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
周 宪,男,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 博士论文《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被评为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视觉文化与美学转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有《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崎岖的思路--文化批判论集》,《20世纪西方美学》,《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等。 南唐大周后 南唐后主第一任妻子,大周后。大周后名宪小字娥皇,是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长女,大周后生于公元936年卒于965年。是五代十国后期南唐国主李煜的皇后(比后主大一岁),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 风流倜傥中国史上第一才子皇帝李煜李后主的皇后因娘家姓周而名为周后。周后有大小之分,大周后名宪,小周后闺名经考证名嘉敏,后人称其女英。两姐妹都是钱塘美女。 关于大周后,《南唐书》载:“后主昭惠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唐朝盛时,霓裳舞衣曲为宫廷的最大歌舞乐章,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大周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余音复传于世。” 李煜即位之后,从不关心国事,每日谱词度曲,以风流自命。春天到来时,他将殿上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装成隔筩,密插各种花枝,称之为“锦洞天”;令宫里的妃嫔,都绾高髻,鬓上插满鲜花,在锦洞天内饮酒作乐。 姓 名: 周宪 性 别: 男 现任职务: 校长助理 分管工作: 协管文科、编辑出版、图书档案工作和海外教育工作,分管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海外教育学院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研究领域: 中文
文化研究(第32辑/2018年·春)
2人今日阅读
本辑“听觉文化研究”专题对以下问题做了颇具开拓性的探析。如听觉文化研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强调听觉文化研究是为了对抗“视觉霸权”吗?如何研究现代作家笔下的“声景”?广播如何塑造了想象的共同体?“亚文化研究”专题则呈现了西方学术界关于亚文化与后亚文化的争议。其他文章,如对电子游戏在中国的去污名化过程的分析,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分析21世纪以来的诗歌创作,以及对宫斗题材作品的乌托邦建构的分析,也颇有可读之处。
文化研究(第37辑/2019年·夏)
2人今日阅读
本书中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理性辨析现代城市的空间生产、文化景观、都市体验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内在逻辑;聚焦“法国理论”在艺术批评、电影研究和文化批判中的具体运用,彰显了“法国理论”的跨学科性、文学性和现实的介入性;“身体美学视域中的文化研究”专题则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以及文化思考的“身体转向”。书中还特别推出金元浦教授的访谈文章;关注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对他者形象、女性文化、偶像养成文化和虚拟文化等的文化批评。
文化研究(第28辑/2017年·春)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主要由三个专题组成,专题一就现代性理论中的总体性思想逻辑展开讨论,力图呈现交往论视野下启蒙现代性立场的思想指向;“形象学研究”专题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关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文本中的美国形象、美国文化中的中国饮食形象等问题;“德勒兹研究”专题从“生成一动物”、情感、身体、关系美学等目前最受关注的几个德勒兹研究主题展开论述,是西方文化理论界和哲学界流行的“动物转向”和“情感转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8%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聚焦于“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之互动关系,将视觉文化置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之背景中予以考量。从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传媒文化、城市景观、视觉体制和视觉技术六个“扇面”出发,深入探究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视觉性建构的复杂关系,以期厘清当代中国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并探索视觉文化实践如何为建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文化研究(第22辑/2015年·春)
1人今日阅读
本辑分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书写与阐释”“城市文化研究”“电视剧研究”三个专题。专题一从文化角度切入,具体阐述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的重要内容——英雄形象和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专题二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城市空间的动态变化和复杂构成,解读城市文化的创造与意义;专题三聚焦于当下电视剧,分析了“红剧”、青剧和国共剧三种重要电视剧种类与主流价值的关系,当下电视剧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症结,以及电视剧中民族主义情绪。
文化研究(第38辑/2019年·秋)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对“记忆”和“历史”的关系进行深入阐述,通过揭示两者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呈现它们在记住、解释、建构过去的意义方面的作用;对科幻文艺的研究既有对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细致解读,又有对西方科幻电影中的“隐私”主题、“元叙事”问题的深入分析;聚焦于新媒体环境中的青年亚文化的生产、消费与话语建构,涉及网络话语中的“自我矮化”问题、网络游戏的文化批判、泰剧粉丝的跨文化想象问题等;深入梳理“情动”理论在西方人文学术界的研究动向,以及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前沿思考。
