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
李欧梵(1942年10月10日-),男,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评论员,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荣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人文学院创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 李欧梵生于河南太康,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期间曾与同学白先勇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其后负笈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中国思想史,师从史华慈和费正清等大师,获颁博士学位。 李欧梵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其散文及评论常见于《亚洲周刊》、《信报》、《明报月刊》及《瞄》。
未完成的现代性(北大学术讲演丛书.20)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4%
本书是“北大学术讲演丛书”之一种。作者李欧梵为现代文学研究和批评界著名的学者,作者以轻松自如的方式谈论了这几年的学术前沿问题,如现代性、文化研究、人文精神、都市文化等等。从晚清以来文学中的现代性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现代性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对上海和都市文化的探讨,作者在这几篇文章中呈现了自己对许多前沿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的这些思考大多以讲座的方式来呈现,生动迷人,不像别的大文章那样,把一个固定的观念交给读者,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探究问题的方式、包括他的困惑。应该说,这些文章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这些文章中的命题和思路,在作者其他的专著中得到了周密的论证和延展。
两间驻望:中西互动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内容出自李欧梵教授受邀为北京大学第三届“胡适人文讲座”所做的五次讲演。李欧梵教授回归到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传统题目——中西文学关系或者中西文化关系的研究,用自己的思想史方法把文本和文化史连在一起。首先尝试厘清现代、现代性和现代文学或者说现代主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勾勒出现代主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轮廓。进而通过四个专题——晚清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1930年代中西文坛的“左翼”国际主义、维柯—萨义德—朱光潜的人文主义遗产,以及台湾的“学院现代主义”——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如何接收和处理西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现实的焦虑”,今天我们又能从20世纪的历史种继承怎样的遗产以应对新的危机。
似水年华
本书选录的李欧梵散文,出自李欧梵的多种散文集,在相对集中的主题下,按不同的分类编为五辑。第一辑“似水年华”主要呈现李欧梵游学读书的经历,以及作者在海外多年的学术背景下对自己待过的大学的一些感想和历史人文思考。第二辑“常怀斯人”汇聚的是李欧梵教授对老师亲人同事朋友的回忆和追思。第三辑“文学之旅”是作者作为一名学者对世界文学以及一些作家的回顾和评论。第四辑“人文空间”体现的是作者对现代都市以及现代化建筑的观察和体验,第五辑“音乐往事”展示的则是作者对音乐、人文的欣赏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极高的音乐修养。这五个方面都体现了作者对文化艺术有着自己独到而专业的认知,和对生活对自然对亲朋师长的热爱之情。全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艺术的热爱之情,他虽然是个学者,但是就写作水准与写作数量来说,李欧梵不遑多让,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流作家作为学者的一生,李欧梵从1962年赴美求学至哈佛退休(2004年)的大半生历程,都是治学与写作的一生,此书乃他多年的写作精品的合集。
上海摩登
