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电影批评
5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9%
《电影批评》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一种。作者从具体电影的批评方法入手来进行《电影批评》写作,具有文学案例研究的方式。在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前,《电影批评》作者先简洁而概要的介绍这一种批评理论的大致情况,比如批评对象、理论来源、主要内容等等,然后再进入到对具体电影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细致的了解怎样进行电影批评。
《简·爱》的光影转世(对话戴锦华)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3%
本书包含六个篇章,即《简·爱》依然?、叩访文本与历史、理论与追问、211版电影的意味、《简·爱》的光影“轮回”、《简·爱》的中国之旅等,书中以对话的形式详尽探讨了《简·爱》这部世界名著及其改编电影的文本内外、台前幕后故事。
返归未来: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7%
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和王炎围绕电影议题所做的七次深度对谈。通过鲜活犀利的思想碰撞与文字交锋,他们将个体记忆与银幕现实置于20世纪这一动荡多变的历史长流中,向读者揭示出作为一种特殊叙述语言的电影在“书写历史”与“呈现记忆”的过程中带来的谜题、反思、挑战以及寄望。我们将看到,对历史的叙述也是对未来的勾勒,是打开未来想象的钥匙;最终,电影同我们一起不断返归未来。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镜与世俗神话
暂无简介
涉渡之舟
暂无简介
隐形书写
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现这隐形字样,并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文化的地形图,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选择。 作者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合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城突围》(论文集)、《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拼图游戏》(随笔集)、《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以及 Cinema and D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主编、撰写有《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等。
昨日之岛
《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包括十篇戴锦华本人精选的文章和一篇访谈,从中可以看到戴锦华教授多年以来电影为基点,对当下与历史议题所展开的思考,尤其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发展的断面。
性别中国
本書循中國電影史基本的脈絡,以性別表述為主軸,探討電影中的文化政治與批判性議題。書中的論述嘗試直面並觸摸後冷戰時代紛紜繁複的中國社會事實,嘗試凸現冷戰∕後冷戰、第三世界、亞洲的思考座標,嘗試在反身自問作者的言說位置的同時,檢省包括女性主義在內的諸多理論命題。此書的各章節仍以電影文本、電影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現象為依託,但不僅關注影片的事實及相關的電影的事實,而且嘗試藉此開敞重返歷史與現實的通道。 本書為作者的一份講稿,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性別研究的系列講座而撰寫。
犹在镜中
这是北京大学女教授戴锦华在美洲、欧洲以及台湾地区的一些名牌大学访学的过程中撰写的一部思想新著。书中既有对比较文学的反思,也有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重新审视,还有对文化学、电影学、和自我内心的不断追问。其体裁虽采用名人访谈的形式,但她显得更灵活。其话话显得更有“平民”意味。用她的一些学生的话说,她不但具有一种观照“平民”的文化精神。还拥有一种拯救妇女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她在国内外。尤其是在北大获得成千上万的学生的爱戴。应该说,这也不足为怪。
给孩子系列15:给孩子的电影
电影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戴锦华老师说:“看50部精选的电影,如果尚不足改变你的人生,也一定会充分富足你的生命。” 应北岛之邀,戴锦华老师和她的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详细解读,串联百年电影时光,精心编选《给孩子的电影》。这是一份成长中不可错过的经典片单,一份大师的电影解读,一份如何欣赏电影、读懂电影的学习地图。窥破自己、洞察生命、理解社会、拥抱人生,优秀的电影会是一笔精神财富,它无法变现,但一经拥有,永难剥夺,让电影做孩子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和拓荒人。
电影理论与批评
《电影理论与批评》曾经是“教育部开放教育及试点教材”之一种,本书学术性很强,对电影作品的解读和研究细致深入,是一本很好的电影研究的专著,此次出版配上大量插图,赏心悦目。
雾中风景
