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定心
1人今日阅读
定心》为“普隐文库”下专题书系“普隐心语”之一种。本书收录了清华大学圣凯教授于2017年至2019年创作的禅思哲理随笔和诗词,全书结构分为存在篇”“烦恼篇”“修道篇”“解脱篇”“佛教篇”“哲学教育篇”“行者篇”等。重要篇章有《住山隐修》《信仰和学术》《生活的变化与信仰的不变》《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等。全书涵括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体悟和自省,既有宽阔的历史视域,又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更有真挚的情感。
慧心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收录作者精心撰写的一组佛学哲理小品文,由“慧心”“痛苦篇”“烦恼篇”“修道篇”“解脱篇”“弘法护教篇”“哲学教育篇”“普隐学堂篇”“行者篇”九个部分组成。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文笔漫谈人生烦恼、自我与他人关系、自由、爱、真理等主题,记录佛学修习的思考与感悟,旨在探求生命与智慧的真义,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生命的意义不能自然呈现,无法“自明”;爱也需要学习、投入,需要合适、知止。因此,意义在智慧的观照下才能彰显,慈悲在智慧的圆融下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
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探讨了中国佛教信仰的主要内容,如忏法、素食、佛菩萨信仰、名山及慈善、讲经等,考察了这些信仰活动的形成过程,揭示了佛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互动与影响。本书在研究时,综合地采用了文献学、佛教思想史、佛教社会史、宗教人类学、宗教比较学等方法。注重文本、考古文物、敦煌遗书等综合,细心体验文献背后的历史情境。
念心(增订本)
本书是圣凯教授于2013年写作的禅思随笔,分为念心、存在篇、烦恼篇、修道篇、解脱篇、佛教篇、哲学教育篇、行者篇、经典撷录篇等。本次再版在初版基础上有所增订,增加了一组书画评论,如《书写禅意的生命——读宗家顺的书法艺术》《天地的笔画、悟观与境界——谈田东辉的书画艺术》《游戏三昧——生命的终极关怀与实践》《天地笔画之“精气神”——读范石泉先生书法有感》等。全书既有宽阔的历史视域,又有深刻的历史反思及真挚的情感。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介绍了中国汉传佛教的忏法,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汉族僧服的演变,中国汉传佛教的法器,中国汉传佛教徒的日常生活礼仪等内容。
汉传佛教与亚洲物质文明(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丛书)
圣物盒、壁画、僧衣、线香……一件件器物之中封存着时代的印记,连结着文明的演变。本书所辑十余篇文章围绕“佛教物质观念”“敦煌佛教艺术”“唐宋佛教物质生活”等主题展开,从宗教社会学、考古学、艺术学等方面切入,在社会生活史视角的观照之下考察汉传佛教。通过聚焦于物质文化,可以发现汉传佛教广泛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物质文明,与此同时,亚洲物质文明中所反映出的佛教元素,正是汉传佛教在发展进程中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明证。
摄论学派研究(上下)
本文依“综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脱诠释学”的方法,以唯识古学与今学的比较为中心,对摄论学派进行整体的研究。我们利用电脑检索《大正藏》,并且整理日本佛教文献与敦煌遗书中的摄论学派资料,发现灵润、道基、智凝的著作,考察摄论学派的发展史迹。 我们对真谛的思想定位为“从始人终之密意”,在虚妄与经验层面,则是纯正的瑜伽行派的“阿黎耶识缘起”,则是属于“始教”;在转依的果位上,其主张“相性融即”、“智如不二”与护法一玄奘系所主张“相性永别 ”、“智如为二”明显不同,则是具有“终教”的特点。真谛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过渡,是一种“中间路线”,但是其基本立场仍然是瑜伽行派。真谛的“识界”并非是《起信论》的真妄和合识,但是真谛的佛学思想最终必定能够走向《起信论》,这是其思想的内在必然发展趋势。 在心识论方面,真谛继承“一种七现”的“一心论”而提出“一意识论 ”,主张阿陀那识即是染污意;唯识今学强调别体别用的“诸识差别”,区分阿陀那识与末那识的不同。真谛从种识不分的立场,主张种子是假而无体,阿黎耶识是实而有体;而种子的相续即是阿黎耶识的相续,而不承认种子生种子。