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频
孙频(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江苏作协专业作家。 她的小说集《疼》创下十五万的销量成绩,让严肃文学变成了畅销书,代表作有《同屋记》《醉长安》《玻璃唇》等,已获赵树理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荣誉。
盐
4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3.6%
本小说集由6个中篇写成,厚达近四百页,这6个小说试图从我们平常生活所触碰的点来写就我们所处时代的最深处,大都是由底层的女性视角去描述隐藏最深的疼痛,试图从人的精神里身体里挖到一个最深最疼痛的地方,然后把这份疼痛无限放大。这些从人心里长出来的丑恶、恐惧、无助深深刺痛了每一个看到的人。
以鸟兽之名
2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1%
《以鸟兽之名》是孙频最新的山林系列小说集,它由相互关联的三个中篇小说连缀而成,讲述的都是有点悬疑色彩的“寻找”故事。《骑白马者》寻找的是山庄的开发商,《以鸟兽之名》寻找的是一个逃犯,《天物墟》寻找的是隐秘的古文物。贯穿在这三部小说的最大主角,其实是人物穿行其间的大山林。孙频花费不少篇幅耐心描写山林中的动物、植物、文物,以及它不同时节的生态视景,浩瀚如沧海桑田的演变,细小如一种微妙的气息。整个山林透着明艳、凶猛、寂静、神秘的气息。“我”寻访途中遇到的各色人等如同一块块拼板,他们的点滴叙述和不同际遇,拼凑起来的是时间带给这座山林的改变。商业经济的发展借由对人的改变,也让整个山林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渐渐改变。人来人往的脚步和声音,遗落在山林中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成了秘密。在“我”对这些隐秘角落的探访中,小说实现了从个人到众生的让渡,也容纳了更为丰富的历史与现实。
疼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5.2%
这是一本由5个中篇组成的小说集。这5个小说都试图从人的精神里身体里挖到一个*深*疼痛的地方,然后把这份疼痛无限放大。这些从人心里长出来的丑恶、恐惧、无助深深刺痛了每一个看到的人。 这是由生活在不同角落的小人物们构成的一部小说集,可能是下岗工人,可能是高校的年轻老师,可能是绝望捍卫弱智女儿的母亲,还可能是试图用身体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孤儿。他们汇合在一起就是关于生和希望的故事。
裂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7.7%
被阎连科、苏童等众多著名作家看好的80后写作者。孙频,自小说创作以来多在《收获》《人民文学》《花城》等期刊上发表文章。已出版多部文学作品,荣获“赵树理文学奖”,并多次被《小说月报》《文学与评论》等杂志评为优秀青年小说家。这是一本6个中篇组成的小说集,继承了《疼》和《盐》的风格,但这一本《裂》拥有了一种新的东西:在绝望中迸发出名为希望的光芒,虽然依旧带着痛感,但这种新的疼痛,令人喜不自已。如书上所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去往澳大利亚的水手
3人今日阅读
