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手册(明德群学·中国社会变迁)
14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一本关于以迈向共同富裕为背景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手册。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不平等,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到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本手册围绕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社会不平等的多元形式、社会变迁与社会不平等、研究数据五个主题,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平等研究进行了系统地综述与分析。本手册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状况和形成机制,为控制和削弱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学术基础。
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修订版)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8%
“单位”在中国社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一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单位组织”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单位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很大变化,但其作用和影响却持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作为理解衍生中的各类组织体系的参照系。通过对“单位”的分析和探究,可一窥组织机构中的作用发生机制,以及个体与群体心理,从而收获理解中国社会和社会结构的相关视角。
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社会学文库)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8.2%
本书面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基于国内外阶层分析理论范式的新发展,以大规模社会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质和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本书聚焦于三个核心议题:一是对分层理论和阶层结构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学中阶层理论范式和分析逻辑的梳理、讨论,重点提出了一个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视角——权力/权威阶层框架;二是对日益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间阶层及其相应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中间阶层的内部构成、类型与异质性、社会生活状况、主观认知以及社会政治功能等问题;三是“主观分层”议题,揭示了客观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分化在人们主观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反映,如民众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公平性认知、对于阶层关系及其紧张程度的感受判断等。
中国大学生成长报告2015
本年度报告综合使用了“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2009年至2013年的五轮数据,着重分析了首都高校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内容涵盖北京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的背景来源及发展情况的比较,不同专业的性别隔离情况,自主招生学生与非自主招生学生表现的比较,以及户籍制度、党员身份、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等多种因素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方向、工作地、工作质量的影响,等等。报告呈现了中国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流动的一个面向,展示了大学影响青年人发展的具体过程与机制,为我们反思中国大学教育及社会制度提供了扎实的经验基础。
中国大学生成长报告2014
本书为年度报告,旨在真实展现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成长状况。按照研究的内容,本报告大致分为以下几大部分:一、基本概况与大学生结构特征;二、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三、大学生生活态度和爱情观;四、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五、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六、大学生求职和就业状况。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制度和日常生活(“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本书是一部介绍、阐释当代中国社会轮廓和基本特征的通俗理论读物。全书从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的人口、中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中国社会的教育、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的环境与资源、互联网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性格九个方面,描绘出中国社会最基本、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特征。本书尤其适合两类读者阅读:一是那些希望了解中国社会,但又不甚了解的外国读者;二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社会中,对这个社会很熟悉,但又没有系统地从整体上思考过中国社会特征的读者。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主要是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年城镇部分)》(GSS)经验基础上,对于在中国进行问卷调查中影响调查质量的诸因素,从问卷设计、调查实施和资料整理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原创性的分析,为中国问卷调查以及社会调查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增添了一份丰实的文献。
社会分层与流动
内容简介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直是社会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经验研究方法运用得比较成熟的领域。《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1996)翻译、收录了1996年以前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受到了国内学者的极大欢迎。《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是其后续之作,选译了1996年以来发表在美国主流社会学三大学刊《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和《社会力》上的关于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的12篇经典论文,提供了国际分析与比较的视角。 作者简介 边燕杰, 曾为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社会科学部主任,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现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经济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著有《中国城市的工作与不平等》(英文, 1994), 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2001),《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2001),《社会调查实践:论中国经验与分析》(2004)。自2003年起, 与中国人民大学李路路教授合作并主持“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的长期项目。 吴晓刚,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助理教授. 他的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劳动力市场与经济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兴趣为改革时期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的形成机制。他是2006—2007年美国国家教育学院斯宾塞博士后研究基金的获得者。 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系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组织研究。
再生产的延续
在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当一种新的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被引入之后,中国城市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分层结构的结构化机制,改变了阶级阶层地位获得的机制,但是,社会分层的秩序、社会分层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关系在这一制度转型过程中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原有社会分层秩序和社会分层的相对位置的再生产构成了变化的主导特征。
透视不平等
本书成书于2002年,一经出版就引起广泛重视,成为这一领域的一本重要的书目。本书是一本论文集子,这些论文详细的论述了社会不平等,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指出社会不平等的实质就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例如财富、收、声望、教育机会、职业地位等。本书学术气息浓厚,是研究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一本必读书目。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
暂无简介
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
暂无简介
当代中国社会(英文版)/“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当代中国社会(英文版)/“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是一部介绍、阐释当代中国社会轮廓和基本特征的通俗理论读物。全书从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的人口、中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中国社会的教育、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的环境与资源、互联网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性格九个方面,描绘出中国社会基本、重要、具特色的特征。 《当代中国社会(英文版)/“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尤其适合两类读者阅读:一是那些希望了解中国社会,但又不甚了解的外国读者;二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社会中,对这个社会很熟悉,但又没有系统地从整体上思考过中国社会特征的读者。
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
本书共15章内容,其中包括:一章结构壁垒,体质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 第二章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 第三章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 第四章高等教育扩展与儒学机会差异:1978——2003 第五章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1966——2003 第六章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 第七章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