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七册套装)

美国的故事(七册套装)

毕蓝

让我们一起来读美国历史,读懂它的随意与平和,读懂它的苦涩和幽默。旅美华人毕蓝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遍查资料,7年时间,笔耕不辍,足见其毅力以及对历史的热爱。一般历史书都只谈及美国二百来年的历史,本书却可追溯到1517年欧洲的宗教改革,弥补了美国建国前史料的空白,使我们全面了解到美国的前世今生。本书聚焦于美国建国前后的激情岁月。从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到独立战争的打响,再到美国前几任总统的执政状况,作者洋洋洒洒地写了近百万字,可见她笔下的美国历史多么细致而生动。一个个历史事件,如过电影般,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成了鲜活的故事。
开始阅读
8.9分

精彩点评 · 3921

  • 舒心果
    舒心果 点评书籍
    一部了解美国历史的好书。
    有深度又有趣,跳出了纯历史的枯燥与乏味。既能全面了解美国2/300年的建国史,又能看到有血有肉的鲜活历史人物。
  • 山丘
    山丘 点评书籍
    这本书我认为是人类群星闪耀时之美国加长版,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为了信仰与自由,美国国父们前赴后继了300年,才有了如今的盛世美利坚。

    合上这本厚重的历史长卷,那些跃动在字里行间的灵魂仍在眼前栩栩如生。

    作者以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将北美大陆殖民时期的风云人物镌刻成永恒的群像:既有为宗教自由与世俗权威抗争至流亡的安・哈金森,其孤独身影恰似刺破时代迷雾的晨星;又有身兼政治家、科学家、外交家多重身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他风筝线端的闪电不仅点亮了科学殿堂,更照亮了新兴国家的启蒙之路;乔治・华盛顿挥别弗农山庄的田园牧歌,在独立战争的烽火中锻造出 "国家高于个人" 的政治伦理;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以华尔街操盘手的敏锐与《联邦党人文集》的深邃,为美国宪政大厦浇筑下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石。

    这些性格迥异的历史缔造者,在作者笔下既保持着个体生命的温度,又共同构成了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基因图谱。