文化研究(第40辑/2020年·春)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专题一“审美代沟与大众文化”,聚焦审美代沟的概念、审美话语权的代际争夺、新媒体环境下的审美代沟微观现象、建构跨代际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可能性等问题;专题二“城市空间研究”,则持续关注与城市建筑、历史书写、文化建构有关的研究,阐释中国城市空间意义的生产与再创造,从文化政治角度丰富、深化读者对于城市的感知与理解;专题三“跨文化形象学”,则集中关注一国作家对于异国形象的书写和塑造;其他论文还有对当代中国电影文化的研究、对学术资本主义现象的批判等。
文化间的理论旅行: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论集
1人今日阅读
跨文化研究,如同一场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论旅行。其中,既有差异与冲突,亦有融通与理解,既遇见陌生风景,亦重新发现自我。本书作者周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书收录的诸篇什是他多年来研究成果的集萃:从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观念与方法,到全球化和本土性问题,包括如何用中国智慧来解决一些理论难题,国内人文学科所面临的原创焦虑等;从福柯、巴特等法国当代思想家理论的引进与流变,到布莱希特、易卜生等西方艺术家的“中国镜像”等。本书既表达了作者在文化之间漫长理论旅行的个人体验,也呈现出晚近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观念的嬗变。
文化研究(第29辑/2017年·夏)
本书“文化地理与文化研究”专题通过文本书写的再语境化,对文本环境的共时性差异和书写政治问题进行了有效的阐释;“数字人文:媒介、书写与主体经验”专题把传媒文化、数字技术文化、编码研究、软件研究同传统人文学科中的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和更新了人们的研究手段与观念;“学者访谈”旨在通过对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的深入访谈,阐释中国经验,回应中国问题,建构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第1辑
《艺术理论学刊》是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编的艺术学论文结集。内容涉及国内外艺术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现今艺术学研究的前沿水平,可以为艺术学研究者借鉴。《艺术理论学刊》是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编的艺术学论文结集。内容涉及国内外艺术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现今艺术学研究的前沿水平,可以为艺术学研究者借鉴。
文化研究(第35辑/2018年·冬)
本书分为两个专题,专题一“艺术符号学”,运用符号学理论对当代艺术产业、西方艺术表意模式和中国天道秩序进行了探索性的阐释,为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专题二“医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身体”,所辑文章通过文献细读和跨文化比较,对女性身体观、遗体处置、身体透视、结核病的性别隐喻和魏晋士人身体观进行了微观社会史的分析。而“其他来稿”中,则既有前沿性的文化研究理论探讨,也有具体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
文化研究(第26辑/2016年·秋)
本书主要由三个专题组成,专题一从不同角度切入空间正义问题,既有对多厅影院、工人文化宫、租界等特定文化空间的分析,又有对空间与社会、地方性与全球性关系的阐释;专题二关注的是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迁;专题三是“阿伦特研究”,对阿伦特的行动、交往权力、意识形态等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
文化研究(第23辑/2015年·夏)
本书聚焦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阐释新兴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议题,为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做一点学术上的探索。书中专题一翻译、介绍了美国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新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杰弗里?亚历山大的文化社会学理论;专题二从理论分析与个案解读两个方面论证了符号学方法的可操作性;专题三系统分析了界面文化研究;专题四分析了文化现象是如何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呈现并建构出来的。
文化研究(第36辑/2019年·春)
本辑“物质文化研究”专题,分别分析了“双11”购物狂欢背后的病理逻辑、现代中国域外游记中的博物馆书写、英国人的饮食喜好从咖啡向茶的转变、当代汉服审美的兴起等;“听觉文化研究”专题,所选文章既包括对“抖音”、歌曲《南泥湾》的个案研究,也包括一些译介西方听觉文化理论的文章;“同时代”问题的研究,分别探讨了电影如何具有“同时代性”、“同时代”文化批评的理论资源和文明论意义;“其他论文”则是关于金庸小说的对谈、对恐怖电影快感机制的解析、对“凤凰男”书写的批判性研究,等等。
美学是什么
推荐值 87.2%
“未名·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由著名院校著名学者倾心撰写,旨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每种书均包括该学科的产生背景、研究对象、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就学科价值及学科发展到今天的一些前沿问题。此版在版式、文字上做出适当修订,插入80-100幅图片。
视觉文化的转向
《视觉文化的转向》从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两个层面,广泛地讨论了视觉文化复杂的社会文化意味。视觉文化的来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影视、网络、广告、图文书、身体……今天无数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参与到这一文化的建构中来。那么,视觉文化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在历史描述中聚焦于当下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在主体视线的文化分析基础上,饶有意趣地解析了视觉消费、虚拟现实、读图时代、时尚设计、奇观电影、老照片、身体审美化等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套装共6册)
