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
人间有所寄
5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2%
本书是王蒙、张炜、阿来、肖复兴、韩少功、刘亮程、周晓枫、苏沧桑等46位当代著名作家和文学实力新人联手创作的解读“人生幸福,寄于有所深情与热爱”的散文集。这些作家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人民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大地文学奖等各类文学奖项。 全书内容分五章,分别是: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有所感悟,寄“心动”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有所回忆,寄“往事” 飞鸿雪泥,烟雨平生——有所倾心,寄“美好” 阅尽人间,落笔是你——有所深情,寄“亲爱”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有所思念,寄“故乡” 作家们以真切感人又富含哲思的文字,分享生命的种种有情,让我们明了:人生的安静与从容,丰盈与幸福,在于对身边的人、事、物保持深情与热爱,每一次孤独或悲伤来袭,都赖这些温柔且坚韧的力量,为我们抵挡
一片叶子下生活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7%
本书精选了刘亮程的散文作品36篇。刘亮程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观察着他所生活的家园,周遭的一切,包括虫子、鸟、蚂蚁、狗、树、阳光、风、土墙……以及人,在他的笔下都是不一般的存在,他写他生活中的事物、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其文字朴实理智、充满哲思却又不刻板严肃,看似平常的东西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读之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刘亮程语文课:一生的麦地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6.3%
这是刘亮程散文、诗歌精选典藏版。精选刘亮程散文、诗歌精华片段,立体营造充满自然野趣和哲思灵性的“一个人的村庄”,再现刘亮程生命中的两个村庄:用文字书写的村庄——《一个人的村庄》和用生命保护的新疆古村落——菜籽沟村。在书中,刘亮程以充满元气和灵气的文字、书画、日常劳作,带你远离市嚣,回归自然,释放乡愁,认领故乡。
刘亮程语文课:鸟飞到了时间上面
这是专门为中学生精选的刘亮程散文集,除收录《寒风吹彻》《今生今世的证据》《我改变的事物》《两只狗》《柴火》等入选中学课本和语文阅读试题的名篇外,还精选《对一朵花微笑》《与虫共眠》《树会记住许多事》等自然主题名篇,以及《文学是做梦的艺术》《回望》等文学创作谈。本书既有代表作,又有文学观,对中学生来说,可谓一册在手,即可窥刘亮程文学世界的精髓。
捎话(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7.1%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一个人的村庄》作者刘亮程暌违多年的全新长篇小说,一个韵味独特的文本,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奇遇。位于东边的毗沙国与西边的黑勒国势不两立,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两国间书信断绝,民间捎话人由此成了一种秘密职业,承担着传递两地间信息的重要角色。小说中的捎话人库,是毗沙国著名翻译家,通数十种语言,他受托将一头小母驴谢如同“捎话”一般,从毗沙捎到黑勒。库说,我只捎话,不捎驴。委托人却说,驴也是一句话。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在人和万物共存的声音世界里,风声、驴叫、人语、炊烟、鸡鸣狗吠都在向远方传递着话语。各种语言悄无声息穿行期间,神不知鬼不觉,却神鬼俱现。小母驴谢能听见鬼魂说话,能看见所有声音的形状和颜色,懂得为人服役也懂得猜度人心。于是,一人一驴,背负着“捎话”的任务,穿越战场,跨越语言间的沙漠戈壁,见证了许多生死和不可思议之事。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0%
从早年那个叫黄沙梁的村庄开始认识和体验世界,感受土地上的睡着和醒来,到如今在菜籽沟建了木垒书院,依旧把驴当知己,看光阴从晨到昏,在近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刘亮程一直致力于当个闲人,致力于创造一种和天地万物交流的语言体系。而他笔下那些如有翅膀的文字,负载着土地上的惊恐、苦难、悲欣、沉重,拖尘带土,朝天飞翔,也带领我们朝树叶和尘土之上仰望。在本书中,刘亮程回望了自己文学世界的精神源头,讲述了他对家乡和故土的情感,分享了他从日常闲事中悟出的智慧和对散文写作的理解与思考……这些细细密密的谈话聊天,如同一次次发生在民间墙根院落的喧荒,喧是地上的嘈杂之音,荒是荒天野地的荒。聊到酣畅时,语言开始脱离琐事,呈现朝上之势,好像能飞起来。喧至荒处,聊到天上,已然是语言尽头,却仿佛又是另一句话的开始。
刘亮程精品读本(树会记住很多事)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7%
本书记录了独属于刘亮程的村庄,记录了他眼中的、心中的、生于斯长于斯、亦必葬于斯的土地。作者用情感记忆与诗性化语言构筑的黄沙梁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它潜于庸常生活的底部,隐约而持续地照亮,读者能在阅读中获得美的馈赠,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一个人的村庄
《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在七八年的时间里陆续写完的,描述了新疆一个边缘村庄黄沙梁的人与自然,有梭罗《瓦尔登湖》和法布尔《昆虫记》的味道,作者也因此被称为“乡村哲学家”。
