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出生于天津,原籍安徽省潜山县官庄镇金城村,毕业于哈佛大学,美籍华裔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 1955年,被推荐入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196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4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2006年,获得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唐奖首届汉学奖和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之“国学成果奖”。2021年8月1日,在美国寓所睡梦中逝世,享年91岁。
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2%
这是当代海外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历年来最重要的学术文化随笔集,结集出版,分为“价值篇”、“文化篇”、“历史篇”、“士人篇”、“儒学篇”、“读书篇”、“怀旧篇”和“坐隐篇”、“母校篇”和“自述篇”。
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5%
《师友记往》是“余英时作品系列”中的一种。这是一册非常有意义的“回忆录”,收录了余先生数十年来缅怀与纪念师友的文字。追忆的对象既有令读者如雷贯耳的费正清、钱锺书和钱穆等,还包括刘大中、余纪中、吴火狮等在海外港台的学术界、新闻界甚至经济界掷地有声的名字,情致款款,音韵绵长。透过这些“温其如玉”的追记,读者足以深刻感受像余先生那样老一辈中国知识人的深情厚谊,以及真正的文化人对于价值、理想和学术的追求与信守。
士与中国文化
印数1—15000 内精装本4000本 本书集结了八篇历史研究的专论,其主要的对象都是“士”。 篇目如下: 一、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二、道统与政统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兼论“俳优”与“修身” 四、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五、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六、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七、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八、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我书架上的神明续编:66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关于大学问者的秘籍,东汉有“不见异人,当得异书”的故事,说的是王充的《论衡》写得清通,当初却只在吴、越地区流行,“中土未有传者”。后来,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流落到江南,读之学问大有长进;再后来,经学家王肃的父亲王朗任会稽太守,也是读了《论衡》,学问大长,“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 然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异人”“异书”是不常见的,幸而有了《我书架上的神明》,将当今各个领域成就巨大的“异人”所读“异书”展示给读者。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学、科学等领域出类拔萃,其阅读历程当然能给我们很多启发。书中诸位提到的书,不只是其研究领域的经典,还有在特别时刻给予其巨大触动,引领其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书籍,读来心有戚戚。 正如作家王小妮所说:所谓的正确阅读,怕是从来就没有的。恐怕只有好的阅读,它会不断地启示和塑造,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另眼看世界,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才是阅读的目的吧。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本书取其中一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为全书之名,实涵有两重意思。第一是“两个世界论”为全书的中心理论,其他诸篇多少都是环绕着这一中心而产生的。第二是作者曾指出,不但《红楼梦》本身具有两个世界,红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曹雪芹所在经历过的历史世界,一个则是他的虚构的艺术世界。前者一向是红学考证的对象,后者则是本书特点关注之所在。《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是分不开的,红学研究中的两个世界也同样无法截然划分。所以本书中有几篇讨论曹雪芹生平和所谓“脂批”的文字正是属于传统红学考证的范围。这些考证文学都是为“两个世界论”服务的,因为它们同样具有摧破“自传说”的作用。自传派的红学考证从来就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它是在“自传说”大前提的指导之下搜罗所谓“证据”。因此有时不免曲解证据,甚至把完全不相干的历史资料当作“证据”来运用。在“自传说”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以考证破考证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东汉生死观