《历史学是什么》: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历史”“历史学”“中国历史”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伦理学是什么》: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么的小书里,作者用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伦理学并非是知识精英们纸面上的智力游戏,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决上述这些人之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伦理命题的性命之学。学习伦理学,除了满足我们知识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有助于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逻辑学是什么》:在许多人心目中,逻辑学实在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那些符号、规则、命题看着就令人生畏难之心。不过,在这本《逻辑学是什么》里,原本晦涩、艰深的逻辑学变得好玩起来了。“上帝能够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吗?”“白马非马”?“织女爱每一个爱牛郎的人?”“奥林匹克长跑冠军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书里尽是这些个好玩的问题,每一个都引得你好奇心大发,不进行一番头脑风暴誓不罢休。于是,在解题的兴奋和迷惑之中,不知不觉地,你跟随着作者,走进了逻辑学那个由纯理性的砖石搭建的庄严殿堂。《逻辑学是什么》中有两根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历史的时间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基本内容的空间线索,沿着这两条线索,作者对逻辑学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而作者设计的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逻辑问题恰如这两根线索上连缀的珍珠、饱满、浑圆,彰显了逻辑学的神奇魅力。原来,逻辑书也可以这样写! 《美学是什么》: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使气指的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的自语独白,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到 《论语》的语录对话体,这些洋溢着美学精神的文本都是对话性的。《美学是什么》恰似一个带风景的房间,我们通过这个房间去欣赏一祯祯美学的风景,边看边聊。那一个个的小 话题,恰似房间里不同朝向的窗户,透过这些窗户,我们瞥见美学风景的不同侧面。相信你最终会把这些局部景观在心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美学图景。 《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有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看似令人望而却步,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社交有心理学,恋爱有心理学,教育有心理学,管理有心理学,消费有心理学,连犯罪自杀都牵扯到心理学。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生活和社会的科学与技巧。《心理学是什么》用通俗的语言从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与解释、心理学家对社会人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哲学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却似乎很少有人专门论及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了哲学,其实,我们了解的只是学院化、专业化了的哲学史。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本书的亮点就是:把哲学从狭小的精英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她回到了人的生命、生活之源。它告诉读者:哲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人生道路的系统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导;是我们正不断地行进于其上的生活道路;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哲学是什么》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经典的哲学普及读物。有志于提高哲学素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读者不可不读。
审美现代性批判
现代性是当代思想界的热点问题,它关涉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审美现代性批判》确立了一个批判性的视野,从现代性的问题史入手,以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来解析现代性自身的矛盾和冲突。进而提供了一种理解现代性复杂性的路径。作者认为,审美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它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的对抗构成了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性。由此塑造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独特面貌。
美学的困境与超越
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化问题,这些问题不断挑战着美学理论,逼促美学理论做出回应与阐释。于是,当代美学既面临种种“困境”,又蕴含着寻找解决之道并实现“超越”的可能性。 本书从美学学科理论发展的总体取向入手,考察了艺术分界问题、当代现实主义观念和艺术观看问题,围绕着这些经典的话题,来揭示美学遭遇的当代危机与新的发展。尔后转向既传统又新颖的跨媒介艺术研究,艺术的跨媒介研究有悠久传统,本书引入新的跨媒介性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此外本书对西方美学的理论谱系、比较文献学、艺术理论等问题也做了深入思考。 本书是一部对当下美学问题进行总体审视、阐释与批判性反思的新著。
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