数学教学论
1人今日阅读
《数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材,主要阐述数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要求。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绪论、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回顾、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数学特点与中学数学、数学思维与学生发展、中学数学能力与教学、中学数学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师范生的培养与综合素质优化、数学教育理论与中学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中学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数学教学论》广泛吸收全国各地数学教育教学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和优秀实践经验,力求深刻领悟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精神,适应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此,《数学教学论》用大量笔墨撰写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把新思想融合在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了注重数学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理念。《数学教学论》既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本、专科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以及其他各级、各类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科研参考书。
中国西部新文学史
3人今日阅读
本书由南京大学丁帆教授牵头,在《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基础上作重大修订。《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是国内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西部文学史,2004年由我社出版,曾在西部一些高校作为教材使用。出版十余年来,西部文学有了新的发展。为进一步拓展西部文学研究,推进西部文学创作,呈现西部文学新风貌,同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针号召而作此修订。英文版由中译出版社出版并申请经费,用于中英文两种版本的开发。
中国现当代散文文本细读
本教材是国内首部以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发展为潜在线索,配合一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讲授和学习,精心选取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对其进行深入解读的教、研结合型教材。教材以培养学生细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细读方法,涵养审美能力为目标,精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的重要散文经典名篇进行示范性的深度解读。既可配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之教学,亦可作独立选修课教材,并作为有初步专业方向意向的研读性学习用书。本教材以对文本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主。多数导读类作品以引导学生“读懂”为目的,其作用是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但是学生却不能从教材中获得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因而不能举一反三。本教材以文本分析方法为基本构架,着重训练学生的细读能力,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本教材注重文体区别,对不同体裁的文本采用分卷训练的方式,文本细读更为专业化。以往的导读类教材,不区分文体差别,将各种文体统一编选,不利养成学生对文体的自觉区分意识。
从前·慢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9%
这是一本穿越二十多年岁月的文集。作者在文集中呈现了她的经历与思考:从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物荡漾开去,想一些和人生和岁月有关的事情。这本集子收集时代的匆匆印记,凝结作者的生活内核,将从前读书的岁月融入个人生命体验当中,在展现个人世界的同时,打开了从前岁月的秘密通道。
精神的高原: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
西部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中,是一座不可或缺的高原。这里产生过一些地标式的作家和作品。西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因其相对封闭、落后、边远的特点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文化。由于这些民间文化都内化为西部人的日常生活,自然也成为西部作家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因此,从西部民间文化入手来研究西部文学,便是找到了西部文学的灵魂与血脉。本书是第一次从民俗、民间信仰、民歌、方言等民间文化的视角全方位地对西部文学进行考察和研究,不仅为西部文学和当代文学开启了一个广阔的美学空间,而且也为西部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寻找到丰富的精神资源。
