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共乐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2年卷/总第10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在当今中国史学进入极好的发展时期,并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下,该书所收论文阐析的观点及提出的问题,对于中国史学如何保持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在准确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史学发展潮流的同时,融入到这个趋势中去,是十分有益的。自2002年创办以来,每年出一本,过去几年均在本社出版,在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此次为2012年卷,即总第10卷。
史林探径
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8年上卷/总第18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本卷刊发21篇文章,分作七个栏目: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历史文献学研究、方志学研究、域外汉学研究、当代史学评论,反映了当前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学术关注及前沿成果。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年下卷 总第15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本卷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的研究。顾颉刚、周予同、侯外庐、张荫麟、蔡尚思、王叔岷都是重要的史学家,他们或以辨伪考证著称,或以研究经学史、思想史见长。本卷刊发的相关论文,深化了对这些史学家的研究。外国史学研究的文章都运用了多门语言的基本史料和参考文献,反映了中国的外国史学研究者在掌握语言工具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3年卷 总第11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本卷分为史学前言、贯通性研究、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国近现代史学、外国史学、历史文献学、书评、会议综述等板块,所收录的文章不仅关注史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也重视探讨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特质,并用比较的视角审视二者的差异,以寻求共同的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7年上卷/总第16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本卷设立“人文学科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影像史学研究”“口述史学研究”“清华简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历史文献学”“书评”“会议综述”九个栏目,作者包括刘家和、瞿林东、郑师渠、晁福林、陈其泰、杨共乐、高岱、李国英等,内容既彰显了当前人文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又反映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0年下卷·总第23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常设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外国史学研究、历史文献学研究、当代史学评论等栏目,已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书为第23卷,增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栏目,收入孙立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诠释》和陈安民的《西方史学批判的传统、方法与启示——基于“西方史学,中国眼光”的解读》两篇文章。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7年下卷 总第17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本卷设立“笔谈”“治学经验谈”“影像、图像史学研究”“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当代学人研究”“外国史学研究”“历史文献学”“书评”等栏目,刊登27篇文稿。所涉范围广,文字风格多样。有雅俗共赏的通论、著名专家的治学心得,也有精深探研的专题专论,还有反映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一年的大事记,以及近一年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论著要目。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4年卷/总第12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本卷分为史学前言、贯通性研究、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国近现代史学、外国史学、历史文献学、书评、会议综述等板块,所收录的文章不仅关注史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也重视探讨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特质,并用比较的视角审视二者的差异,以寻求共同的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一带一路”历史·社会·文化学习丛书
本套丛书前两部以通史叙事为框架,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纵向展示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呈现“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家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成果。后一部以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交流与传播为切入点,展现世界各国不同经济模式、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发展的脉络及其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罗马社会经济研究
《罗马社会经济研究》是国家八五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选择这一题目的目的主要在于:(1)弄清罗马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准确认识罗马的古代所有制和奴隶所有制社会,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学说,从而进一步纠正统治国内外史学界一个多世纪的“古史现代化”倾向,纠正将西方古典文明视作工商业文明的错误观点。(2)仔细考察罗马的土地所有制变革状况,从而揭示罗马土地所有制内部的运行规律。恩格斯说过:“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土地公有制开始的。在已经经历了某一原始阶段的一切民族那里,这种公有制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变成生产的桎梏。它被废除,被否定,经过了或短或长的中间阶段之后转变为私有制。”①大量事实表明,罗马是走完由公有制到公、私兼有,再由公、私兼有到私有制这条道路的典型之一。因此,对它进行认真研究,无论对罗马史研究.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并力图从相当复杂的罗马社会中分析罗马奴隶制及其奴隶社会的特征。国内外史学界对罗马的奴隶制研究已经搞了许多年了,应该说,成绩很大。但也确实存在着单纯以奴隶制研究奴隶制、从宏观角度研究奴隶制等倾向,因此,不利于将这一问题继续引向深入。我觉得,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基础做起。这种基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积累大量的一手材料;二是对决定古代社会的经济如农业、工商业等作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都是《罗马社会经济研究》所极力追求的。
古代罗马文明
《古代罗马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系列丛书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罗马文明的发展及其罗马文明在精神层面的展示。在西方的文明史上,指从前9世纪初至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罗马是后起的,但同时,罗马又是地中海其它文明的征服者。罗马人非常成功地处理好了罗马文化与地中海其它文化共存的关系。创造了罗马为主体的灿烂文明。它不仅为地中海地区带来了2千年的恩泽,更为西方未来的发展规定了路径,确定了方向。
璀璨的古希腊罗马文明
暂无简介
西方文明探源:希腊罗马专题论集
本书以希腊罗马文明的主题,探讨西方文明的发展和演进。“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近代西方哲学、美学、医学、文学、数学、天文学以及伦理学等,无不发端于此”。古罗马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吸收和借鉴了古希腊的文明成果,它不仅直接继承古希腊的神话、哲学思想,还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建筑和艺术成就。
史记研究(第一辑)
本书包括《史记》文本研讨、《史记》史事研讨、《史记》人物研讨、司马迁思想研讨、《史记》散论、2015年《博览群书》特邀教授笔谈、司马迁生年研讨为7个专题,收录《史记》研究论文40余篇。《史记研究》论文集代北京史记研究会会刊,计划三年出一辑,也就是三届年会出一辑。北京史记研究会成立于2013年12月2日。今年2016年是第三届年会,出版的《史记研究》是第一辑。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三年一辑的序列,若干年之后也将积累成一套《史记》研究系列丛书。
图知天下丛书·曾经统治世界的文明:古罗马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罗马帝国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最强盛的国家。“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叱咤风云的恺撒大帝和奥古斯都统帅着罗马军队,创造了征服者的神话。崇尚严谨的罗马人还创造了不朽的罗马法律。而基督教的兴起更成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滥觞。
罗马史纲要(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
本书以政治史为主线,兼顾经济、社会和文化,对罗马国家的形成、发展和衰亡,做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世界上古史资料汇编
暂无简介
罗马史纲要
暂无简介
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由两方面内容组成。一部分主要收入2000年以来历史学院教师撰写的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其中包括一些早年发表但对现在仍有启迪意义的重要文章,还有一些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总结报告。另一部分选录了最近几年获得学院“白寿彝史学论著奖”一等奖的本科生论文。
世界史-古代卷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系统阐述了人类起源的史前时代至地理大发现之前的世界历史进程。编者在六卷本《世界史·古代史编》的基础上,吸取近年学术成果,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历史纵向发展即社会形态的演进与各国各地区的横向联系上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及其发展规律,适当增加了思想史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着力揭示宗教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力求为读者展示较为清晰的古代世界的全貌。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是一部以问题为导向,严格依靠材料说话的学术著作。书中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8世纪左右,其主要特点是:置微观研究于宏观的前提之下,立足问题的系统解决;核心材料把握精到,逻辑论证严密,研究视角独特,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值得认真研读。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主要想改变以往中国学者多侧重中国古代文献、西方学者又多偏重西方文献来研究“丝绸之路”的单一研究方法,凭借作者既熟悉古代汉语,又学过希腊语、拉丁语和埃及象形文字等语言优势,既学习古代中国史,又研究古代外国史这一学术优势,充分利用中西方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用中国文献和西方或印度文献相互印证的双重证明法,分三个层面来思考和研究早期的“丝绸之路”。