本书是一部艺术理论专题论集,分为上、下篇。上篇集中于讨论艺术理论的学科、研究对象以及与相关知识领域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晚近国内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学科充满争议的语境下,作者努力厘清这一知识领域的历史演变和当代问题,以一种开放性和学理性的态度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同时也触及现当代艺术理论的重要问题、艺术边界的争议、艺术自主性及体制、意义阐释等。下篇则是对几种不同艺术门类的批判性考察,分别探究了设计、绘画、电影、戏剧和舞蹈五个领域的一些专门问题,是艺术理论用于具体艺术门类及其现象分析的尝试。
文学理论导引
《文学理论导引》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也是一本全新的文学理论教材。编者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旨在深化文学理论的教学,训练学生文学理论方面的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文学理论导引》有以下特点:强调文本中心,强化学生的文学文本分析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将问题融入基本知识的讲解当中;设计概念节点,突出概念命题的反思性;注重知识更新,吸纳理论发展的新资源,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聚焦文学问题,每节设有“驻足思考片刻”,方便学生学习。
艺术理论基本文献·西方当代卷
本书收集20世纪至今具有代表性的西方艺术理论文献27篇,主要涉及艺术理论基本问题、现代主义与先锋派、艺术与其社会语境、艺术史及其社会体制、艺术的符号与风格等五个方面。基本上囊括了现代西方艺术思想领域重要的主题。 艺术发展到现代,无论艺术的概念,还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乃至艺术与其所赖以发展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都经历了巨大的改变,西方思想家思及于此,纷纷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由此而汇集成了浩浩汤汤的现当代西方艺术理论的汪洋大海。本书所收集的相关文献,虽属冰山一角,却能让人们遵循最基本的几大脉络,由此而入手,掌握现当代西方艺术思想的几条线索,略能一览其发展全貌。
走向创造的境界
《走向创造的境界:艺术创造力的心理学探索》主要内容:创造力,这个神圣的字眼,像朗照的真理之光,证明了人的生存意义。人正是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摆脱了动物的必然王国,迈向人的自由王国。我们不知道哪一天起人就有了这种宝贵的能力,但是我们明白,正是经由创造的途径,人才发现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本质,回到了自己的生命家园。
王伯沆批校《红楼梦》(套装共4册)
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在对中国现代学术的“世纪回眸”中,我们在重估和评价百年学术成果的同时,更应该从前辈学人勤勉的学术实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就中国现代人文科学而言,无论是“旧学”还是“新知”,都留下前辈学人筚路蓝缕的足迹,他们的独辟蹊径汇成了我们的康庄大道。
作为人文学科的文论与美学
本书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论述人文学科、文学教育以及阅读文化等的问题;第二篇涉及文学理论,这是作者主要研究的范围,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再到小说叙事、小说文学伦理学等,内容非常宽广;第三篇论述了现代技术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如何协调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该书1997年曾由上海三联出版,此次修订本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语境化中的人文学科话语(2008年)
《语境化中的人文学科话语(2008年)》收集了一些著名学者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演讲,以及该院学者驻院研究期间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全书主题集中于文化反思。涉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学与哲学、文化与全球化等诸多层面。该书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1)文化研究与跨文化对话;2)哲学与美学问题;3)诗学与经典反思。作者们各抒己见,形成了一种有趣的跨越时空的互动和对话。
南京大学高研院学者文丛(第一辑)
本书是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文丛,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本土文脉”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的诸多议题,从陈寅恪的“以文证史”的方法论,到宋出四大书的成因,从城市空间重构的分析,到晚明南京的“国都记忆”;第二部分“域外人文”则多为跨文化交往或从中国看世界的思考,既有文化研究个案,又有思想史专题分析。下卷的两个部分分别为“知识方法”与“当代问题”,前者是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及其方法论的反思,后者是对当代社会和文化问题的直接追问与解答。 这两本厚实的学术论集,仿佛是一扇敞开的“高研院之窗”,既展现出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学术传统,又彰显出各位作者拥抱现实直击当下问题的学术担当。
多元现代性
☆ 现代性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现代化不应该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更多对于现代性的思考。 ☆ 本书旨在对于艾森施塔特的多元现代性理论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思考全球化做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 透过本书,用一种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全球化、现代性和社会学。 现代性,究竟是有着普遍设定的社会形态,还是向着某个目标前进的多样努力?现代化,究竟是具有普遍取向的社会规划,还是彼此相互竞争的多元路径? 什穆埃尔·N.艾森施塔特,社会学大师,终其一生探索上述两个问题。在他看来,现代性和现代化是未完成的工程,包含着多元路径和多样可能。 本论文集汇聚中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顶尖学者,在各自的学术背景中延续、探讨艾森施塔特的多元现代性学说,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留下关于现代性、现代化的独特思考。
美学是什么