护法一系从诸识差别的立场,主张种子与阿黎耶识都是实有的;建构了种子生种子的异时因果与种生现、现熏种的同时因果。 在影像门唯识方面,唯识古学从“无相唯识”的立场出发,主张分别为因,虚妄为果,虚妄分别通依他性与分别性,强调“识境同一”的,层心理结构。唯识今学从有相唯识”的立场,强调虚妄与分别不同体,分别为能缘的依他起,虚妄为二取的分别性,因此必须有两层心理建构,所以“虚妄分别”只是指依他性。唯识古学以“虚妄分别显现”诠释影像门唯识理论,世亲依“识转变”建立了整个唯识体系。在认识论,唯识古学强调心识生起时,心识无义但显现为义,或“似现为义”,显现即是执取;唯识今学强调心识与心识所显现的影像是“有所得”,凡夫执“似义”为义”,于是现起分别性。 在三性三无性思想,真谛是继承与综合“尘识理门”与“染净通门”的三性思想,而唯识今学是继承“情事理门”的思想,从而有不同的展开。真谛与安慧都以八识为能分别,而护法则强调第六识、第七识为能分别;而且,护法主张见分、相分同属依他性,真谛、安慧则无此义。真谛以分别性、依他性无所有而所呈现的同一无性,即是真实性,因此三性是一;护法系主张于依他性上远离分别性,即是真实性,因此三性彼此有分际,不可混同。唯识今学强调“假必依实”的“他性空”,分别性是“无”,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别性是“空”,而真实性是“空性”,因此“空”与“空性”是有绝对区别的。真谛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场,主张“空”是否定的对立同一,分别性无相、依‘他性无生都加以遣除,空与空性是同一的。同时,真谛主张分别、依他同一无性即真实性,坚持“一切诸法同一无性”,三性为安立谛,三无性为非安立谛,三性同时也是三无性。而唯识今学强调“三无性不离三自性”,这是在三性之外说三无性,二者不能相即。唯识古学主张二重二谛,窥基则主张四重二谛。 真谛在果报黎耶、种子黎耶之外,提出“解性黎耶”、“阿摩罗识”,通过淡化如来藏“我”的色彩,融摄如来藏与阿黎耶识两系,解决瑜伽行派的内在矛盾与困境。从解脱论来说,阿摩罗识即是境智无差别、智如合一、如如智、转依;从实践论来说,建立“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或“正观唯识”)的实践次第。 在佛性思想方面,唯识今学主张“五性各别”与“密意一乘”,提出“ 理佛性”与“行佛性”;真谛主张“一性皆成”与“究竟一乘”。 在转依思想方面,唯识今学重视转依的认识论意义,其思想的重点在于 “所依转变”;强调种子与阿黎耶识都是实有的,所以转舍与转得的“转变 ”,正是阿黎耶识的体之“用”的变化,而其体并没有变化。真谛的“中间路线”在转依思想上有所体现,他一方面以闻熏习来阐明认识论意义的转依,即减舍杂染习气,增长闻熏习,即是所依转变;另一方面,真谛以解性黎耶、阿摩罗识、四德种子等,来诠释存在论意义的转依,即转阿黎耶识为阿摩罗识,这是自我存在的基体的全然的改变状态。 摄论师由于受地论学派的影响,以“一心二门”来诠释心识论;而且以真妄、体用、本末等思想来理解三性,出现两种形态的三性思想。我们认为,“九识”说是北地摄论师所提出的。摄论师逐渐背离了瑜伽行派的立场,而与“真常唯心”系合流,强调以佛性为中心,以“佛性”诠释“十胜相” ,完全是以如来藏缘起来解读《摄论》,这是摄论学派中国化的核心体现。 最后,我们指出真谛的“染净二分依他”是“立体式”的理解,分别性与真实性的转换是非连续的;而《起信论》强调平面式的“一心二门”,阿黎耶识与法身之间的转换是连续的,这是二者的不同。同时,我们发现佛教存在论是一种“过程存在论”,一切存在建构于“过程”与“关系”中,如来藏、阿黎耶识、法身、法界等都是一种动态的存在,而不是“批判佛教” 所说不变、无差别的“基体”,这些绝对观念是与“空性”紧密相连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整理、发现一批摄论师的著作与零星资料;在方法论上,提出“综合式研究方法”与“解脱诠释学”,以阿黎耶识缘起、影像门唯识、三性三无性、佛性、一乘、三乘等思想为中心,对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指出,真谛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过渡,是一种“中间路线”,但是其基本立场仍然是瑜伽行派;而且在重视经验内省以及心理分析的诠释模式下,唯识今学的发展则是必然的。同时,本文以语言哲学、存在哲学、现象学对唯识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对“批判佛教”进行很好的回应。
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
