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法治才是硬道理:从法治思维到命运共同体
本书着重介绍了中国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何种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何在,以及如何培养和形成法治思维。对推进我国政府领导干部的自身建设,增强政府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值得有兴趣的人士阅读。
生命与超越: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理想
本书系作者“治国策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面两部《文明与法治:寻找一条通往未来的路》《精英与平民:中国人的民主生活》均已在法律出版社出版。本书创立了“物理进化—生命进化—精神进化”的广义进化论学说。从科学的角度,辨析了人类从生命进化到精神进化的质变点,解决了进化论从生命科学领域跨进人文社科领域的历史困境,辩驳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各种生物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由之路。
家国情怀:中国人的信仰
本书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哲昕编著。作者从家国情怀这一视角出发,通过主人公与两名少数民族儿童、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及一名外国志愿者的虚拟对话对话交织出两条故事主线,一是对两个孩子开展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对两名志愿者提出的挑战和质疑的回应。全场对话有交锋,也有共识;有理性,也有感性。
精英与平民:中国人的民主生活
这些年来,由于运用大尺度的历史方法研究中国未来的民主法治,因此常有人问我:中国究竟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彻底完成转型,实现民主法治的梦想?面对这个问题,我常常一语带过,抑或一笑置之。没错,这些年来,当我将历史的“缺口”对准现实的“准星”之后,未来的“目标”的确已经在我的视野中日见清晰。然而,我终究只是一名射手,不是一名算命先生。在子弹出膛之前,我可以调匀自己的呼吸,宁静自己的内心,忘却外界的扰攘,锁定远方的目标,在一场孤独而漫长的等待中,静静计算,默默祈祷,然而一旦扣动扳机,子弹出膛,那么所有的精确计算与美好愿望都必须接受各种不测因素的干扰和挑战,结果如何的确殊难预料。在一场远距离的狙击中,从风力风向到温度湿度,从地心引力到光学偏折,每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射击的精度,乃至于决定狙击的成败,因此一名真正的射手从来都是怵惕谨慎,不敢轻言结果。
文明与法治
本书通过观察中西文明数千年来相互分野与相互融和的历史,探寻两大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交替领先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特质,并力图在这个认识的前提基础上,勾勒出中国法治之路的未来方向。
系统经济法论--经济法本质及其与WTO关系研究/经济法文库
暂无简介
我们为什么自信
本书打破了时政图书一惯的严肃性、理论性强等特点,是一本图文并茂、逻辑严谨、旁征博引且通俗易懂,读者可以轻松、快速完成阅读并掌握核心要领的读物,旨在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本书以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的方式深刻而全面地回答当今萦绕在读者心中不易解释的8个问题:1、为什么中国是一个长期统一的国家?2、为什么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党长期执政?3、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为什么中国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5、为什么中国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6、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有信仰的?7、为什么要坚持共产主义信仰?8、为什么要倡导构建命运共同体? 刘哲昕,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研究已近二十载,专业著作颇丰。作者惯用通俗易懂、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事例、风趣幽默的方式向学生溯源知识点并阐释深奥理论。本书内容结构也是延续了作者授课方式,作者站在历史长河的至高点,向读者梳理中国道路发展脉络,解决读者心中疑惑问题的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西方国家权力结构特点、西式民主的暗潮、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为人知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是目前市面上将历史、哲学及文化融汇贯通且极具说服力的通俗理论读物,适合党员、干部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人群阅读,从而有效树立四个自信。
天下·文明与法治:寻找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主任,全国干部学院优秀教师刘哲昕先生从中国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出发将关于中国未来民主法治走向的思考凝结成《文明与法治:寻找通往未来的路》、《精英与平民:中国人的民主生活》两部作品。 两部作品的内容源自刘哲昕先生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精品课程《中西文明融合与中国法治走向》,该课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建院十年来受欢迎的课。本书关于民主与法治的内容至今已影响中国近万名厅局级干部,如今刘先生将对中国未来民主法治走向的重要思考展现于公众视野,本书的听众也将从政治精英走向普通读者。 两部作品可谓在我国当前改革深水区的“破冰”之作,本书敢于啃硬骨头,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直面中国所面临的“统一与分裂”、“民主与民族”、“选举与信任”、“精英与民主”、“政治与资本”等核心议题,创新性地提出“信任民主”的理论构想,希望再次开启关于中国民主法治改革的审慎思考,希望中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英与平民统一”的现代民主之道。
我们的社会主义
本书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对话场景设定在上海新天地中共一大会址旁的咖啡厅里,对话人物除了主人公之外,还包括一名外国人,一名正准备参加考研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本科生,以及一名资深律师。对话的主题,聚焦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上。本书从政治与资本的关系入手,借助中西文明的对比研究,探寻西方资本在政治之上,而中国政治在资本之上的不同历史渊源,进而诠释当代中国政治既不消灭资本,也不放纵资本,而应驾驭资本为人民服务的基本道理。
