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
李玫瑾(1958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1997年,主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项目《犯罪心理研究》。1999年,主持公安部部级项目《社会心理调查研究》。2001年,主持公安大学引智项目《犯罪侦查与心理画像》。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等,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出版著作《犯罪心理学》。
心理抚养
12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5%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幽微的人性
27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5%
《幽微的人性》取自李玫瑾在电视节目中“漫游”式对话,涉及人性、教育、法治、爱、性、婚姻、家庭等等,话题广泛,都是今日中国社会每个家庭和个人热切关注的,作者用浅显易懂的“大白话”描述,直抵人心。 本书同时收录了作者的一些学术文章作为对话内容的补充,希望读者可以借此知其所以然。 在书中,李玫瑾对多起给社会带来危害的恶性案件层层剖析,由此推导出犯罪人的心理成因。她特别呼吁全社会对青少年群体尤其是留守儿童给予关爱——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加强他们的心理教育。 这将使全社会受益。 犯罪心理画像的生成来自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等的具象分析。作为曾在公安大学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教授,李玫瑾的这份学术成果令诸多难以破解的刑事案件找到了切口与线索。而非专业读者可不必为此学术问题“烧脑”,作者在书中已将深奥的理论浅出化。 作为国内犯罪心理学领域的顶级专家,李玫瑾把自己归为“乌龟赛跑”那样的:“人家干不下去都走了,我还在这儿泡着,泡了三十多年,慢慢地,我的同行接受我了……我在这个滚动的过程当中获得了很多非常动态的东西。” 作者一直强调“我们发现人格问题都源于早年,所以我们在早年要把人教育好。”从犯罪心理学跨越到幼儿及青少年心理,则属于作者“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研究心理就是研究人性,而人性天然的幽微,需要我们去养——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李玫瑾青少年心理教育:心理抚养&幽微的人性(套装共2册)
9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8%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Z佳和Z关键时期。《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从犯罪防控的角度解析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现象。《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共有13章。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以下内容: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
开场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当当专享知识手册+金句贴纸)
曾经,我们为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衡量指标竭尽全力,以最多的付出换取应得的回报; 现在,我们被各种不确定性裹挟,在“卷也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四十五度人生里,一无所有。 人生开场,青年人应当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剖析自己的内心,如何确立与社会的关系,寻找自己的历史坐标…… 如果努力得不到兑现,我们又将如何安顿自己的身心? ◎本书特邀白岩松、彭凯平、刘擎、梁晓声、罗振宇、李玫瑾、郝景芳等各领域的一线名家,与青年人展开一场直切当下的真诚对话。通过12位不同行业、不同代际、不同圈层的名家的诚意分享,聚焦青年人的梦想与现实、焦虑与困境、现在和未来等主题,帮助人生开场、处身迷茫的我们,在不确定中找到唯一的确定性∶与其向外迎合世界,不如向内安顿自己。 ◎这里不提供即刻可用的答案,只提供某种工具,某种角度,某种方法。让我们在这星光与瓦砾并存的世界,真实、自主、平衡地活。 ◎或许有一天,我们不必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成为更自己的自己。
谁在犯罪
《谁在犯罪》以“谁在犯罪”为主题,以犯罪防控为目的,通过对已经犯罪的人员展开调查,结合典型个案的调查访谈,寻找犯罪人的可辨析特征及处于犯罪危险临界状态的心理征象;同时探寻犯罪人及犯罪心理发生的路径.为犯罪防控提供更为具体的犯罪心理画像。
未成年人犯罪与少年司法制度创新
《未成年人犯罪与少年司法制度创新》内容包括: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风险因素及预防对策、药家鑫事件折射出的教育问题、我国未成年人亲职教育问题、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问题、我国未成年人帮教制度与司法救助、我国涉诉未来成人心理疏导与心理测评、少年司法制度改革中的帮教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