此书为“新世纪作家文丛第七辑”中的一种,收录了青年作家孙频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孙频的小说大多以“小人物”为主角,许多读者也许能从这些人物身上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他们大多出身底层,一生劳碌辛苦。或身有隐疾,不得不艰难谋生;或受困大山,一生索然无味;或行差踏错,命运急转直下;或童年缺爱,行为乖张却让人垂怜。看孙频的小说,直觉是疼,却忍不住想看;明知虚幻,却不得不认真对待。全书语言流畅,故事性强,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无极之痛
推荐值 60.9%
本书由四个中篇组成,其中《无极之痛》是写三十岁的自由撰稿人储南红与在职业技术学院做讲师的老公张群,与一对二十来岁的小夫妻合租在一幢公寓顶层不到六十平的两室一厅里艰苦地“杀”着平凡日子。有一天,张群告诉储南红说学院要分房子了,但论资排辈八成轮不到他。她决定亲自出马,数次三番向校长万宇生发起攻。储南红几次三番的攻,万校长都有礼有节,岿然不动。“这个世界,外表看起来人人有选择,事实上基本没有选择,每个人只不过都在绕着既有的轨道运转罢了。因为我们作为人类,自身就带着邪恶的平庸性。”万校长自杀吗?也似是而非。万校长跳楼既是悲剧也是超脱。
寂静与逍遥
本书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提名的5部中篇小说+5部短篇小说合集。孙频、罗伟章、班宇、金仁顺、朱文颖等10位优秀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提纯生活,让读者们可以在充满张力的文本中认识当代中国,在字里行间领略人生百态。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变革。现实的转变颠覆了中国人原本熟悉的世界,一个新的“当下”从中诞生。身在其中的每一位中国人,不仅享受到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灵魂的拉扯。在作家的笔下,那些原本微弱的声音,那些真诚的、充满内在矛盾的生命,最终以一种舒展的姿态得以呈现。
骨节
推荐值 74.0%
《骨节》由青年作家孙频的七部中篇小说代表作结集而成。七个故事,七场悲伤而孤独的人生之役。一个年轻时因轻信而失身,决意要在女儿身上注入贵族气的单身母亲;一个迷恋日本女优的贫寒大学生;一个出生就被遗弃,历经九渡而未在世间找到安身之处的孤儿;一对父亲失踪,靠母亲小卖部微薄收入维持生活的矿区姐弟;一个失婚的三十岁女子,和被她嫌弃又怜悯的寡居母亲;一个为了不让父亲再遭受嗜赌哥哥盘剥,而突生杀心的乡间少女……在逐渐荒芜的乡村,在没落的工业城镇,在茫茫的陌生都市,这些故事里的男男女女,他们承受着各自命运的寒意,却耗尽所有的力量和情感,去掩饰、去摆脱、去治愈原生生命里的暗疾与伤害。
海边魔术师
《海边魔术师》是作家孙频创作的新一本“海边”主题的小说集。包括《海边魔术师》《海鸥骑士》《落日珊瑚》三个篇目。这是继《以鸟兽之名》的“山林”系列之后,孙频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深层关系的持续探讨与追问。小说选择大陆南端的小镇木瓜镇作为叙述的地理出发点颇具深意,围绕着这个边陲小镇的风物,人情以及它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孙频向读者展示了边缘地带的疏离中所艰难保存的淳朴与安静,同时也在不经意的缝隙中,暗示现代化的脚步是如何一步步席卷而来,即便是悬挂大陆南端的小镇,也不例外。在这部“海边”三部曲中,孙频用她扎实的田野功课搭建了一个极具南洋风情的世界,葱郁繁茂的植物、朝夕万变的海洋、在陆地上不能踏实行走的水手、还有那封存于海底的命运和秘密,所有这些都簇生了《海边魔术师》那浓郁的海洋文学的华丽外衣。但只要你跟随孙频的文字进来,就会发现,无论是《海边魔术师》中的“寻找”还是《海鸥骑士》中的“辨认”,以及《落日珊瑚》中的“回归”,孙频想要表达的依然是,身份的焦虑、尊严的确立、交流的渴望以及保有自我的艰辛。因此,山林也好,海边也罢,孙频用自然的宽阔与荒寂抚慰人的受伤和失意,从而使她冷隽的文字散发出持续的暖意。
