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观念的交织: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本书以明清之际气本论的兴盛和16世纪耶稣会的智识框架为背景,系统梳理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傅汎际、熊三拔、高一志等人传入中国的西方自然哲学,以及中国士人对西方自然哲学的反应与接纳。为适应中国的文化传统,利玛窦等人在翻译过程中作了不同程度的过滤或调适,如增删相应文字、以中国传统理论辅助阐释等。面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自然观念,中国士人反应各异,以熊明遇、方以智、揭暄、游艺为代表的“方氏学派”对西方自然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接纳。尤其是揭暄将西方自然哲学的相应部分作了变形进而整合到传统的元气学说和阴阳理论中,形成中西合璧、自洽连贯的宇宙体系,极具典范意义。明清之际的中西科学交流呈现出万花筒般的文化调和和观念交织,深刻反映了传统与西学、自我与他者的复杂互动。
科技革命与法国现代化
《科技革命与法国现代化》主题围绕着科学、技术与法国现代化展开。作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将研究主题分解为更为具体的问题:近代科学知识及其传统在法国如何发展并融人当地社会?重要科技机构及科技体制如何建立并经历改革?牛顿力学及其世界观在法国本土怎样获得传播?近代科技知识与启蒙运动和革命思潮具有何种关联?科学革命与产业革命之间如何互动?一度成功的科技体制为什么使科学发展陷入困境,国家又如何加以克服?进入20世纪,法国如何克服战争创伤在科技、经济上取得显著进步?又如何在法兰西特性和全球化中保持平衡?
葛利普与中国古生物学
葛利普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920年他应丁文江之邀来华,担任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和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葛利普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过人的勤奋,不仅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著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古生物学家,使中国古生物学从无到有,并为世所瞩目,堪称“中国古生物学之父”。 本书共分三部分:上编为中外学者不同时期为葛利普所撰写的传记或纪念性文字,下编为葛利普撰写的纪念中外学者的文章及相关科普作品,附编则是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葛利普的三篇学术论文。本书勾勒出一个丰富、立体的葛利普形象,并呈现了民国时期活跃的中西方科学交流和学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