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
周晓虹(1957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讲座教授。 其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当代中国研究,著有《现代社会心理学史》《走向社会的名片:公共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等。
中国体验:全球化、社会转型与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嬗变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3%
本书从感觉、情感、心态、体验等无法量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中国人在社会转型、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观念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如何定义个体与国家、个体与全球化的关系,如何顺应潮流而又创造潮流。总体而言,社会心态虽然难以测量,但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们的权利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催生出的崭新的大众舆论行为,影响着全社会的稳定。
工人阶级劳动传统的形成:洛阳矿山机器厂口述实录(1953—2019)
1人今日阅读
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的基础上,新中国的工业化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帷幕。洛阳涧西区成为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大型工业基地之一,包括洛阳矿山机械厂在内的七项重点工程落户于此。一时间来自上海、东北、北京、广东、河南及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和工人,挈妇将雏、义无反顾奔赴涧西,参加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从1958年制造第一台Φ2×4米多绳卷扬机,到2011年制造18500吨油压机,24位洛矿人讲述的这一段近70年的口述历史,不仅呈现了从洛阳矿山机械厂到中信重工的华丽转身,也讲述了以焦裕禄为代表的新中国工人阶级劳动传统的形成叙事。
理论的邂逅: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路径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汇集了作者精选的论文二十余篇,全面梳理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发展、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等。本书是作者理论研究的全面总结,代表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中国研究(第22期)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的创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文集
2016年适逢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中共吴江区委宣传部,联袂举办了“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学术纪念会”,会议邀请了中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60余人莅临太湖之滨隆重纪念“江村调查”这一中国社会学暨人类学学科的历史性事件。会议的主题是“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本书即会议遴选出来的优秀论文合集。
中国研究(第23期)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是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周晓虹卷
本书是江苏社科名家、著名社会学家周晓虹教授传记。他以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当代中国研究作为主要研究领域,醉心学术研究,为推进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本卷约40万字,结构主要分为三块:1.学术小传。展开作者三十多年来学术生涯的总结。2.代表性学术成果。分为上编:理论的探索和下编:现实的叩问。数篇代表性学术论文既有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探索,又有对中国农民、中产阶级和文化反哺现象的思索。3.学术年谱。
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证治纲要
本书运用三阴三阳理论,对六经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运用《内经》等经典理论考证了卫气营血(三焦)理论和寒温纷争的历史,并分析了寒温之争的原因以及对外感热病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辨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各种辨证方法可统一于六经辨证;系统论述了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外感热病的发病;提出了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理论:外邪入侵,首先侵犯六经所属脏腑之虚处,故脏腑在表之营卫必应之,天人合一则病有寒化热化之别(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正胜邪则病退,邪胜正则病进,邪气因而入里,脏腑在里之气血必应之,邪正相争则病有寒化热化之分(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故外感热病的寒温走向不仅仅与外邪的寒温属性,更取决于人体的三阴三阳体质;本书确立了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一纲一目,一辩一用”的辨证方法,即以六经三阴三阳所属脏腑为纲,统一辨证方法;以四时为目,节气为别,参以运气,审证求因;以卫气营血为辩,确定病理变化;以八纲为用,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综合历代名医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当今诸多名家六经辨证论治经验,补充和完善了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证治纲要。
中国研究 (第28期)
本辑由《社会学本土化的演进与本位》《可持续的地方政府创新何以可能?——多阶段政策制定框架下成都社会治理政策创新经验研究》《财政支农七十年:总量、结构与分布变迁》《江村:一个人类学社会学地标的再考查》等十五篇文章组成,从性别与亲密关系、政策创新与执行、现代化进程等角度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科学主题展开讨论及研究。如《社会学本土化的演进与本位》通过回顾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演进历程,梳理了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三波“本土化”争论,指出燕京学派促成了本土化讨论的前提,而此后的本土化讨论在议题方面进行了拓展;《财政支农七十年:总量、结构与分布变迁》基于支农支出的总量、结构、政府间分布与地区间分布的视角,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财政支农支出的变迁。
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想象:第一拖拉机厂口述实录(1953—2019)
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的基础上,新中国的工业化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帷幕。洛阳涧西区成为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大型工业基地之一,包括第一拖拉机厂在内的七项重点工程落户于此。一时间来自上海、东北、北京、河南及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和工人,挈妇将雏、义无反顾奔赴涧西,参加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从1958年第一台国产拖拉机东方红-54下线,到现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先进的拖拉机制造企业集团,30位一拖人讲述的这一段近70年的口述历史,呈现出中国人“耕地不用牛”的农业机械化想象。
中国研究(2019年第24期)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是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