雾中风景,似乎是二十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恰当的象喻……时阴时雨,间或有若干阳光灿烂的日子;为巨大的希望所鼓舞,又为现实困厄所制约;在绵长的期待、躁动中失陷复崛起;在“后现代”的表述中遭遇着前工业社会的现实。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是一部电影文化研究专著,收集了作者1987年以来关于电影文化研究的论文17篇。这些论著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利用崭新的理论资源对新时期的电影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作者在对新时期出现的电影文本进行细读的同时也对新时期产生的电影作者代群进行了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新时期电影发展状况,并揭示了其与新时期以来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所形成的奥妙的互动关系。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未名之匙
本书贯串了全球视野与比较研究的方法,依照涉猎的不同对象、领域:电影研究、文化研究与性别研究编排,分别为:影像之翼,文化之域,性别之维。所选论文由不同门类、类型的文本切入,贯穿了对当下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关注与探询;依托理论的文化批评,同时是对理论的反身与质询。 对于作者,比较文学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学科,也是一种视野与方法,更是一种批判中建构的精神。本书尝试成为对这份精神的实践。
笔锋上的较量
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的两所高校北大、清华的学子们的原创文学作品。包括了小说、散文、诗歌各种形式,华丽绚目的文笔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与时下主流文学界常见的张扬、平庸相比,这些作品更显示出真正的从容、自由和无拘无束,非常值得一读。
隐形书写 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是戴锦华教授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代表作,详细铺陈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化的种种面向,从高雅艺术到大众文化,从精英到市井,在书中都有精彩描述。更为重要的是,戴锦华教授从各种扑朔迷离的现象中勾勒、提炼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成因、本质与走向,拓清了身在其中的各种文化迷障,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隐形渐显的文化内涵。 对于读者来说,本书能够带领我们重温或新识90年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它首先是一本有趣、好读甚至充满“怀旧感”的书。其次,它还能让我们从现象中看出本质,从迷障中找到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本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心灵托付、精神归依的带有强烈“启世感”的书。
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88
第四代電影藝術家是失去了神話庇護的一代。他們登場於新時期大幕將啟的時代,他們的藝術是掙脫時代紛繁而痛楚的現實/政治,朝向電影藝術的純正、朝向藝術永恆的夢幻母題的一次「突圍」。他們貢獻於影壇的是一種藝術氛圍,憂傷而又欣悅。那是在掉頭不顧而去之前,對「文革」時代、逝去的社會災難與心靈廢墟的最後一瞥深情而悠長的注視。這使他們所選取的姿態,在某種意義上,成了背對著歷史、現實與大眾的姿態,使他們的藝術成了一種斜塔式的藝術,使他們對社會與自我的關注歷史地成了「在傾斜的塔上的瞭望」。 八○年代的中國電影藝
光影之痕
《光影之痕:电影工作坊2012》将以对电影事实和影片事实颇具发轫性意义的“2012年度电影访谈”开篇,更有戴锦华教授对2012年度中国及世界电影的全面总结、冷静观察与深邃思考,让人在领略到精彩纷呈的2012年度电影文化的同时,轻松地完成一次不可多得的理论旅行,学会阅读未曾说出已然说出的电影事实。
《哈姆雷特》的影舞编年
《<哈姆雷特>的影舞编年》由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孙柏两位合作完成。主体部分共有“经典的双刃”、“《哈姆雷特》的意味”、“劳伦斯·奥利弗或《哈姆雷特》的声画之舞”、“冷战氤氲、丹麦王子与悲剧的多重意味”、“柯静采夫,冷战文化的内部与外部”、“低回与寂寥之间”、“剧变时刻、《哈姆雷特》:英雄或幽灵归来?”、“后冷战,庆典时刻与《哈姆雷特》的‘完满’”、“《哈姆雷特》中国行”、“独立电影?影像与暴力之维”、“21世纪的《哈姆雷特》及结语”等十一部分组成,以对谈的形式来梳理《哈姆雷特》电影改编的历史脉络,试图铺展这一经典之作借助不同的银幕演绎而打开的文本褶皱,并在此基础上以揭示和显影这一社会象征行为的历史书写意谓,深入地阐发萦绕着哈姆雷特银幕形象而获得呈现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内在的精神分裂,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等世界名著及其改编电影的文本内外、台前幕后故事。
雾中风景 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
《雾中风景》涉及的电影现象贯穿了中国新时期20年历史——自1970、1980年代之交的斜塔望出,经过1980、1990年代之交的无地彷徨,绵延穿过整个1990年代,终了于新世纪将临未临之时。这是中国社会历史性转轨的20年,电影作为文化表征,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症候。作者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体认,依靠对理论武器的娴熟运作及对电影文本的敏锐感知,用绵密的意象,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图景,已成为研究新时期电影的必备文本。
