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4 条
歌唱与敬神:村镇视野中的客家妇女生活
了解客家已婚妇女的家庭角色,并分析影响家庭角色的因素;了解客家已婚妇女的生活满意度,并分析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探讨当前客家已婚妇女家庭角色与生活满意度间之关系,《歌唱与敬神:村镇视野中的客家妇女生活》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调查地客家妇女在山歌和信仰领域中的身份、组织活动、人际关系以及观念和行为解释,并梳理了当地山歌和信仰传统的变迁和发展。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记录和描述了客家妇女真实的日常生活,传达和阐释了她们自己的声音。 《歌唱与敬神:村镇视野中的客家妇女生活》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调查地客家妇女在山歌和信仰领域中的身份、组织活动、人际关系以及观念和行为解释,并梳理了当地山歌和信仰传统的变迁和发展。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记录和描述了客家妇女真实的日常生活,传达和阐释了她们自己的声音。阅读《歌唱与敬神:村镇视野中的客家妇女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听故事和认识人的过程,同时,跟作者一起,捕捉和理解一些被此前的研究者忽略了的知识,行为、态度和细节。
田野中的客家妇女与民俗信仰(客家学研究丛书·第三辑)
本书立足于客家乡村的普通农妇,通过文献和口述建构她们的身份,从世俗与信仰两方面来探讨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从多维角度,如家庭、经济、民俗、信仰、人生阶段等来探讨客家妇女的地位与文化生活,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客家妇女的文化形象。全书的研究利用田野调查获得碑记、族谱、经书、科仪本等第一手的民间文献与口述访谈资料,提供的资料很有成色。且描述细微,分析周到,克服了许多研究不够深入、曲解资料、割裂名称与语境关联等的局限。
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学术论文集
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我国很早就有在这天“乞巧”的风俗。2007年,西和县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县的“乞巧节”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8月7日,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书为此次论坛论文的合集。为论坛提供论文的专家学者从乞巧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现实意义、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展现了乞巧……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6~2010)
1人今日阅读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组织编写,是全面反映中国妇女/性别研究进展的专业文献书刊,也是妇女/性别研究的工具书。本书是第四卷,设有“研究综述”、“研究成果选介”、“学术团体、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简介”、“学者简介”及“附录”5个栏目,对2006~2010年这五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概况、特点、主要研究进展及不足进行了较为整体和全局性的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鲁西运河流域乡民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本研究以大运河为轴心建立乡民艺术田野研究的关联性动态视野,旨在阐释乡民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论研究层面,重点解析乡民艺术鉴赏的多向维度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探索乡民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围绕“艺”“乡”“民”“客”建构了乡民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四维目标价值体系,并提出原生态本真体验、活态传习馆体验、实景再现式体验、舞台活化式体验、主题产业式体验、虚拟沉浸式体验等六种类型的乡民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实证研究层面,具体围绕“碧霞祠·运河神”“年画社·运河风”“运河人·社火情”“运河号·漕运兴”“葫芦生·百味生”“泥土香·运河影”六个专题阐述了鲁西运河流域乡民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