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先秦语类文献形态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认为,对先秦语类文献形式的历史阐释,就是详细考证其编纂过程、文体的形成及其演变。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一种文类,语类文献呈现出复杂的样态:具体而言,从生成角度来看,有仪式型、政典型、教学型、著述型四种;从文体形态来看,有格言体、对话体和事语体三种类型;从编纂单位来看,经历了由“国语”向“家语”的演变,而在“家语”阶段,又呈现出大夫“家语”和诸子“家语”的不同。于是,作者以《国语》、《左传》、《战国策》为中心,探讨了“国语”文献的编纂过程及其文体生成;以《论语》、《老子》为中心,探讨了“家语”文献的编纂过程及其文体生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先秦语类文献的因革演变。
两汉语类文献生成及文体研究
作为一种文体的“语”,其特征是指具有伦理道德规范的人物言论,亦即所谓的“善言”或“善语”。在这一意义上,凡是载录“善言”或“善语”的均可纳入语类文献的范畴。本书首先分析语类文献在两汉时期兴起的原因,着重考察其与儒学复兴的关系。然后在先秦语类文献编撰的宏观视野下,分析两汉语类文献编撰的特点及其文体类型。最后,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经典语类文献的编撰过程及文体特征,描述两汉语类文献生成的规律。这些文献大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如《新语》《盐铁论》《法言》《说苑》等,它们体现比较完整的语类文体的特征;二是如《史记》《汉书》《吴越春秋》,这些文献严格来说并不属于纯粹的语类文献,但是《史记》《汉书》“纪传体”的建构与语类文献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将它们纳入考察的范围,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两汉语类文献生成、演进的真实图景。
《国语》研究
《国语》中先秦时代的重要史书与文学史料。书稿从《国语》的体例渊源、《国语》与《左传》的比较、《国语》的编纂过程入手,探析《国语》的成书与当时流行的“语体”之间的关系,并且从中挖掘出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内涵,本选题可以作为以文学角度出发全面研究《国语》的一个成果。绪 论第一章 “语”作为教材及其传述一 重言风尚二 乐语传统与古史传述三 “语”作为教材第二章 《国语》与《左传》一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二 “《春秋》外传”问题三《国语》与《左传》的文本差异第三章 《国语》的编纂(上)一 “国语”与“家语”文献二 “八语”的遴选三 从周穆王到智伯之诛四 正例与变例第四章 《国语》的编纂(下)一 规谏与咨询话语二“三段式”与“君子曰”三 “事语”体第五章 《国语》的礼制世界一 “五服制”与天下图式二 同姓不婚与共王灭密三 重农传统与籍礼仪式参考文献
《世说新语》生成研究
《<世说新语>生成研究》将《世说新语》视为一部语类文献,在语类文献传统之下对其文体渊源进行探究考察。 《<世说新语>生成研究》致力于《世说新语》的编纂及文体形态方面的研究,深入考察了文体、编纂、内容等因素与《世说新语》生成的关系,史料价值高。
文化论丛(第2辑)
《文化论丛》是由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民族审美文化研究所共同推出的以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系列论文集。本文集秉持“追求真理,交流创新”的学术理念,确立“特色学科与多学科共建”的学术定位;以文化研究为主题,设有突出贵州地方文化研究的“黔地文化”(下设“民族神话研究”“审美文化研究”和“文学文献研究”)以揭示苗、侗、水等本土主要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以及本土文学文献的价值,“民族民间文化”以揭示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以展示先秦至晚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外国文化与文化比较”以展示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文化,“现代文学与文化”和“现代传媒与文化”以呈现现代文化的特征并审视现代传媒、艺术与文化传播、交流的关系,“理论前沿与文化热点”则为引介前沿理论、探讨热点问题提供争鸣的平台。本丛书立足本土,以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研究为特色;展望全国,放眼世界,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现代文化以及文化交流、文化发展等方面推动文化研究。
《论语》研究
《<论语>研究》对《论语》的研究,主要是考察《论语》文本的编纂及文体的生成情况,这些工作主要是在儒家学派建设这一宏观视域下进行的。具体来说,孔子创建了儒家学派,但自其去世后,儒家内部出现分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儒家的发展。为了应对其他学派的挑战,也为了加强自身建设,儒门开始了《论语》的编纂工作。应该说,《论语》的编纂整合并加强了儒家的力量,为儒家在汉代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围绕《论语》所进行的“经”的身份之建构,再一次回应了儒家学派的建设问题。因此,自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之后,《论语》在儒家学派的建设问题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秦文学专题研究
本书是作者对先秦文学的多部典籍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 作者从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对先秦文学研究史上仍存有疑义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有理有据且有新意的回答,其中包括《诗经》的孔子“删诗”问题、史传文学的生成、《尚书》文体的生成、《国语》的编撰、《春秋》与孔子的修订、《左传》《战国策》《论语》的文体问题、《老子》如何成书、《庄子》中卮言的内涵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我们重新审视先秦时代的文献资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适合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者、爱好者及相关人员阅读。
《诗经》补论
本书是一本研究《诗经》的专题性著作。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积累,作者围绕《诗经》中历年来具有极大争议性的问题:诗言志的内涵、采诗与献诗的关系、孔子删诗的具体情况、雅诗的分类与生成、豳诗列入《国风》的原因,结合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明辨是非,有理有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书资料详实丰富,作者观点简洁明了,新颖而言之有据,在纷纭复杂的《诗经》研究中独具特色,有较好的研究参考价值。
《国语》叙事研究
本书对《国语》的文化背景、成书过程、主题、人物、文体特点及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解,为人们了解《国语》一书提供了入门途径。全书分六章,分别是:史官文化及其文献,国语之成书,国语之主题,国语之人物,国语之文体,国语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