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台湾学者巫仁恕先生对明中叶以后到清中叶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与社会生活的最新研究。以消费为切入点,以江南城市为案例,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而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休闲消费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店铺为满足消费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间配置?休闲的空间如何扩大与分化?私人性质的休闲空间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与女性在消费空间上有何差异?……诸多问题,作者在书中都一一解答,并总结指出,消费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时以休闲消费的吸引力来解释明清乡绅逐渐城居化的原因,阐明十八世纪江南官绅对休闲消费的观念有去道德化与去政治化的可能性。透过本书也可以管窥明清时代江南市民的休闲生活,领略江南都市的繁华盛景。
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以明末清初的城市群众集体行动,即所谓“民变”为研究对象。以史籍记载为基础,借鉴西方新文化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诸学科的理论进行阐释,应用量化分析、集体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明清城市民变的历史背景、领导人与参与者、行动模式及城市民变的各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各个方面,对城市民变这一“老课题”得出了较为全面和新颖的认识。
游道―明清旅游文化
旅行團包套的「套裝旅遊」,你以為是現代的產物嗎?其實早在明清時期,中國已有各式各樣的旅遊活動,而且旅遊設施逐漸走向商品化,比起同時期的西方有過之而無不及。無論是美酒佳餚、游船肩輿、旅遊導覽、遊伴相隨,皆讓旅途可以更舒適、更盡興。士大夫更是明清旅遊文化興盛的一大推手,旅遊也成為明清士大夫文化的重要一環。大家耳熟能詳的徐霞客,以長程的冒險旅行著名,然而,這樣的「壯遊」並非當時士大夫旅遊文化的主流。從大量的日記、遊記中,可以觀察到他們頻繁地出遊,大多是距離不遠的「淺遊」,而且具有休閒娛樂及社交功能。明清士大夫所撰寫的遊記,看似文學作品,實則背後反映了士大夫的身分焦慮感。遊記文體在書寫上的變化,涉及到士大夫試圖與其他人的旅遊活動作區分的策略轉變。到了晚清,曾與西方接觸的中國人所留下來的旅行記錄,更有助於我們理解當時中國人對西方人的看法與態度。 目次 楔子 上篇 明清大眾旅遊活動 第一章 大眾遊觀活動的盛行 第二章 明清旅遊設施的商品化發展 第三章 西方人對中國旅遊設施的評價 中篇 明清士大夫的旅遊風尚 第四章 明清士大夫旅遊風氣的興衰變化 第五章 明清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的旅遊實踐 第六章 明清士大夫旅遊活動及其功能 下篇 旅遊文本與文化建構 第七章 明清士大夫的旅遊文本 第八章 晚明遊記書寫的品味論述 第九章 清代遊記書寫的知識論述 第十章 晚清遊記對西人的情感與敘事 餘論 旅遊地景的再現
劫后「天堂」
蘇州,這個過去被視為人間最富庶的天堂,在中國對日抗戰期間遭受摧殘,已不再是過去的景象。這動盪的八年當中,身處淪陷區的蘇州百姓是如何渡過的? 本書透過蘇州的茶館、菜館、旅館與煙館等四種休閑行業的研究,呈現抗戰時期蘇州「畸形繁榮」的城市生活,扭轉了過往對淪陷區遭受嚴重破壞、經濟凋敝、工商與金融萎縮等的既定印象。從大時代的城市看人民的日常生活,亦從畸形的繁榮見民眾的消費習慣與集體心態。此外,本書透過由下而上的研究取徑,重新評估汪精衛政權的性質,釐清其角色與影響力,為民國史研究寫下新的一頁。
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文明小史)
在传统中国妇女受尽礼教欺压的印象下,很难想像明清时期的妇女竟可过著奢侈的生活。无论是流行时尚的服饰妆扮、精致可口的美味佳肴,甚至出外游山玩水、庙会进香,都成为当时江南妇女生活中精采的一部份。不仅限於富贵人家,中产之家也起而效尤,争相比美。 妇女超越生理基本需求的消费,代表明清时期妇女收入和经济力的提升,而晚明的情欲观,正好提供人们追求感官欲望的合理化基础与动力。情欲观带动情色产业的兴盛,妓女成为流行时尚的代言人。妇女的奢侈消费也冲击了两性关系,明清的士大夫对此提出许多批评,其中夹杂著性别偏见,甚至以法令严格规范妇女奢侈的消费。本书从消费的角度,重新观察明清妇女的生活、地位及其对当时产业的影响,期望能予读者明清妇女另一面貌。
奢侈的女人
在傳統中國婦女受盡禮教欺壓的印象下,很難想像明清時期的婦女竟可過著奢侈的生活。無論是流行時尚的服飾妝扮、精緻可口的美味佳餚,甚至出外遊山玩水、廟會進香,都成為當時江南婦女生活中精采的一部份。不僅限於富貴人家,中產之家也起而效尤,爭相比美。 婦女超越生理基本需求的消費,代表明清時期婦女收入和經濟力的提升,而晚明的情欲觀,正好提供人們追求感官欲望的合理化基礎與動力。情欲觀帶動情色產業的興盛,妓女成為流行時尚的代言人。婦女的奢侈消費也衝擊了兩性關係,明清的士大夫對此提出許多批評,其中夾雜著性別偏見,甚至以法令嚴格規範婦女奢侈的消費。本書從消費的角度,重新觀察明清婦女的生活、地位及其對當時產業的影響,期望能予讀者明清婦女另一面貌。
品味奢华
本書透過具體而細緻的實證研究,探討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的消費文化,希冀打開晚明消費史的多元面向,豐富這一段歷史。全書的兩大主軸,其一是嘗試把近代早期中國的消費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觀察晚明時期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晚明已形成「消費社會」的現象,以修正英國史學家關於「消費革命」的歷史解釋。本書另一個主軸是士大夫的消費文化。從消費文化的角度,一方面可以看到晚明社會結構的變動,特別是士、商關係的變化;另一方面士大夫也透過消費文化,塑造消費品味與流行時尚,來重新建構他們的身分地位。
从城市看中国的现代性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演變歷程中,城市無疑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現代性的特徵在城市裡表現特別明顯,而城市化又是現代性的一部分。本書透過城市來探討現代性的問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嘗試突破現代化或西化的框架,擴大視野與議題到其它的面向,並且將近現代城市史研究的縱深,延伸到明清時期。本書的14篇論文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關於城市生活與文化的面向,第二類則是涉及到城市內群己關係的重新調整。
大学问·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最富庶的天堂,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这动荡的八年,身处沦陷区的苏州百姓是如何度过的? 本书透过苏州的茶馆、菜馆、旅馆与烟馆等四种休闲行业的研究,呈现抗战时期苏州“畸形繁荣”的城市生活,扭转了过往对沦陷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工商与金融萎缩等的既定印象。同时从大时代的城市看人民的日常生活,亦从畸形的繁荣见民众的消费习惯与集体心态。此外,作者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