本书旨在通过访谈自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例如苏国勋、周晓虹、边燕杰、赵鼎新、周雪光、林南、谢宇、叶启正等人,探索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选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好证实,将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工业中国而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但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实际开始于1948年中国共产党接掌鞍山钢铁厂,并于1949年7月9日正式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在成立大会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赠送贺幛“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由此揭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又是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工业项目中最早实施的。在1958年国际形势变化后,鞍山钢铁公司又在破除以苏联“马钢宪法”为代表的一长制基础上,发展出了被毛泽东主席称为“鞍钢宪法”的管理制度,由此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集体记忆与多维叙事
任何个体的口述史及蕴含在口述史中的集体记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所亲历的时代进程和社会状况,以及个体在时代及其变迁下的个人经历、体验与反省。本书以上下两部之形式,遴选40篇学术论文,完整地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在口述史与集体记忆领域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之概貌。上部以“理论、历史与方法”为经,分别交代了口述史与集体记忆的概念诠释与学科建构、研究历史与学术谱系、社会认同与集体心态,以及方法考量与效度分析;下部以“事件、经历与叙事”为纬,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宏大历史画卷中的诸多社会与文化事件。编者欲以紧迫的历史责任感和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辅以多种社会科学的比较视野,锻造中国研究的综合平台。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
暂无简介
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
在当今众多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中,恐怕还没有哪一门学科像社会心理学这样,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却依旧在研究取向上存在这样大的分歧:心理学取向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强调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而社会生物学取向则强调遗传变量的重要性。难怪有的社会心理学家会将整个学科的发展困难归咎为所有研究者都倾向于“选择”某一种取向,而未能同时兼顾各相关学科的观点。本书从上述学科围绕人性和社会行为提出的13种完全不同的解释性理论入手,详尽陈述了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建树,尤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欧洲的反叛和本土化运动给予了全景描述。
大过渡时代的中国青年
暂无简介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翔实的资料、晓畅的文笔、精心的构思、睿智的激辩,深入探讨了中国中产阶层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状况 3000户问卷分析、300人深度访谈,30个月调查走访,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全国五大城市尽收眼底 认同、消费、休闲、社交,多彩的生活形态衬托多样化的当代社会 教育、品味、参与、媒介,独特的人生选择辉映大时代的中国走向
传统与变迁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 农村社会经济和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行为、思维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本书根据大量史料和实地调查 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对“苏南模式”和 “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许多启人思索、令人信服的观点。 政策制定、经济管理或社会科学研究 诸多部门的读者,通过本书都将对中国沿海农村社会与经济的走势有一个较全面、清晰的了解。 ――厉以宁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 历来是中外学者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书首次系统考察了近代以来尤其是1949年后, 随着江浙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发生的明显嬗变。 这无论在社会史领域还是在社会学领域, 都称得上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研究。 本书的出版, 填补了社会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对认识中国近代社会、认识中国农村, 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蔡少卿
现代社会心理学
《现代社会心理学》作为多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专业的基础教材和考研考试必读书目,备受教师和读者欢迎。它一出版即获得学术界好评,先后荣获华东地区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光明杯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国家教委第四届优秀教材评选中青年成果奖等奖项。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以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反哺”为核心概念刻画了社会转型时期文化或文明的积累方式。通过焦点访谈的研究方法,证实家庭内部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亲子之间的“文化反哺”、“反向社会化”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对价值观的选择、生活态度的认定、社会行为模式的养成发生了影响,动摇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地位。
中国研究(2013年秋季卷/总第18期)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的创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西方中产阶级:理论与实践
中产阶级是20世纪全球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西方社会学中有着长久和持续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在世界学术史上,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伯恩斯坦、米尔斯、贝尔和古尔德纳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都在这一领域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巨著。本书以和谐社会的建构为背景,聚焦于西方中产阶级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基本维度,在导言中对西方中产阶级的历史脉络与理论演进做了梳理;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讨论了西方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现代资本主义时期和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时期与中产阶级相关的主要理论及培育中产阶级的实践策略;最后在结语中将中产阶级的成长纳入中国视野,讨论了社会转型与中国中产阶级的再造、路径及中产阶级的培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作者指出,扩大中产阶级即中等收入者群体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既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梦”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研究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研究》作者周晓虹探讨了重构中国研究的理论与范式的可能性,并分别从中国农村变革与农民社会心态变迁、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建构、文化反哺与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特征、SARS传播过程中民众的社会心理,以及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等多重主题,对中国社会及其变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为现时愈加繁荣的中国研究增添新的活力和新的视角。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ISBN:9787040183344,作者:周晓虹
