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伟棠
廖伟棠(1975年-),出生于广东新兴,作家、现代派诗人、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他在1991年开始诗歌写作,其后涉猎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等范畴,曾获得香港青年文学奖诗组及散文组冠军等奖项,代表作有《衣锦夜行》《随著鱼们下沈》等。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现代诗的三十堂课
3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8%
三十堂现代诗入门课,一次擦亮语言的旅程。著名诗人廖伟棠带领读者深入现代诗的核心地带,解构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习惯,呈现那片辽阔又易被忽视的诗意沃土。 从策兰、米沃什、奥登,到北岛、张枣、西西……以诗人的第一视角,探索现代诗的群星闪耀,围绕着对新诗的十种误会,以二十种现代诗意为注脚,挑选七十余首杰出诗作,与你一起重新发现独属于我们时代的诗心。
半夜待雪喊我:廖伟棠二十五年诗选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0%
雪与呼喊声,都属于诗里的远方。诗人通过写诗来试炼灵魂,看它能够变化成何样?通向哪里?本书收录了廖伟棠1997年至2021年二十五年间诗创作中的精选和大量新作,它将把我们带到闪电与回旋的雪花之中,让我们微醺或酩酊。然后去滑翔,去接受夜的考验,看你能不能从语言的魔法中穿越,抵达远方。
波希米亚香港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8.6%
本书主要是对香港亚文化现象的描摹,是一个70后作家贴近描写波希文艺范儿的众生相,以文学、音乐与诗歌去贯通。廖伟棠在亲身感悟过其中的生活后,以一贯锐利沉郁的眼晴,拍下了香港此时彼刻的文化景象。读毕此书你会发现,其实是文学,是音乐,是剧场,是抗争,以及当中的情愫等等,刻画出一个城市深刻的轮廓。
衣锦夜行
《衣锦夜行》是一个70后作家廖伟棠用多种方式记录的在路上的青春,散文浓酽、想象纵横开阖;诗歌诡美、曲折,具强烈音乐性;摄影神秘、风格奇异。作者足迹踏遍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以及欧美重要的文化城市,对青年文化深有体会,折射于诗文中,流露出意气风发又特立独行的气质,文字和图像也呼应这种不羁,风格自由流动,内容都关乎现实与内心中的旅程。《衣锦夜行》表面虽是游记为主,但实际上写的是青春之激荡与冲突。衣锦夜行者,非“富贵而不归故乡”之意,其实是穿着鲜花走进茫茫深夜。
春盏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4.9%
《春盏》是廖伟棠写诗二十余年的精选集,诗作大半为内地首次结集发表。廖伟棠的诗重性情,文字流宕多姿而锐气鲜明,思接渺茫空阔而不忘尘世纷芸,拥有不囿于“文学”的自由。
我们在此撤离,只留下光
暂无简介
八尺雪意
收藏夏夜的一場雪語,千年前還有千里的雲上,凝望的瞬間 浪遊者不能忽視的叩問,你我……皆是那路過的風景 本書收錄廖偉棠最新詩作。輯一記遊,詩人行腳天涯所見,輯二收錄生活懷想與情詩,輯三為「野蠻夜歌」組詩。 走遍大洲與小巷,紀錄萬種聲音百千惆悵幾抹悲傷,他是現代吟遊詩人,他是穿越邊界與枯骨對話的浪者,人與鬼、雪夜與火雨,都入了廖偉棠的詩。他在陝西與甘肅的石窟,在嘉陵江和長江的北岸,在北京、東京與台北,在越南順化以及巴黎的街頭,在多倫多、奧斯陸,在往返洲陸之間的雲端之上,他一直「在路上」——窺見噩夢、墓碑、碎了一地的風,以及一曲吟唱不盡的野蠻夜歌。 凝結於歷史空間中的冷意,是死亡,也是詩人面對死亡的深情。 好世界 當裁亂雲灑金箋書之。 我有八尺雪意/一尺贈與徐玉諾/一尺贈與馮文炳 一尺贈與芥川龍之介/一尺贈與迅哥兒。 還有四尺我自己留著/夠打一條圍巾/垂在雙手懷抱中凍著 夠凍一個孤獨湖 夠蓄一尾石頭魚/的。 ——〈八尺雪意〉
