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4 条
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
在经历了或远或近的灾难之后,公益变成了社会之痒。捐款吗?捐物吗?捐给谁?谁能保障它们能提供给最需要的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最有效?对于那些不是由大规模天灾造成的伤害和遗憾,又如何能让人以最合适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最少的中间环节提供帮助?当公司的捐赠本身已经被怀疑为一种老套而不得不为之的慈善秀,有没有更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公益方法,让公司的品牌、运营和独特价值观能与之相匹配,获得直接的回报?过去习惯中的单纯以财物、人力的方式表达善意的方法已经过时,而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参与广泛、互动性更强的公益理念已经广泛呈现,只不过在今天的主流话语中,我们还很难听到它们所创造的奇迹。
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23)
1人今日阅读
《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03)》系统总结了三年疫情期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全面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智慧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趋势,同时重点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方向性的智慧养老新模式、新行动、新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及客观呈现。 本书既站位高远、视野广阔,又立足实践、尊重事实,针对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痛点和经营难点等问题,通过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完善提升和借鉴推广的建言建议,以及突破困境的方案和路径。本书政策性、针对性、实用性强,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智慧养老产业从业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可成为智慧养老研究者和企业家的案头工具书。
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精神培育研究
公益伦理精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领域的逐渐扩大,人们对公共领域中自己所处的共同体的公民身份、公民责任、公民权利,对政治生活的参与积极性等相关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的自觉认知和履行,是一种感性到理性精神的升华过程中相伴而生的一种精神。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益精神是必须具备的,是公共领域正常运转是国家走向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们形成民主法治的现代化生活,整个国家走向富强、文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原本就是群居的存在物,因而是类的存在物,公共生活一直存在于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但公共生活的样式和程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使中国逐渐的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上、生存上,已融合为一个共生死、共繁荣的共同体。人类公共生活较之以往前所未有的扩大,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于影响到社会生活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转型时期,经济、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对我们提出了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同时应具备相应的精神文化,否则它则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经济建设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所以,公益精神的培育形成作为道德建设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构建公序良俗的和谐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历史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从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到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内容有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风民俗,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各民族之间在价值认同上存在着差异,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样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使公共领域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循环,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凝聚力。公益精神的强弱与国家认同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关系,公益精神强的民族不仅本民族的民族认同高,凝聚力强,它对国家的认同程度高,社会责任感强,使国家更加的稳定,发展也会更加的迅速,因此,公益精神的培育有助于促进群体对国家的价值观的认同。其次,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各民族更加融合团结。人都是群体性的存在物,都是在不断的社会化中生活的,就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1]。人与人之间总免不了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怎样化解这些冲突,使社会和谐,公益精神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对个体自身私利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也是人从自身个体出发的理性追求。然而,个体利益的实现与群体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群体利益的强大,个体利益也难以实现,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如果没有公益精神,人人都以自己的个体利益出发,至群体国家而不顾,这样一盘散沙的群体和国家,也不会长久存在,终究会在不断的斗争中湮灭。我国现在正处在改革开放持续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转型时期,各个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突显了利益主体间的密切相连和冲突,公共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困扰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雾霾天气,就是我们过度追求经济的发展,公共意识缺乏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最后,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公民社会,只有建成这样的公民社会,国民才会有较高的公德心,较高的权利义务的意识,较高的国家政治观念。就如梁启超先生所说: “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2]。公德是维系社会的根本,“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衰”3],公德的高下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公德的建立是以公共意识的基础的,唯有所有公民都有强大的公益精神,公德才能真正建立起来,现代化的强大的公民社会才能形成。 总之,公益伦理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公益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各民族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协调,有助于提高各民族自身公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增强国家凝聚力,公共领域利益实现最大化,使我国这种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不断走向富强、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网络流行文化解析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二十年历程中,网络文化从他的萌生、发展和壮大,到网络聊天、网络音乐、网络流行语、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各种网络流行文化的井喷式出现,再到微博、微电影、微信等,时尚的网络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常态,因此,本书阐释了当前的网络流行文化以及以青年为主题的网络亚文化、并对它们得产生与发展有一定的认知、理解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