《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既不是一部系统的净土宗通史,也不是一部净土宗的断代史或净土宗教理史,而是关于中国早期净土信仰和净土宗若干专题的研究成果集编。《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五章,第一章以梁慧皎《高僧传》记载内容为主要依据,对公元1—5世纪初中国佛教早期净土信仰和修行的代表人物、修持方式、经典及特色、影响等进行介绍评述;第二章围绕净土经典中包含的心性思想进行阐释,认为中国净土教的思想基础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的心性思想,是能够吸引禅宗、天台、华严等宗派与它接近和会通的内在原因;第三章是全书的重点,对唐代以倡导口称念佛著称的善导的弥陀净土念佛和忏悔的思想、著作等作了系统深入的考察和阐释,而对善导忏悔思想的阐释很具特色;其他各章是对唐代承远、慈愍慧日、法照等人的净土思想和修行进行介绍,其中对承远生平事迹和思想的详细考证,对国内外对法照净土著作及思想的研究的介绍等,皆具有深入独到之处。总之,这是一部对中国早期净土信仰和净土宗做出比较深入细致研究的好书,无论从引证资料、论述角度、得出结论及提出的问题等皆有创新之处。
佛教情绪观
《佛教情绪观》讲述了佛法的情绪管理首先要求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这是人天乘的教法;其次,佛法的修行高目标则是逆生死流,转迷成悟,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这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的教法。所以,佛法的情绪管理是由现实而达到,由世间而出世间。修行就是要求每一位修行者在世间能健康、快乐生活,在宗教上具有良好的宗教情怀、宗教实践。佛法的修行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戒是作为行为规范的原则,定是稳定情绪的保证,智慧是情绪管理的源泉。
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论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的方法论著作,是进行重大项目研究与写作的指南书。其主要内容是在反思与探讨近百年的佛学研究基础上,尤其是“理性”的精神到“还原”的方法,要注重佛教的内在“价值”与佛教徒的“诠释”。本书提倡“观念史与社会史”,主要是关切佛教作为宗教,具有思想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一定内在统一性与实践主体的差异性;以观念统摄社会生活,在组织制度和生活实践中体现佛教的观念。其意义有二:一、彰显佛教的宗教性,即佛教的观念具有的内在实践维度;二、彰显僧众生活的内在统一性,体现神圣与世俗的矛盾与统一。本书将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放在宗教社会学、全球文明史、空间史、中国佛教史等领域中,突显出该研究方法的方法论背景与佛教的自身脉络。
国学的演变
你是否感到过生活的难、人生的苦?其实不妨读一读国学。因为,很多问题,国学里早有答案。 读的国学典籍越多,认知越高,烦恼就会越少,心态也就会越好。 当你读懂了国学,就意味着读懂了人生。 《国学的演变》,由曾任哲学大师张岱年助手、国学教授的张来先生主编,把国学里的大智慧及文化脉络向你娓娓道来—— 全书分为九章,以纵向的视角阐述国学的演变,论及汉字与典册、六经的形成、诸子百家、汉代学术、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道教、隋唐佛学与魏晋唐宋文学、宋明理学与学术文化格局、清代学术,并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纲举目张,清晰又完整地呈现国学演变的脉络及整体面貌。
禅心无语:圣凯随笔
圣凯法师以一颗细腻、易触、柔美的禅心,以一种出世的脱俗和一种不忘入世的关怀,将自然界的一切凝聚成一组优美的文字,幻化为一种唯美的意境,让你深刻感受到红尘之外的宁静、俗躁之中的安详……
佛教忏悔观
《佛教忏悔观》中佛教的“忏悔”首先来源于印度的宗教与文明,佛教吸收了早期婆罗门教的许多修行方式,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考察来自早期印度的婆罗门教对“罪”与“忏悔”的看法。原始佛教对婆罗门教既有继承,又有批判,佛陀将“阡悔”引入僧团的戒律生活中,使忏悔成为了持戒清净的保证与前提。同时,在修行生活中,忏悔业障是入道的前方便,同时忏悔的对象亦在逐渐地扩大,忏悔的功能与方式亦在逐渐增多,于是念佛、持咒等其他修行方式亦具有了忏悔的作用。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般若性空思想与忏悔相连接,于是“罪性本空”与“无生忏”,成为大乘佛教忏悔思想的最大特色。
精进心
《精进心》收录了作者圣凯在2014年的对佛教经典思想以及一些社会现状的思考和随笔,是作者这一年里微博精华文字的结集,内容紧跟当今时代思潮,思想深刻,文笔精美,对广大佛教信众有深刻的启发作用。作者在佛教界有广泛影响,有一定的读者群。
信心/普隐文库
《信心/普隐文库》收录作者历年来创作的哲思随笔,其中既有对“意义”“自由”等抽象概念的探求和思索,也有对“教学”“读书”等生活日常的体悟和自省。 《信心/普隐文库》作者从自身出发关切社会,旨在探寻生命的真谛与价值,于人间烟火之中,观照当下世风与世人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