内容简介: 这是著名学者李欧梵的一本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的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一本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另外,它还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书中洋溢着战前上海的独特风味,对于上海这个悲情传奇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在研究上海的著作中,本书具有无可比拟的成就。 目 录: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第1章 重绘上海 外滩建筑 百货大楼 咖啡馆 舞厅 公园和跑马场 “亭子间”生活 城市和都市漫游者 第2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现代性问题 《东方杂志》:一份中层刊物 启蒙事业:教科书 启蒙事业:文库 作为《良友》的一份画报 女性和儿童 广而告知 月份牌 第3章 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 电影院 电影杂志和电影指南 电影谈 流行口味:电影和观众 中国电影叙述:好莱坞影响与本土美学 《马路天使》、《桃李劫》和《十字街头》三剧研究 观众的角色 电影与城市 第4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 从书刊进入“美丽的新世界” 《现代杂志》 面向一个“现代”文学 中国人的接受:翻译作为文化斡旋 一个政治化的跋 第二部分 现代文学的想象:作家和文本 第5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 现实之外 历史小说 内心独白和阿瑟·显尼支勒 “善”女人肖像 色,幻,奇 都市的怪诞 第6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 摩登女,穆杭,异域风 欲望、诡计和城市 女性身体肖像 舞厅和都市 作为丑角的作家 第7章 颓废和浮纨:邵洵美和叶灵凤 翻译波德莱尔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肖像 《花一般的罪恶》 《莎乐美》和比亚斯莱 一个浮纨的肖像 浮纨和时代姑娘 第8章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张看上海 电影和电影宫 “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谈自己的文章 一种通俗小说技巧 “荒凉的哲学” 写普通人的传奇 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 第9章 上海世界主义 殖民情形 一种中国世界主义 横光利一的上海 一个世界主义时代的终结 第10章 双城记(后记) 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 怀乡:上海,作为香港的“她者” 关于老上海的香港电影 上海复兴 附录 一 《上海摩登》韩文版序 二 漫谈(上海)怀旧 三 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景观:李欧梵访谈录 修订版附言
铁屋中的呐喊
暂无简介
现代性的想象:从晚清到当下
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界对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史的研究蔚为风潮,李欧梵教授的成就堪称最受瞩目。在关于现代文学的一片写实声中,他提醒我们另有一群作家曾以其激越的声音、独特的行止,为中国的现代经验另作诠释,其中的很多题目已经成为目前学界的抢手话题。相对于传统海外学人作家的游子逐客姿态,李欧梵力倡游离的边缘批判立场,与许多当代文化理论不谋而合;而他那种时时处处用功、无所计较的治学态度,又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苍凉与世故
暂无简介
明报.出入山河
《明报:出入山河》将香港月报四十年间精华以及因时代局限而未能流布于内地的精彩篇章,首次结集出版。40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如今这本杂志已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心目审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始终保持着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传统,其作者涵盖各文化领域的名家大师。但是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无缘见到。
抒情与史诗