少年游
全书收录54首诗,158页,分“波希米亚行路谣”、“漂流瓶书信”、“苦天使”三部分,是廖伟棠2002年之前所写未曾在国内出版的诗歌精选结集。
另一种声音
編者的話 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歐帕斯在他的文章〈另一種聲音〉中寫道:「在革命和宗教之間,詩歌是『另一種聲音』。它的聲音是『另一種』,因為這是激情與幻覺的聲音,是這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是古老又是今天的聲音,是沒有日期的古代的聲音。分裂與異端的詩歌,清白與邪惡、汙染與純淨、空中與地下的詩歌,寺廟的詩歌與街頭酒吧的詩歌,唾手可得的詩歌與可望而不可及的詩歌。所有的詩人,在這些或長或短,或被重複或孤立的時刻,只要真正是詩人,就會聽到那『另一種』聲音。」 值得慶幸的是,香港恰好為這另一種聲音提供了空間,這與香港獨特的曆史背景、政治與文化的生態有關,與其國際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多民族多語種並存的現狀有關。我相信,「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不僅僅是香港的文化事件,也是整個漢語世界的文化事件。在這個意義上,地處邊緣的香港反而有可能成為漢語文化的中心之一。 就像音樂與耳朵的關系,詩歌與讀者之間也存在某種互相尋找、依存與激發的過程。除了這類定期的國際詩歌節外,我們還將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包括朗誦會、講座和工作坊,讓詩歌成為我們精神生活的日常形態。 我謹代表籌委會感謝應邀的國際詩人與用漢語寫作的詩人,感謝合作夥伴與志願工作者,正是由於大家的努力與合作,會有更多的人聽到這另一種聲音。 北島 2009年11月1日於香港
黑雨将至
廖伟棠的新诗集《黑雨将至》于4月10日由台湾宝瓶出版社出版。收录廖伟棠2001-2005年创作的大部分诗歌,包括从未发表过的500行长诗《猫头鹰诗章》。全书224页,定价260台币。 以下是出版社的介绍: 自诩为「波希米亚人」,廖伟棠的漂流不只表现在生活上,更彻底实现在创作上。诗集糅杂多种典故,文化、音乐、文学家、导演、诗人、中国古典皆入诗,自成一种繁复与兴味。早逝的黄国峻、张国荣,永远的革命英雄殉道者切格瓦拉等,更成为他笔下的永恒与变奏,而对现实的关注与自省、对国族的嘲讽以及拒绝被体制收编的性格,则让我们看见那早已失落的理想主义与纯真。
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
《浮城述梦人:香港作家访谈录》主要内容包括:三生杜牧说前事、文学通灵者的半生缘、发明另一个地球、诞生于火,游艺于水、在黑夜里吹口哨、留白处墨香四溢、山即是心、北往南来漂离笔、背负烙印的静默等。
寻找仓央嘉措
《寻找仓央嘉措》是一部近似于杂志专题构架的复合式文艺类图书。《寻找仓央嘉措》围绕仓央嘉措其人其事其诗,由作者译诗、作者寻访笔记、仓央嘉措译诗各版本评析、衍生小说及寻访过程中的摄影图片组成。全书十余万字,收录近六十首仓央嘉措最新译诗,及数十幅摄影配图。
我属猫
一个人,两岸三地,四年时间,将年五百张照片,十个作者,还有许许多多今天还在或者已经不在的流浪或者已经结束流浪或者家养的猫咪…… 廖伟棠的摄影镜头常常对准在城市一角的事物……而这一次,数年的时间里不同的地域,在猫的身上,他找到了一种漂泊和逍遥的认同。而他的朋友们:尹丽川、颜峻、周瓒、胡续东、巫昂……这些活跃在中国青年作家,也同样深爱着这种变化莫测的动物,他们也同样用笔记录了和他们一起生活的趣态…… 我属猫是一本献给那些关注我们人类身边动物或者具有爱心的人们的“照片”书。
出离岛记
廖偉棠,曾自問在香港當一個詩人有多難?在《出離島記》中,他的身份不只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批評家,又或是一個藝術家,去觀察及評論在香港和中國的空間之中,藝術所面對的,矛盾的氛圍和奇異的境況。內容中,或詩歌、或照片、或電影、或書本,甚至是菜園村的行動,因為藝術並無固定的形式,評論亦無須執於固定的範疇。