不惑卮言
近几年来,国内学界对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围绕经典的含义,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等问题,从文化逻辑、消费关系、民族身份、图像扩张、传播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但是,这些著述不能被看做是对于经典问题的一劳永逸式的解决,相反,这个老话题当中却蕴藏着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
散文文体自觉与审美诉求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文化自信与中国散文丛书”之一种。本书探讨中国散文的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它特有的内在审美性。本书认为,散文的审美特性不仅是一笔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后的社会大众审美所急需的。本书将传统审美精神与文化审美诉求融合把握,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以散文为基点的审美精神创化路径。
朗读者II(全3册)
2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8%
本书为CCTV《朗读者》第二季同名系列图书中的三册集合版,由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主持人董卿主编。本书依托十二期节目分为三本,每本涵盖四章内容,每章内有札记、朗读亭、朗读者小传、访谈、读本等板块,配上节目剧照和人物精修图。部分篇目由于版权原因,暂未收录在本书中。
朗读者II(2)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3%
本书为央视《朗读者》第二季同名平装系列图书第二辑,由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主持人董卿主编。本书依托第五到第八期节目分为四章,每章内有主题词导语、朗读亭、朗读者小传、访谈、读本等板块,配上节目剧照和人物精修图,通过AR技术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的互动。本书着力用文字凝练并提升节目的文化品质与精神内涵,助推全民阅读,传播文化精品,希望读者“通过朗读爱上阅读”。部分篇目由于版权原因,暂未收录在本书中。
郭敬明经典作品全集(全八册)
3人今日阅读
郭敬明经典作品全集
郭敬明散文三部曲(愿风裁尘、守岁白驹、怀石逾沙)
4人今日阅读
郭敬明散文三部曲
守岁白驹
1人今日阅读
《守岁白驹》是郭敬明第一部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增补版,它将作者本人青春里固有的明媚与阴郁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青春期少年那种“愿欢喜和困惑交织的青春时光在此定格”的强烈愿望。此次,他重新修订,仿佛重回那个时期与自己进行了一次久违的对话,整饬梳理了沉淀于记忆中的种种情感和体悟。与《守岁白驹》同期上市的《怀石逾沙》,亦是他用多年后已然成长的眼光来审视过往,对自己、对读者、对身处的这个时代,交出的一份成熟的总结答卷。
简约语文公开课
和学生一起,在“做中学,学中做”,把写作教与学变成看得见的过程,我提炼出了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构建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写作教学体系,让写作教学看得见”。
延河(2021年7期)
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延河》杂志,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光荣历史,在共和共文学的奠基时期有过非凡的表现,号称“小《人民文学》”,在文学火热的20世纪80年代更达到超过13万册的月发行量。她的漫长时期的品牌积累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深刻的历史记忆,至今深入人心。
让学习发生: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观察
《让学习发生——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观察》由作者从几百篇“听课手记”中精选部分内容编辑而成。选入本书的“课例评析”皆为权威语文刊物的专栏文章,编入本书时,作者又三易其稿,精益求精。作者借助一个个课例,旨在传达其课堂理念:“让学习真的发生”,并由此引导教师对“怎么开展学习”“怎样的学习有效”“怎样的学习最受学生欢迎”等问题予以重视、开展研究。
中国现当代散文戏剧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精华读本:中国现当代散文戏剧名作欣赏》选收的欣赏文章34篇。这些欣赏文章所涉及的现当代散文或为有较大影响,或为有较多争论,或为有某种突破。欣赏文章作者也考虑到身处的时代性,以增加欣赏角度的多元性。
出入山河
作家李锐近五六年一直生病、休息,小说鲜有问世,但他没有停止散文的写作。本书是李锐的最新散文自选集,共计35篇,分为3辑,既有对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汪曾祺、史铁生以及托尔斯泰、福克纳、加缪等作家的深度解读,也有对当下浮躁的文学进行的清醒思考;既有多次游历国外、广泛交流的开阔视野,也有对身边事物的敏锐感悟。与作家前期的散文作品相比,这本散文集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温情与悲悯。