本书是欧洲最负盛名的汉学家普实克的名著,由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李欧梵教授编选,汇集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九篇经典之作。普实克描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显著传统,既洞见了中国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多样性、自发性、艺术创造性和生生不息的活力,又充分注意到了士大夫文化的遗产,看到了其语言的准确、精巧以及表达的微妙,通过勾勒史诗的/客观的与抒情的/主观的这两支传统的相互交融,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重要联系。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欧洲文学中与之对应的现实主义与抒情思潮,在此脉络下,普实克相当深入地讨论了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及其与西方文学的关系。最后一篇是普实克与著名学者夏志清之间著名的学术交锋,反映了两者研究方法和文学评价标准的不同。
大家读大家: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
我写这本书,有一个潜在的目的,姑且称之为“后启蒙”:经由现今来重新认识过去,也经过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特别是中外文学的经典。……这个“后”字,至少有两个涵义:一指现今的所谓“后现代”社会;另一个“后”字则指的是“后”来居上的学问——电影,我认为现今已是经由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经典的时候了。 ——李欧梵 民初的文人有一个喜欢看戏的传统,他们不单止看,更爱研究戏曲,当然也有一些人沉溺其中的,捧戏子的大有人在。到了三十年代,电影开始发展,由无声演变到了有声,从美国的荷里活影响到了中国。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受到了冲击,看戏演戏都相应少了。原来喜欢看戏的人不一定改看电影,但是,许多以前不看戏的人,却被电影吸引住了。 欧梵从来不是个戏迷,却是一个影迷。他告诉我他看的首部电影是《鹿苑长春》,那时他一家逃难到了南京——父母带他去看的。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格力哥利柏。……我想这童年的兴趣,引发了他日后对电影的迷恋是其来有自的。到了大学期间,他更开始在报纸杂志里写影评,逐渐深入钻研,现在的这部书——《文学改编电影》更不是纯粹单靠兴趣而可以写成的,非要深度的学养不可。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老影痴的观影札记。 ——李子玉 (李欧梵夫人)
重读张爱玲
本书收录有张爱玲研究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二十五篇,研究领域多为以往张爱玲研究所未曾涉及,侧重张爱玲晚年的创作与研究,包括她晚年创作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晚年从事的《海上花列传》英译,对长篇小说《十八春》的修订,在电影剧本创作上的风格与得失等等。对于张爱玲爱好者和研究者全面了解张爱玲的创作,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目录 序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 论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 百世修来同船渡 ——《封锁》的瞬间经验 解读《传奇》中的女性 ——张爱玲与伊瑞葛来的对话 张爱玲“晚期风格”初探 泛论张爱玲的最后遗作 范烟桥·丁谛·张爱玲 ——“同学少年都不贱”的三种诠释 情遇张爱玲 ——《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知识女青年的同性爱再现与“婆”叙事体 轮回转生:张爱玲的中英互译 文化在文本间穿行 ——论张爱玲的翻译观 海上梦语两生花 ——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意图 女人故事:张爱玲的《太太万岁》 张爱玲与电懋 香港电影半生缘:张爱玲的喜剧想象 张爱玲看《秋海棠》及其他 ——没有硝烟的战争 1945-1949年间的张爱玲 离沪前的张爱玲和她的新上海文化界 ——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 《色,戒》“考” 关于《张人骏讣文》 张爱玲读者言 附录:作者简介
我的哈佛岁月