野蛮夜歌
伟棠一向以行动、诗歌和影像介入历史与现实,让我们知道文艺如何成为一种抵抗力量,成为盛世中的抒情危言。 ——张铁志 这是廖伟棠2003年至2010年的诗作精选集,代表了他所有写作中最极致的追求。既有继续浪游不居的流离体验,也有介入现实甚深的歌哭怒悲,语言追寻古典汉语的脉络,演变出实验的长短歌行。其思其诗,其明其幻,皆鲜活酣畅,如图瓦人唱呼麦夜歌于旷野。
游目记
廖伟棠不但是一位摄影师,同时也用他写诗的笔写下许多篇摄影评论随笔。或纵论摄影思潮现象,或细味他喜爱的中外摄影家,率性行文,诗意盎然,具有一般摄影理论文章缺乏的温度与湿度。书中还穿插了廖伟棠近年创作的三组实验影像,与理论相呼应成为一个有机体。
波希香港.嬉皮中国
「香港也有這麼一個波希米亞香港潛藏其中,如果你們不畏其神秘,大可投身進去,感受只有地道香港人和來港的冒險家們才能感受的火辣辣快感。而且順藤摸瓜,你得以透視一個城市真正的脈絡……她 是怎樣贏得她挑剔的情人的心的?」 以上的話,如果出自曾旅居兩岸三地的廖偉棠之口,你會否訝異?香港原來竟有這麼一面吸引他,使他親身感悟過中國的嬉皮生活後,暫作停留,以漂流的狀態,寫出當中的差異和對比,更以一貫銳利沉鬱的眼晴,拍下了香港此時彼刻的人面和文化景象。讀畢此書你會發現,其實是文學、是音樂、是劇場、是抗爭,以及當中的情愫等等,刻劃出一個城市深刻的輪廓。
花园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园
暂无简介
波希米亚中国
本 書 三 位 作 者 以 「 波 希 米 亞 」 中 國 為 題 , 不 只 是 想 準 確 地 描 述 當 下 的 中 國 文 化 景 象 , 毋 寧 說 意 在 豐 富 中 國 當 代 文 化 的 想 像 。 在 作 者 筆 下 , 台 北 是 被 低 估 的 城 市 , 而 如 果 台 北 是 被 誤 讀 , 香 港 則 是 被 抽 讀 了 。 上 海 故 事 的 新 一 章 , 還 沒 完 成 已 先 聲 奪 人 ── 但 大 陸 的 事 , 香 港 人 能 知 多 少 ? 更 何 況 這 麼 特 殊 的 上 海 ? 上 海 現 在 洋 氣 , 可 是 上 海 人 不 「 格 」 ; 上 海 小 布 爾 喬 亞 , 北 京 波 希 米 亞 。 「 波 希 米 亞 」 這 詞 , 由 最 初 的 一 個 中 歐 地 名 , 到 流 浪 的 吉 卜 賽 , 到 十 九 世 紀 在 巴 黎 逐 漸 蛻 變 出 來 的 現 在 的 意 義 , 身 份 往 往 是 跟 混 文 代 藝 術 創 作 有 關 , 姿 態 是 反 叛 、 浪 漫 、 格 , 崇 尚 的 是 自 由 、 解 放 、 想 像 力 、 心 身 並 重 和 潛 能 發 揮 , 生 活 是 要 跟 大 眾 的 主 流 、 社 會 的 常 規 、 中 產 的 拘 謹 有 區 別 , 不 屑 的 是 物 質 主 義 、 歧 視 、 不 公 、 為 符 合 社 會 期 待 的 按 步 晉 升 制 、 統 治 階 層 的 儀 軌 等 等 ── 那 僅 是 一 個 供 意 會 的 表 象 輪 廓 , 當 中 有 許 多 歷 史 變 奏 及 內 在 矛 盾 。
深夜读罢一本虚构的宇宙史
《深夜读罢一本虚构的宇宙史》是香港作家、诗人廖伟棠近十五年所写书评及读书随笔的精选集,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关于六十年代西方文化、垮掉派文学及理想主义;第二辑关于现当代西方文学;第三辑关于西方现代诗歌;第四辑关于中国诗歌及文学。这都是作者廖伟棠擅长的领域,写之如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他的文字也与一般书评文字不同,更像是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理想主义与想象力是这些文章共同的主题,既有张扬亦有反思,对当代青年有书评以外的启蒙意义。
文学是一场宁静的奋斗
