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9 条
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第2版)
这部《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first个特点是简明、清晰,不用深奥枯燥的语言,不用复杂难解的数学推导。本书主要使用文字阐述,辅之以图表和简单数学公式,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因此它不但适合于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教学需要,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以及关心农民状况的一般读者阅读起来也很顺畅。第二个特点是它系统介绍了农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其中有追求利润型农民、风险规避型农民、劳苦规避型农民、部分参与市场的农民以及分成制农民。在介绍这些理论时,本书采取了同样的结构,系统阐述了各个理论的假设、推理、结论和政策含义,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第三个特点是大量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研究。它在集中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精髄的基础上,对农民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和主要问题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第四个特点是比较了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向读者清楚地展示了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异同。本书出版以来,一直是国际上农民经济学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被誉为是“对农民家庭农业生产的经济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一部书。
家户主义与进城创业组织运转
本书审视进城创业现象,强调社会—经济的均衡作用,在实践中深入认知进城创业经济组织与家户组织的相互统一。在传统和现代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家户主义机制,进城创业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并且呈现“星星之火”“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本书深入剖析家户主义机制及其与家户制度的不同,强调形式与实质的统一、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的联合、社会文化与经济理性的均衡、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的互构等。
粮食法原论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粮食法学。具体而言,以制定《粮食法》为契机,推动中国当代粮食立法之体系化;从粮食市场主体、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粮食社会组织三个层面,促进粮食法律主体之多元化;从粮食供给平衡、粮食质量安全、粮食价格合理三个角度,彰显粮食权之特色化;从粮食、特定粮食服务行为、粮食智力财产、粮食金融等角度,体现粮食法律客体之多样化;从粮食供给保障行为、粮食质量保障行为、粮食价格保障行为方面,实现粮食法律行为之类型化;将传统粮食法律责任与新兴粮食法律责任有机结合,旨在实现粮食法律责任之综合化;在传统粮食法律救济途径的基础上引入粮食公益诉讼,致力于粮食法律救济之便利化;通过粮食软法与粮食硬法构建广义的粮食法治系统工程,促成粮食软法之协同化。
劳动社会学评论(第2辑)
本论文集是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在劳动社会学评论领域的科研成果,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劳动关系转型为发轫的,变化着的劳动关系是审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视角。对此,有必要对劳动关系深刻变动及引发的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展开研究,以探讨社会秩序与进步。本书收集了最近一年基于劳动社会学视角对中国劳动就业领域若干问题研究的论文。
刘易斯拐点、农业生产决策与环境效应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在接受“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的基础上,研究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决策和农业要素投入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分析农业支持政策带来的环境效应。利用相关统计数据描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口特征,利用生命周期法测算农业碳排放,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与农业支持政策对务农劳动投入、农业资本要素投入和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提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中国现代农民生成机制研究:基于就业选择集的视角
现代农民的生成是工业化进程中,就业选择集合扩展变化所引致的一系列关联变化的结果。其形成规律是农民具有非农就业机会,转移到非农产业——农业劳动力非农择优转移产生人口代际优化效应,形成农民选择能力提高的内在路径——农业企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民成长以及农与非农就业工资的收敛,促成农民择业条件的转变。本书在对三部分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对农民就业选择集合扩展、选择能力提高、选择条件转变以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方法,向量误差修正的VECM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分别予以实证检验。同时,以美、法、日三个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民的形成与培育为典型案例,比较得出,促进现代农民成长的启示在于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重视农民教育投入,提高农业收益和促进农业的企业化经营。
新形势下农业微观组织发展趋势研究(塞北经济文化论丛)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1BJY105)的最终成果,用图表列出大量的国内外统计数据与案例,系统地分析了农业发展的特征,包括中国农业面临的新阶段特征:如大宗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趋势、农业技术进步及对农户要素配置的影响、经济发展新阶段对“三农”的影响、农户家庭经营方式与中国农产品总产量的关系;新环境特征:如世界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生鲜食品超市业态的普遍成长、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继之分析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成、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的家庭农场、公司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变化特点。提出了应支持多样化的规模农业微观组织有序共存,因势利导形成互补与互竞的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书数据资料丰富,案例调研翔实,分析研究系统,图表数据清晰,参考文献规范,有较强的文献资料使用价值。
贫困中的合作: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本书从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握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规律,力图建构以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为核心的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理论框架,探明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机理和益贫机制,总结贫困地区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模式创新及绩效。
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七卷)
为了进一步推动《资本论》的研究和学习,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从2003年起,对每年专家学者的《资本论》研究成果以中国《资本论》年刊的形式汇集出版,以促进当代《资本论》的研究。第十七卷收录了近一年来我国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章及最新研究成果,计40余篇,60万字。
新时期农村土地热点问题研究:以重庆为例
本书大致分三篇内容,分别以土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规模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在对国内外土地规模经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农户为研究对象,以农户收益最大化为原则,构建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适度值的测度模型;从耕地使用权流转的供需主体的角度出发,综合研究了耕地使用权流转中价格的形成机理,对耕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现状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立足于国情和重庆实际,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主体行为选择进行研究,探索其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