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基础写作
4人今日阅读
高等院校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基础写作水平。本教材既注重了写作体系的完整性,又浓缩了最为实用的写作理论知识,拓展了文体写作的相关理论与技巧,兼具深度和广度。本教材针对高校写作教学的实际需要,紧抓学生写作训练的薄弱环节,如写作基本能力培养,表达方式与技法训练,文学评论写作等,突出了教学实践性,所选例文经典,训练题新颖、可操作性强。教材适用于中文专业学生的基础写作课程,是文学创作的指导教材,也是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较为理想的写作教材。
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男性气质作为研究的视角,研究1950年以后一直到当代的文学、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介所建构的男性气质与民族、国家、历史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重要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选题具有开创性意义,国内目前尚未有人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方法,具有深度和难度。本书的分析对象及相应的立意都相当新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在方法上,作者利用了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传播研究等不同的方式,显示了作者跨学科的学术努力方向。在对不同的研究方法整合的基础上,论文突出了社会构成主义(历史主义)的分析范式,有效地通过对男性气质的符号学分析,揭示出其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等的密切关系。本书引证的资料丰富、准确、翔实。作者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并体现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转型研究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眼光”和历史辩证法解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作为一种意指符号,如何对生活世界进行表意实践的。九十年代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关系,本书力图揭示出其中的“市场经济”因素,揭示出九十年代文学与“人文精神”讨论、“市民社会”讨论、“日常生活”、“私人生活”、“欲望”等社会思潮、大众心理的互动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本书配合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选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内容涵盖中国现代小说、新诗、散文和戏剧四大文学体裁,分门别类遴选出中国现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数十篇经典作品,包括各种风格流派的代表作。全部选篇生动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成就与绚烂风采,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提供了一套实用性强的作品选读本。
枣庄抗战文艺研究
本书以反映枣庄市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为研究对象,全面地、历史性地展现它们深刻的思想意蕴和多彩的艺术风貌,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内容主要包括:全国知名作家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研究,以及由之衍生、改编的其他艺术形式作品——电影《铁道游击队》、电视剧《飞虎队》、舞剧《铁道游击队》、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的研究;山东省知名作家向春、毕四海、倪景翔、张继、闵凡利等枣庄老中青三代作家抗战题材的小说研究;以台儿庄大战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话剧、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研究。
文化症候与文学精神
本书中的文化研究文章,均为一种派生于文学批评的文本解读,侧重于符号分析和话语分析,意在揭示话语、叙事和种种符号体系生产意义的机制及其背后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主体的话语建构和社会建构。这种基于文本的研究有着理查德·约翰生所谓的“结构主义的简缩”的缺陷,这与作者的学科背景大有关系。而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概括,文化研究有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范式,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后一范式中起到关键作用,本书对“新意识形态”运作机制及其表征的初步分析受惠于此。
应用写作
张伯存主编的《应用写作》阐述了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介绍了行政公文、事务应用文、校园应用文、传播应用文、礼仪应用文、科技应用文、经济应用文、申论等各类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文体特点,对应用文体的主要类别均有论述,理论简明、案例典型,特色鲜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性和针对性较强。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及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秘书学等专业的专业教材,满足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需要,也可以作为其他社会人士和读者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指导用书。
世纪末文学的流变
本书通过人道主义、个人主义到“个人化写作”的思潮和文学现象考察“个人”的历史境遇和嬗变;通过80年代的现代化、“现代派”文学与90年代的现代性关联考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个人”的现代性体验;挖掘“寻根文学”在当代中国确立“价值连续性”的文化使命的意义;通过分析先锋小说的命运考察文学演进的规律;通过新写实小说和作家个案研究探讨文学的延续、渐进、让渡。本书注重贯通的历史脉络、线索,在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叠加的大历史观中构建起立体观照“现代”、“个人”、国家、文化、市场经济、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规律相融合的交叉格局并使之互动、呼应,形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