文藝寧靜,人們奮鬥。過去幾年,文學在香港,社群支持度大大增加。香港文學館的倡議運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凝聚社群,引起了頗大的聲勢。運動自2009 年6 月起始,迄本書編纂的2015 年6 月為止,恰好走過了六個年頭。本書想為大家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空中樓閣,在地文學」。 本書是一份留給歷史的思考與紀錄。香港文學館的倡議運動,歷年來引發文化界多人參與討論,是文學界十年來最矚目、最具公共性、影響最廣的議題,甚至連特首選戰也要回應。本書之出版,將在社會上再掀波濤。 本書勾勒了文學館的爭議主線,紀錄正反雙方的論點,為討論歷史作索引,紀錄了許多大膽而具創造力的心靈活動。在這場大批文人參與的討論中,許多著名作家包括董啟章、崑南、葉輝、何慶基、李照興、陳智德、羅維明、張堅庭、朗天、廖偉棠和鄧小樺等的文章也收錄在內。 當周圍其它城巿陸續建起了自己的文學館,在香港,文學,始終是,一場寧靜的奮鬥。本書陳述香港文學館的願景,讓後來的青年,能夠通過此書,認知到文學界一場寧靜的奮鬥,能夠想像我們可以有一個文學的未來,持續壯大推動香港文學館的隊伍。
孤独的中国 Lonely China
這些影像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在喧囂的陽光中無著地浮游,或者為焦灼的黑夜所炙烤。 陽光和黑夜並存於那個國家,它彷彿拒絕愛、拒絕理解、甚至拒絕恨。然而,有一些孤獨的中竭力想掙脫,如果在這孤獨中掙脫不了,那便是索性沉醉。 「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島之下有陸地相連。」不知道是誰人的詩如是說,但是現在海洋變得如此淼茫、幽深,那片海底的大陸架已經晦澀難尋。 我嘗試像一個拾荒者一樣撿拾他們的孤獨,撿拾並且珍視之,即便它旋即化為虛空。自從1994年第一次認真地端起相機,握住那被烈日燒得熾熱的鏡筒,記錄下廣州街頭兩個農婦之間那倒三角形的虛空,那虛空就一直在我的作品中和那些烤焦了的影像爭奪位置。也許未來有一天,這虛空將鯨吞了影像、以及影像的擷取者。 但現在,我選擇暴烈作我的刀劍、敏銳作我的火把、緘默作我的盾牌,準備和虛空作戰。
巴黎无题剧照
摄影集《巴黎无题剧照》前言 这本书里的影像和文字,是我2004年冬天在巴黎闲逛的结果。 它们是那么虚幻,近乎想象。而此前,我想象了二十多年巴黎。 有三个人引导着我的想象:波德莱尔、莫迪亚诺、戈达尔。 波德莱尔的巴黎,是密谋家和游手好闲者的巴黎,插手于裤兜里看云,看一整天,一朵云的忧郁比得上另一天:他在拱廊街对一个擦身而过女子的悲伤。 莫迪亚诺的巴黎,迷失身份者的巴黎,时光永远停止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或者说深陷于历史和记忆的迷雾不能自拔——亦不想自拔,在那恍兮惚兮中沉醉。 戈达尔的巴黎,最难说,晦涩地指向六十年代的乐与火,满足了对革命、疯狂的欲望,同时付与最冷的愤怒和苍凉。 这三个人构成予我的巴黎面孔何其含混,不如本雅明的柏林或曼德斯塔姆的彼得堡之明晰。即使我亲身去到了巴黎,亦难逃其阴影。 因此注定了我影像的神秘,它们仿佛从数部黑白侦探片中截取出来的剧照,每一张都暗含戏剧,然而因为和剧情的脱离,甚至反对着剧情的束缚,使它们更惹人猜测其莫须有的意义。它们是没有题目的,但和辛迪·雪曼的无题剧照不同,她是自己导演了神秘,我的神秘完全交托给偶然,给我自己也带来惊喜和感伤。 文字,与其说是影像的说明,倒不如说是这BE-BOP二重奏的另一个极端(犹如两件乐器在各自的旋律中奔驰、却暗中合奏)。它在一个我完全私人的巴黎游走,如一个酒醉的流浪汉之喃喃。然而它却苦苦追问着意义,从影像中、从影像所未能留下的想象和记忆中。 但最终仍是“无题”,那些人名和地名恰恰不是重要的。 虽然它们在我的诗文中大量存在,我只能说这是一种眷恋,或者“对世界文明的眷恋”吧,也许只是对所有存在过的、所有不朽的和朝生暮死的事物的眷恋。所谓,“过处便有情”。 在海明威所谓巴黎流动的盛宴中,我只愿取这一杯烈酒饮之。 还是这一句:在巴黎,你怎能不做一个酒鬼?