本書是英時先生對於東漢民間生死信仰的考察,尤其是以「魂升天,魄入地」為代表的靈魂觀念,並強調中國人並不是等到佛教傳入才產生地獄觀念的。 導言 一、 思想史及其若干問題 二、 方法與目的 三、 材料 第一章 生與不朽 一、 生的重要性 二、 長壽和不朽 三、 求仙的世間轉化 四、 民間思想中的「神仙」觀念 五、 小結 附錄:漢代專有名詞中的長壽類用語 第二章 養生長壽 一、 士人中的養生風氣 二、 養生術與求仙 三、 人的「命」與「壽」 第三章 死與神滅的爭論 一、 死亡的自然主義態度 二、 死後生活的流行信仰 三、 神滅的爭論 參考書目 Ⅱ. 早期中國來世觀念的新證據——評魯惟一的《通往仙境之路:中國人對長生的追求》(1981年) Ⅲ. 「魂兮歸來!」——論佛教傳入以前中國靈魂與來世觀念的轉變(1987年) 複禮 魂和魄 來世信仰 陰間:魂和魄的各自住所 仙的出現和來世的重建
重寻胡适历程
在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阶段,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他的博士学位问題,他的西洋哲学素养,他对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随着《胡适日记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问題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 《重寻胡适历程》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內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上述引起议论的疑点,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来面貌。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本書是根據作者於1984年 9 月 1 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公開演講的紀錄改寫而成的。這是中國時報主辦的「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演講系列的一個總結。就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從澄清價值系統著手,將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予以精微的闡發和透澈的疏通。超然於全面西化和極端保守的傳統爭執之外,既不左右袒,也不作調人,而實事求是、允執厥中地提出了具體、平正而圓融的看法。雖然作者謙稱其看法並非唯一觀點,亦非最後定論,但一般有識之士都不約而同地公認,這篇文章即使不是百年來中西文化論辯最後的斷案,至少也是五四以還這六十年來所有討論文字中見解最圓熟、立論最透闢的一篇,堪稱是燕許大手筆,世紀大文章。
朱熹的历史世界(下)
本書是關於宋代文化史與政治史的綜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間互動關係。作者強調,宋代士階層不但是文化主體,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體,並將此一論斷建立在可以客觀檢證的歷史事實上。據此,宋代士大夫的思維結構與行動模式,則在這部研究中佔據軸心地位。作者深入研究朱熹時代的歷史世界,系統而全面地從直接史料中搜尋一切相關的證據,以重建十二世紀最後二、三十年的文化史與政治史,《上篇》為朱熹的歷史世界提供了一個較廣闊的背景,《下篇》則進入朱熹所活躍的歷史世界的核心地區。 雖然歷史已一去不返,沒有人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但本書則為專業史學家重構歷史的理想與努力,做了最好的見證。 作者簡介 余英時 一九三○年生。曾任教美國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史央研究院院士,榮獲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美國明德學院等榮譽博士。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以中國思想史、文化史馳名國際漢學界。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是关于中国思想起源的一部专题研究。出于对比较文化史的观察角度的重视,我在本书中特别借用了“轴心突破”作为分析的概念。我认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对照之下,中国轴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我对于这一论题早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始终未断,不过没有机会展开较为全面的研究而已。1977年我撰写《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收在我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其中第四节题作“哲学的突破”,即是本书整体构想的发端。但“哲学的突破”在本书中已一律改作“轴心突破”。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这是我必须首先交代的问题。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ISBN:9789570803334,作者:余英时著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中國近丗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ISBN:9789570827156,作者:余英時
余英时作品系列:朱熹的历史世界(精装)
《余英时作品系列:朱熹的历史世界(精装)》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运作方式。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研究陳寅恪史學觀念和文化精神的總集結。一九四九年以後, 陳寅恪已成為中國大陸上唯一未滅的文化燈塔,繼續闡發「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獄空前猖獗的時代,他的史著不得不儘量曲折幽深,詩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環套一環的暗碼系統。 本書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碼系統,使他的晚年生活與思想的真相重顯於世 。十餘年以來本書所激發的爭議不斷擴大,最後演成所謂的「陳寅恪熱」,引出了大批有關他晚年的檔案史料。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寫了〈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和〈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兩篇長文,更全面地闡明他的價值系統和史學思想。而這也是本書最後決定出版的主要原因。