六十年代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是怎样修炼成精的?李欧梵教授在本书中讲述的种种古怪行径显示了一个貌似与哈佛大学格格不入、却到处占便宜的“自由灵魂”(freespirit),教你如何在顶级学府中既离经叛道,又充分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即使在今日的大学,对今日的学子来说,四十年前老哈佛人的求学宝典依然管用,甚至可能比一些所谓的诀窍更有效。本次出版会增订作者新的文章。
过平常日子
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李欧梵讥讽过《浮生六记》中沈复对芸娘爱的浅薄,剖析过《爱眉小札》中徐志摩与陆小曼惊世之恋的残酷,[但一旦自己恋爱起来,山崩海裂,却是十足的[倾城]之恋。](白先勇语)。 这是一本李欧梵与李玉莹在中年相恋相爱进而共结连理的文字记录,两人多年来建立的感情本源于日常生活,所以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情趣中。本书仿《浮生六记》体例分为六卷,毫不吝惜地与读者分享他们的生活情趣及经验,全书洋溢着知足常乐的生活情趣,亦是一本爱情的见证。
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
这本论文集收集的是李欧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部分论文。其中对现代性的追问,对边缘意识的思考,至今依然令人警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宏观思考,体现了很高的理论立足点;对郁达夫、张爱玲的重新阐释,显示了扎实的文本细读的功力;最后两篇纪念夏济安和史华慈教授的文章,则充满着对老师无比的敬意与深刻的怀念。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论文,记录了李欧梵学术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时光,彰显着李欧梵宏阔的学术视野,更体现了李欧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处境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 《李欧梵论现代中国文学》目录 编辑缘起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 自序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的现代性及其问题 身处中国话语的边缘:边缘文化意义的个人思考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继承与变革 后现代时期的经典(重)读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通俗文学研究断想 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重读《寻求富强》:史华慈思想史研究风格与方法断想
写给还未长大的人
對還未長大的人,有甚麼期望,有甚麼忠告呢 ? 來自十位中港台的大作家以過來人的身份,用輕鬆的筆觸,寫出他們小時候的難忘經歷及夢想,以及不做便會後悔的事情,鼓勵小朋友要珍惜擁有的東西,也要多做夢。
我的音乐往事
《我的音乐往事》主要内容:作为一个音乐世家之子,李欧梵选择了文学作终生职业;而作为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学教授,他又偏偏将自己的灵魂安顿在古典音乐的海洋里。在这《我的音乐往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作为哈佛名教授的李欧梵,而是一个充满真情挚意,醉卧音乐之乡的“乐迷”。静聆内心深处的旋律,追忆音符飘扬的人生岁月,与最伟大的音乐家们进行灵魂对话,将所热爱的音乐与对音乐的热爱镌刻在人生边上。在这《我的音乐往事》中,你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和音乐故事,还可以感受到一种天籁般动人的灵魂的回音。
又一城狂想曲
這 本 書 是 作 者 身 為 一 個 生 活 在 這 個 資 本 主 義 香 港 的 人 的 所 思 所 行 。 在 資 本 主 義 全 球 化 的 衝 擊 下 , 作 者 能 做 的 只 是 如 本 書 這 樣 閱 讀 、 觀 察 、 思 考 。 作 者 常 想 到 , 身 在 其 中 的 「 又 一 城 」 , 是 否 就 是 一 種 所 謂 後 現 代 拱 廊 ? 身 在 其 中 意 味 著 什 麼 ? 這 個 商 場 的 設 計 者 顯 然 有 「 柳 暗 花 明 」 的 居 心 , 就 是 讓 你 迷 路 , Walk 的 意 思 就 是 要 我 們 消 費 者 散 步 到 各 家 店 舖 , 他 有 意 不 讓 你 走 直 路 , 也 無 所 謂 的 正 途 , 一 層 又 一 層 , 上 上 下 下 的 扶 手 電 梯 把 你 載 到 商 品 的 雲 端 , 目 迷 五 色 耳 亂 五 音 , 不 知 身 在 何 處 , 只 好 情 迷 意 亂 地 遊 走 , 不 知 不 覺 地 走 進 商 店 , 一 次 又 一 次 地 成 為 商 品 的 俘 虜 。 既 歡 天 喜 地 又 惆 悵 失 落 。
人文六讲