十八条小巷的战争游戏
暂无简介
随着鱼们下沉
暂无简介
看影像志
《看.影像志》(Can Magazine)6月中旬在大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60页内文,定价28元人民币,香港的书店也有售。 这本纪实摄影季刊由香港乐施会资助部分经费,由香港作家、摄影师廖伟棠主编,每期将有不同的主题,组织中外摄影师拍摄。创刊号的主题是“非常教育”,杂志的创刊词说:“非常教育”不只是非常规性的教育,不止是“正常”教育的补充,而更是其延伸、其额外、其无法触碰的一个神奇世界。 从“看”到“Can”,意味着这本杂志是从摄影出发,走向行动。纪实摄影者去观察和记录这个世界,传递给读者,是一个从看到看的过程,这是一般摄影杂志所能做到的,但这本杂志具有一般摄影杂志所缺乏的社会关怀意识、公民责任感,将通过编辑的积极引导,把摄影者和读者那种纯粹的旁观态度,推向强烈的参与和介入行动,力求让摄影的创作者和接受者都能够坐言起行,让摄影这一日益从现实抽离的“艺术”回到现实的生存图景中去,发挥它的入世功能。 “Can”既是一种态度(能),也是一种行动(能做)。这决定了这本杂志是积极主动的,相信摄影和报导能够对世界有积极的发现、对所触及的问题能起到帮助、对影像带来的反思能给出答案。杂志的立场是明确的:“看”以后,我们能够做,也应该去做。 白糖罐已正式代理发行,可通过以下网址邮购或亲临白糖罐阅读。 白糖罐工作室 www.sugarjar.cn E-mail:sugarjar@gmail.com 白糖罐|798总部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D06-6-3 电话:64331449(仅下午12:30-19:30) 网上购买: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33-50000141-50000197/item_detail-0db2-3bc4cc43c75aa676d4511f8dec9ff0c8.jhtml 香港读者:阿麦书房、Kubrick、紫罗兰书局、榆林书局均有出售
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
《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是廖伟棠第一本完全以香港为书写对象的诗集。第一辑「幽灵的地志学」中,诗人和香港近现代历史上一些著名或无名的幽灵一起,游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或感怀旧事、或愤慨当下、或喃喃虚构那些逼真的未来。第二辑「不失者的街道图」,全部立足香港现实的人和事,文字或慰籍或勉励,甚至是战斗的檄文,支持着「另一个香港」的挣扎者的存在。第三辑「未隐士的岛屿记」则漂离于香港的「离岛」上,找寻生活的另类可能。诗集精装,内文选用高级艺术纸,印刷精美,还配有黑白照片数十幅,与诗互为阐释,又彼此拉开距离,变幻出奇异的幽灵空间。
苦天使
「天使的自由,咬在嘴裡是蜜,咽到腹中是苦的。 如果我的死出賣了你,我的腹中將盛放一朵猶大花...... 如果我沒有死,在1975年的布拉格,1989年的北京, 我仍將彈吉他,仍將唱歌,仍將笑一個 你以前不曾看見的,今後更看不見的加利利女子的笑。」 在這本新詩集《苦天使》中,中西詩人不分古今地域的,一一走出和廖偉棠吟合唱詠,讀來絲毫不會有生硬彆扭之感,詩人的世界原與凡人不同。他們自有自己的音頻與呼吸,而每一個精鍊後的字句,就注定了詩人生命的不朽。 《苦天使》創作的時期橫亙四個年頭,字字句句皆來自生活中的浪遊與體驗;他在詩作中引用韓波的的句子:「人是必須超越的」,或者就是他對於自我狀態的要求--一種無時無刻的變遷。
手风琴里的浪游
暂无简介
半簿鬼语