余英时文集 (套装全十二卷)
《余英时文集 (套装全十二卷)》系统、全面地收录了余英时迄今为止在各领域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文著作,全书编选历时10年,按主题分为12卷,共430余万字,充分体现了余英时先生学术思想的发展、学贯中西的学识、独特的治学风格及其对中西文化的思考。 余英时先生治学涉猎广泛,在传承中创新,文集囊括了他早年对西方民主制度、近代文明新趋势的思考和研究,后来对先秦两汉史、宋明理学、儒学史、清代思想史、现代学人与学术、中国史学等的研究,以及他为故友新朋的著述所做的序文、他近年来有关中国人文研究的发展的文章等。余英时的思考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方面,以探求中国的文化特色为最后归宿,重点关注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在这些作品中,他提出了诸多新颖的观点和论断,如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等,既有考据,亦有阐发,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中国文化史通释
本书共集结了12篇论文,全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探讨和论断。每篇都以概括的方式呈现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提出一种长程的贯通解释,描绘一个大轮廓。思想、政治、商业、宗教、民间文化、文学、科学、医学、艺术、科举、侠等尽在其中,涉及范围相当广阔。从这些特殊面相深入浅出探讨中国文化的常中之变和变中之常,而重点仍在于彰显中国文化史的一般特色。
犹记风吹水上鳞
暂无简介
思想史 1
歷史學與思想史有著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繫。思想史家無法告知我們真實如何取得,或史學應當如何等等認識論的規範真理,而毋寧是提出議題及其重要性的討論。跨國族或國際化的思想史寫作雖然有引人之處,但其困難度較諸槍砲或傳染病的全球歷史,不可以道里計。或許,在通古今之變與全球思想史之外,思想史可以更專注於議題的整合與擴大。思想史應該更敞懷地擁抱各類歷史議題,期能與整體史學的發展脈動同步。如果思想史家們相信,他們終究不只能回應、預流史學新潮,也能夠概念化、問題化、意義化各式新舊的歷史議題,思想史或許能夠成為其他史學次領域發掘議題、聯結議題、解決議題的靈感來源。 特稿來自余英時正在撰寫的最新專著《論天人之際》,並邀集名家專文如:黃進興討論儒教的俗世性格、王汎森以探索「煩悶」的本質來討論「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問題、張旺山論社會學大家韋伯的「時代診斷」的核心構想,同時刊登國際知名史家Quentin Skinner討論真理與史家的英文論文。另闢中英文對照的論壇,邀請大衛.阿米蒂奇、包弼德、葛兆光、李蕾、慕唯仁、孫隆基等國際學者就思想史的國際轉向進行討論、詰辯和反思。此外尚有陳正國赴上海閱讀嚴復翻譯筆記的研究紀要、蔡孟翰及John Dunn紀念最近去世的洪特伊斯凡先生(Istvan Hont)學思。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是继《士与中国文化》之后,经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同意,编选而成的他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中的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著者作为一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深入了解研究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史专家,力图通过对若干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的分析,来把握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性质的一种整体了解的学术风格,而且也反映出著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深层关注和严肃冷静的思考。
余英时作品系列:论戴震与章学诚(增订本)(精装)
《余英时作品系列:论戴震与章学诚(增订本)(精装)》则是为了解答为什么宋、明理学一变而为清代经典考证的问题。关于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大转变,20世纪初年以来史学家先后已提出种种不同的解释。这些说法虽各有根据,但我始终觉得还有一个更关键性线索没有抓住。宋明理学和清代考证学同在儒学的整体传统之内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既然如此,这一转变必然另有内在的因素,绝不是仅仅从外缘方面所能解释得到家的。我在罗钦顺(1466-1547)的《困知记》中读到一段话,大意是说“性即理”和“心即理”的争辩已到了各执一词、互不相下的境地,如果真正要解决谁是谁非,最后只有“取证于经书”。我在这句话里看到了一隙之明:原来程、朱与陆、王之间在形而上学层面的争论,至此已山穷水尽,不能不回向双方都据以立说的原始经典。我由此而想到:为什么王阳明(1472-1529)为了和朱熹争论“格物”、“致知”的问题,最后必须诉诸《大学古本》,踏进了文本考订的领域?现代学者一致强调顾炎武(1613--1682)“经学即理学”那句名言是乾、嘉经学家的指导原则,这自然是事实。但是我在方以智为《青原山志略》(1669年刊本)所写的《发凡》中,也发现了“藏理学于经学”一句话,和顾炎武的名言如出一口。这岂不说明:从理学转入经典考证是16、17世纪儒学内部的共同要求吗?这样的线索越积越多,我终于决定作一次系统的研究;《论戴震与章学诚》便是这一研究的初步成果。这部书自1976年刊行以来,在明、清思想史的专门领域内曾引起了不少讨论,它的“内在理路”(“innerlogic”)研究法尤为聚讼的所在。这些讨论主要是在海外(包括日本和美国)的学术界进行的。为了澄清误解,我在1996年的增订本《自序》中作了一次较扼要的回应。我说明“内在理路”是相应于此书的特殊性质而采用的方法;我并不认为这是研究学术思想史的惟一途径。不过我深信,研究学术思想史而完全撇开“内在理路”,终将如造宝塔而缺少塔顶,未能竟其全功。或者像程颢讥讽王安石“谈道”一样,不能“直入塔中,上寻相轮”,而只是在塔外“说十三级塔上相轮”而已。现在三联书店将此书收入本”系列“之中,我盼望它能得到更多的新读者的指教。