松林夜宴图
美术老师李佳音因引诱男学生被校方开除,她带着外公留下的画作《松林夜宴图》开始了京漂生活在潦倒作画的寒夜里,在谋生的奔波中,她与孤独和饥饿对峙,却渐渐窥见了《松林夜宴图》里隐藏着的可怖真相……她后来想,一切也许可以从白虎山说起所有的山和所有的河都是早已被命名好的,就像脚下这座山,癞秃、干渴、褶皱、独立千年而不能成说它有一个威风凛凛但已苍老到两千岁的名字:白虎山。
动物形状的烟火
本书收录了《收获》杂志2014年刊登过的“青年小说家专辑”的九篇稿件,由《跛人》、《不速之客》、《大酒店》、《动物形状的烟火》、《可悲的第一人称》、《秘密》、《每个混蛋都很悲伤》、《刘琳》、《秦腔》这九个短篇组成,展现了九位“青年小说家”的文学造诣,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水平。 张悦然在新年前夜,让失意的画家遇见了一场“动物形状的烟火”; 旧海棠的《刘琳》讲述了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突然消失,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掩盖下的绝望; 孙频《不速之客》中,陪酒女全副身心地爱上一个客人,而真正的生机恰蕴含在绝望的爱中; 于一爽《每个混蛋都很悲伤》写出了一个新时代的局外人:有爱,有性,没有激动,也没有悲伤; 郑小驴《可悲的第一人称》中,一位陷入虚无主义的北漂青年,试图在原始丛林中栖息心灵……
狮子的恩典
“我”凭借好成绩拼学历到了北京;卞叔年轻时是煤老板、遂挣扎着要保持以往的形象;游叔灰心之下卖掉房子,带智力残疾的儿子云游四方。 只有小县城古街上的石狮子依然安详,因为知道上述这些人早晚要灰溜溜回到原点。只有“我”失踪的父亲仍无音讯。 回到原点,却不意味着从此安稳,因为,古街也得拆掉了。 老街口的人驮着生命的负重,快镜头一样向后退去、隐没在不远处…… 【编辑推荐】 ☆ 我们人生旷野里找不到的“同类”,在孙频小说里复活 ☆ 以此作品向生命荒芜但不断向上的人、身陷泥沼又渴望清洁的人致意! ☆ 精巧雅致小32开本,方便携带;硬精装保护书芯,治愈 “大部头恐惧症”! 【名家推荐】 孙频是不可估量的,她的想象力不是飘扬的,是生长的,同时她拥有令人赞叹的叙述能力。 ——作家 余华 孙频触摸到了潜藏在我们时代深处的某种东西,而且试图勾画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莉
鲛在水中央
鲛在水中央》是实力派作家孙频的全新佳作,三个张力十足的故事,都在写大时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试图从人的精神到身体中挖掘到疼与痛的地方。孙频以犀利的文笔,将这些人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的书写中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与命运抗争、与生活不断撕扯的力量感,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祛魅
当然,她在临走前还要帮他最后一次,这个男人是她的丈夫,她的儿子,她的学生,她的弟弟,这个世上唯一一个曾经真正疼过她爱过她的男人。她甚至想起了他那遥远的面目模糊的父亲。多少年了,他还是会让她落泪。其实这个叫董萍的女生也不容易吧,就算她是她的仇人,她也知道她不容易。抓不到男人抓不到工作的时候就去抓钱,也是一种保全,总不能让自己什么都捞不着。可是,无论如何,她还是应该帮他。她像个母亲一样心疼他这么多年,她不能让他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就名誉扫地,前途尽失。