文化:社会学的视野
《文化:社会学的视野》试图为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提供一种社会学视角,涉及文化制度结构、历史与遗产、文化的社会生产与传播、文化效果、文化意义与社会行动等理论问题,同时也涵盖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当代文化现象,是一本文化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概论性著作。
“国家精品课程”: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
从纵向的历时态角度说,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经历了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等不同阶段;而从横向的共时态角度说,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路径则为我们了解人性和社会行为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这部菁华或者说读本,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100年历史中选择出40余篇名篇巨制,与其说是一杯叙述人类行为的五色斑斓的鸡尾酒,不如说更像是一道剖析人类本性的精美大餐。我们承认,现代社会心理学家殚精竭虑的结果,尚没有超出孔老夫子“性相近,习相远”的睿智断言;但我们也看到,他们的研究向我们提供了远为丰富的有关人性和社会行为的生动细节。
社会理论论丛(第4辑)
《社会理论论丛(第4辑)》每辑篇幅在25万字左右,初步设立以下篇目:专题研讨:主要就某个重有理论意义的话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探讨,即围绕一个核心,又集多家之言。学术论文:主题不限,无法纳入专题者即归其类,但学术标准则一样。海外文稿:在约请海外大家的专稿的同时,也接受其他海外社会理论研究者的文章,以期了解国际学界的中心兴趣和发展趋势。学术随笔:包括与社会理论有关的学术造访、人生见闻、人物札记和感悟等等,力求文字活泼,可读性强。批评与回应:本篇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为书评,目的在于向学界推介近期出版的优秀社会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二为本论丛发表的文章的学术批评及作者对批评的回应,旨在加强学界的理论互动,为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体制尽绵薄之力。
中国社会心理学文选1919~2019
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主要收录了1919-1949年的包括心理学家陈大齐、张耀翔、章益、高觉敷教授,社会学家潘光旦、胡鉴民、朱亦松、孙本文以及人类学家胡先晋等的9篇论文;第二编收录了港台地区社会心理学家如杨国枢、金耀基等学者的9篇论文;第三编收录了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后最初20年的9篇论文;第四编收录了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后第二个20年的9篇学术论文。本书呈现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缓慢而顽强的生命历程,是这一学科在中国萌生、发展、挫折和复兴的全程历史观照。
中国研究第29期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 《中国研究》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于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自20世纪30年代起,从欧美留学归国的第一代中国社会学人,便开始探索如何使这一来自西方的学科能够解释中国独特而复杂的社会现象,并服务于积贫积弱的祖国向现代的转型。由此,孙本文和吴文藻在华夏南北上演了一出社会学中国化的“双推磨”。接续这一传统,费孝通等人通过“江村调查*等一系列经验研究推动了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运动。1979年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后,知青社会学人在费孝通等老一辈学人的引领下,投身改革开放大业,直面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以文化自觉意识、经验研究和理论创见做出了相应的话语回应,使得这场重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叙事。
社会理论论丛(第二辑)
本论丛每辑篇幅在25万字左右,本书为第三辑。内容包括:专题研讨:主要就某个重大而有理论意义的话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探讨,既围绕一个核心,又集多家之言。学术论文:主题不限,无法纳入专题者即归其类,但学术标准则一样。海外文稿:在约请海外大家的专稿的同时,也接受其他海外社会理论研究者的文章,以期了解国际学界的中心兴趣和发展趋势。学术随笔:包括与社会理论有关的学术造访、人生见闻、人物札记和感悟等等,力求文字活泼,可读性强。批评与回应:本篇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为书评,目的在于向学界推介近期出版的优秀社会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二为本论丛发表的文章的学术批评及作者对批评的回应,旨在加强学界的理论互动,为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体制尽绵薄之力。
实用日语口语
本书是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场面为背景而构成的一篇篇会话短文。考虑到我们中国人使用日语主要是在国内与日本人打交道,或出国到日本生活工作或出差两种情况,因此,本收由“在中国”和“在日本”两大部分构成。“在中国”部分模拟在国内和日本人打交道的场景,如旅游接待、带领日本人购物、和日本人一起用餐等。“在日本”部分则模拟在日本学习、生活、工作的场景,从办出国手续开始,到在机场办出入境手续、到日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在银行与邮局等各种场景。 本书共由13个大场景,69个具体话题构成,每个具体话题又由三或四个部分组成:1.会说正文,是最基本的场景会话短文,日语会话后面附有中文译文;2.基本词语,对正文中出现的词语和语法进行简单解释说明,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正文;3.常用表现,补充正文中表达不尽的常用相关词句,以助您熟悉和了解各种场合常用的会话内容,并掌握更多的表达方式;4.根据话题需要,有的课文后面有相关知识介绍,介绍了与该话题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您更准确地理解日本人的习惯,了解日本人的礼节,从而更得体地进行交谈。本书全部采用日汉对照的形式,首先是日语会话,然后附上中文译文,既不妨碍日语的整体性,又可参考对照学习,使用非常方便。 本书适合有一定日语基础知识的读者使用,对于日本方面的导游人员、涉外工作者、出国留学和工作人员以及日语自学者,都是一本比较理想的日语会话工具书。
基础日语
《基础日语》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日语的特点及假名、词汇、语法构成等基本知识,在您对日语有了初步了解后,第二部分的课文开始系统讲解语法知识。针对一般中国人学外语最容易出现的会看会写不会说的现象。《基础日语》一改以往的语法讲解方式,以会话的形式融入语法知识。在会话的过程中学习语法,并通过学习语法提高会话能力。书后另附有语法和单词索引,便于您检索和查阅每课出现的语法与单词。
现代社会心理学史
《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分为三编,主要内容有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互渗透、欧洲大陆的社会心理学、精神分析:非常院思潮的崛起、麦独孤与罗斯的业绩、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确立、奥尔波特与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倾向、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贡献等内容
中国研究(2012年春季卷/总第15期)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的创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中国研究(2014年春季卷/总第19期)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的创刊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