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23 条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暂无简介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研究
本书是以论文集的形式将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收录到一起,论文之间并非没有联系,第一章对范畴的研究主要探讨“完整”和“过程”这一对范畴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对范畴在句法中的表现,指出“完整”和“过程”是现实现象中“整体”和“部分”这对范畴在句法中的表现,其中主要对动态助词“了”在不同语法环境下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动词+了”表现为“完整”的范畴意义,“名词+了”则表现为“过程”的范畴意义,并且这两种范畴意义中间是有过渡的,不同词性的词和“了”组合后表现为相对不同强弱的动态或静态特征,越是静态的词,和“了”组合后越能表现为动态的特点;相反,越是动态的词,和“了”组合后越表现为静态的特点,这实际上正是现实现象中两种对立的范畴的辩证关系。第二章句子研究是语法研究的继续,其中第二节的内容也和“整体”和“部分”这对范畴有关,其他是对句子不同层面的分析研究,第一节探讨了“动词语+的”的指称性强弱,第三节是对感叹句的研究,第四节探讨了句子的模式,第五节是从语用角度分析假设复句的交际功能。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讨论了词汇和修辞方面的问题,还包括教学方面的有关问题。本书对语法、词汇的研究立足于材料和实证,分析中更注重例证,分类时注意特殊的情况,解释力求通俗易懂。本书可以给从事汉语语法、词汇研究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也可以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
现代汉语词汇多角度探索
本书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从语言运用、新词新语、语言演化、统计计量和信息处理等角度多视角、多侧面地探索现代汉语词汇。主要内容为:(1)如何确定现代汉语“词”的问题,包括词与语素、短语的纠结与离析,频率对词感的制约。(2)从语言运用的视角,包括词汇的嬗变、术语的泛化、特征词的跨域使用以及词汇的语码夹用。(3)从新词新语的视角,包括“被X”词族、“裸X”词族、“X门”词族和“零X”词族。(4)从语言演化的视角,包括跨层结构“之X”的词汇化、定中“V双+N双”词汇化、新兴结构“是时候VP”以及转喻构词研究。(5)从统计计量的视角,包括词汇的统计研究、构词的计量研究和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6)从信息处理的视角,包括词表研究、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应用以及汉语特征词的研究。
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
本书是一本近代语言史著作,总体论述了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特点,指出日语进入现代汉语的时间、典型的事例。介绍了从17世纪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工作,到20世纪初中国人汉译日书的历史经过。以《时务报》《日本国志》《辞源》《官话》等文本为例,讨论中日之间语词环流的情况。并专门考察了“热带”“陪审”“化学”三个名词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和普及的过程。
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
本书在梳理百年语言学的相关专著、论文、教材的基础上,对中国语言学思想史进行概述、提炼,立足文献,注重史论。本书以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为基础,特别重视在传统的语言学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关于语言学思想史的史论来进行论述。作者认为,从语言学出发来谈语言学思想史才是真正的语言学思想史,语言学思想史研究不能不顾语言学著述的相关文献这一基础。本书适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阅读。
现代汉语
3人今日阅读
本书基于本科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选文的论题为中心,讨论现代汉语研究中的基本学术问题,内容涉及现代汉语概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专题研讨,以点带面地反映了现代汉语研究的学术概貌。
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报告(第一辑)
《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报告(第一辑)》是中国数字人文从相关概念引入至初步学科化建制的十数年发展历史的总结,全书四部十八章,从技术基础、政策支持、学术理论、多样化实践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正走向成熟的中国数字人文的概貌,并聚焦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力求在数字人文本地化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反思,同时在更大和更深层面上呼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和“文化数字化”战略。
汉语传承语素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
本书探讨词的语素化及其形成条件,以历史来源为标准对汉语语素进行重新分类,将汉语语素分为传承语素和后起语素两大类。在传承语素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围绕传承语素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关系开展研究,查测了相关大纲中传承语素的呈现情况并归纳出适用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常用传承语素。本书梳理了传承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考察了汉字与传承语素间的复杂情况,总结了传承语素的主要特点及用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功能,同时选择典型语素开展个案研究。书中编制的相关教学用表,对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明清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
明清汉语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它不仅是上承唐宋元汉语、下启现代汉语的枢纽,而且是大量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词汇的直接源头。明清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非常显著,但是迄今为止,其具体差异并不清楚,相关研究尚未展开。本成果对明清南北文献进行通观考察,发掘、甄选有比较价值的词汇现象,全面比较和综合分析明清南北用词的异同,揭示其具体差异,以推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进而为汉语方言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和理论依据;同时,从词汇南北差异角度为明清文献方言成分和官话基础方言的考定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词汇材料,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分析造成词汇南北差异的原因,探索差异背后的规律和机制,对发掘历史汉语地域差异的理论阐释和语言学价值也多有裨益。
当代汉语语法研究
本书在现代汉语史的框架下,按作者对当代汉语发展线索及研究内容的划分,分为普通话和港台地区“国语”两部分,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选择若干最能代表当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的现象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共时的深入描写中结合了历时的专题考察,在全面的定性分析中结合了细致的定量分析。书中既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注重理论及方法的探讨;既着眼于微观层次的语法现象,同时也关注宏观层面的整体研究及其可持续发展。本书总体而言是相关研究中深入而有特点的一部,堪称当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总结、提高之作。
源于先秦的现代汉语复合词研究
本书属于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范畴。汉语本源双音合成词的形成有两个渠道:一为历史传承式,一为现代合成式。本书的研究对象属于前者,指在源头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文献语言的现代汉语复合词,简称“先秦传承复合词”。在研究原则上,以汉语书面语为背景来观察词汇的发展变化。由于文言与白话是汉语两大书面语体系,因此,本书试图通过对现代汉语中先秦传承复合词的研究,从词汇角度沟通汉语两大书面语体系——“文言”与“白话”,考察“文言”对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影响。
古汉语连词“与”“及”的系统性研究