我们骑鲸而去
推荐值 77.2%
小说讲述了一个没有四季,永远都是夏天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面住着三个各有创伤的人:热爱写诗,却把生活过得一团糟的不得志的中年小科员“我”;才华横溢,却因同行间嫉妒而失手杀人的七十多岁的剧作家老周;杀死了家暴丈夫,坐了17年牢后出狱,却又遭逢独生儿子车祸去世打击的中年女子王文兰。三个为了躲避人世嘈杂的人来到偏孤的小岛,日日朝夕相处,却在看不到尽头的孤寂中动摇了上岛的初心。不久,老周莫名从小岛上消失不知所踪,来岛上守矿的“我”也违背了合同,提前回大陆,只留下王文兰还在坚守着要在岛上开发所谓旅游项目的“理想”。
绣楼里的女人/孙频作品系列
晋商家族四代女性在历史巨变、社会变革、家族兴衰中与命运的抗争。四代女性都生活在晋中幽深神秘的大院里,每一代女性的命运又各自不同,绣楼这种建筑代表着一种压抑女性的文化符号。这样一种代表着男权文化的环境里,女性们为求生存最大程度地压抑了自己,从而造成了女性之间的悲欢离合。小说中充满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人性里永恒和被扭曲了的东西,都在岁月中被一笔一划地勾勒了出来。
无相/孙频作品系列
《无相》收录了《无相》《乩身》《同体》三部中篇小说,三个关于底层女人的故事,有贫困大学生,有靠算命为生的女盲人,还有被劫持绑架的女人。她们在底层生活中以命相搏,让自己成为传奇。 《孙频作品系列》分为五辑,收录了孙频近年来发表的中篇小说15篇。从《自由故》《罂粟的咒》到《异香》《无相》,让读者看到了不同时期的孙频,读到许多能读到心里的文字。尤其可贵的是,她诚实地触碰到了一些“无相世界”中的“隐秘”,残酷、苍凉、无助、无奈……她勇敢地追问,耐心、扎扎实实地在现实中追索,正如孙频自己所说:“冷眼观察着这人世间,却无法不深深地爱着这苍凉与残酷。”
白貘夜行
冬夜,三个被摁在小煤城生活的中年女人,去见逃离这里的旧友康西琳。 二十多年前,她们四个被安排到这座小煤城做教师,都折腾着要离开小煤城,但实力不允许,只好结婚,或者离婚,最勇猛的不婚。 二十多年后,康西琳回到小煤城卖烧饼,同时读《尤利西斯》,还谈恋爱。让人难以琢磨。 四个女人重聚了,话很多,难出口。 重聚不影响康西琳冬泳的习惯,她于是在三个旧同事面前,破冰入湖,姿势骇人,还穿着衣服。
柳僧
老太太发出一声长长的凄厉的号哭,她拖着笨重臃肿的身体朝地上的女儿扑去。这时候,年长些的男人已经走到她身后了,他对着她那颗今早刚抹过发油的脑袋举起了镰刀劈了下去。沉闷的一声钝响,老太太的尸体重重地倒在了女儿的尸体上,她的脖子也几乎被砍断了,血正从里面汩汩地流出来,流了很远。刚才那个年轻男人在年长男人耳边说的一句话是,车不错,留下,人不能留,会报警。三个男人开着一辆半旧的雪铁龙缓缓离去。一对母女的尸体被扔在了阴森的柳树林里。她们被扔在那里的时候压断了几朵新长出来的蘑菇,一只乌鸦嘎嘎叫着落在了这新鲜的尸体上面。
醉长安
孙频,女,1983年出生于山西交城,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任杂志编辑。至今在各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同屋记》、《醉长安》、《玻璃唇》、《隐形的女人》、《凌波渡》、《菩提阱》、《铅笔债》等。
鱼吻
推荐值 56.3%
孙频著的《鱼吻/布老虎中篇小说》包括《鱼吻》《隐形的女人》《醉长安》三篇短篇小说。《鱼吻》讲的是普通女孩韩光对帅气男友的过去一无所知。每次问他问题,他回答很多的就是三个字:不知道。这三个字把韩光堵在一扇黑而深的门外,门里是他深不见底的往事。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光了解到男友原来和她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出于好奇,韩光托好友打听男友的过去,却意外了解到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东山宴