    无论是想了解美国建国史的青年学生,还是忙碌于职场的成年人,都可以翻开此书,感受那个年代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厚重,以及先辈们身上的才华与信仰。
  • 孙茗政
    孙茗政 点评书籍
    对于想了解美国建国前后来龙去脉的历史小白来说,本书非常适合阅读,用简洁的文字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光明与阴暗,探讨了种族移民等深刻话题。总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比其他“高大尚”的专业书籍,要更加让人明白理解
  • 徐征
    徐征 点评书籍
    如果你对美国完全不了解
    且有辨别能力
    可以读这本
    从发现新大陆到五月花号最后结尾是在第三任总统!美国稳定.就戛然而止!
    后面还得看别的书接上!
    各位书友有推荐的书吗?解放黑奴、南北战争、金融危机、大萧条、再次伟大………求推荐
  • 金多多
    金多多 点评书籍
    这应该到不了神作级别,刚开始看,还是有些干货,对北美的形成和历史比较有逻辑,调理还算清晰,越到后头,越不晓得在写啥子,大佬们的琐事和边角料太多了,写大事件和对大事件的认识太少了。越看越没劲儿,真想弃了,硬抗看完了,从中篇开始,基本就全是尿点了。
  • 婉儿
    婉儿 点评书籍
    典型的历史畅销书。
    优点是有趣流畅,写得和小说似的,用听书也完全跟得上,只是抱着扩展知识面是基本可以满足需求的。
    缺点是阅读过程中能看出作者没有史学根底,严谨性存疑,如果是真准备仔细了解美国历史,可能别的书更适合。
    ————
    我记得研究生上国际关系史,以为老师会给我们一些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的震撼,结果老师第一节课给我们讲的是治史的精神、态度。
    我当时既意外又不是很理解,后来才明白老师为什么会说:虽然你们这些学生以后可能不会出现研究历史的,但还是要把治史精神传递给大家。
    治史有一些基本原则,择取什么样的史料,怎么样相互印证,如何像是推理作家一样去拼凑零碎的拼图,这是一门学问。
    即使抱着各种原则和公正无私之心去阅读史料、梳理史实,也会因为个体阅历差异和信息差异而出现不同理解,更别提最开始就没这根弦绷着的情况下了。
  • 黎丨
    黎丨 点评书籍
    五星好评,文笔诙谐流畅,并不像传统历史书那样枯燥乏味,人物面貌跃然纸上,故事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最精彩的部分是制宪会议那部分,看得令人心潮澎湃,无愧为文明灯塔。
    最鲜活的人物是汉密尔顿,天才中的天才。
    最敬佩的人物是华盛顿,告诉人们什么才是最顶级的政治家。
    最可爱的人物的拉法耶特,18岁的少年将军。
  • 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 点评书籍
    标题名为《美国的故事》,其实根据内容,更准确来说是《美国国父们的故事》,以国父们为主体骨架,作者描写出了美国从诞生到基本成型的过程。
    在这个故事里,最有血有肉的是汉密尔顿,最冰冷而又最具存在感的是华盛顿,最神秘多元的是杰斐逊,最热情豪放也最有“美国人”味的是富兰克林。
    先说缺点,作者太喜欢“爱”来描述人物关系了,前期描写华盛顿和拉法耶特的“父子之爱”可以接受,到了华盛顿和助理们也是“父子之爱”就有些勉强,后期不管什么父子之爱了,连同袍、朋友间也都开始“对你爱、爱、爱不完~”,爱的太泛滥了。其次,开国战争实在是太无聊了,这点倒并非作者全责,史料如此,但实在该再缩短篇幅。
    说到优点,作者把美国人的那火一般的热情,确确实实的表达出来了。以国父们为首,这些人全都有各式各样的缺点与黑料,但不能否认,他们全都是具有饱满的人格与精神的创造者与开拓者。一个总统就职需要手按《圣经》宣誓的国家,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世俗的不能再世俗的,喧嚣吵闹的社会。
    其次,也着重突出了美国人“法的精神”。从国父们几乎人均大律师的法学背景上,就能看出这个国家从出生那一刻就带着多么浓厚的法律基因。战争上(仅这段时间)山姆大叔被罗马人踩在脚下,但在对法律的认识上,山姆大叔平视甚至俯视罗马。法院里的唇枪舌剑,填补了美国那乏善可阵的战场上的空白。一场又一场的法学辩论,诠释了美国那合作—对抗,斗争—妥协的美国模式,和一个法权发达的国家的运作模式。
  • Vanessa岑
    Vanessa岑 点评书籍
    读完七册70万字的《美国的故事》,作者毕蓝。有点像当年读完十几册《罗马人的故事》那般,信息量有点大,心里有点满,也有点不写不畅的欢喜。因为收获不匪、认知拓展了。当然,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基础薄弱,对这片国土的历史知识几近小白。话题特殊,悠着点写。
    两大收获。
    第一个收获当然是很直白的对美国的建国前后的历史有了一定的学习了解。
    其实这七册也就覆盖1607年左右清教徒踏上北美新大陆到1855年左右国父时代的终结,后面的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之类还没在里头。小白扫盲读外国历史的话,看一个中国人用母语表达的文字,从信息吸收效率的角度来讲是最高效的。更何况作者还很擅古今中外的打比方和作比较。说到此处,忍不住想强调这种“古今中外的打比方作比较”对于历史读物的非凡作用。比如:汉密尔顿居然死于决斗的子弹,而且他的长子是一模一样的死法。那不给你讲明白18和19世纪的“决斗文化”和枪膛射击水平,我等现代小白恐怕很难理解如此睿智绝顶的、重量级的政治家会用这种方式解决纠纷。再何况,作者的笔法轻松幽默,相当易读,但又不至于像一些其他历史书籍写的过于戏谑调侃,让人心疑作者是否过度发挥和自我陶醉。
    第二个收获则是一些新的认知。包括天主教/新教/清教/分裂派这一串我以前傻傻分不清楚。包括北方和南方的独立革命斗志为啥有很大差异。包括邦联和联邦其实是两码事、共和与民主也是有区别的。包括打仗建国和制宪之路是两个任务,后者一点都不比前者更容易。包括三权分立和宪法至上怎么在现实中越辩越清晰、让建国后的新大陆基本做到政治斗争不流血。甚至包括这两百多年中N多回“没有上帝保佑都解释不了”的好运气……历史的字里行间,有不少有意思的启示。
    最打动人的,莫过于这么多位建国国父的形象。冷峻坚毅而充满人格魅力的华盛顿、博学而幽默的富兰克林、犀利尖锐超越时代的汉密尔顿、浪漫而多变的杰斐逊、瘦弱书生麦迪逊、阳光睿智的马歇尔……还有那个把命交给了美国革命的法国富家子弟拉法耶特。这些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鲜活有趣,有时可以拿它当文学作品读(当然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历史真实性),就这一点讲,还真有点像《罗马人的故事》,历史的字里行间,也有生动的人物描绘。
    在德语里,历史和故事共享同一个单词Geschichte,只是前者是不可数名词,后者是可数名词。诚然,历史里满是故事,亦满是启示。后人知之而渐悟之,是个愉悦的过程。
  • 新疆闪电
    新疆闪电 点评书籍
    从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到集齐13个州,从波士顿倾茶事件到莱克星顿的枪声,从独立战争到制宪之路,从富兰克林到华盛顿、亚当斯、(汉密尔顿、拉法耶特)、杰斐逊、麦迪逊、门罗,接力棒交到了小亚当斯手里。美国革命带给我太多感动。文笔生动、活泼,写人述事,栩栩如生,不乏奇文妙语,读来饶有趣味。
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