汉语属于分析语言,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因此虚词就成了表示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本书改变以往点式研究的思路,以古代汉语文言中作为并列连词的“与”和“及”为考察的核心,辐射到由并列连词“与”“及”和其他词搭配的固定用法演化出来的“孰与”、“与不”、“及以”、“及与”等。本书详细分析这些词或短语的发展脉络以及使用上的区别和联系,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建立一个既有说服力、又有科学性的组织体系。
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
针对汉语自然语言处理句法标注环节“名·名”词语串识别这一热点和难点问题,本书提出,语料库加工需对名词进行多层级分类标注(MCT),并制订测试框架,采用句法语义一体化处理策略,建构现代汉语指人名词逐级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由词项驱动句法规则,即以具有典型分析意义的双项指人名词为代表,发现指人名词同位组构模式的连续统及内部组构条件;同时从大规模真实语料中提取对短语定界有用的外部确认规则与否认规则,考察词语串邻近词语的属性、一定的句式乃至篇章对双名组构的外部限制。这一设想最终可实现为一个基于转换操作的计算机识别模型。
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
本书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多种理论,对现代汉语指人名词进行研究。并探讨了由计算机处理汉语引发的语言工程的系统性、两可现象与语法规则、语法、非语法形式与静态、动态等问题。
国际汉语教育背景下的汉语研究与教学
本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近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汉语教学研究主要内容是国际汉语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的研究。
言说词概念语义分析与挖掘
言语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当中传递和交换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整个社会的言语交际活动就是以言说动词为载体的言语动作行为的综合表现。传统的语言学对言说动词的研究基本都附庸于其他一些语法研究之中,21世纪初才有极少数的学者对言说动词从事专项性研究,但也多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加以解释说明,并未见到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来考察言说动词的研究。 本书以“词群-词位变体”理论为背景,结合“语义基元结构”理念,建立了一个基于概念语义的较完整的现代汉语言说动词概念语义网络系统,并对系统内部语义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解释,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词汇语义知识库所进行的一次探索性研究。
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试探
本书分别从何谓“中国文论”,中国文论构建的思想根基、话语体系、问题意识、知识领域等方面,对中国文论进行了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春之卷/总第23卷)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书中设有语言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献学、学术名家等栏目,发表汉语言文学各专业的相关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二〇一六年秋之卷/总第20卷)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书中设有语言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献学、学术名家等栏目,发表汉语言文学各专业的相关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华语传承、认同及测试研究
本书为论文结集,分“作为传承语的华语本体研究”“作为传承语的华语习得与认同研究”“华语测试研究”“华语传承与社会文化研究”四个专题,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出发,运用实证和多元理论等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对华语传承、认同及测试进行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对华文教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华裔新生代是华语传承的生力军,提升他们的祖语能力,帮助他们构建祖语文化身份,有利于维持华裔后代与中国的紧密联系,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巩固。
基于语义类别的汉语词汇与辞书对比研究
本书是一部基于词典的比较而进行词汇研究的著作,是词汇学与词典学的融合与交叉。作者汲取词汇学、词典学、词汇语义学等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语义类别的视角入手,以20世纪初编纂的《国语辞典》、当今规范词典的代表之作—《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的词语、词条的释义为参考和对比的依据,进行百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研究;以《新编国语日报辞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词语、词条的释义为参考和对比的依据,分析现代汉语在两岸分布与使用的同与异。本书是一本难得的聚焦于现代汉语词汇发展与变异方面的专著。对于语言学、词汇学、词典学、词汇语义学等方向的科研人员、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8%
《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是《古汉语词汇纲要》出版25年后,作者对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经过长期思考和探索而写成的。此书的内容、观点、研究方法和《古汉语词汇纲要》有较大的不同,较多地吸取了现代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力图和汉语历史词汇的实际紧密结合,用以分析和解决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问题。书中结合概念化和词化的理论来讨论词义问题,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词义,用概念场的理论来分析词汇系统及其演变,对词义和词义演变,以及词汇和语音、词义和句法的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词义的扩大、缩小,同义词和反义词以及词汇和文化等以往讨论得较多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作者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促进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建立和发展。
天趣斋随笔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分为古书阅读、师友关系探讨、汉语研究、中国古典学的建立四个方面。在汉语言文字学方面,旨在阐述以中国优秀语言学成果为 根,吸收古今中外学术精华,坚持自主创新,为繁荣中国语言学而努力奋斗的学术理念;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从新的角度具体阐发了中 国古书在未来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若干重要价值,强调了汉语言文字学在阅读古书、批判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方面的基 础作用,提出了建立中国古典学的具体方案。本书兼顾普及与提高,作者写作时力求行文简洁、活泼,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以及表达 的准确性和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词汇语义学
词汇语义既是语义学研究的焦点,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心。本书力图描述词汇语义研究的全貌,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方法研究,并深度探究相关重要议题。全书共分八章。*章和第二章论述词汇语义研究的必然性、重要性及其理论发展的演进历程。第三至五章分别阐述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生成语言学时期和认知语言学时期关于词汇语义研究的诸种方法。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语境中的词汇语义问题和词汇及词汇语义的心理研究这两大重要议题。第八章概述词汇语义研究的难点,并展望词汇语义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对外语学科语言学和汉语语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硕博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词汇和词汇语义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尤其对有志于从事词汇语义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的学者具有参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