《人文六讲》的原名是《人文今朝》,现应编者的要求改为这个题目,似乎添加了一点学者演讲的课堂味道。其实我本来的用意与学术无关,在原序中已经说得很清楚。然而后来发现,香港读者看这本小书的还是以学生居多,他们或者希望从中得到一定所谓“通识教育”的端倪,而社会大众恐怕依然不闻不问。看来我的身份还是学者。也许,用《人文六讲》这个书名,更名正言顺。 然而简体字版的篇幅增多了,也是应编者的要求。内地出版界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本书至少应该有十万字以上才像个样子,而本书原文却只有八万多字,因此我又在每一讲后面加上一至两篇与讨论主题相关的文章 (大多是演讲稿或会议发言的补写),也校正了少许编排上的错误,但内容没有更动。这六讲的对象本来是香港,特别是香港的人文危机,所以在行文中不时流露出我的香港生活经验和感受,或许不合内地读者的心态,在此先请包容鉴谅。我希望书中的大部分论题仍然有“普遍性”,所反映的是现今的全球人文危机。 在原序中我也提到:因为在香港大学的演讲用的是英语,所以阅读材料也以英语为主,幸亏当中不少书已经译成中文,有兴趣(或看不懂、买不到原文)的读者,可以参考,但我并没有看过这些译本,也不知译文是否忠实。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一书中用维特典范及普罗米修斯典范(维特代表“消极的、伤感主义的”,普罗米修斯代表“动力的、英雄式的”),确把五四文人的气质及形象勾划得非常清楚,给了我们相当完全的写照。但如能同时探讨传统文化美感领域如何在下意识中左右了他们所建立的形象及运思习惯,则更可深入当时文化衍生的幅度。
看电影
《海上文库:看电影》作者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许多电影他都反复看了好几遍,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退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担任讲座教授。《海上文库:看电影》精选作者的影评作品,是作者近年观影历程的一次总结。
名家专题精讲: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的“名家专题精讲”丛书第一批六种即将全线推出。它们分别是朱维铮的《中国经学史十讲》、陈允吉的《中国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葛兆光的《域外中国学十论》、陈平原的《中国大学十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 《名家专题精讲》丛书的特点是,全部由一流名家撰著,选定一个主题,取其最具研究心得的有关代表力作十篇,汇为一编。并通过工艺讲究的版式、风格统一的装帧,让利读者的定价,不仅是出版社弘扬学术、奉献社会的一贯宗旨再次得到体现,同时也使广大真正读书求知之士,易获名副其实的精品好书。
大家
华语七名家在香港名刊文章拾零。 汇聚全球华语大家的思想盛宴,香港华语名刊《明报月刊》四十年精品文丛。金庸:金庸散文集。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等: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王蒙,余秋雨,莫言,董桥,李欧梵,王安忆,二月河:大家。余英时,周策纵,周汝昌等:四海红楼(上、下册)。彦火:异乡人的星空。本套“明月”四十年精品文丛是由香港《明报月刊》杂志社独家授权师永刚工作室,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恋恋浮城
「歐梵和子玉兩人把他們這七年鶼鰈情深的婚姻生活點點滴滴都記載下來。我想,一來他們希望他們的幸福婚姻有所記錄,二來他們更希望他們的幸福能與讀者共享。在這個世情涼薄的時代,這是一本帶給人間溫暖的書。」 ——白先勇 「玉瑩是纖秀女子,卻偏有某種朗朗乾坤的大氣,因之,大學者歐梵在玉瑩的影響下,爛漫之餘,卻可以放下身段,坦然地與讀者分享生活的平常面向。這是他們倆的聯璧散文,屬於意識層的。至於潛意識層,請看書中「夢中考驗」一篇 ( 這是讀者買這本書附贈的 bonus) ,彷彿心理分析的懸疑起伏,虛實之間,盡得近代小說的奇趣。」 ——平路 本書是李歐梵、李玉瑩夫婦從相識到廝守的散文故事結集,用他們曾經一起或各自生活過的城市作為主線,包括香港、芝加哥、波士頓,在散文中用對談的形式,娓娓道來他們對各個城市的印象、生活品味、婚姻愛情、夫妻相處等等的看法。 香港是描劃最深的描寫城市。李氏夫婦在年輕時如何在香港擦身而過的種種,到今日定居香港,在「快板城市」中過著「悠閒生活」,教他們迷戀不已。
现代性的追求
李欧梵先生的重要著作,多半以英文发表,有缘一睹的读者毕竟太少。《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这本选集精选了他过去多年论文,重予翻译校订,期能引起更多读者注意与讨论。这些论文是他在不同的时期写成,最早的约在70年代。
交响
写音乐,也写音乐人,也写音乐事:作曲家,指挥家的人脉承传,交响乐团的人事交替,李欧梵都为读者娓娓道来;写华人音乐家,写香港的乐团和场地设施,则颇带一点「爱之深责之切」的感觉.