文学思想研究(第一辑)
要实现文学思想研究的真正创新与突破,尚待更多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特别是20世纪以来哲学、人类学、历史学、诗学资源的积累与反思,需要建立在跨学科意义上的原创性理论的建构。《文学思想研究》即是从这个角度人手,试图进行跨学科的文学思想研究,这种“跨学科”更多的是期望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思想”文学并使之问题化。无论是戏剧研究、当代散文研究,还是古典诗学研究、德语思想研究,都试图从不同的面向出发,把“文学思想”变成“思想文学”的永远在途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思想研究”应该是通过文学而思想,就像通过精神分析而思想一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理性语文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分绪论“我的理性语文观”,第一章“课程篇:本质与实践”,第二章“教师篇:素养与发展”,第三篇“阅读教学篇:设计与课堂”,第四章“写作教学篇:理论与方法”,第五章“评价篇:教学与命题”。作者之理性语文观是指语文从课程、教材、教与学、教师、评价等方面都要符合理性的要求,走在理性的正确道路上。
说吧,西藏(宁肯文集)
《说吧,西藏》是宁肯关于西藏的动人笔墨,也是他关于西藏精神内核的深层追溯。这部作品中包含四辑,主要集聚了宁肯有关西藏的散文,文字精美、思想深邃。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和通感的介入,表达他心目中的西藏,将瑰丽神秘的西藏高原风情与当下场景联系在一起,用丰沛的想象力和博取众采的胸怀,创作了属于他自己的文体,即被当时誉为“新散文”的文字。同时,这部作品也穿插着大量关于《蒙面之城》和《天·藏》的创作谈,尤以第四辑“对话”和一篇细腻的“后记”为主,引导读者真正去了解宁肯的创作脉络和他丰富的思想内涵。宁肯,小说家,散文家,北京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藏》《蒙面之城》《三个三重奏》《沉默之门》《环形山》。1959年生于北京,原名宁民庆,祖籍河北省河间县宁庄。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中文系。1982年在上海《萌芽》发表诗歌处女作《积雪之梦》。1984年至1986年旅居西藏,《天湖》《藏歌》《沉默的彼岸》等一系列散文使其成为中国“新散文”运动代表之一。著有散文集《说吧,西藏》《北京:城与年》《我的二十世纪》《思想的烟斗》。另有中短篇小说集《词与物》《维格拉姆》,非虚构作品《中关村笔记》。现为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两次摘得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获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2001年第二届《当代》文学拉力赛总冠军,首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第一届香港“红楼梦奖”推荐奖,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入选2014年《亚洲周刊》十大小说,2017中国好书,有作品翻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捷克语。
蔬菜物语
《蔬菜物语》是一本种菜生活随笔,分为冬春篇和夏秋篇。作者将自己种菜的心得体会细细道来,在他眼里,每一棵菜都善解人意,菜园子里暗藏着生活的大智慧。一箪食,一瓢饮,就这样,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在这片“万物有灵”的土地上,在所谓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劳作带来的踏实感让人心安。
宁肯文集(全8册)
“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典藏版。两次获得老舍文学奖的作家宁肯沉淀之作。全书既恣肆汪洋又细腻深情,知识面广阔,扎根于北京话的叙述文字灵动大气,准确传神。宁肯文集为“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典藏版文集,收录《天·藏》《蒙面之城》《三个三重奏》《环形山》《中关村笔记》《我的二十世纪》《说吧,西藏》《宁肯访谈录》八部主要作品。
文化散文研究资料
1人今日阅读
《文化散文研究资料》是大型学术工具书“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的一种。本书以主选文章与资料索引为编排体例,选取有关文化散文研究的发表论文,反映文化散文的发展脉络,展现该领域研究的优秀成果;索引部分搜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寂静中召唤
本书侧重散文随笔进行筛选。从《点击新西部》选取了几篇,将两首诗歌揉进了散文,还将三篇小小说和四首歌词放入了“生活记忆”中。如此,这本书基本上就成了一个大杂烩,但其内核还是散文,还是随笔。这些文章,短的只有几个字,最长的也是由片断组成。这些文章,哪怕一人、一事、一物、一句话、一本书,包括部分诺贝尔奖获奖作家材料的苦心搜集和综合利用,都曾在作者心中泛起过涟漪或涌动过波浪。潮涨潮落,都蕴含着力量和真情。所谓宁静水面,波澜深藏,如那默默的爱;所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那追问和召唤。
我认出了风暴
2人今日阅读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主编,精选鲍尔吉·原野、雷平阳、李敬泽、李娟、李修文、刘亮程、塞壬、张天翼、周晓枫九位优秀散文家的代表作,展现当代散文近二十年的成就。每位作家作品之后辅以张莉教授解读文章,以增进读者理解。书名“我认出了风暴”取自里尔克《预感》,张莉以此来表达自己阅读到这九位作家作品时心情。散文是ZUI与时代相接的文体,九位作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触表现了自己向外界向自身探索的成果。鲍尔吉·原野以文字将在草原的生灵在纸上重现;雷平阳将看似平凡的家乡人事写出诗意;李敬泽将古籍历史中人与事写出独有的韵味……