中国文化的重建
中国史上的成王败寇大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其人多为社会边缘的人物。“中国人”这个名词自正式出现在春秋时代以来,便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对中国人而言,文化才是第一序的观念,国家则是第二序以下的观念。一百多年来,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这样一种合理的秩序。在这一追求中,知识人的责任最大,这是中国特有的丈化传统。所以中国知识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还必须发挥公共知识人的批判精神,不为“势”或“钱”所屈服。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丈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我们希望重建的文化,也必须靠日积月累的工夫,不可能一朝一夕即立竿见影的。
历史与思想
本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教授二十年來的研究心得,針對思想史的發展與學術史的分析,向關心歷史與思想的讀者,提出一個通論性的展示和一個明確的歷史觀察。 他認為:思想的力量是可以超越歷史決定論的限制而創造發展的,他便是據此信念探討中西史學思想的種種問題而完成本書。 全書共收分十七篇,主要論題可分為下列五項: 1討論中國(專制)政治傳統和反智論的關係, 2從內在理路的觀點解釋明清思想變遷的問題, 3討論歷史知識的性質及有關史學的一般問題, 4對紅樓夢這部小說提出新的看法,並檢討當前紅學考證 運動得失, 5評析探討西方古典時代的人文思潮, 6文藝復興與人文思潮的關係,以及現代工業文明的精神 基礎
论戴震与章学诚
作者的“内在理路”说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读过此书后,不但可以了解这一说法的具体含义并为理解清代学术史提供一个别样的视角,而且还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近十多年来围绕儒学现代价值问题的诸多争论。
中国知识分子论
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俳优"与"修身" 儒家"君子"的理想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 论文化超越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实证与诠释 "吾尊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 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
五四新论
1919年的五四運動以其無可抑遏的能量全面批判傳統、引介新思潮,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新面貌。其衝擊之深,影響之遠,猶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開啟後代思想之先河。 在二十世紀尾聲將盡、世界局勢重大轉變而各種僵固的意識形態紛紛走向修正調整之際,今年適逢「五四」八十周年,我們顯然需要從新角度、新視野來理、詮釋解「五四」。 過去,「五四」以民主、科學、民族主義、反傳統主義展現其核心理念,人們依此構築出「五四」的基本圖像。但今天,有了相當的縱深,我們不能認為單憑這些理念與圖像便足以解釋「五四」的全貌;我們必須正視「五四」意蘊的複雜性,多層面地探討「五四」的實質,如此,才可能發現「五四」當代圖像及其世界性意義 ——相互激盪的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懷疑精神與宗教精神、個人主義與群體意識。從而了解五四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它的思想世界是由很多變動的心靈社群構成。這是八十周年之時,我們擺脫了教條與意識形態之爭之後,對五四所應有的新認識,這也是本書出版的目的。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诸文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易被忽视的方面,阐发了汉代循吏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魏晋士风的演变同传统儒、道思想的复杂关系,并在此背景之下,重点论述了明清以来商人阶层兴起的渐变过程。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
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史学史、思想史及探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文集,收录论文有《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等。
历史人物考辨
本书收入了余英时的6篇文章:《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评关于钱谦益〈诗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脉络中的医学观念》《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方以智晚节考》。这些都是作者对历史人物及其著作和历史真实进行考证的成果。作者旁征博引,力图通过校勘、推理、比较、对隐语进行解读等多种手段挖掘历史真相。
史学与传统