大家读大家丛书:捡拾足迹(电影课堂与激变世界 四部影片展示电影艺术和对世界的反映 天使爱美丽)
后冷战时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对此人们各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以怀旧之情沉湎在乡愁和历史之中,有的以对抗的姿态凝视着新的苦难。电影如何呈现、揭示、批判这个激变的世界呢?戴锦华教授的这本《捡拾足迹》通过对影片的深刻解读,展示了光影世界怎样关注、讨论人们的生活与情感议题,同时记录了自己学术研究历程中的一段思想转型之旅。本书一共解读了四部影片:《天使爱美丽》《打开心门向蓝天》《花样年华》《罗塞塔》,借助电影文本,实现了幻象与现实之间的一次缝合,直抵后冷战时代、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存在命运。
蒙面骑士 (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
暂无简介
印痕
暂无简介
镜城地形图
暂无简介
书写文化英雄
本书是《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中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文化英雄的出演,或许是世纪之交,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戴锦华教授在《隐性书写》后再度将分析的视野定位于当代大众文化,携北京大学一批青年学子,对陈寅恪现象、“反右”书籍、当代诗坛论争、金庸小说、崔健摇滚、《时尚》杂志、隐私热及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了精彩研究。资料丰富、注重知识性和广泛性、语言风趣是本书的特色。
拼图游戏
暂无简介
沙漏之痕
本书是博士生导师思辩集粹书系之一,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 本书共分“光影流转”、“直面当代”和“性别·国家”三部分,内容包括:书写文化英雄;文学备忘录“质疑”全球化;见证与见证人;面对亚洲;在“苦涩柔情”的背后等。
现代神经内科急症学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技术、急救技术、常见症状及综合征、常见疾病四篇,比较详细 地阐述了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变定位和定性诊断,全面地介绍了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病 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本书注重对当代国内外神 经内科急症的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尤其突出神经内科急症的抢救和处理措施,内 容新颖、丰富,科学性、实用性较强,可供神经内外科医师和临床各科医师参考。
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
透过光与影的缝隙,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一角,但五色斑斓的影像又是如何折射或操纵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的作者大多身在学院,笔下的文章却绝非自我囿闭的“纯学术”;书中辩谈的话题,充分体现了他们以电影言志、介入当下的心愿,具有深广的全球视野。2011已倏忽半程,此时转身回望,既是总结,亦是前瞻,期望这个文本敞向更大的文本,烛照这个世界的症候,成为激活新思想的“马刺”。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党旗飘飘(初中读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党旗飘飘(初中读本)》内容包括了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首次国共合作、南昌起义建军队、开辟农村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斗争、红军不怕远征难、抗战的中流砥柱、七大路线指航程、推翻国民党统治、政治协商新制度、新中国的缔造者、抗美援朝保家园、国民经济的恢复、走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工业化基础……
党旗飘飘: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1921-2001)(高中读本)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历史使命,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经过90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在中华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90年来的伟大历程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历经风雨砥砺而坚强屹立、兴旺发达,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保持党的性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在于党始终深怀忧党兴党意识,以强国富民为己任,依靠自身建设不断激发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