祛魅与祛蔽: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读写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0%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合理质疑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作者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现有教材文本和补充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并通过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指导学生写作,点评高考作文等。 作者现在主持中学语文如何引入批判性思维的课题,课题在全国各中学内招标,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独立日1:用一间书房 抵抗全世界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0.7%
这是一本年轻人写给年轻人的书,一本关于书的书。普通读者魏小河,坚持原创经营“不止读书”两年,获得250000读者订阅,5000000人次阅读,成为新媒体“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本部处女作涉及书房、书店、书单、读书随笔等,为你打造理想的个人读书生活。不管房间大小,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空间,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每天下班,看一篇书评,读一《独立日1:用一间书房 抵抗全世界》,在墨香中找寻生活趣味;如果累了,就去你所在城市的独立书店逛逛,说不定有奇妙的相遇;当你想去独自探寻这世界的美好时,书单,是非常好的指引。收录14间温馨私家书房,49篇魏小河精选读书随笔,11家独立书店,11份俏皮书单,为你打造理想的个人读书生活。
涉渡者的探索: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名家访谈录
本书通过对乐黛云、金惠敏、欧阳友权、彭兆荣、黄卓越、赵世举等十多位国内一流学者的学术访谈,力求呈现近年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科研领域的热点议题,尝试回应或激发学术思想的交锋与论争。本书涉及话题多样,内容丰富,语言通达,跟踪前沿,充分反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问题意识,丰富的学术积累和先进的教书育人理念,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二版)
3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3%
本书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它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与其他文学史一样,有对中国1949年以来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的叙述以外,作者尤其注重对萦绕在文学史中的思想史、外来文学影响史的分析,也注重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成机制及其所依附的文化体制,因此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精深却又浅明,充满探索与思辩色彩的文学史。本书在2009年第一次出版后,学术界反响良好,2011年重印了一次。2012年本书被列入北大教务处向教育部推荐的精品课程教材后,作者又做了许多修订。此为第二版。
重估与找寻: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
本书的内容主体,是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到近年发表于国家级和省级重要报刊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文章。除此之外,还收编五六篇写成于近两三年未及发表的研究论文。本书内容分三辑。第一辑定名为“重审与厘定”,内容包括:一、现当代文学综合研究。如对新时期小说思潮与流变的重新观察,对新时期爱情小说嬗变特点的研究;二、重要作家作品研究。如对鲁迅、余秋雨、张承志等作家小说和散文的研究。第二辑定名为“尺度的找寻”,内容重在通过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探究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写作规律,重申现当代文学的批评标准。第三辑定名为“遴选与阐释”,内容为地方性文学创作的个案研究。本书涉及的话题虽较为广泛,但大多数篇目的内容指向比较集中,其一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流变的重新思考与观察,其二是对现当代文学写作规律的探询和批评标准的重新厘定。
审美阅读十五讲
4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0%
作者近年来集中于文本细读理论与实践,发表了大量文章,本书选取他在小说、古诗、新诗、散文鉴赏方面的精彩篇章,包括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孔乙己》、《祝福》、《下江陵》、前后《赤壁赋》、《再别康桥》、《死水》、《记念刘和珍君》、《听听那冷雨》等代表作品的赏析,在本土理论的框架下,回到文学文本自身,尝试“审美阅读”。