智障儿要从坟地里扒出死去的母亲,奶奶不顾一切地保护傻孙儿,天性邪恶的女孩到处宣扬继父和她相好,这些荒诞不经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核,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封闭的村庄,生生不息的繁衍和苦痛,唯有寻找爱成为执着的信仰。若说这水暖村是镶嵌在吕梁山山沟里的一座玲珑塔,一点都不为过。村子小巧,不过几十户人家,家家住的都是依山势挖出的黄土窑洞。山是竖着长的,他们就竖着挖,结果这几十孔窑洞便一孔摞着一孔,出了自家的窑洞便是站在别人家的屋顶上了。最高的那孔窑洞都快攀爬到山顶了,耸立于众生之上,让人看着都觉得摇摇欲坠,随时会掉下来。
车中父亲
这条路安静得像一条古老的河流。散发着发酵了的阳光味,黏稠得像酒酿。一辆红色的尼桑正身心舒泰地顺流而下。七月的阳光大早晨刚发芽就丰肥茁壮,像蘑菇喝了水一样刷刷几下就长成了,也来不及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阳光照着亮晶晶的马路,也照着那辆红色的尼桑车。因为前后左右实在见不到几辆车,这路竟像是自己家的一样,这辆尼桑便更加足了马力,像河流里一尾闪着红鳞的鱼。开红色尼桑的是大一学生于朱安。他今天早晨被迫起了个大早,把朱秋月送到机场赶航班,然后自己开着车往回走。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一路从市里杀了出来。
耳钉的咒
晚上十点的公交车上。空而脆。只剩下了时间的脚,踌躇着从这扇车窗对流到那扇车窗。汪静路坐在车的中间,最前面是司机,最后面是一对黏成了八爪鱼的情侣,他们像一枚果实里的几粒籽,安稳地晃荡在这一小块切割下来的空间里。路线是汪静路早已背熟的,娴熟得不用脚就能自己走下来,看着路两边的景物就像看着自家的东西。熟得快要落下枝头了。汪静路靠着车窗,把头抵在玻璃上,倒映在玻璃里的脸和她的脸隔着玻璃紧紧贴在一起。两张脸彼此注视着。灯光和楼房重重叠叠地从玻璃里的那张脸上切过去,切过去。一时间,那张脸里落英缤纷。
九渡
一个顶着一头花白头发的年轻人从角落里站起来,那头白发在灯光里闪着一种银质的光泽,钝而明亮。他先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然后才小心翼翼接过了那封信。狱警手里的最后一封信也分出去了,众犯人却还像一群没有分到食物的猴子一样,懊恼地不甘地围着他,恨不得从他手里再长出几封信来。狱警不再理会他们,咔哒一声关了牢房的门。他们像是再次被推进了洞底,高高的铁窗像洞口一样悬在半空中,洞口里沉着几点金色的星光,但是深不见底。青森的灯光带着一种灯光本身的体重往苍白的墙壁上挤,墙壁上便被逼出一种墓碑上的潮湿。
光辉岁月
博士毕业,她却出人意料地回到故乡的小县城,当起了中学老师。她的人生或许只能以失败的中学教师和某小官僚的情妇收场。无尽岁月中,属于她的美好时光来过又流逝,但所有那些或好或坏的日子,都是值得缅怀的光辉岁月。一冬至这天大雪初停。不知谁家店铺又在踏雪开张,鲜红的鞭炮屑溅在白雪之中,血滴般真挚。一只大喜鹊乘着一道黑白的弧度冲下来,在雪地里小心翼翼寻找着食物,留下两排白骨般嶙峋的脚印。鸟爪、炮屑、白雪,在这个冬日的黄昏里一起烈烈燃烧。天尽头是大块大块铁灰色的云朵,如一座浩大的堡垒耸立天边,预示着另一场雪将在午夜到来。
红妆