“未名·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由著名院校著名学者倾心撰写,旨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每种书均包括该学科的产生背景、研究对象、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就学科价值及学科发展到今天的一些前沿问题。 此版在版式、文字上做出适当修订,插入80-100幅图片。
文化研究(第18辑 2014年·春)
本辑组织了“文本解读与历史反思”“福柯研究”两个专题。前一个专题聚焦于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书写对象的作品,图把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结合起来,并通过对两者的契合与错位关系分析,实现中国学术的理论与创新。后一个专题则为纪念福柯逝世三十周年而组织的文章,涉及福柯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福轲研究的不同阶段,虽各有侧重,但都非常具有看点,相信读者会获益颇多。
文化研究(第17辑 2013年·冬)
本辑组织了“城市文化研究”“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保罗?维利里奥研究”三个专题。第一个专题是《文化研究》一直关注的专题。第二个专题,紧扣国际热点话题研究,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以不同作者的论题和风格,体现专题研究的多样化。第三个专题,介绍英国学者阿米蒂奇的保罗?维利里奥研究,希望这个最具原创性的军事战略家、城市规划理论大师、速度政治思想家、技术艺术批评家和西方未来的考古大师能获得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文化研究(第16辑 2013年·秋)
本辑《文化研究》共推出了六个单元,既有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也有西方前沿理论的译介。其中,“学术话语的文化研究”专题着重于讨论当代知识生产中话语问题;“空间阅读”专题围绕着近些年来十分流行的空间研究主题展开;“跨文化研究”专题聚焦于自我与他者的复杂交错关系上;“数字人文”专题反映了技术革命对古老的人文学科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文化研究(第15辑 2013年·夏)
本辑组织了“记忆与文化”和“空间政治与城市身份”两个专题。第一个专题通过聚焦于叙事策略、曝光历史记忆的生产机制,揭示了记忆建构性及建构过程背后的权力运行机制。记忆的符号化呈现、记忆的文学艺术书写及其文化意味,是此专题的聚焦点,也是此专题所有文章的共同关注点。第二个专题集中关注空间政治、城市记忆、城市文化认同等问题。从文化角度思考城市,就是把城市当作一个文化-意义的空间而不是物理的空间加以把握。这个方法论立场贯穿在此专题的所有文章中。本辑延续一贯风格,深入地研究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思考当代中国的文化问题,视角独特,发人深思,值得一读。
文学与认同
《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主要内容:文化认同是一个现代问题。所以说是一个现代问题,实际上是强调这样一种想法,即往往是在传统向现代转型,或是相对封闭的本土环境遭遇到全球化或外来文化的压力的状况下,文化认同会作为一个问题凸现出来了。
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
暂无简介
20世纪西方美学
暂无简介
思想的碎片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多少有点“拆碎七宝楼台不成片断”模样。它是从一些专著和论文中,经过一番费心劳神的“解构”才“拼贴”而成的。把完整的书和论文拆解成片断,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这件看似缺乏创造性的劳作,倒也给我不少启悟,使我有一个难得的机会,去客观地评价自己曾经写下的文字。我不时地扪心自问:所写文字中,有哪些是多余的?有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又有哪些是值得保留的?怎么写更精彩?诸如此类。说实话,当初写作时,倒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些问题。用俗套的话来说,精炼的文字,精粹的思想,独创的观念,应该是严肃的学术著述的目标。通过这番整理功夫,我对自己的写作习惯,写作风格,观点构成,甚至文字表述都有了新的体认。在这个强调独创和自我表现的时代,如何协调好与其他学术观点开放性的对话,在对话中坚持自己的学术个性,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 这里列出的文字虽是经过拆解的片断,却也大抵反映了作者十多年来的所思所想。它以文学和美学研究这两个传统领域为“圆心”,逐渐向外扩张,闯入了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艺术史和文化研究,最后逼近现代性和知识分子问题。如此混乱的思路,说来真有点恣肆汪洋、天马行空的意味。不过,混乱中不失潜在的秩序,片断中自有隐蔽的逻辑线索。这秩序和线索就是对学术前沿以及中国当代问题的强烈关注,这种关注又是透过现代性的独特视角来加以审视的。
超越文学
周 宪,男,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
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
现代性这个概念始终是和美学或艺术实践紧密关联的,尽管这个概念的内涵后来远远超出了美学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层面,但是,其美学的意义是一以贯之的。本书的研究方法颇类似于雷蒙德·威廉斯倡导的关键词的研究方法,在彰显美学、现代性、社会理论三者相关性的前提下,氛出一些表征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概念,诸如怀旧、合理化、艺术界、先锋派、艺术终结等,以概念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其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蕴涵。灾也是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本书不仅在方法论上为当前的美学研究提示了一种新的进路,而且,在微观层面上推进了现代性问题讨论的深入。 现代性问题研究有不同的进路,本书循着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经典界定,以文化现代性作为理解现代性问题的重要契机,并逐步聚焦于同审美和艺术相关的审美现代性问题。本书突破了传统“经院美学”的研究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返观审美和艺术问题,而不是仅仅对美学概念作逻辑层面的解析。将美学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本书为我们贡献了对与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相关的重要概念的深度阐述,有效地显豁了当代社会文化复杂的美学图景和现代人纠结的心灵景况。因此,本书不单纯是美学领域的突破,也是当前现代性问题研究的一个有益构成。
崎岖的思路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