值创造,不仅服务好自己用户/ 客户,也致力于建设更良性共赢的商业生态。 DS 是一缕来自未来的味道。它没有国内科技大厂的味道(中国科技大厂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制造了一座座数据与服务孤岛);也没有诸多科技创业公司的味道(资本加持的“百模大战”);它甚至也没有硅谷巨头的味道(硅谷老牌巨头在大模型时代慢半拍,新晋巨头 Open AI 转为闭源)。 当然,DS 的未来无人知晓。AI 新纪元刚开启,大语言模型是否唯一的技术路径、DS 自身实力与商业化前景也不确定。但是,今天的 DS 足以让人期待更多“良币逻辑”的中国公司涌现,带来一个真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商业文明纪元。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5年第2期)
2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2%
知识付费兴起之初,我曾对“领读人”“讲书人”的角色很困惑。我以为读书和吃饭一样,但凡不是身体障碍或文盲,都应该自己亲自来,为何需要别人指引?直到后来,好奇之下打开了杨照先生讲《史记》与《资本论》的音频课。哇噢!杨照老师的讲解令人沉浸沉迷、通体舒畅,是此前我自己翻读这两本书时完全不曾品到的滋味。 若非这番经验与领悟,我大概会觉得,学习这件事,尤其是毕业后成年人的学习,也完全是一己之事。所谓“终身学习者”(lifelong learners),由此而来。我们都发现,学校的知识无法应对社会剧变与漫长人生,每个人要在自己的日常,边做边学,从榜样身上学习、从反馈中学习。 既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也学习各种规则与流程。 但组织内的集体学习,不同于个体的终身学习。因为组织有目标、有方向、有个性(企业文化)、有约束(资源 /预算),从数字化转型、生成式 AI 的应用,到新的产业逻辑、 竞争环境、消费趋势,组织不仅需要员工掌握新技能,还要激发协作与创新。因此,组织内部的集体学习,不像个人学习那般自觉、自驱动,而更像是一场组团打怪的旅程,既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也需要每个组员身心投入,勇往直前。 这就是本期封面推荐文章谈论的所谓“学习带头人”(P038)。他们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组团打怪的“团长”,是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角色。他们可以在不同岗位、有不同风格,但必须适配企业文化与战略,他们要让这场组团打怪之旅,既实现目标、又十分愉悦,甚至去到出发前意想不到的地方——创意和创新发生的地方。 2025 年开年的诸多事件令人心碎:韩国空难、西藏地震、洛杉矶大火、缅甸诈骗园。我们看到天灾与人祸并行,魔鬼与天使同在。无论商业竞争或者公民社会,“组团打怪”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也更重要,它带来连接、团结、共识、集体行动与崭新方案,让我们免于“工作孤独症”(P048),长出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