墨痕深处
我們現在處於一片後現代全球化浪潮影響之下,人們早已失去了歷史和記憶,甚至有人認為歷史已經終結,記憶更是毫無意義。在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術領域中,歷史和記憶是一個大題目,用目前時髦的理論說:如果歷史都是「大敍述」,那麼文學則應該屬於反對或顛覆這種「大敍述」的反抗形式,它最關心的應是「記憶」。 ── 李歐梵 歷史與記憶是人文及社會科學界深感興趣的課題,從文學角度討論歷史和記憶,最順理成章當是窺探文本裏的歷史、虛構、記憶、遺忘等問題,本書的論文既遠溯民國肇祚以前,也逼視社會主義體制和全球資本主義浪潮相遇的當下,以至特定的地域,而結穴於現代文學史的新面目。百年來中國文學的途程,甚至整個民族國家的步跡,都可以納入現代化進展的框架裏討論,但通過文本所表現的認同焦慮、身份探索等,檢驗個體在進程裏承受的歷史創傷,卻未嘗不可揭示現代化的另一重意蘊。此外,研究文學的歷史和記憶,固可取材於公認的文學作品,以及自傳、回憶錄等,一些邊緣性的資料,如畫報、通俗小報、消閒雜誌,以往研究者不多,卻可以提供嶄新的視野,這在本書的論文中也有所反映。 本書的論文研究範圍上起晚清,下至當代,對象文本也不必局限於狹義的中國文學,希望對近百年來中文文學裏的歷史與記憶書寫,以及種種相關現象與論述,兼包並蓄,不同切入點的討論可以互相激發。
西潮的彼岸
《西潮的彼岸》为作者在海外求学和任教将近四十年里谈中西文学之文章集合,既是一本“我那时真年轻”的感情记录,也不难看出作者对现代南美和东欧、特别是捷克文学的浓厚兴趣,显示了一种“直面后看”的个人化的历史记忆。 他拿了美国大学的“旅行奖学金”去欧洲闲逛,但去康桥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徐志摩。在欧洲的各大城市,他处处感受到历史的幽魂,反而在东方的香港和大陆,似乎真的觉得历史“终结”了,而他处处在学本雅明笔下的天使,逆着“进步”的时代之风前行。 这既是一本“我那时真年轻”的感情记录,更浸透了一股浪漫的情怀。但浪漫主义的英雄时代早已逝去。现实、世故和小心早已筑就许多感情的提防,以前的纯情浪漫主义者也因此变成了老小姐、怪人和愤世嫉俗者,失去了天真……然而,仍不随俗地、绝望地追求所谓的爱情。
范柳原忏情录
暂无简介
李欧梵季进对话录
2002年春天,王尧、林建法准备主编一套《新人文对话丛书》。酝酿的对话人选,都是声誉卓著的作家和学者,欧梵先生自然是当然的人选,而且就落实给了季进。 说来也巧,2002年5月,欧梵先生正好应陈思和、王晓明教授之邀,再次访问上海。季进本来想请他和师母一起到苏州的东山住几天,傍着湖光山色,一边休息,一边访谈。可是电话打过去,欧梵先生告诉季进,上海的日程早已排得密不见风,根本不可能来苏州了。还是欧梵先生善解人意,提出让季进到上海去,一有时间,随时就谈。于是,季进住到了上海图安宾馆,每天随着欧梵先生穿梭于各个大学,应付着各路媒体,有了间隙,就见缝插针。原来想得很悠闲的访 谈,变成了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最集中的一次,竟然是在抽暇游览乌镇的路上,来回四个小时,欧梵先生一口气谈了三个多小时。古典幽静的水乡情调,与“现代性”、“都市文化”、“全球化”奇异地幻化在了一起。后来,他们夫妇从上海到东南大学参加东大的百年校庆(东南大学是欧梵先生父母的母校),季进又赶到东南大学的榴园咖啡厅和他们见面,到健雄楼听他关于人文主义的演讲。那天晚上盛况空前,很大的演讲厅挤得满满的,连玉莹师母都没有了位 子。一个好心的同学给了季进半张报纸,季进才得以席地而坐,给他们的访谈划上了一个句号。演讲结束,他们一起到秦淮河边的夫子庙吃宵夜,桨声灯影,春风沉醉,紧张了好些天的身心似乎才为之一松。 这本书,就是根据前后八天的访谈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的。应该说明的是,它并不是全真式的实录,欧梵先生回到美国后又寄来一些演讲稿、专栏稿的资料,季进把一部分相关的内容也整合了进来,以求更全面地反映和表述欧梵先生近年来的思考。
世故与天真
三聯文庫 76 舒非編選
浪漫与偏见
本书系著名学者李欧梵先生最新散文集,分为“浪漫之余”、“读书的心路历程”、“布拉格心影”、“爱乐·电影·怀旧“四个部分,本称为“浪漫的反叛,摩登的华丽”,是一本非常耐读的文集。
李欧梵自选集