黄昏,杨秋平一个人躺在宿舍下铺的木床上。木床很旧,蛀虫在其中沙沙地穿过,像踩在一片落叶上的脚步声。腐朽木质的清香如钟声一般氤氲在黄昏的空气里。她靠着自己那卷清冷的行李,如靠在初秋的石碑上,有露水沁过皮肤,浸到身体里一个很深很深的地方。这间高中宿舍在二楼,四张高低床堆积着,窗外是一棵古老的梧桐,肥大的叶子几乎遮住了整扇窗户,潮湿的阴凉像蛛网—样无声无息地布满了整间房屋。商燕行就是这个时候进来的,她背着很小的行李,薄薄地站在那里,因为逆光,杨秋平看不清她的面孔。她周身落了一层光线,毛茸茸的,如同剪影。
姐妹
傅家老宅藏在一条巷子的深处。晋中的每一个县城的每一条古旧的街道深处都藏着几座这样的老宅。那条街叫却波街,从旧城墙里的大槐树边一直到东门口,城墙外是却波湖。街道不宽,两旁都是古旧破败的房子和店铺。这是清道光年间修建起来的一条商业街。最靠近大槐树的是东关永春祥药店,直到府君庙的背后就是傅记元胜魁银匠铺。从银铺旁边的胡同口进去,就是傅家宅子的大门。胡同窄而深,两壁的高墙长满了苍郁而冰凉的青苔,高墙下的石基上,石刻的花纹已经若有若无。
琴瑟无端
许粼粼甚至看到了那袭长裙旋转出的波纹。真美。她想。她再次微笑,这时,她已经走到李亚如跟前了。这时,她才注意到,除了大提琴,李亚如手里还拿着一件东西。是客厅里那只精致的木雕。这时候,李亚如已经举起了手中的那只木雕,在许粼粼还没有来得及说话之前,那只木雕无声地向她飞了过去。她最后的意识就是穿着黑礼服的李亚如手里拿着一只精致的木雕,脚下,是她的大提琴,像动物一样,静静躺着。医生对李亚如说,是严重的脑震荡,她目前这种昏迷状态还要持续下去,至于持续多久还无法预测,如果一直醒不过来就会成为植物人。
女儿坟
那天,闫姗姗突然来到了她的新家。她们已经四年没有见面了,郑清玲有些惊奇,你怎么找到这的。闫姗姗变得很瘦,她第一眼差点认不出来了。她看着她干瘦得见了骨头的胳膊,有些惊恐。你在北京怎么会瘦成这样?两个人都没有怎么热情,闫姗姗甚至没有看看她住的新房,只是心不在焉地逗了逗她怀里抱着的儿子。她看着孩子的眼睛说,你看,他的眼珠好黑啊,像黑夜一样。孩子被她看得害怕了,张嘴就哭了。郑清玲连忙把乳头塞进他嘴里,他立刻安静了。这时候,闫姗姗突然飘渺地说了一句,有孩子是不是很好?郑清玲抬头看着她,觉得这次闫姗姗不知什么地方很奇怪,她看什么的目光都是直直的,盯住就不放,像婴儿的目光。郑清玲问,你这次回来有什么事吗?闫姗姗摇头,我就是回来和人说说话,你不知道,我已经很长很长时间睡不着了。
青铜之身
皮坊院子里点起了一圈明晃晃的松油火把,男人们关在外院,女人们关在里院。刺刀和火把围着男人们和女人们,从刺刀和火把的空隙里往外一看,就是聚义泉的高墙。他们像落进了一口深不见底的井里。
十八相送
终于盼到了这堂文艺美学课。朱家明提前一个小时就把自己安置在了教室里。偌大的教室里就坐着他一个人,他又高又瘦,旗杆似的插在桌子中间。清冽的空气从窗户里钻进来又钻出去,一条条小蛇似的从皮肤上划过。日光灯苍白安静,捶打出桌椅的影子,参差肃穆地铺了一地。清晨的教室有些墓园式的荒凉。来得实在有些太早了,不就上个课吗,怎么搞得像投胎一样,擦着天黑就奔过来了。他把教室的门关上,这下安全了。朱家明略一沉吟,便占据了教室里第一排最中间的座位,好像讲台上有一场精彩的话剧即将开演,他这么早颠颠跑过来原是来占座位的。
铅笔债
商小朋坐在回家的长途车上打开那个小布包,看到里面是满满一包铅笔头,各种颜色的铅笔头,绿底白花的,红的,黄的,蓝的,黑底红花的,每支铅笔头都被用到了最短,握在手里几乎已经不能写字。他一支一支地看着,看着,看过去,然后看着车窗外,笑了,笑着笑着泪水已经汹涌而下。他不知道,为了让他先回家,商小燕和他的债主签了合同,就在他开的发廊里,她做四个月妓女,四个月把债抵清。那晚债主还是忍不住问了她一句,你是他什么人?商小燕按下手印,抬起头笑,我是来还债的,已经欠了十年。
鹊桥渡
邵向美和石三明就一直住在李改兰留下的南开胡同7号院里,邵向美没有再回县委大院做临时工,就在胡同口开了家小小的打字复印店,石三明还是每天骑车去上班。\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那孩子逐渐会走路了,每天就在打印店前的空地上一个人找石子玩。邵向美坐在店里边打字边透过玻璃看着那孩子。那孩子那么小,穿着臃肿的衣服,蹲在地上的时候就像一株刚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植物。
