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
10人今日阅读
这是一部旨在深入探讨明朝灭亡原因的历史作品。 书中从明朝末年的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谈起,通过详尽的史料分析与逻辑推理,分析饥寒交迫的士兵、走投无路的灾民、剿不尽的流寇以及财政危机的根源。对明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揭示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本书的核心在于重新审视和解读明朝历史,挑战传统史学的成见。如崇祯内帑的神话、被夸大的腐败以及横征暴敛的真相等等。 本书具有深刻历史见解的作品,作者以其扎实的研究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大明王朝。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也是一部能深刻启发读者思考的作品。对于小说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亡于专制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超前发展,资产阶级过早实际控制政权,国家无法把发达的社会经济转为强大的国力,终致绚烂多彩的明代以悲剧落幕…… 明代中国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晚明万历时期更是明朝商业很为繁荣、经济很为活跃的时期,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层出涌现,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为什么文明程度更高、经济力量更发达的明朝竟如此脆弱?对这一问题,人们头脑中大多充斥着各种来源的现成结论和僵化标签。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以中国自战国至明两千年的制度演变为背景,在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对比中,立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身的自新与嬗变,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亡于专制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明代晚期军事危机源于财政危机,财政危机源于税收结构的畸形,而税收结构的畸形源于科举制度造成实际掌控政权的文官集团及士大夫阶层绝大多数是私人工商业者(也即西方所谓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言人。在他们的掌控下,国家无法合理调度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把繁荣发达的社会经济转化为强大的国力。
历史的迷局
4人今日阅读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作品,作者以纵向梳理的逻辑,揭示先进与落后、强大与衰弱之间,互相转化催生,起伏波动背后的深层原因。 本书通过七个章节的详细分析,对中国古代是否真的存在“重农轻商”的现象、韦伯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观点、中国传统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的解释、封建社会概念的合理性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上的应用、宋明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书中对中国历史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评价的同时,也为理解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作者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重新梳理和理论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对中国历史停滞论的有力反驳,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了新的解释和评价。
中国历史停滞吗?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再探讨
历史进步是多因素、各环节互相配合,连锁互动之结果。一定阶段,影响思想交流深广程度的科技因素起关键作用。特定技术条件未成熟时,商业发展不足以推动社会实现飞跃性突破,相反,上升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破坏性作用,导致社会崩溃重组。而当技术条件成熟时,先进社会更易于通过累积实现进步的因素,却可能与其他因素不同步而造成脱节,使社会陷入更脆弱,更易于被外敌侵略破坏的状态。由此,更先进更活跃的社会,却隐伏着陷入落后之危机;进步所受阻力更小,却更易夭折于野蛮外力之打断。但不能因此把先进视为落后,把进步视为反动。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如果说《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一书横向截取明亡的历史关键节点,剖析展现此理,那么《中国历史停滞吗?》则是纵向梳理,揭示先进与落后,强大与衰弱,互相转化催生,起伏波动背后的深层原因。 作者对中国长期重农抑商、缺乏资本主义精神、儒家思想阻碍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等流传甚广的偏见,做了有理有据的分析驳斥。定义并区分了星火意识和燎原意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指出判别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标准在于是否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催生的星火意识上升为燎原意识的过程,由此解决围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理论困惑。 分析历史发展,难免中西对比。作者通过具体理论和事实分析,厘清两个社会发展的共通性和不同性,指出西方历史发展和中国历史真正合理的对应,破除那种认为中国古代皇朝更替不过是停滞轮回的观念。
明·冤
本书系围绕明末辽东大帅毛文龙而写成的传记性作品。它以毛文龙被冤杀的故事为线索,以袁崇焕、熊廷弼、孙承宗、努尔哈赤、皇太极等诸多历史人物为衬托,展开陈述。作者钩沉史料,旁征博引,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正反两方面为毛文龙作了声辩,从而在严格史料考证的基础上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毛文龙人物形象。
元亨论:祛除中国人的思想自卑
对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正本清源的分析梳理为“元”,通时达变、联系时代问题为“亨”;鲁迅说内弗失固有之血脉为“元”,外不落后世界之思潮为“亨”,故本书所论可称为“元亨论”。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基础篇,澄清诸多对儒家思想的扭曲丑化,解答儒家究竟是什么,揭示了儒家体系固有的锋芒锐气。指出儒家核心理念不是压制,而是张扬人的个性;不是保守僵化,而是推动变易革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透彻解析《庄子》内七篇之思想主旨,揭示庄子思想和儒家理念之内在联系。庄子思想实为儒家思想精髓要害所在,庄子可与孟子并列为战国儒家之双翼。 第二是深入篇,分为性论、由论、人的进步论,涉及儒家体系里一些非常深刻,也历来较难理解的概念思想。无此,对儒家之理解,只能停留在皮毛。性论之实质是发现体认自我,明白我之所以为我;由论之实质是社会进步非改造人,而是激发每个人的自我;人的进步论是如何从社会的层面帮助人们实现、弘扬自我 (简短概括,可以说性论是体认自我,由论是激发自我,人的进步论是实现自我)。 第三是时代篇,以儒家核心理念应用于当今之时代。通过交易、交易成本等概念的分析和推广,引入交易纯粹度、交易控制度的概念,打破经济问题上的一些成见。指明儒家体系在解决当今一些弊端问题上所具有的潜力,在推动现代社会进步方面所可能发挥的作用。
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
本书依据《中国人口史》《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等官修史书和明人文集、笔记、地方志及档案资料,深入地讨论了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城市人口与其他人口结构、明末人口锐减等关于明末清初人口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对移民、地区经济开发、农作物改善、赋税制度、土地使用权、自然灾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做出透彻细致的分析。相信本书对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视角仍可启发当代人对中国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