目录(篇名前的数字为页码) 1 从史学看传统——《史学与传统》序言 1 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 30 道统与政统之间 71 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93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 108从“反智论”谈起 125从中国传统看学术自由的问题 165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184说鸿门宴的坐次 196方以智晚节考新证 236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 263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280顾颉刚的史学与思想补论 290从中国史的观点看毛泽东的历史位置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ISBN:9789570804669,作者:余英时著
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
本書是余英時先生1978年作為美國漢代研究訪華代表團團長,執筆的總結報告及每日活動和討論的報告。從中我們不僅了解余先生的史學理念,而且還能知道當時史學界思想解放運動的基本情況。此書對研究中美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每次醒来,你都不在
《每次醒来,你都不在》延续了文汇一直的风格:立足原创,传承文化。本书收录了“文汇笔会”的文章近百篇,为文者皆是近来活跃在文化层面上的旗帜人物,余英时、王世襄、冯骥才、胡晓明、洁尘、陈村、周国平、朱建国、韩石山、王安忆、陈思和、金庸、大江健三郎、刘庆邦、刘心武、王蒙、邵燕祥、马悦然、舒乙、周汝昌、孙甘露等等。文章分为:贺新春、亲爱的伙伴、故乡与世界、流年观影、议论、专题:几年巴金先生、专题: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的倒影、日常和其他几个部分。文章大多不长,字字珠玑,直指要害。或动情、或感慨。 “每次醒来,你都不在”---这八个字蕴藏的深挚强烈、直指人心的情感,让我们无法躲避;而这种情感,是能够助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吧。 愿“笔会”能陪伴那许多“醒”来的时刻,陪伴你我对失落的永恒寻找……
未尽的才情
本書是余英時教授為《顧頡剛日記》所寫的序言。 顧頡剛以倡導「古史辨」運動知名於世,他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績也集中在古代,上起夏、商、周,下至秦、漢。在我們一般印象中,他是一位典型「象牙塔」中學者,畢生與古籍為伍。 作者從《顧頡剛日記》裡頭意外地發現:他的「事業心」竟在「求知慾」之上,而且從1930年代開始,他的生命型態也愈來愈接近一位事業取向的社會活動家,流轉於學、政、商三界。 另一個更意外的發現是,與大家過去的認識截然不同,顧先生並不僅僅是一位謹厚寧靜的恂恂君子。在謹厚寧靜的後面,他還擁有激盪以至浪漫的情感。他對譚慕愚女士「纏綿悱惻」的愛情,前後綿延了半個世紀以上,從1924年初識到1978年題詩日記,讀來極為動人。 這兩大意外的發現,使作者感到必須深入他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懂得他的志業、為學、與為人。
现代儒学论
本书收集了余英时论现代儒学的文字共八篇,以儒家政治、社会、伦理观念的变迁为讨论重点,从“形而下”的历史角度,揭示了儒学在现代遭遇的困境,以传统建制的消失揭示儒学的毁灭性危机,论证儒学随着建制的消失而成为“游魂”,别开生面地提出一个历史学者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忧患之情。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一片广大而肥沃的园地。作者主要以19、20世纪的文化与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它们当作是中国传统研究的一种延伸。本书主要收入了作者自1956年到2003年的代表性论文18篇。最后一篇《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为2003年新作,对当下及今后的中国文化传统研究提出了重要看法。
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
自十九世紀以來,中國遭受了「千古未有之變局」,在西潮的衝擊下,中國傳統文化有了那些變化?知識分子又如何肆應此一變局?作為一個思想史學者,作者對這些問題展現了深刻的觀察和思索,彙集成為本書。書中文字和 觀念均力求雅俗共解,輔以作者清通之文筆,讀者當更能深入了解這段變遷的過程,及面對末來的因應之道。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清代篇
清代學術以考證學為主,但在思想方面,仍有可觀處。本書即對清代折學作了相當詳盡的敘述。
卮言自纪
《卮言自纪:余英时自序集》由彭国翔编。在半个世纪以上的学术生涯中,余英时先生的自序往往是其著作的点睛之笔。《卮言自纪:余英时自序集》几乎囊括余先生历年来各种重要代表著作的自序,为读者提供了得见宫墙之美的津梁。读者由此可以领略其学术思想之大端与旨要。
汉代贸易与扩张
本書以漢代的貿易和擴張為中心,全面考察漢代中國人與其他民族之間的對外關係,在廣泛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中,重新審視了漢朝所面臨的經濟和軍事問題,對厘清諸多近年來的史學熱點問題頗有裨益,對了解中國歷史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如納貢體系,依據當時政治、經濟的現實背景對中國納貢體系在漢代的建立與成長,做了極其精彩的闡述。 -------------------------------------------------------------------------------- 目錄 漢代貿易與擴張 第一章 導論:問題及其緣起 第二章 政策背景和貿易基礎 第三章 納貢體系下的漢胡經濟關係概況 第四章 歸降的胡族人及其待遇 第五章 邊境貿易 第六章 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 第七章 海上貿易 第八章 結語:歷史視野中的貿易與擴張 漢代的飲食 匈奴 評崔瑞德《唐代的財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