天堂倒影
查桑燕走进刘春志的办公室时,里面空无一人。她一个人从门口向窗户走去。在黄昏暗淡的光线里,她长长的影子碰着他四处散落的气息,像一路上碰到了很多瓷器,均匀而无声的裂开。她看着他挂在衣架上的黑色风衣,黑色的衣服像一件道具。刚掐灭的烟头扔在景泰蓝的烟灰缸里,桌子上的茶杯里,茶叶葳蕤得像马来的森林。他翻开的书中插着一支镂空的金属书签,像柄剑一样插进了那堆柔软的文字里。整个屋子里都是他的气息,像废墟上开败的花,鲜艳,颓废,零落,寂寞。它们像鸟群一样栖落在黄昏落进房间的光影上。在琐碎的光线里,它们聚拢成一个人形在暗处看着她。她几乎不敢往前走。
同体
“观一切有情,自他无别,同体大悲。”其实你想怎么活还不就那几十年,横竖是要死的。阳光好的时候,我会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边傻笑边想,能把这么多年活下来真他妈不容易。一眼看到底了,这世界上不是男人就是女人,做什么工作你还能不和男人打交道了?就算你嫁个有钱男人,那本质上也不过是在搞批发卖淫,做小姐只不过和男人打交道更直接些罢了。”昨晚,曾在一条流水线上做过活的工友给冯一灯介绍工作,结果介绍到了一家按摩院。工友如今是专业掮客,说服起人来那也是专业水准,她慈悲地看着冯一灯说,她如果不想再去流水线上做工,想来钱快一点、活一点,就只能做这个。
同屋记
袁小玉一搬走,竟像三脚柜上缺了一条腿。三个人的大厦开始摇摇欲坠起来。当初三个人搬进这三室一厅的房子时,都大大惊讶了一番客厅的空旷浩大。这屋子不知道是怎么设计的,三间卧室一间比一间小,唯独客厅大得可以当足球场。加上租来的房子本身就没摆多少家具,所以,即使在白天,走在客厅里都能听到自己脚步悠远清冷的回声,像广寒宫似的。地板是白色的瓷砖,走在上面都能看到人影,就像走在一片浩大无边的水面上,一低头,自己清冽的倒影已触手可及,似乎伸手就能把自己捞出来。
我为什么爱上你
裴欣来北京的那个冬天,天冷得出奇。她瑟瑟地站在街头,提着简单的行李,整整半天的时间就坐在路边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行人。下午五点的时候天就开始变暗,先是薄薄的从四面八方浮起来,很快就连成一片,成了完全的黑暗。这种冬天的黑暗仓促而巨大,路灯车灯仓促地亮了起来,在黑暗中像很多水底的游鱼。她从路边站起来发现身上已经结了薄薄一层霜,像冰雪的盔甲,摸上去坚硬而脆弱。这整整半天时间里她在考虑去找谁。夜色越来越浓越来越坚硬直到把她裹进去的那一瞬间里,她决定去找大学同学房小明。晚上九点的时候她找到了他。
胭脂罪
周双梅坐在那儿看电视是因为她自己就是做电视节目的,她是电视台的导演。按理说,上班看着电视下班还是看电视,那电视都恨不得要挤进她的梦里面,可是,不看也不行。就像是得了强迫症,就是看到想吐也还是要看。电视导演看电视的感觉就像是演员在看自己演的电影,又怕看又想看,明明看到了自己却怎么都觉得不像自己。说是看电视其实十足就是个评委。遇到人家做得好的节目心里又像灌了柠檬水一样酸,比自己做得好?也不见得。遇到烂节目则更是像翻书一样哗哗几下就见底了,这也能看?打发谁呢?趁早改行去。
一步天堂
李卓平到A城的时候已经是黄昏。A城是座山城,所以虽是七月如火的天气,却有了些微薄而透明的凉意,远远近近地掠过了杜明明的皮肤。杜明明穿了一件乳白色的真丝吊带,下面是一条亚麻长裤,脚上是一双黑色的高跟凉拖。一辆黑色的现代早已等在那里,带着她直接去了宾馆。李卓平正站在宾馆门口等她,隔着车窗她看着这个男人。白衬衣,黑长裤,高而瘦。车停了,她还是呆呆地坐着不动,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