將歷史上最深的墨色化作鬼雨一滴 為新生的未來舒展淋漓之筆 以詩代酒,借文字聚光 敬流亡者、被囚禁者、失蹤者、餓死者、枉死者、被自殺者,以及初生者 他在南方的島嶼想起北方的風雪,在北方的機場遙念喜馬拉雅的童聲,為家國、為勞動者、為受難者、為埋葬於黃土大地的無名死者發聲,他寫下「比什麼都黑!我是一個磚窯,燒著全世界的血肉,給你吃!」「請直呼我賤民之名,在雷暴中雷我/把我趕出地下室、信訪辦、鳥巢和水蛋/因為我的賤妨害你的夢想。」字字句句濺血剝魂,彷彿一縷縷鬼魅自陰暗處起身,卻怔住不動,靜默哀憐他們卑微的命運。並以〈錄鬼簿〉組詩,獻給所有死於一九八九年陆月肆日的青年。 叩問國事,湧現無盡憐憫與悲憤,回到家中,兒子的誕生則讓詩人有了新生的力量,〈小催眠曲〉、〈致二十一世紀少年〉流露初為人父的溫柔呵護,「無暇寫詩,僅為你旋轉不已 /生命中最重要莫過另一生命因己存在 」「孩子,大氣是磅礴之石,我願為刀/未來是淋漓之筆,我願為墨/雲海從你的額髮開始舒卷。」縱然歷史的漩渦黑暗無情,但未來永遠是希望之鄉。
后觉书:诗选:2011—2017
《后觉书:诗选:2011—2017》是廖伟棠先生继《春盏》热销后又一部诗集力作,精选了2011年至2017年间的诗歌,丰富而准确地展示出香港桂冠诗人廖伟棠诗风的一贯和茧破,他的怊怅与沉吟也让一代文人的风骨,挺立与坚韧起来。
《南方文学》(2017年第一期)
你是谁?汤立问那个老头。你怎么会有这里的钥匙? 那老头却侧着身,两眼看着汤立和李菁,他侧着身子朝卧室走,小声说,这是我的家,我怎么会没有钥匙。汤立和李菁面面相觑,他们不知道老头去卧室做什么,问题是他们都有点发懵,怎么回事?怎么会有这么一个老头从外边一下子进到他们的家里来。 ——王祥夫《房客》 胡思乱想让我面对现实有深重的恐惧感,我提着行李箱走出房间,然后又走回去,将那本《小径分岔的花园》放进行李箱里,我要带走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楚。也许我根本就没有带走这本书,只是我的臆想。或者真的带走了这本书,回家后会找不到它,它原原本本地回到了这间以博尔赫斯命名的房间,后来的人还可以一进房间就可以看到它,它被放在洁白的被子上面,还有一朵玫瑰花。 ——李西闽《以博尔赫斯命名的房间》 我隔窗暗自与这座小公园交流,试图一一分清那些树、鸟的名字,以及它们的树冠在每天发生哪些变化,来印证季节的逐步推移、自身呼吸系统的艰辛运行。树上,一只野鸟、拒绝鸟笼的鸟,正使劲颤动着爪下的枝条——它大概觉得那树枝也是自己的翅膀。它想带动一棵树来飞?!我在转椅中旋转了两圈,沉默地叫了两声。 ——汗漫《一个人的上海地图》 我认识的一个家长,前些天在电梯里遇到一个疯子,疯子突然打了她的小孩一下,她说你为什么打我的小孩?疯子就打了她一下,她想还手,结果被疯子劈头劈脑打倒在地上,电梯门一开,疯子就走掉了,她爬起来报警,都没有用。也许那个疯子只在电梯里发疯呢?因为幽闭的小空间会令人瞬间发疯,出了电梯就正常了,警察怎么从一群在疯与不疯之间切换的疯子中间找到一个真正的疯子呢? ——周洁茹《疯了》 一直到2015年底,第一部电影真的开机那天,已经是很冷很冷的冬天,可惜那天我没在现场。我在福建,为第二个剧本搜集素材,摄影指导给我发微信,直播开机现场的照片。那天真的好冷,我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海边,被冬天的海风吹得东倒西歪,拿着手机到处找信号收照片。终于收到了一张,在中影基地,很重雾霾天之下,剧组的人一齐烧香拜神…… ——余思《我的十年电影编剧路》
影的告白:廖伟棠电影随笔集
《影的告白—廖伟棠电影随笔集》,用廖伟棠自己的话来说,是“写给电影的情书”。是一本作者试图通过解读影像,来认知世界的告白书。 作品分为:科幻电影、国外电影、港台电影、内地电影四个解读部分,包含着众多新电影。 然而,无论影评、乐评,还是诗歌,廖伟棠都有着对传统的敬畏,更有深层的道的体认,这种载道意识,让他的评论迥异与其他影评人。文明的光影蜃楼中,廖伟棠是一抹余晖,也是余晖渐没的自醒与自觉者。“我不学而能的人性醒觉是紫金冠”,古代不是以年代论,而是内心的反溯,和绝对的良知。 故而,作为电影评论,本书有时效性。更有突破时效性的能力,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