《李欧梵自选集》收录了作者的《徐志摩:感情的一生》、《现代中国电影传统初探》、《上海的世界主义》、《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捷克现代民族诗人塞浮特》等18篇文章。
狐狸洞呓语
《狐狸洞呓语》是一本当代杂文集,共收入作品72篇。文中的作品从写作上就与众不同,平淡中带油侃、自嘲。内里饱含对人文的博大关怀,其独特的视角,对众多文化现象的批判,独到的学术见解与鲜明的个人风格得到巧妙的融合。
睇色,戒
这本小书是李教授研究张爱铃和观看李安导演电影《色,戒》的所思所想。不仅适合中国文学和电影文化研究者参考,也值得大众阅读者歆享。
音乐札记
音樂就是日常生活,至少應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就是作者的信念。 古典音樂是音樂的一種,它並沒有死,還是活生生的,因為每位樂師和演奏家的詮釋和表現都不同。
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
本书以访谈录的方式,记录了李欧梵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些心得和看法,分为七个大论题,其内容为狐狸和机运、从台湾到美国、从芝加哥到哈佛等。 本书坦陈了李欧梵先生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怀抱“世界主义”的理想者,中西文化之间的中介者,始终流露出一种无根的漂泊感,孜孜追索自己身份的认同,质询自己在当下流程的定位这样的形象,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都市漫游者文化观察
我之所以处处为当代华人的都市文化——上海、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槟城——打气,皆是基于一种信念:我认为当代文化的范畴就是都市。对都市文化应该培养一种“文化敏感”——这种“敏感”应该是一种理性和感性、思维和形象的混合体,单靠抽象理论或印象观察都嫌不足。 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的中文文章有点精神分裂。我对于当代文化的关注,似乎已经超过学术研究的范围,而想亲身介入,用一种较主观的文体作文化批评,所以学术的深度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似乎又不愿意放弃学院中的文化理论,甚至在杂文中也引经据典,生怕学界同行以为我已沦落江湖,做不了学者。
一起看海的日子
“最温润动人的光芒,总隐藏在最简单质朴的生活底层,在流变的平凡年代中,交织着他们不平凡的生命印记。”哈佛教授的黄昏热恋,一部当代人的《浮生六记》,李欧梵用了一甲子的生命修来李玉莹做妻,也修到了平常的婚姻生活…… 《一起看海的日子》是李欧梵与妻子李玉莹的精彩合著。 透过两双深沉洞察的眼睛、两个敏锐善感的心灵,于是,在不平常的环境中,生活里的风景、人事……,都因而深刻万分。 讲述黄昏热恋与婚后生活的坦白与亲密,直指人心的心灵剖析,生命与爱情的喜悦、人生的恐惧与无奈,乃至共同对抗忧郁症时的愁苦与绝望,共同酝酿出生命的丰美与醇厚。与李欧梵对中国近现代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有互文之趣。
我的观影自传
《我的观影自传》作者从自传的角度切入,写了一本别开生面的电影著作,以饱含感情的笔锋,将一部部经典名片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陪伴作者一路成长的电影院、动人心弦的电影歌曲、当年倒背如流的电影海报、典雅精彩的电影台词,都让作者念念难忘,那曲终人散空荡荡的影院里留下的是如水般流逝的青春……
东方猎手
2000年香港一个贩卖军火的间谍,无意中发现一首古波斯诗人的诗,解码之余,竟卷入一场无休止的斗争漩涡里:一艘神秘莫测的潜水艇令他九死一生,几首深奥难懂的古诗使他绞尽脑汁,多位居心叵测的美女让他难辨真伪;从军火买卖到烽火恋情,从二次大战到网络时代;从香港到悉尼、新加澳门、马六甲、花莲、上海…… 紧张的斗智斗勇,动人的网络爱情;古典与新潮并呈,柔情与阳刚齐现;新世纪的间谍战,紧扣读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