系统经济法论:经济法本质及其与WTO关系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的经济法制状况,可以用“突飞猛进”这几个字来形容。仅从经济立法来看,在完善宏观调控方面,制定了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得税法、价格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巩固了国家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改革成果,为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在确立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这些法律体现了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公开、效率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成。 然而应该看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体系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还有许多东西不熟悉,不清楚,观念也跟不上。尤其是面对未来逐步建立起的完善的市场经济,我们的法制工作有不少方面明显滞后,执法、司法都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十余年的经济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各种学术观点和派别不断涌现。但总体来说,经济法基本理论的研究还相当薄弱,部门法的研究更是分散而不成系统。实践需要我们回答和解释众多的疑难困惑,需要我们投入精力进行艰苦的研究和知识理论的创新。 在政府不断介入经济生活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思考一些非常严肃的问题:政府介入的法理依据究竟是什么?介入的深度与广度有没有边界?政府要不要以及是否有能力“主导市场”?我们应如何运用法律制度驾驭市场经济?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不能不·认真研究这样一些问题:国有的资本究竟应当由谁具体掌握和操作?投资者是否应与监管者实行分离?国有企业应当覆盖哪些领域和行业,应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合并和集中?如何使国有企业既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又不影响市场的竞争机制? 加入WT0以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发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研究: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经济法制将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作用?国外的投资者和贸易伙伴进入我国,我们会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法律环境?我们又如何采取对策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利益? 面对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紧缺的生存条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任务繁重。如何通过立法确定公众的权利义务,引导和促进公众介入和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怎样增强主动性和控制能力,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双赢,实现利益总量增加?如何发挥法律的鼓励、引导、教育等功能,通过受益者补偿机制,平衡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利益? 在市场规制与监管方面,如何掌握法律规制监管的空间范围、适当时机和适合的力度?在法律上,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有效规制和监管的方式、方法及手段?对各类不同的要素市场,实行法律规制与监管有什么异同? 我们的经济法理论研究应当与经济生活紧密结合,不回避现实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观念、理论和制度等方面大胆创新。这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法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光荣职责。我们编辑出版《经济法文库》,就是要为经济法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 《经济法文库》的首批著作汇集的是上海市经济法重点学科和上海市教委经济法重点学科的项目成果,随后我们将拓展选择编辑出版国内外众多经济法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我们坚信,这些优秀成果一定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期望《经济法文库》在繁花似锦的法学苑中成为一株奇葩。
中浦院书系·大讲堂系列:依法治国的理念与实践
《中浦院书系·大讲堂系列:依法治国的理念与实践》收入2009年为主的8篇新中国法制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专题讲座。有曹康泰《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发展》、李步云《宪政思想与宪法精神》、徐显明《和谐社会与法治》、张恒山《和谐社会与法治理念》、孙潮《法治政府与社会治理》、沈国明《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邹荣《法律控制下的行政权运》、赵增辉《科学判断反腐形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等。详细叙述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指出要实现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建立和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 全书约18万字。
《中国·向心力》
《中国·向心力》选题简介《中国·向心力》是继《家国情怀:中国人的信仰》《我们的社会主义》之后的第三部对话体著作。本次的对话场景,初步设定在中国最西边境——新疆克州乌什县的吉根乡,主要的对话人物包括一名香港警察、一名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和一名援疆干部。该书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间的对话,追溯中国大一统地缘政治的历史渊源,探讨中国政治向心力的历史形成,揭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科学内涵,以及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