语文,我和你的故事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收录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20篇语文教育随笔和1篇访谈,以及30幅现场图片。这些文字和图片编排为5辑:(1)教美丽的语文;(2)享受语文生活;(3)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4)摸一摸口袋里有什么;(5)我们在专业上能走多远。全书计约20万字,以讲故事的方式,用通俗优美的文字,展示语文教师的专业生活,让圈内人看了受启发,圈外人看了有意思。
文学文本解读学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8%
作者认为,西方文学理论对解读文学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应该追求对审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的阐释。基本观点就是回到文本分析,回到文学审美。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提出:第一,微观直接分析:隐性矛盾;第二,微观间接分析之一:艺术感知的还原;第三,微观间接分析之二:情感逻辑的还原("无理而妙");第四,宏观比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第五,历史语境的还原,等等。
行动中的绘画:刘小东笔记(1998—2014)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3%
《行动中的绘画:刘小东笔记1998—2014》是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统筹策划的“刘小东全方位”研究项目的出版成果,包含艺术史家巫鸿对刘小东艺术道路的全景综述,访谈“睁大眼睛看现实”,并首次系统整理刘小东1998—2014年间17本笔记本的全部文字内容,反映出艺术家观察世界和艺术创作方法的持续性变化,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与历史原境。全书包含图版150余幅,其中作品近60幅。
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第二季)(小学六年级专用)
1人今日阅读
本系列共六册。第二季延续上一套《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的理念,依据语文学习大纲标准全新选文,选文同比增量30%,难度逐步升级,有效解决语文学习的难点,为孩子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让孩子爱上阅读。本书为六年级专用分册,致力于为六年级小学生提供1对1式的阅读实战课,精选了老舍、季羡林、周作人、贾平凹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兼以《小约翰》《一千零一夜》《小王子》等充满幻想的儿童文学作品选段,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想象,同时在名师的引导下对每篇作品进行深层理解,通过主题阅读+名师导读+实战练习将阅读内化为学习能力,为日后提升读写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学历案与深度学习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0%
把学习经历设计出来,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高挑战、高投入、高认知、有意义——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习!基于学生立场,指向深度学习,设计专业方案,让学生“真学习”、“在学习”。
不止读书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4%
青年作家、书评人魏小河尤为钟爱珍妮特•温特森在《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书里的一句话:“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吧!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 作为年轻一代人中迅速走出迷茫的佼佼者,魏小河已经确认了自己的河流、找到了存在的方式,无论遇到多么汹涌的风浪,他相信生活本真的面目都可以借着伤疤得到辨认。 这部属于青年人自己的“确认”之作,提炼出众多青年人的心声,从阅读中确认自我、更新自我、热爱自我。始于读书,抵达更广阔的世界,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
社会转型期西部乡土小说创作研究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在转型之中,在摆脱外辱内困的过程里,经历过许多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摸索,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始,逐渐以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步入了现代世界发展的正常轨道,也从这个时段起,中国社会开始了它的又一个剧变时期。作为有着悠久、辉煌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中国日益改变着其原有的发展轨迹,被裹入了现代化的浪潮中,社会结构在逐渐摆脱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向着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经济基础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